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江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吸引力设计

  • Update:2014-09-02
  • 欧阳雪芬、江新喜,江西师范大学
  • 来源: 《装饰》杂志第6期
内容摘要
数字拓展是数字博物馆发现的需要,要想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把传统形式和现代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教育阵地作用,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如何设计历史的再现,而且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当下民众的动态。* 本文为2 0 1 2 年江西省艺术规划课题一般项目(YG201212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特别是社会革命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文化教育等有所冷落。如何把传统的元素和新媒体艺术结合起来,构建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大众的吸引力,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育和社会作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引进了很多新的元素,也结合了一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但总让人觉得吸引力不够,或是看后索然无味。而设计精彩,打造亮点,快速转换思维是我们需要倡导的。

一、稳固:传统的展示形式依然是博物馆展示的重点
革命历史博物馆中传统的陈列展示依然是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主要窗口。因为博物馆中有大量实物资料,传统的展示形式依然是主流,但是它的呈现形式以及安排则可以有无限多的可能性,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精彩和活力往往依赖于如何设计。王宏钧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对陈列的论述为:“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1]此观点给我们树立了明确的概念。
观众与实物展品共存于同一个时空中,能够感觉藏品中凝聚的知识内涵和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产生强烈的体验感,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例如江西八一起义纪念馆改造后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焕发了新的活力,实物的展示结合文字的说明带领我们找寻先烈的足迹,文物自身所具有的唯一性、故事性通过灯箱展台等方法向观众展示得淋漓尽致。例如当时的眼镜、衣服、枪支等都默默地把怀旧感和历史的痕迹真实地传递给了观众。而在“五万人群众大会”这个事件的设计中就采取了场景还原的制作方法,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蜡像组成了当时的场景再现,同时结合环境的模拟以及绘画的加入,让观众有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时空感受。(图1)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因为受场地的约束,在灯光和声音的处理上稍欠细节,精致度不够。而在场景还原中,灯光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对气氛的塑造和空间的架构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在场馆中点缀摆放的极具厚重感的革命烈士的雕塑所产生的重量感无形中也转换成了观众心中的存在感,和整个场馆所要表达的感受相融合。另外场馆的过道设计也是体现细节的地方,我们在此场馆的一处转场设计中感觉到了妙处,在一楼通向二楼有一个长长的阶梯,制作者把这设计成了一处风景线。阶梯的材料为原始石材,过道两旁种植了绿色的植物以及花草,顶部则设计为圆形拱顶模拟成蓝色天空略带白色,仿佛山里的雾气。(图2)
“挂在墙上的教科书”式的单一墙面展示在地方级的历史博物馆中还大量存在,这种展出形式的单一性是必将会被淘汰的。当然传统的展示形式不被看好,影响博物馆参观率的原因并不在于这种形式的本身。传统展示形式的好处体现在多方面,首先对于群体参观数目没有太多的限制,且能容纳同时浏览的量较大,涵盖的年龄层次全面;其次对象受众没有特定的选择性。我们的设计不能脱离这些基础。只有在展示中加强形式上多样化、细节上精致化、品质感上优良化、体验感上真实化,才能交给观众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到位:新媒体的合理应用需要到位的建设投入
新媒体艺术在今天已经并不稀奇,它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和范畴。维特根斯坦说过: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超越了他的时代,那么时代迟早要追上他[2]。对于这个新媒体的“新”字就是要保持常看常新、时有不同的概念。我们所讨论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有影像、声音、摄影,以及所形成的游戏性、仿真性、互动性、网络化。这个时代的媒体给我们的空间是自由的,语境是宽泛的。国外率先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结合使用,并且建立强大的网络社区互动等等。国内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经推出迅速在业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全方位地逐一改造现有的资源并拓展网络化发展,势头迅猛。
与此同时,为提升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展陈品位,促进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加深了交流。而井冈山博物馆和八一起义纪念馆率先在2007 年完成了新馆的建设,为全国的类似场馆做出了表率,其中新媒体的运用是亮点。例如在八一起义纪念馆,介绍馆外两旁塑像信息的方式比较新颖,每个塑像下面都嵌入了一个屏幕,里面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塑像人物的相关资料说明。(图3)形式新颖且实用,广受好评。进入馆内后穿过大厅进入独立事件展示各个区域,其中除了一些传统的展示设计外,还有一块显示当时路线图的影像装饰,显得非常精巧,同时也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流动的线路,想象被具象化了。如在“八一枪声”这个板块中,“攻打敌人指挥部”、“全国各地武装起义示意沙盘”和“抗日战争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沙盘”等场景中大量采用了新媒体形式,这些都需要到位的建设投入。(图4、5)
下面具体从实际客观存在的问题方面说说“到位”这个话题。
1. 科学统筹安排。新媒体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经过合理科学的设计,使其运用恰到好处,让两种展示方式的优势都能体现充分。
2. 新媒体运用恰当。在新媒体的运用构建中,我们很容易跟风、盲从,被新技术所吸引,求大、求新的思想往往会让人失去正确的判断。
3. 不做面子工程。笔者在参观一些博物馆时,经常会感觉有些设置体积大,效果一般,而且在大多数时间是不会开启的,只是特定的日子或者有重要人员来参观才偶尔启动。这种思想并没有站在服务观众、方便观众的角度去考虑,势必会影响整体品质。

三、互动:加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互动性建设
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的表现形式是借助游戏、情景模拟等手段,让参观者感受到展览的参与性、趣味性,并寓教于乐,为博物馆增添活力与生机。例如在上海世博会上,远大馆制作的地震模拟器就真实再现了地震时真实的体验。包括强度、时间摇摆方向都可以进行模拟,这种真实感的获得特别珍贵。另外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表演在德国馆,参与者正是参观的游客,与之互动的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它的变化来自于观众。这是非常神奇的集体行为,观众会感觉互动是如此的美妙。
互动体验可以体现在触摸、触屏、扮演、游戏等等一系列方式中,大家接触较多的是触屏这一项,而其他方面则建设较弱,投资力度不大,可以利用现在发展的科技进行完善,如影视技术、虚拟仿真、声光电技术、3D 技术等等。也可设立专门的小舞台,长期保持特定的剧目也可经常更新,让感兴趣的观众过一把演员的瘾,穿上战争年代的衣服,用一用当时的类似物件,让来过博物馆的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流连忘返。(图6、7)

四、拓展: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势在必行
数字拓展是新媒体外围建设重要的方向。为了和前面的概念有所区分,我们引用数字博物馆的概念。说到这里,我们立刻能联想到的就是网络,网络现在对人的生活有多大影响?无论用电脑还是手机,都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博物馆的信息。而且这种方式信息量大,不受场馆的限制,不用排队。语音讲解、互动游戏等等极大满足了不同观众对于信息的需求。现在很流行的观赏方式就是去实体博物馆时打开虚拟数字博物馆,就好像身边有了一位讲解员,知识的深入获取很自由。
现在最可喜的就是大家的意识已经全面上升,发展一直都在推进,有的场馆正在努力建设中,有的场馆还在观望,有的场馆受资金的限制还不能做到。无论怎样,我们知道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仍然要秉着传承、发展、创新的观念,让传统展示设计和新媒体呈现方式这两驾马车齐头并进,共同建造有品质、有吸引力的博物馆。

注释:
[1]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 246 页。
[2] 许江、吴美纯:《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2003,第62 页。

参考文献:
[1] 李恒爽、王冠伟:“对新媒体时代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分析”,《大舞台》,2012.1。
[2] 刘爱河:“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内涵的演变”,《中国博物馆》,2005.4。
[3] 陆保新:“博物馆展示方式与展示空间关系研究”,《建筑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