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以老鼠嫁女为例看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与变异性

  • Update:2014-09-01
  • 蒋 鑫,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第5期
内容摘要
老鼠嫁女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和民俗活动,围绕着它产生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生殖的崇拜。本文即以老鼠嫁女的相关艺术作品为例,对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与变异性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民间美术研究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装饰》杂志2013 年第11 期刊登了赵峰的《中国老鼠嫁女传说的农耕文化性》一文,该文主要对关于老鼠嫁女的习俗活动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读来很受启发,也令笔者对这一看似很普通的民间美术中的常见题材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而动手查阅资料来进一步探寻其文化内涵。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发现,对这一题材的表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是剪纸、年画、泥塑,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都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共性,显示出明显的变异性和传承性。但可惜的是,赵文的主要精力在于考察老鼠嫁女故事与农耕文化的关系,而对这一题材美术形式的变化等关注较少,这应该可能是因为作者受限于文章篇幅,有所取舍,但也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为了弥补这种遗憾,本文专门从图形的角度着手,对老鼠嫁女这个题材进行了粗浅的考察,也希望能以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知道,民间美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样式特征、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同时又有很强的变异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知识等的提高而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新风貌。这两种特征在不同题材、种类的民间美术形式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以老鼠嫁女为主题的民间美术造型艺术也不例外。

1. 老鼠娶亲,木版年画


2. 老鼠嫁女,剪纸


3. 无底洞老鼠嫁女,木版年画


4. 老鼠嫁女,剪纸


5. 蛤蟆娶亲,木版年画


6. 老鼠嫁女,剪纸

一、传承性
老鼠嫁女传说和民俗文化的形成与我国农耕文化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以敬鼠为主,还是以逐鼠为主,都是人鼠关系的反映和表现。[1]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我国的老鼠嫁女故事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都是在漫长的农业文化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媚鼠和禳鼠习俗的反映,同时也与对老鼠强大生命力、繁殖力的羡慕和崇拜有关。
首先,我国各民族的传说故事中有不少关于子鼠咬天开的神话,传说远古时期天地一团混沌,是老鼠咬开一条缝隙,天地才分开并最终形成了世界,因此老鼠也就有了创世之功。其次,老鼠的生命力奇强,几乎能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在生产力不高、医疗卫生水平低下的传统社会,尤其是早期人类社会,老鼠这种超强的生存能力很容易成为人们的羡慕对象。再次,老鼠还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一岁甚至不到一岁的老鼠就已经可以繁殖后代了,而且除了冬季,其他三季基本都可以受孕,老鼠的孕期一般只有二三十天,每年可以产6-8窝幼仔,每窝一般能有五六只。在几乎只能靠增加劳动力来提高收成和收入的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对生育男孩充满了渴望,老鼠的这种生育能力自然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最后,老鼠还有更现实的偷吃粮食、破坏衣物等为人憎恨的特性,这又使人们在崇拜老鼠的同时,希望能消除鼠患,或至少是让老鼠不再危害自己。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老鼠嫁女故事才逐渐形成。一方面,老鼠嫁女意味着生育后代,寄托了人们渴望子孙繁衍的理想;另一方面,老鼠嫁女一般是在正月进行,正月是新旧岁时交替的时候,这段时间正是阴阳交接,万物萌生正好与生育繁衍有关;再一方面,“嫁”有嫁出门的意味,将老鼠从自己家里嫁出去,就可以保证来年自己家里免遭鼠害。
在民间美术的形式中,这几方面的原因都有体现,而且一直传承、延续到今天。图1 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年画,画面中还有文字说明:“老鼠娶亲倒了运,遇见猫儿囫囵吞。”这幅画表现的正是老鼠嫁女传说的一个故事类型,也是传说故事和民间美术中十分常见的类型,即老鼠结婚遇到猫,结果全部被吃掉。图2 是一幅现代剪纸作品,这幅作品表现的故事内容稍微复杂一些,画面有三层,第一层是花轿队伍,第二层是酒宴的场景,第三层则是猫吃鼠后,老鼠与猫在阎王那里打官司,最后的结果是猫胜诉,继续回人间抓老鼠。在民间美术中,这种情节复杂的老鼠娶亲或老鼠嫁女故事比较少见,而且即使在民间故事或儿歌中也是不太常见的类型,不过仍然没有脱离猫吃鼠、消除鼠害这一传统的心理诉求的范围。

二、变异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审美趣味、对故事完整性和复杂性的追求都在提高,相关的民俗活动的内容也在发展变化。关于老鼠嫁女的民俗活动、故事和美术形式最初的那种简单结构、单一叙事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于是,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内容补充进来,使这一故事题材趋于丰满、完善,更富有趣味性和情节性。故事的这种变化又会影响到以其为基础的民间美术作品。同时,时代审美的新方向、社会出现的新事物也会显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对某一题材的表现形式中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东西,或者是画面的复杂性、叙事性增强。
比如图2 中出现的老鼠告猫这一情节,就是老鼠嫁女传说及其艺术形式的新发展,因为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来看,无论是地方志民俗资料还是文人笔记,最早的老鼠嫁女传说中都是没有猫的[2],猫这一角色被加进来,显然是为了迎合消除鼠害和提高故事情节性的心理诉求。而且,老鼠告猫还从老鼠嫁女故事中独立了出来。河北武强年画中有一幅《新刻改良老鼠告状狸猫诉情》的木版年画,刻印于1920 年,里面出场的还有人类,其中主人家的小孩以及作为主角的老鼠穿的衣服已经是典型的民国时期风格了。此外,图2 里面也可以看到鼠新郎穿着民国时期的服装。这些都是对时代衣装服饰的直接表现,也是民间美术画面形式和内容变异性的体现。
能体现变异性的还有画面的构图逐渐复杂化。目前所能见到的清代以来的作品,无论是年画还是剪纸,内容和构图都比较简单,基本可分为有猫和无猫两种类型。清朝末年,在有猫类型中还新出现了一种与《西游记》有关的“无底洞老鼠嫁女”年画,则基本可以算是从清代一直到民国有关老鼠嫁女的艺术作品中构图最复杂的了。画面一改无背景的简单情节线索图式,而是首先安排了无底洞这样一个地点,然后在画面中分层次刻画了大大小小几十只老鼠和猫、唐僧师徒等角色,并且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图3)这幅年画在画面最中心的地方安排了几十只抬嫁妆、掌灯、抬轿、唱曲、看亲、送嫁等各司其职的老鼠,而且唯有送嫁的老鼠穿着清朝官服,显示出它们的地位与众不同。接下来在画面左侧安排了“王猫宫”,几只老鼠正在陪猫喝酒,似乎是在求情通融,画面最右角不起眼的位置才是配角唐僧师徒。这件作品可以看成老鼠嫁女遇见猫与文学作品结合的一个复合型变种,也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变异性特征。
当代的民间剪纸中,有些作品对老鼠嫁女的排场进行了着力渲染,而且把仪仗、酒宴等多种情节组合在一起进行表现,情节上虽然没有新的发展,仍然属于简单的嫁娶类型,但是从画面构图来说却大大突破了过去那种出于单纯实用原因而无法表现太多“人物”的局限,而是变成纯粹欣赏性的艺术作品了。比如郑月巴创作的老鼠嫁女图,里面的老鼠完全是当地农民的打扮,形形色色的老鼠构成了一幅民间嫁娶民俗的鲜活画卷,无论是创作目的还是构图形式都是对传统的突破。(图4)
另外,由于老鼠嫁女的广为流传,甚至还出现了这一题材的变异品种——麻雀娶亲和蛤蟆娶亲。前者除了把主角换成麻雀外,就没有了其他变化,仍然是途中遇猫,遭到灭顶之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题材,应该是与长期以来人们对麻雀的认识有关,过去人们一直以为麻雀是偷吃庄稼的一害,所以麻雀娶亲遇到猫所表达的思想寄托无疑也应该是禳除灾害,保护粮食。蛤蟆娶亲图不太多见,就笔者所见的一幅来看(图5),只是单纯表现娶亲场景,也没有什么文字题记,所以画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不太清楚。考虑到蛤蟆在民间一般认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所以笔者大胆推测,这幅作品所表达的也应该是对子孙繁衍的期望和祝愿。值得注意的是这幅作品强烈的时代气息:队伍中,新郎穿着民国时期的服装,仪仗队则是清一色的西洋军装,拿着西洋长枪和西洋乐器,完全是西式仪仗队的架势,新娘子则是坐在点缀着鲜花的汽车里跟在队伍后面。这幅画与其说是在刻画蛤蟆娶亲,不如说是生动再现了民国时期新式婚姻的排场。
进入现代以来,老鼠招婚的故事开始流传起来,这主要是受印度老鼠招亲故事传入的影响[3],不过在老鼠嫁女的故事系统中,招婚完全不占主流[4]。印度老鼠招亲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老鼠的女儿要找女婿,因为老鼠总是被欺负,所以老两口就希望为女儿找一个最强大的女婿,先是找太阳,太阳说云彩能挡住自己,于是找云彩,云又说风能把自己吹走,风又说墙能挡住自己,墙又说老鼠能把自己挖穿,这样循环了一个大圈子,最终老鼠发现自己才是最强大的。在印度,这主要是一个寓言故事,而传到中国后,则在老鼠发现自己比墙厉害之后,又添加了继而悟到猫最厉害,于是把女儿许配给猫的结局。嫁给猫的结果如何可想而知。招婚情节的引入,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鼠婚故事的情节性,使原来线性发展的单一情节出现了多个起伏转折,因而更加富有趣味性,同时又在变化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灭鼠除害的实用意义。变异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没有脱离传统的大框架。由于这个招猫为女婿的故事主要是从现代才开始出现,所以有关于它的艺术形式也都是现代的。比如于平、任凭夫妇创作的系列老鼠嫁女剪纸作品就是以这种招婚型故事为基础,同时又吸收了传统老鼠嫁女图像表现送亲场面的特点,以富有现代感的剪刻手法和构图形式,把招亲的缘由和经过以及迎亲送嫁的热闹场面,通过长卷画或连环画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有鲜明的传统特征,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老鼠嫁女艺术形式新发展的代表作之一。(图6)

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老鼠的态度是恨,恨它破坏财物、偷吃粮食、传播疾病;但在文化中,人们对老鼠的态度却又完全相反,既敬又媚,敬它旺盛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媚祀它,希望它不再为害作恶。人对老鼠的这种双重态度贯穿在老鼠嫁女故事以及相关的美术形式之中,这种态度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注释:
[1] 赵峰:“中国老鼠嫁女传说的农耕文化性”,《装饰》,2013.11。
[2] 可以参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以及清代的笔记小说等著作。
[3] 马昌仪:《鼠咬天开》,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2008,第173 页。
[4] 同[3],第17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