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葛蕾夫人设计中的古典主义风格表现

  • Update:2014-09-01
  • 万 芳、于 淼,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第5期
内容摘要
葛蕾夫人是20 世纪法国高级定制行业精湛技艺和优雅设计的典型代表。本文对其作品中的古典主义风格表现方法进行了归纳,认为葛蕾夫人在继承、模仿古典主义服装的制作形式、典型样式的同时,结合时代变化进行了创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古典主义风格。

1. 多利安式希顿制作示意


2 穿着希顿的厄瑞克忒翁神庙女像柱


3. 晚礼服(1945)


4. 晚礼服(1937 )


5. 晚礼服细节(1958)


6. 晚礼服(1978 )


7. 公元1 世纪女塑像


8. 披巾(1985)


9. 晚装(1970)


10. 托尼克(1968-1971)


11. 托尼克(20 世纪60 年代末- 80 年代中)

20 世纪20 年代至80 年代,是法国近代服装高级定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先后涌现出大批杰出的服装设计师,如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珍妮•朗万(Jeanne Lanvin)等。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相关书籍中有关上述设计师生平及其作品的介绍比比皆是,而可与之比肩的葛蕾夫人(Madame Grès)的引介,却是寥若晨星。有幸的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 以及纽约时装学院博物馆(The Museum at FIT)[2] 均收藏了大批这位伟大设计师的传世作品,并在其官网上发布、展出了大量可信的实物图片及信息,给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

一、葛蕾夫人其人
葛蕾夫人原名Germaine Emilie Krebs。她内向的个性及低调的生活态度,使得世人对其出身及家庭情况知之甚少。学者Patricia Mears 曾对其生平进行过大量考据研究,证明葛蕾夫人于1903 年出生于一个法国上层社会家庭,自幼接受音乐、舞蹈、绘画及雕塑等艺术教育与训练。[3] 葛蕾夫人也曾在生前的访谈中表明:自己的设计风格受早年艺术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对古典主义的热爱,成为其后服装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4]
葛蕾夫人于1933 年开始正式学习服装裁剪技术。1941 年,葛蕾夫人开创了个人首家服装工作室,1988 年正式宣布退休。在长达五十余年的设计生涯中,葛蕾夫人一直以其原创、独特的服装造型设计闻名于世,因而被誉为伟大的“服装雕塑家”(Sculptor of Fashion)。[5]
1993 年,葛蕾夫人辞世。次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大型回顾展,以缅怀这位对近代服装行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卓越设计师。而另一次名为“Madame Grès, Couture at Work”的回顾展, 由巴黎布德尔博物馆(Musée Bourdelle)于2011 年3 月举办。[6]策展者别出心裁地让一件件葛蕾夫人的经典作品“穿梭”于一尊尊古典主义风格雕塑中,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葛蕾夫人的古典主义设计风格。

二、制作形式的继承和发扬
服装中的“古典主义”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服装样式。由于罗马文化是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发扬,可以说,服装中的古典主义主要是指古希腊时期的服装样式。
古希腊男女的主要着装形式为内穿希顿(Chiton),外裹希玛申(Himation) 。两种服装款式的共性在于:均利用宽博、不施裁剪的长方形面料,披挂或缠绕于人体之上。(图1)因此,“披挂”和“缠绕”是古典主义服装的主要构成形式。古典主义审美特征还在于修长、轻盈的体态,面料贴身悬垂而展露的人体自然曲线,以及布料垂褶排列所形成的秩序美。(图2)葛蕾夫人对古典主义风格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面料的处理手法及服装制作形式上。秉承古希腊服装不施裁剪的制作方式,葛蕾夫人在进行创作时,不采用平面制板剪裁,所有作品均通过立体裁剪完成。有趣的是,葛蕾夫人立裁时,总是尽可能少地使用剪刀,[7] 通常是将不裁断的整幅面料披挂和缠裹在模特身上,根据面料依附于人体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悬垂状态,来设计和制作服装。
与古希腊单片式缠裹形式不同,葛蕾夫人的作品往往以双幅或多幅面料连缀而成,故而耗料巨大。此外,古希腊多采用单色棉麻面料,而葛蕾夫人则喜用单色真丝汗布(silk jersey)来制作服装。(图3)真丝汗布不仅轻薄、柔软,易于表现女性自然曲线,也具有极佳的垂坠性,适于悬垂褶皱的塑造。利用当时时兴的真丝汗布来实现古典主义的悬垂与褶皱,无疑是葛蕾夫人对古典主义风格服装的设计创新。

三、悬垂褶皱形态的模仿与创新
雕塑家们用黏土精心塑造着一道道凹凸起伏的衣纹,而葛蕾夫人则是用手中的面料真实地“还原”出这些雕塑所刻画的原本服装样貌。这种“自然形态”, 即是面料贴覆于人体自然悬垂所形成的褶皱。也被称为“fluting pleats”,即凹槽式褶皱,是古典主义风格雕塑中的衣纹形态的形象写照,作为葛蕾夫人作品的标志和灵魂,贯穿于她整个设计生涯。后世将葛蕾夫人所创造的希腊式褶皱,称作“葛蕾式打褶法”。葛蕾式打褶法,形成于30 年代, 这也是葛蕾夫人作品最为“希腊化”的时期。三四十年代作品,色彩多为黑、白无彩色系,面料均采用垂感极佳的真丝汗布,多采用垂直悬垂褶皱,几何块面感强。图4 所示白色礼服,是葛蕾夫人1937 年创作的晚礼服作品。礼服裙为裙长及地的H 型廓形,样式简洁,上身部分是由两幅对称的整幅真丝汗布组成,过肩披垂,再在肩部及腰部进行抽褶、固定。胸、腰围度的差异,使得褶纹出现自然的疏密排列。这种松散、自然的垂坠外观,与古希腊时期雕塑形象如出一辙。
与三四十年代不同,葛蕾夫人五六十年代服装开始使用橙、红等彩色,但仍是以简洁的单色应用为主。除此以外,葛蕾夫人这一时期的古典主义风格作品还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褶皱变得更加精细、精密。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葛蕾夫人可以将270 厘米的面料“浓缩”成仅7 厘米宽的细密褶皱。二是开始出现分片制褶,再进行多片叠加、穿插、编辫等手法处理。(图5)三是由于褶裥密度的增大及形式的多变,此时的服装开始增加里、衬等内部支撑。以上三点变化使得这一时期葛蕾夫人的作品极为精美。不同于早期大块面、粗线条垂直褶纹的处理形式,五六十年代作品中,充满各种几何小块面褶纹的交错、盘叠。这种更加娴熟、细腻的Grès 式打褶法,是葛蕾夫人对古典衣褶塑造形式的创新。而由世界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传世作品来看,葛蕾夫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作品数量最多。可见,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葛蕾夫人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
70 年代开始,葛蕾式褶皱在疏密程度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仍是延续前期精密的褶皱形式,开始采用多幅异色面料打褶再拼合的形式。其风格变化,可从图6 所示1978 年创作的黄、橙相间的晚礼服中略见一斑。而另一种极为简化的古典样式长裙,于70 年代中期出现。葛蕾夫人这一时期创作的极简样式褶裙,仍保留了裙长及地的H 型样式,采用棉麻或柔软的毛料制作,褶皱松散、稀疏,更多地采用有袖样式。虽仍保留有葛蕾夫人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征,但较其以往作品,显得更为简便、实用,很可能是为了顺应市场变化的结果。

四、典型款式的复制与创新
葛蕾夫人对古典主义服装的热爱,不止于修长的廓形和优雅的褶皱,她还对流行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两种服装样式——希玛申和托尼(Tunic)情有独钟。希玛申是古希腊男女皆用的一种样式。(图7)其形式类似于现今的披肩,即以宽博的矩形麻布或毛料,绕肩缠绕。男子可赤身穿着,女性外出时,可用希玛申遮盖手臂、包裹头部,这种样式沿用至罗马帝国时,更名为托加(Toga)。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葛蕾夫人60 年代末至80 年代中期的藏品中,有大量以希玛申为灵感创作的作品。其中,较为直接的模仿形式如图8 所示,为披巾或披风样式上衣。而相对的结构创新有两种形式。一类是将这种绕肩缠绕的披巾结构设置在裙装的领部,以模仿古希腊女性内穿希顿,外裹希玛申的造型。另一种对希玛申的结构“改造”,也出现在其晚装设计中。如图9 黑色丝绸晚礼服中,她巧妙地将原来绕肩、裹臂的披巾局部“演化”为完整、饱满的灯笼袖。看似新颖奇特的造型,实为对古典样式的结构改造的结果。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葛蕾夫人60 年代末至80 年代中期的藏品中,不少皆以“托尼克”一词命名。托尼克是古罗马时期男女皆用的一种常服装,形似“一种宽大的睡袍一样的袋状贯头衣。” [8]
葛蕾夫人所创作的托尼克也是套头穿入形式的服装样式,亦是秉承古典主义托尼克色彩简洁、衣身宽博的特点。特别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红色托尼克(图10),形态与装饰与古典主义时期样式相近,仅作倾斜式不对称下摆设计。其他创作于六七十年代的托尼克,则更为礼服化,一是加大衣长及衣身垂荡,此外,亦加入左低右高又或前高后低样式不对称底摆设计。(图11)

结论
葛蕾夫人的设计作品风格独具,其标志性的葛蕾式打褶法更是独树一帜。但追根溯源,其作品无疑继承了古典主义服装的审美及构成理念。在此基础上,葛蕾夫人使用新兴材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褶裥处理手法,从而确立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根基。此外,结合时代变化,葛蕾夫人也对古典主义典型款式进行了结构改造,从而得到了款式上的创新。由此,形成了葛蕾式古典主义风格。

*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B1301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注释:
[1]http://www.metmuseum.org
[2]https://www.fitnyc.edu/museum.asp
[3]Mears,Patricia. Madame grès :sphinx of fashion, NewHaven,2007,p. 55, p.88.
[4]Villiers le Moy, The Timeless Fashions of Madame Grès,New York Times ,1979(10). p.95.
[5]Arlene Cooper, How Madame Grès sculpts with fabric,Threads Magzine,1987(4). p.51.
[6] Mauss Nick, Pleats Please: Nick Mauss on Madame Gresat the Musee Bourdelle, Art forum International, Vol. 50, No.2, October 2011.
[7] Windsor, John, Fashion: Amazing Drapes Her ClothesWere before Their Time - and Timeless. The Independent (London, England), September 13, 1998.
[8]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5,第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