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论哥本哈根城市街道之变

  • Update:2014-10-04
  • 龚 芸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哥本哈根半个世纪发展历史,从城市街道的变化入手,以系统化的思考来分析一座中世纪的北欧老城如何持续吸引世界的关注,期望对我们未来的城市建设带来启示。
关键词 :哥本哈根、街道、生活
如果把城市比作承载生活的容器,那么它必须有着良好的功能,这样容器才会好用,当人们乐于使用它的时候,城市的活力才能自然显现。为此,哥本哈根是幸运的,汽车虽一度占领了城市街道,但整个古城却完整保留下来。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40 多年以来似乎哥本哈根只做了一件事,将城市街道一步一步地变为以步行为主+车行的共存形式。那么在面对如何处理汽车与城市间关系时,哥本哈根面临着在已经形成的以机动交通为主导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以人行交通为主导转向的巨大挑战,而且使人们接受了这种变化。笔者认为,首先城市管理者确立了准确的城市街道整体格局目标,然后以一种谨慎的方式分步实施。在此基础上,城市街道的活动尽量提供给人们多样化的选择和体验方式。
 
一、确立城市街道整体格局
 
从城市中心的布局特点出发,在 20 世纪 50年代末哥本哈根对整个城市中心街道进行了总体划分 :城市中心北端为交通枢纽,设有火车站和公交车换乘站 ;西南部有市政广场和公交车换乘站 ;南面边界为交通枢纽站及轮渡码头 ;东面有新国王广场、新港和公交车换乘站。并以此为依据规划了城市中心街道整体交通网络,对以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城市街道格局重新进行了调整。从交通形式划分,这种格局共分为五个层次。
 
1. 城市中心与外部的连接组织
 
这一层次解决了城市中心与外部的连接问题,通过区间列车和公交车在城市北面连接其他区域,根据布局在城市中心的东、南、西面边缘的广场及重要节点处充分利用公交换乘系统与外部连接。同时在东南面还有轮渡港口与城市其他地区和国外连接。(图 1)这样整个城市中心沿着边界均匀布置了与其他区域相通的连接点,无论到达或离开市中心都有便捷的出行方式。
 
 
 
2. 人、车共行系统
 
城市发展并不是完全否定汽车这种交通工具,而是当汽车与人们的生活出现冲突时,不断寻找平衡两者关系的方式。哥本哈根第二层次街道交通格局是以步行优先,人、车共行系统,这种街道交通方式主要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它连接了城市核心区,靠近城市中心南面的公交换乘站并平行于城市主要街道。街道行人、自行车享有优先权,允许汽车低速进入。为了防止贯通行驶,又分段进行单向交通管制,这样就缓解了外部车辆直接进入城市中心的压力。
 
3. 自行车系统
 
在哥本哈根自行车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交通出行方式,作为第三层次街道交通格局,自行车出行在当代的哥本哈根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调查资料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城市中心工作的人当中有三分之一选择了自行车出行。为了给骑自行车的人们提供安全空间环境,市中心每条街道都划分了自行车道。同时,为了鼓励使用自行车,1995 年开始哥本哈根设立了自行车租赁系统,一百多个自行车车场遍布整个城市中心,提供数千辆自行车,虽然是有偿使用但费用低廉,从而使人们的出行有了极大的灵活性与选择性。根据《自行车道优先计划 2001-2016》,未来几年还将建设 51 公里长的自行车道和自行车线。自行车成为了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并使得这座城市成为闻名遐迩的自行车城市。
 
4. 步行网络
 
第四层次街道交通格局是步行网络,将步行这种活动重新恢复于街道之中,可说是“北欧精神”的一次具体显现,也是以人为主导的思想在街道格局上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整个步行网络由七条街道构成,两条骨架街道贯通了城市中心南北和东西方向 :第一条街道斯特勒格贯穿东西,以市政厅广场为起点,向东止于新国王广场,全长约 1.2 公里 ;第二条哥布马格街连接南北,北起城市交通枢纽站,南端交会于斯特勒格街,全长约 0.8 公里。在此骨架基础上连接起另外五条小型街道,构成了整个哥本哈根的步行网络,这个系统可以通达城市中心各个主要目的地。所有步行街禁止车辆通行,保证了人在街道中的交通和其它活动安全、便捷、自由。(图 2)
 
 
 
5. 静态交通组织
 
以上四个层次的交通格局并没有完全排斥汽车,除了步行网络区域外,城市中心的其他街道车辆可低速进入,这种情况下静态交通作为第五层次街道交通格局的组织管理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一个保持中世纪城市格局平面化的老城,不像现代城市中心可以建设地下车库、空中车库。在人与车争夺城市宝贵空间的状况下,要实现以人为主导,就必须控制交通量。由于哥本哈根的停车位在城市街道上,为了尽量保证行人的活动空间,城市中心建立了一套自动停车系统来进行管理,通过自动打表计费停车,不同路段、时间段计费不一样,但都以高收费为特点,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车辆的流动性。当然这一层次作用的实现必须由前面四个层次同时实施才能真正有效,最为根本的是人们有多种出行方式可以选择。这是从城市整体的角度、系统化的来思考的结果。哥本哈根城市街道功能的变化对应了街道交通格局的变化。
 
二、实施策略
 
哥本哈根城市中心街道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城市管理者没有采取全面推进一步到位的方式,而是从第四层次的街道步行网络格局入手,采用以点带面,逐步实施。这样做主要基于两点 :第一,街道功能转变彻底,完全以人为主导,先改造一条重要街道,使人们有时间去适应这种变化 ;第二,可为整个街道网络格局的建设和逐步推广积累经验。
 
1. 以点带面,中心突破
 
第一条街道改造之前不少人对此质疑,认为丹麦人不需要街道生活,也担心限制车辆会影响商业,因此选择了斯特勒格大街的步行化改造开始。这条街道贯通了哥本哈根城市中心区域,连接了三个广场,总长度约 1.2 公里,宽约 10~12 米之间。从空间形态看,街道东段以商业为主,中间部分保留了传统建筑形态,显得十分精致,西部连接广场,整条街道通过 14 个街口与城市中心其他区域连通。这种布局在空间上形成了良好的关联基底。改造前,街道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使人望而却步,人们只能在街道两侧狭窄的人行道上行走。然而当街道的重心回到人身上时一切开始改变,人们可以通过街道进行多样性的活动 :购物、骑车、散步、坐在长椅上闲聊……街道的活力被重新唤醒,世界上第一条步行街道在 1962 年建成后大受欢迎。
 
2. 分步实施
 
六年之后第二条小型步行道菲奥尔街才得以改造建成。这条街道提供从斯特勒格中部往北至公交枢纽的连接,因为外部交通流到达城市中心的北部交通枢纽后,通过这条街道步行至斯特勒格街,完成了第一个内外交通方式的转换。不久之后,步行网络中的另一条主线哥布马格街步行化改造完成,从北端将区域公交换乘车站与斯特勒格步行街连接起来,并贯穿城市南北,同年另外五条街道也完成步行化改造。至此,哥本哈根城市中心街道步行网络建成。1973 年以后,哥本哈根转向了对城市广场步行化的逐步改造。当城市有了良好的物质空间基础后,就像为人们提供一个靓丽的舞台,接下来的生活这一幕大剧要人们自己来表现了。
 
三、街道中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是城市街道活力之源,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 我就能说出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哥本哈根。活动的多样性体现了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图 3),下面我们根据活动类型,将城市街道中人的活动分步行、静态活动、文化与商业活动逐一展开论述。
 
 
 
1. 步行
 
步行是一种健康的出行方式,同时也是人们体验城市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活动的随机性。在步行过程中,人们可观赏、停留、交谈。前提是保证了人的步行安全,便捷、舒适才能使人成为街道活动的主角。根据调查数据,我们从哥本哈根两条最主要的步行街道可以看到,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即便是在工作日平均流量仍然能达到每分钟一百多人。斯特勒格街道夏季每天的步行交通量甚至能多达 8 万余人。由此可见,步行是一种非常受欢迎同时也是重要的活动方式。
 
2. 静态活动
 
人的停留就是所谓的静态活动。有观点认为考察城市的质量,不只留意步行,更要注意人们停留的方式和时间,因为停留的方式大多都是一种无意识的随机性活动,如闲坐、聊天、观望等,并没有明确目的,是人们自愿去发生的行为方式。从哥本哈根街道的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静态活动与步行区域面积之间成一种正比关系。大量的数据显示,每增加 12-14 平方米街道和广场的使用面积,就会增加一个人到城市的街道中来。这一现象从 60 年代起持续了约 30 年,可见城市空间对活动而言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除了使用面积,座椅对静态活动也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专门的户外座椅,如公共座椅和商家提供 ;另一类是所能提供“坐”的功能的区域,如台阶、墙角、建筑基座等。从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哥本哈根城市中心由商家提供户外座椅约一千七百多个,相比较原来增加了 60%。同时期在城市中心公共空间停留的人增加一千三百多人。户外咖啡馆从 68 家增加到126 家,座椅与静态活动之间也成正比关系,人们能够悠闲而又安静地在城市里体验一段美好时光。
 
3. 文化与商业活动
 
谈论文化与城市关系时,很多时候是以抽象的方式来进行论述,然而在哥本哈根,文化活动展现更为具体。当城市街道空间能够成为生活舞台的时候,就为人们的演出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空间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你可以观看,甚至有时你还可以直接参与,参与性让人们有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街道上的文化活动要到下班以后才能进行,但并不影响人们参与的热情。以斯特勒格街道为例,六点以后,整条街道空间就成为城市舞台,乐队表演、街舞、杂技表演……这种自发的表演其强大生命力的秘密在于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一直持下去。有组织的大型活动,则有庆典、游行、集会……同样蓬勃发展。在这里,商业活动虽然和其他城市一样早已进入室内商店或商场,但在一些条件许可的地段,却逐渐出现了街头市场,如加梅尔大街就有跳蚤市场和农产品市场,设施简易却能增加城市街道空间的多样化。
 
结语
 
今天的哥本哈根已成为世界“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每年吸引大量的人来到这里。哥本哈根依托良好的城市街道格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始终围绕以人为主导的发展方向,从细节入手逐步实施,不断地平衡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们成为城市街道的主角尽情享受着生活,愉悦、幸福而满足。
 
参考文献 :
[1] 夏祖华,黄伟康 :《城市空间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丹麦)扬·盖尔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
[3] 蒋涤非 :《城市形态活力论》,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7。
 
龚 芸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