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2037 年大众品牌 MPUV 概念车造型设计

  • Update:2014-10-07
  • 王 波 李 绅 韦星顺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内容摘要
为了探讨未来造型设计语言和交通出行方式,清华大学汽车系的设计团队为大众公司设计了一款造型超前、功能新颖的概念车。本文通过对该项目设计流程的梳理,总结了设计经验,探讨了概念车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以期为今后概念车的造型设计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概念车、大众、MPUV、造型设计
在 2013 年上海国际车展德国大众汽车的展台上出现了一款不同寻常的 “专为未来中国家庭设计”的展示概念车,它拥有光洁的表面、威猛的体态以及炫丽的灯光,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和媒体的目光。这辆“特殊”的概念车是如何设计完成的呢?
 
 
1. 在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大众之车”概念展示车[1]   
 
一、概念生成
 
在设计之初我们首先对未来的使用人群进行研究,预设他们可能的生活习惯和用车规律,形成未来出行方式的初步概念。用车主体设定为 30-45 岁之间的年轻人:富有激情,关心家庭;在工作之余喜欢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有活跃的朋友圈,经常与朋友们聚会。主要用车环境为大城市和城郊地区。平时这辆车会作为年轻人的市内代步工具,满足通勤、购物等城市生活基本需求 ;而在周末这些年轻人则会选择与长辈团聚,或带着全家到郊外游玩。因此本概念车需要考虑为一家人的团聚出行提供温馨舒适的环境。
 
为了满足目标人群这些需求,这款“大众之车”采用了新的概念——“MPUV”(Multi-Purpose-Utility-Vehicle),探索一种MPV 与 SUV 结合的车型,兼具大空间、实用性和越野能力。考虑到未来中国家庭主要由四个老人、两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组成,该车总共安排了七个座位,以满足全家人出行。这辆车的另一个重要设计来源是“大众自造”平台。该平台收集了中国普通百姓对未来家庭用车的 104 个最具代表性的创意“点子”。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整理为四个主题 :安全、舒适、环保、娱乐。然后从每一类里挑选出有发展潜力的想法,作为设计展开的参考。例如车身外部显示器这个想法就对我们的最终方案产生了较大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总体设计目标是 :这辆车既要满足年轻人个性化的需求,又要为家人团聚提供温馨的场所——通过可变的室内布置方式和内部氛围来实现个性化与家庭化的结合。将造型设计的关键词定义为简约、逻辑性和科技感。简约意味着简洁 ;逻辑性是指理性的设计思维和语言,以及造型语言之间较强的逻辑关系 ;科技感是通过全新的设计语言来充分展现其应用的最新技术。我们还运用造型意象板对关键词其进行了可视化解释,更
形象地明确了造型风格。
 
二、对大众品牌的分析
 
由于本项目的合作方是大众汽车集团,因此有必要对大众汽车的设计风格进行分析。设计方案既要符合该品牌汽车一贯的设计风格,还要探索其未来的设计语言。大众汽车拥有广阔的产品线,车型囊括了从低端到高端各级别轿车、MPV 以及 SUV。整体上大众保持着简洁、有逻辑感的造型特征,但其设计语言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我们重点分析了大众最新推出的概念车和量产车,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最新设计语言——在饱满圆润的曲面上应用锐利的切面,车身表面更加硬朗,呈现全新的体量感和质感,诠释全新的功能主义风格。
 
 
2. 大众品牌造型语言分析[2]   
 
三、方案设计过程
 
1. 草图发散阶段
 
基于概念分析,我们开始了前期创意发散。这一阶段不希望加入过多限制条件,首要任务就是充分探讨总体布置的各种可能性、整车造型的基本比例和姿态,寻找一种比较理想的 MPUV 体量关系。首先从车身侧面开始绘制创意草图,展现车身轮廓等最主要的造型特征,传达出整车体量、姿态等重要特征信息。经与大众设计师讨论,初步选择了三个较好诠释 MPUV 概念的方向。
 
之后分别对三个方向进行了细化,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主要造型特征。绘制了一些初步的效果图,以便在中期评审时更清晰地呈现方案。
方向 1 的特点是将MPV 和 SUV 的特征进行了有机整合,整车比例和姿态很和谐。形面简洁,突出未来感和科技感,展现功能主义特征。车身表面覆盖大面积黑色玻璃,与银色车身材质对比强烈,凸显材料质感。
方向 2 的特点是在传统 SUV 的基础上结合 MPV 的大空间、功能性强的特点,将乘坐空间向前延伸。整车的比例和姿态追求动感,形面较为简洁。
方向 3 的特点是在传统 MPV 的基础上,提升离地间隙,追求 SUV 的高通过性,使用空间大,实用性强。
 
 
3. 方案前期多方向发散
 
经过讨论,选择方向 1 为后续的设计方向,其整体动态、强调乘员舱玻璃与车体之间如两块物体镶嵌在一起的整体形态感觉以及强烈的材质对比,是应该保留并继续强化的。但在评审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首先是整体姿态动感不够强 ;其次是车身比例不够扁平,缺乏视觉冲击力。
 
2. 深入调整阶段
 
针对所选的方向 1 进行更为精细和深入的调整。我们以侧面为切入点,首先优化整车的动感和体态,将尾部上方缩短,以强化整车前冲的姿态。在初步确定侧面方案后,运用透视草图探讨前后部的设计。经与大众方面讨论,我们选择了蓝色方框中的图作为关键草图 (Key Sketch),作为后续设计的方向性指导图 :方案前部的造型特征较为成熟,但尾部仍不够理想。原因是其主要设计元素都是竖向的,使尾部看起来狭窄且不够稳固。所以我们增加了横向形态,方案稳定感得以改善 :适当提升后风窗下缘位置,将尾部下方两侧的造型语言进行了关联,增加一些粗犷的元素,以增强运动感并与前脸底部特征相呼应。至此整体外部造型设计方案基本确定。
 
在进行整体造型深入设计的同时,我们也对轮毂等细节进行了匹配设计。由于本车采用了新
能源动力,因此选择更加封闭和扁平的轮毂造型,以减小车轮滚动产生的空气阻力[3]。同时,尽量使轮毂造型与整车外形风格保持统一。运用各种设计元素,尝试突破传统的轮胎和轮辋的界限,将两者合为一体进行设计 ;尽量采用多层次的处理手法,并通过材质划分,加入蓝色灯带,使之更具未来感。
 
 
4. 针对方向 1 的深入设计
 
 
5. 轮毂的深入设计
 
3. 总布置设计及人机校核
 
本车采用电池和轮毂电机驱动方式。从顶视图中可以看出 :前轮会占据部分车内空间,在第一排安排两个乘客会比较拥挤。于是我们把驾驶员单独安排在第一排,从而给他(她)提供更为独立、舒适的驾驶空间,创造全新的驾驶感受 ;而为了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增强
乘员之间交流的便利性,采用了三排乘员座椅的设计。左右两名乘客之间留有一定空间,座椅可以自由旋转,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营造出宽敞舒适的空间感。为了追求更好的通过性和粗犷的越野感,我们设定了较高的离地间隙,但这也给乘员上下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我们在之后的深入设计阶段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整,通过适当降低离地间隙并设计上下双开的侧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总布置设计的确定为之后的内饰设计与模型制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6. 总布置及人机校核   
 
4. 内饰设计
 
在内饰设计初期阶段,我们首先探讨了整体的空间布局。内饰设计的主要概念是把后排座椅固定在车顶的轨道上并悬垂下来,使其能够旋转和滑动,以实现围坐一圈的功能并方便上下车 ;驾驶员的座椅则像植物般从地板上生长出来,也能够旋转,以方便出入并与后排乘客交流,形成呼应以及自然的功能分区。明确了内部的空间、体量关系之后,我们分别对几个主要部件进行了重点设计,包括中控台、前后座椅等。各部件的设计语言尽量追求统一,相互之间有呼应,并与外部造型风格保持一致。由于驾驶员位于前排中央,所以中控台采用了非传统的居中对称设计,并保持了简约风格,同时运用片层元素增强了层次感和科技感。中控台还考虑与前脸的车灯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而使内饰与外形的设计整合为一 ;座椅的设计风格保持了统一,在保证舒适性和强度的前提下,设计得尽量轻薄,并配合不同的材料,使之更具未来感 ;内饰空间外围从仪表台到门板应用了连贯的横向线条,增强了空间的横向开阔感和稳定感。
 
 
7. 内饰整体及部件设计   
 
5. 最终方案效果图
 
外形精细效果图明确地定义了每个造型特征。整体保留了玻璃和金属质感,通过黑色和银色的材质与色彩对比,强化结构上的穿插关系 ;线形追求简洁,强调逻辑关系 ;车体及轮胎各处的灯带点缀,使整车设计更加精致、生动 ;前脸和尾部的粗犷设计元素形成对比,增强了整车造型的强壮感 ;在侧视图中,为了强化整车前冲的动态,尾部略微调整上翘。
 
 
8. 外饰精细效果图
 
在内饰精细效果图中,我们选择合适的角度来展现内饰整体,把握空间关系和设计细节。精心协调了各部件的风格和关系,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各部件设计的简单拼接 ;另外,内饰设计中对颜色和材质的设计也十分重要。座椅面料和一圈片状饰板采用了很淡的暖色绒面料,给人温暖的感觉 ;座椅支架保留了金属银灰色,与座椅面料形成对比,体现现代与传统的交融 ;其余内饰板采用深灰色作为衬底 ;地面采用灰色木质材料,突出木材的纹理和质感,再加上周围环绕灯光的点缀,整体给人温馨的感觉。
 
 
9. 内饰精细效果图
 
四、比例模型制作
 
在完成最终效果图后,我们便以此为参考开始油泥模型的探讨。这是将二维设计转化为三维造型的过程,也是对二维效果图进行验证的过程。效果图中一些未考虑清楚的造型处理会与现实的三维空间关系发生冲突。比如对翼子板的处理 :起初对该部位形态处理的考虑不够深入,手法较为简单,导致其立体型面与效果图不相符,无法收到预期效果。
 
另外,初期模型看起来尾部有些下坠,缺乏动感。经反复研讨,我们逐步找到更理想的立体形态,在后期的比例模型中基本展现了效果图中的核心造型意图。我们还用胶带和彩纸制作出车窗和灯的示意效果。
 
 
10. 最终版比例模型
 
 
11. 三维模型渲染[4] 
 
五、最终展示概念车的设计、制作与效果
 
在最后阶段,我们与大众方面一起商讨确定了各个设计细节以及展车的颜色与材质设定,并逐步应用到最终方案中。在专业设计师和外协团队的支持下,采用汽车造型专用建模软件完成了较为精细的数字模型,并进行了精细渲染,以预估未来展车的可能效果 ;数模还作为原型用于后期视频的动画制作。之后在外协公司制作了 1/2 油泥模型——先利用数模数据采用数字铣床进行大体量粗加工,再利用手工光顺完善造型曲面。获得基础曲面形态之后,我们对模型进行了评审,提出修改意见,之后对整体比例和一些细节进行了微调和优化。
 
1/2 油泥模型的定型意味着整体方案的冻结。之后的硬质模型制作过程中,基本没有再对设计方案进行大的改动。在清华团队、大众设计人员和外协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设计和精心研制,最终制作完成了该方案的演示视频和实体概念展示车——展车材质逼真,具有 LED灯光效果和电动车门。该车与设计团队一起在 PCP 新车发布会和2013 上海国际车展上完美呈现在世人眼前。
 
 
12.1/2 油泥模型的制作及评审修改[5] 
 
 
13. 最终展车效果
 
项目总结
 
该项目是大众公司首次在国内与高校合作的实际设计项目,也是清华汽车系完成的知名度较高的造型设计项目。回顾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其价值不仅限于对大众品牌未来造型的探索,还展现了新一代中国设计师对于中国设计未来发展的独特理解。从用户生活形态研究和定位、概念整合分析、设计创意发散、深入设计、细节设计到比例模型探讨、实体演示模型设计制作,我们经历了一款概念车前景设计的完整过程,深化了学生们对概念及设计实现的理解,使他们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更加懂得把握分寸,耐心将概念一步步推向实现。
 
清华汽车系的设计团队在本项目中既关注了对未来生活形态、审美特征的研究,也强化了对未来造型设计发展趋势的分析 ;既有对未来时尚和美学发展的全新探索,也展现出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深刻理解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既实现了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大胆突破,也执著于对造型细节与设计品质的不断追求 ;既表现出对技术创新的渴望,也能够看到对可行性和工程实现的不懈追求与理性思考 ;既发挥了自由无限的创新设计思维,又凸显理性深入的逻辑思维能力,完美地诠释和展现了汽车系车身方向的核心理念 :“培养工程与艺术结合的创造力。”
 
大胆创新、不断修改、关注细节、勤于思考,是优秀设计师必备的能力,对品质的执著追求与实干是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崛起的唯一出路。无论院校或企业,只有勇于探索,脚踏实地坚持高品质的设计工作,才能不断取得有价值的设计创新和突破,实实在在地推动中国设计的持续发展。
 
 
14. 设计团队的核心成员出席大众 PCP 概念新车发布会[6]
 
注释 :
[1]http://gdstn.com/building-ppls-car/
[2]http://www.netcarshow.com/volkswagen/
[3] 张特 :《新能源乘用车造型设计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4]http://www.vw.com.cn/zh/corporate_information1/news/NewsIndex.suffix.html/News2013~2FNews_2013_23.html
[5]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2OTM5NjU2.html
[6]http://www.autohome.com.cn/news/201304/512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