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计算机字库汉字字形规范的缺失与修正

  • Update:2014-09-01
  • 黄本亮 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第5期
内容摘要
本文在阐述字形体系与字形规范的关系基础上,从笔画、部件、整字三个维度阐释了计算机字库字形规范的缺失,并针对规范缺失的原因,提出了确立以阅读为使命的审美标准和控制字形变异的差别阈限两点修正方法。

汉字字形系统是构建全部整字字形的符号体系,是字形规范的最高层次,包括笔画、部件(偏旁部件、字部)、整字三个部分以及由此形成的整字形态与空间结构关系。笔画是字形确立的最小单位,部件由笔画组建,整字由部件构成。字部是指能独立作为整字偏旁的整字,如“口”既是“唱”的部件,又独立成字。笔画、部件依附于一定的整字而存在,一旦脱离所依附的整字,笔画仅是抽象的几何形。相反,整字又是由笔画、部件构成,笔画、部件一旦发生改变,那么整字也必将发生变化。因此,字形规范必将涉及笔画、部件、整字的各自规范性与系统规则。

一、字形规范
字库作为印刷体,是信息存储与交流的工具,具有约定俗成的标准。在一定的字体中,字形符号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的形态规范、空间位置,甚至还有一定的书写顺序。国标《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下简称《字形表》)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字形进行了规范,为计算机字体的笔画、笔顺、部件与整字的真实性确立了规范,如笔画“一”不能设计成“丿”,“┐”是一笔不可以设计成一横一竖两笔。至于“一”、“丿”、“┐”等笔画的具体造型则属于形态学范畴,《字形表》不具有规范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制约,即在同一属性字体中,如方正兰亭黑体,相同笔画在不同部件或整字中都具有相同的笔形,相同的部件在不同的整字中所呈现出的范型都具有稳定的视觉集体性特征,笔画、部件、整字以及由此形成的字形与空间结构关系的法度也是一致的。因此,字形体系的语言文字学规范无疑承担着计算机字库设计字形规范的真实性基础,是字库设计行业从事相关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一般原理。

二、字形规范的缺失
计算机参与字体设计打破了宋体、楷体、黑体等格式字体一统天下的格局,衍生出诸如华文楷体、文鼎仿宋、方正黑体等新的格式字体,也为书法家字体、数码字体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启体、舒体、康体、点阵体、像素体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琳琅满目的字库中,宋体、楷体、黑体等格式字体较好地遵循了字形基本规范,但在华文、方正、文鼎、创艺等字库中仍广泛存在着字形不规范的情况。

1. 笔画规范的消解
笔画是汉字构形的基本单元。每一种笔画都可能参与成千上万个汉字的构形。同一系统内,各种笔画特征固定,不能随意变化,相似笔画之间也必须达到足够的区别度,否则就会影响到文字的规范性和识别性。计算机字库汉字笔画规范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笔画形态改变,如“壬”字第一笔为“撇”,但在方正兰亭细黑、方正粗谭黑、文鼎CS 大隶书、张海山锐线体、造字工坊力黑等字体中皆把“壬”字第一笔“撇”设计成“横”,“壬”字变成“王”字,产生了识别障碍(表1)。第二,笔画长短改变,如“末”字横笔画长短有固定的规则,但在方正点阵冯简、创艺繁综艺体、经典繁海报体等字体中,两横长短关系被打破,“末”字变“未”字,完全破坏了“末”字的形态特征和基本字意(表2)。第三,笔顺或空间位置的改变,如宋体“片”字末笔为横折,但在创艺简隶、创艺综艺、经典海报、华文行楷、文鼎魏碑等字体中,原本一笔的横折变成了一横一竖两笔,完全颠覆了“片”字的笔画总数与笔顺关系(表3);又如“解”字右部分上“刀”下“牛”,但在华文行楷、创艺综艺、方正点阵冯简等字体中,原本“牛”字第一笔撇发生了空间位置的改变,消解了“解”字“从刀判牛角”的字象意义(表4)。

表1. 不同字体的“壬”“王”字形比较


表2 . 不同字体的“未”“末”字形比较


表3 . 不同字体的“片”字形比较


表4. 不同字体的“解”字形比较


表5. 不同字体的“芍”“草”字形比较


表6. 点阵冯简体“伤”“伙”“作”字形比较


表7. 不同字体的“日”“曰”字形比较


2. 部件规范的游离
部件是构成整字的直接单元。汉字部件规范一直是字形体系规范的难点。《说文解字》确立了540 个部首的完整的部件系统,《康熙字典》以214 个部件为一个体系,仍在使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字词典中,有250 部件的,有189 部件的,也有214 部件的,部件系统并不统一。2009 年颁布的国标《GB13000.1 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规定主部件201 个,附形部件99 个。在字部方面,字库公司为不同编码而指定的字部也不一样。例如华文字库公司为GB2312 标准指定的字部为1011 个,为GBK 标准指定的是224 个字,为GBK—A 指定的是24 个字,这样的字部集,每个字库公司也不统一[1]。这就使得计算机字库部件规范性设计一直游离于字形体系之外。在同一编码、同一个属性字体中,部件构形规范本应该是一致的,但在计算机字库中不规范的部件大量存在。如“艹”部件的汉字“芍”、“草”两字,在同为华文行楷的字体中,“艹”部件造型完全不同;在创艺简隶中,“芍”字的“艹”部件横笔画的波势比“草”字的“艹”部件横笔画的波势大;文鼎行书“芍”、“草”两字“艹”部件造型差异也十分明显。同时,华文行楷、创艺简隶、文鼎行书三种不同字体的六个“艹”部件造型各不相同(表5)。类似的还有方正点阵冯简体中的“亻”部件,如“伤”、“伙”、“作”等字,相同字体相同部件,造型却各不相同(表6)。由此可见,在计算机字库中汉字部件造型缺乏系统的规范。

3. 整字特征的削弱
整字作为独立存在、自由应用的文字单元,一方面,字形受到笔画、部件形态规范的影响;另一方面,书法家字体字形规范还受到书法原作字形特征的影响。无论是常规印刷体,还是书法家字体,整字一旦确立,其外形特征、书法体势、结构比例等规范也就确立。计算机字库设计现状却并不如此。第一,形似字外形特征的颠覆。如“日”、“曰”两字,“日”字外形为竖长方形,“曰”字外形为扁长方形,字形竖或扁是确立彼此差异性的基础。在文鼎新艺体、经典广告体、张海山锐线体等字体中,“曰”字的扁长方形特征被颠覆,影响了“曰”字的识别性(表7)。“千”、“干”、“士”、“土”等字也存在类似问题。第二,书法家字体风格的削弱。书法家字体是根据书法家原作进行的数字化开发,无限地接近书法原作是计算机字库字形规范确立的标准。计算机字库中,书法家字体整字规范的缺失主要表现为:过分夸张了字体的体势比例,导致不符合原作字形的数据比例关系,这在方正启体、舒体、康体等字体中皆有体现。方正启体不仅弱化了启功书法字形的宽高比例关系,使整体造型不如原作修长,而且整字体势布局均衡有余,笔画粗细对比不足,削弱了启功书法艺术轻重有别的个性;方正舒体缺少舒同书法艺术的舒朗朴拙,字形特征被夸张放大,略显稚气;方正康体扭曲了康有为书风取势圆逸的特征,字形上小下大的透视感被过度夸张。

三、字形规范的修正
字形规范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字形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矛盾与运动是造成字形规范缺失的根本动因;其次,计算机肢解了传统印刷字体设计者的权威地位,普通大众也能开发属于自己的字体并与市场分享,而多元设计主体各自所遵循的法度、审美认知都不一样,任何一点规则的失范都影响到字形的规范。最后,书法审美尺度、同形异态的审美追求对字体设计的渗透,造成评价字库好坏的首要标准不是规范性,而是艺术性,颠倒了印刷字体的功能定位。
第一,确立以阅读为使命的审美标准。字库设计的功能本位是为印刷服务,实现信息准确记录,高效传播的第一要务。字形的识别度、易读性、行编排时线性特征的易形成性都是衡量该字体是否有利于阅读的标准。以阅读为使命的字形规范并不排除汉字本身笔画形态、空间布白、结字章法、体势比例所形成的艺术美感,也不排除书法艺术对字体形式创新的借鉴意义。相反,字体设计应该充分利用书法艺术规律来创新字体,体现字形规范的和谐之美和书法艺术的个性之美。当下,字库设计应遵循阅读功能第一,审美第二的逻辑规律,突破以形式为中心的惯常思维,强化字体的阅读功能,实现从形式向功能的范式转换。
第二,控制字形变异的差别阈限。人眼睛对字形的变化不一定都能感觉到,只有当变化的刺激量达到一定阈值才有可能被察觉。这种能被眼睛觉察到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就是差别阈限。德国心理学家韦伯指出,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强度成正比,且是一个固定比例关系。可用△ S/S=K 这个公式来表示。S 为原有刺激值,△ S 是对S 的最小可觉察差值[2]。在字形规范中,S 可以理解为规范字形的原刺激量,△ S 可以理解为对规范字形作变化的最小可觉察差。根据这个公式就可以预测对规范字形做多大的改变就会被视觉所觉察。例如,方正兰亭黑体继承了黑体字形规范,同等字号下,两种字体结构一致,笔画粗细一致,形态都是方头方尾。方正兰亭黑体对黑体字形的变化则体现为,方正兰亭黑体中宫略微外放,字形比黑体舒朗,横、竖笔画随运笔方向逐渐加粗态势被削弱,这些改变都是在差别阈限范围内进行,无法引起视觉对差异性的觉察。因此。差别阈限为字形的规范与变化构建了一个理性的衡量尺度,是平衡字形体系内笔画、部件、整字等要素变化阈值的砝码。
综上所述,字形体系的复杂性影响着汉字字形的规范。每一个字形规范的缺失都会涉及到笔画、部件或整字等构形要素。计算机语境下,字形规范的修正首先应确立以阅读为第一使命的字库审美价值观,继而通过控制字形变异的差别阈限来控制字形规范的缺失程度,实现在阈限范围内的字形创新。

注释:
[1] 刘钊:《汉字印刷字体发展、设计与应用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97 页。
[2] 王咏、管益杰:《现代广告心理学》,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第34-3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