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长江流域民间竹篮的设计特征探析

  • Update:2014-05-25
  • 张宗登 / 张红颖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4期
内容摘要
竹篮是“提”出来的民间竹器具,与民众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菜篮、饭篮、考篮、香篮、套篮等几种民间常见竹篮,并从设计的角度,分析了传统民间竹篮的制作工艺、造型式样、色彩搭配以及装饰手法,以期为今天的设计人员在传承与借鉴中提供灵感与启发。

 引言
竹篮由竹篾或竹丝编织而成,专门针对手而设计的一类有提梁的民间盛物器具,是“提”这一动作行为的延伸, 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用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相对其他民间竹器而言,竹篮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轻巧耐用,美观大方,深入到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是农耕时代社会特征和生活形态的一种写照。竹篮的历史悠久,与传统民间竹工艺发展历程紧密相关,与笠、篓、筐、箩、箅、笼一样,是传统民间非常成熟的一种竹编器具。据1958 年的考古发现,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有竹篮、竹篓、竹筐等竹编器具,距今有5000 余年历史。据1998 年在江西瑞昌的铜岭矿冶遗址发掘发现,远在3300 年前的商代中期,竹篮、竹筐、竹盘、竹签等已经非常成熟,大量作为采矿、运矿工具使用。由此可见,竹篮作为生产生活器具,很早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器以致用是传统民间器具的根本特征,竹篮的实用性是其能够不断发展、传承、变化的根本因素。从动作行为的角度看,篮是为“提”这一动作行为而设计的竹编器具,与端、背、挑、扛、挎等动作行为所对应的竹编器具具有明显差异性。竹篮的设计是以满足民众日常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民俗产品,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民间艺人将礼仪伦理、劳动生活、宗教信仰、岁时节令、民间传说等民俗文化理念融入竹篮的设计制作中,使竹篮在类型、制作工艺、造型、色彩、装饰等设计要素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显现出独特的设计艺术特征。

1. 菜篮


2. 食篮


3. 考篮


表1. 长江流域常见竹篮用材情况


4. 竹篮的编织过程


5. 长江流域常见几何形态竹篮

一、类型
1. 菜篮
菜篮又称挽篮(图1),在长江流域的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浙江、江苏等省分布广泛,是乡民用于盛菜、洗菜、购物、收获农作物的主要盛载器具。菜篮大多为椭圆形或扁平状,上有篮环,四只环脚镶嵌在篮腰。使用时,用手臂挽着,因其是扁圆形,所以篮环之处刚好契合人的腰部,有一定的方向性,使用时不会左右晃动,容易固定。菜篮一般编织比较粗犷,不太考究,是普通民众家中必备之物,直到今天,菜篮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仍被大量使用。
2. 食篮
食篮又称饭篮、饼盒篮,用以盛菜肴、食品、点心、礼品等(图2),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区。食篮一般呈上下分布,有两层、三层、四层、五层等,外形有筒圆、方柱、六棱柱等,宽40-50 厘米,高80-100厘米不等。由于食篮所能盛放的物品较多,除了可以提,也可以进行抬或挑,其提梁上端常镶嵌着雕纹刻花的各色黄铜制或竹制环襻,可穿入扁担。竹篮的提梁两侧常见刻有花纹和物主的姓名或字号、店名及置办年份。篮体用篾条编得密实无缝,有的还编织出各种纹饰和几何图案。篮体都漆成朱红或金黄色,做工十分考究。盒篮内可依层摆放盛有菜肴点心的盆盘碗碟。解放初期,江浙徽一带的许多饭庄、酒楼、食府还常用它作为给客户送饭菜上门的器具。食篮在台湾地区亦称“谢篮”,平时除了盛装食物外,也是昔日民间喜庆常用的礼器,是祭祀、敬神、婚庆、送礼时不可或缺的竹编或籐编容器,更考究的则涂上中国漆并绘以吉祥图案,代表了中国人浓郁的生活情感。食篮(谢篮)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在婚礼中,大型谢篮主要用在结婚、祭神、庆典时使用;中型谢篮常用于议婚、送日子;小型谢篮在招待宾客时使用。编织精细、做工考究、形态华贵的食篮常用于较富裕人家。一般家庭的食篮,则要简单很多。
3. 考篮
考篮又称书篮、帐篮、篾笈、箧格等,是历史的产物(图3),主要盛行于科举制度兴盛、文人雅士众多的江浙地区,明清时期由于移民文化的影响,在四川、湖南、湖北地区也有出现。明清时期,学子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常用这种竹篮盛放书籍、文具及其他考试器物,因此被称为考篮。考篮以长方体居多,分成重叠的数格,或篮内分叠数层拦隔成多格,于内分置纸砚笔墨、诗书册卷等文房用品及佐读之物。考篮通体大多呈暗红色,密实无缝,一般把手的两侧均有用毛笔写的黑字,如一侧写的是“苏州乡试”,另一侧是“听琴书屋”。“苏州乡试”说明是考场地点,而“听琴书屋”则是考生的自号,由于考篮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随着科举制度的结束,这样的考篮已经很少见到了。
4. 香篮
香篮是一种专门为香客盛放香烛用品的竹篮,其出现与佛教信仰有关,主要盛行于湖南、浙江、江苏等地。香篮是从食篮演变而来的,比食篮略长,呈长方形、八角长方形或椭圆形,篮宽10厘米-30 厘米,长40 厘米-60 厘米,深20 厘米-30 厘米。民间老妪、老丈吃素念佛,拜佛求经,上寺庙、下庵堂,往往手提香篮,内置香烛。上有篮环,扁圆形,三只环脚钉在篮腰,篮盖隆起。香篮一般漆上红色、黑色或褐色漆,有的还在环的两边写上黑漆字,一边是姓名,一边则是年月日。
5. 套篮
套篮又称担篮、挑篮,与食篮相似,江浙地区较多,其主要特点是成对出现,两只一套,可以肩挑,主要用于喜宴、祭祀、乔迁、寿诞等活动搬运礼品。[1]套篮一般以二至四层居多,第一层较之其他几层浅,一般存放碗筷,其他几层则摆放食品。套篮两侧一般用泥金写着祠堂名和姓,肩挑的扁担也专门制造,中间厚而阔依势至两端渐薄、渐窄,端头镶有铜质镂花装饰。
制作比较考究的套篮是浙江宁海的担篮,其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制作时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运用十字编、人字编、圆面编、穿插等混合编织,编织非常精细,耗时较多,常用来装食品、放花果等。篮盖上方编有喜字或其他图形,篮柄装饰工整别致,多刻有龙凤等吉祥图案。

二、制作工艺
不同地域的竹篮在编织方法、形制、大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笔者根据长江流域常见竹篮的特点,将竹篮的制作工艺分为选材、备料、编织、装提梁四个步骤。
1. 选材
长江流域竹资源丰富,一般用于编织竹篮的竹材有楠竹(毛竹)、水竹(青竿竹)、慈竹、桂竹、桃竹等。楠竹强度高、竹壁厚、直径大,常用于制作夹口篾片、提柄篾片、篮身经篾等;水竹、慈竹的竹纤维比较细,质地柔软且韧性好,竹面纹路密实,劈裂性好,可制成0.2 毫米-0.4 毫米的竹篾或竹丝,是编织的上佳材料,因此常用于进行竹身编织;桂竹、桃竹质硬,劈裂性好,强度大,纤维比楠竹细,是摆脚篾丝、底盘篾圈、锁扣篾丝的较好材料。
2. 备料
备料主要是制备竹篾、竹丝和竹片,这个过程一般使用手工完成,现在也有相关的加工机械,需要使用的工艺有断竹、破竹、去节、破篾等,常选用编制竹篮的竹篾为青篾或二篾,这样竹篮使用寿命较高,坚固耐用,且颜色更好看。一般长江流域常见竹篮所需竹材的数量与规格如表1 所示。
3. 编织
竹篮的编织工艺依据竹篮的精细程度有简繁的区别,常见竹篮的编织工艺有起底、竖篮身、收篮口等步骤,如图4 所示,为竹篮从起底至竖身的编织示意图。起底是指依据篮身的大小,使用三角编织法或六角编织法对竹篮的底部进行编织,底部编织完成时,竹篮的经篾必须全部置于其中,因此这个步骤必须非常细心;竖篮身是待篮底编织完成后,将竹篮的经篾竖起来,并让篾与篾之间互相交叉,用篾丝编织固定逐步向上呈喇叭形编织;收篮口处于编织的后期,待篮身编织完成,将竹篮的经篾围绕夹口篾片进行缠绕编织,用篾丝加固,然后将竹篮倒置,对竹篮底部进行加固、锁边。
4. 装提梁
待篮身全部编织完成后,接下来是安装竹篮的提梁,安装时将提梁篾片两端从中间一分为二剖开,由上向下从竹篮的篮腰部位插入竹篮的侧面,然后使用竹篾编织缠绕,提梁篾片在竹篮侧面与篮身篾做内外交叉编织,使其更加牢固结实。

三、形制
竹篮作为民间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深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形态非常丰富,绝大部分竹篮呈中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形式,以几何形态为主,只有极少数的竹篮是不规则形态的。常见几何形态的竹篮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椭圆形等。(图5)不同形态的竹篮具有不同的实用功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蕴。如“圆”寓意圆满、幸福,是民众比较热衷的形态,因此很多草篮、菜篮、礼品篮、点心篮大多设计为饱满的圆形,为了使竹篮视觉上更为美观,圆形竹篮又有扁圆、正圆、椭圆等多种形态。方形竹篮更多地考虑竹篮携带的方便性和使用的便利性,以书篮、香篮、轿篮等居多。很多民间竹编艺人工艺精湛,编织出半圆形、多边形、菱形、花瓣形等几何形状竹篮,将竹篮的编织技艺推到了顶峰。这些竹篮在编织是注重曲直、大小、方圆、高矮的变化,是传统民众生活情趣、民俗文化、聪明智慧的具体展现,体现了民众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的淳朴意识和追求。

四、色彩
竹篮的色彩主要有两个系列,一类是以竹材原色为主的普通竹篮,这类竹篮的色彩主要以竹绿色、竹黄色、竹褐色(使用一段时间的竹材)为主。原色为主的竹篮在民间比较普遍,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原色系的竹篮直到今天都很常见。竹材本色晶莹亮泽、自然质朴,民众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这种自然质朴与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相近,是普通民众审美意象的真实体现。
另一类竹篮是指通过彩绘、上漆、化学着色等方式,使竹篮呈现出非原色系的色彩。这类色彩主要从木质家具着色方法中演变而来,色彩以红、黄、金、褐等喜庆色系为主,在竹篮的边沿或中间部位配有少量黑、银、灰色作为点缀。着色处理的竹篮一般色泽纯正喜庆、富丽堂皇。(图5)

五、装饰
竹篮的编织纹理优美丰富,通常不用经过加工修饰,就能展示竹材独特的肌理和质感,拥有独具一格的个性和语言。[2] 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竹篮,有的会进行一定的装饰工艺处理,如雕刻、漆饰、镶嵌等。雕刻装饰一般用于竹篮的把手、篮身、篮底的承重部位,以镂雕和浮雕相结合,常见的装饰题材有博古、龙凤、佛像、花鸟等精细图案装饰,大多具有吉祥寓意。篮柄是雕刻的主体,大多竹篮的篮柄装饰别致,一根主柄连着左右两根支柄,篮柄中心手抓部位向下凹起,主柄两侧精美夺目。漆饰工艺一般起点缀作用,常用于比较细长的比例分割结构,以墨漆、深棕漆、金漆、银漆为主,漆饰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漆饰竹篮是福建泉州的永春漆篮,这里的漆篮具有端庄大方、高雅古朴、精巧玲珑的艺术风格,而且耐酸、耐热、耐碱。竹篮的镶嵌工艺一般用于面积比较大的篮盖部位,仿木质家具的镶嵌工艺,以黄色、银色、白色为主,有的竹篮用黄铜嵌角镶边,在竹篮的上部配有铜锁,显得豪华高贵。通过雕刻、漆饰、镶嵌等装饰工艺,可以大大提升竹篮的附加价值,在江浙地区比较常见,与当地富庶优裕、风雅精致的生活方式相吻合。

结语
竹篮是长江流域传统民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竹编器具,它与民众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与人民群众的习俗礼仪、审美情趣、地域特征、民俗文化、节庆祭祀休戚相关,是传统民众聪明才智的物质表征。传统竹篮具有种类丰富、形态美观、色泽清雅、质地柔韧、纹理清晰、朴实隽永、环保自然的艺术特征,其传承与发展受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的影响,鲜明地显现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民众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活力,其独具魅力的制作工艺、造型式样、搭配、装饰手法,是今天设计人员学习、借鉴、吸收的营养源泉。

* 本文为2013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湘、鄂、黔、渝地区传统民间竹器的设计规律与设计文化研究”(13YJC760116)阶段性成果;2013 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13YBB073)。

参考文献:
[1] 徐华铛:“ 中国浙东传统民间工艺竹篮”,《中国对外贸易》,1994.12。
[2] 张宗登:“竹材的肌理表现力研究”,《世界竹藤通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