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幼儿书籍整体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以概念书籍《论语》的设计为例

  • Update:2014-10-07
  • 侯凤斌 张晓溪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内容摘要
如何有效地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本土幼儿书籍,成为当下我国书籍设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之一。概念书籍《论语》的设计方案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探讨民族文化符号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代表性,并在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中荣获“探索类?最佳作品奖”。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此项设计来说明幼儿书籍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幼儿书籍、材料选择、色彩性别、寓教于乐、文化符号
 
 
1-5. 概念书籍《论语》,设计者 :张晓溪
 
目前,外版的幼儿书籍设计已经在声、色、形、味、材质、结构等方面加以实验和探索,使幼儿图书朝向立体化、益智化、玩具化、艺术化等多个维度发展。相比之下,具有明显设计意识的本土儿童读物起步较晚,主要针对学龄儿童这一庞大的消费对象,对低幼儿童考虑得较少,阶段性阅读也主要表现为以理性认知为目的的知性学习,很少在设计上体现年龄层次的差异性,未能充分考虑到低幼儿童的感官需求和认知结构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从图书的出版方来看,鉴于低幼儿童不具备自主挑选的能力,他们或错误地或有意识地将消费主体锁定在家长身上,而不是幼儿本身。再加上经济成本、商业竞争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导致目前本土幼儿图书在装帧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着成人化、程式化、崇洋化等问题。
 
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稀释了矛盾与冲突。在书籍装帧领域,材料、工艺和风格的相似性进一步消解了形式上的差异性与文化上的独特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显得更加迫切,然而,精神必须通过具体的表象得以显现,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而应以无数的细节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悄无声息地浸染我们的精神与灵魂。概念书籍《论语》[1] 从选题到设计都在反思传统文化如何有效地介入低幼儿童的阅读与感知这一重要命题。设计师秉承人本主义和民族化的理念,成功地探索了传统文化精神如何以物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在材料上,以棉布为承印物,以发泡海绵和人造纤维为填充物,选用环保油墨,柔软轻便,且大小适中、易于翻页、便于携带,符合低幼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工艺上,首先采用新兴的热转印技术将电子图像转印到棉织物上,这种技术能够很好地保持图案与文字的色彩,画面层次丰富,更接近设计师的原始意图,然后再经手工缝制[2],使作品具有一种亲切感;形式上,长命锁的外观和现代风格的手绘形象相结合,在寄托美好祝福的同时不失趣味性,成功地在当代视觉文化生活中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因子。
 
一、材料的选择
 
从生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看,幼儿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完成的,比起用眼睛观察事物,他们更喜欢用触觉去“摸”世界。由于低幼儿童还不能理性区分物品的基本属性,只能通过触觉初步实现感性认知[3],所以他们根本认识不到书本作为知识载体的功能,与其说是在“读书”,还不如说是在“感知书”。图书和其他物品一样是可以用来抱、摸、啃、咬的,因此,在幼儿与图书的接触过程中,安全性和触觉上的舒适感是首要的出发点。
 
在出版系统中,最常见的承印物是纸张,纸张具有成本低廉、便于携带、环保、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但对于幼儿来讲,纸张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第一,印在纸上的油墨十分容易脱落,低幼儿童在“看”书的过程中很可能有意无意地把油墨“吃”掉,虽然有的图书在页面上加了一层保护膜,但这层“外衣”很容易破损;第二,纸张的韧性不强、不结实,幼儿情绪时常不稳定,行为不能自制,高兴或冲动时都喜欢“抓”、“撕”、“扔”,这就大大降低了幼儿图书的使用寿命 ;第三,有些硬度较高、边缘锋利的纸品还会对幼儿娇嫩的皮肤造成伤害。
 
既能解决上述问题,又能最大限度兼顾纸张优点的材料是纺织品。其中,棉织物具有质地细腻柔软、手感舒适亲切、安全环保、韧性强、易于清洁、视觉效果好等特点,既能有效呵护幼儿的肌肤,还因反光率低而减轻对幼儿眼睛的刺激。此外,在棉织物上可以使用丝网印刷替代普通的胶印,丝网印刷不受承印物大小和形状的限制,墨层厚、覆盖力强、油墨不会因脱落而附着在皮肤上,使传统书本上油墨等有害物质从此远离幼童。当然,棉织物也有缺点,那就是不够坚挺、容易变形,因此设计师在概念书籍《论语》的两个页面之间使用了 6 毫米-8 毫米厚的海绵做填充物,这样既避免了书页太薄,不便于幼儿翻阅的问题,又可以使书籍从整体上具有立体效果,更接近“一个布玩具”而非“一本书”的效果。
 
二、色彩的使用
 
相关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 20 秒内色彩占 80%,形体占 20% ;2 分钟后色彩占 60%,形体占 40% ;5 分钟后各占一半[4],可见色彩在信息传达、情感沟通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具有强大的作用。然而,男孩和女孩对色彩的敏锐度和兴趣取向是不同的,通常男孩较喜爱凉寒色与明度较低的色彩,女孩较喜爱温暖色与明度高的色彩。在不需要进行性别区分的图书中,书籍的色彩应不偏向于同一性别的偏爱,而要将深浅、冷暖色调相互搭配、融合来设计,兼顾不同性别的喜好。
 
此外,虽然低幼儿童普遍喜欢纯度高、明度高、色相饱和的色彩,但也不是色彩越鲜艳、越明亮就越好。高纯度和高明度的色彩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但从长时间来看,也会在心理上引起不稳定情绪。因此,概念书籍《论语》的色彩设计相对柔和,在保证书籍色调统一的基础上,在天头、地角、切口处适当加入一些具有补色关系的色彩作为点缀,相邻两页在色彩上也尽量选择不同色系的颜色加以区分,既在功能上实现翻页的效果,又充分考虑到性别对色彩的感知和需求。
 
考虑到在同一本书和同一个页面上颜色的使用不宜过多,《论语》还通过改变同一色彩的明度和色相来丰富空间效果,以突出画面上的主要部分。比如,在明度相同的情况下,暖色调与冷色调相比,会在视觉上显得更靠前些 ;在色相相同的情况下,明度高的色彩比明度低的色彩最先映入眼帘。
 
三、寓教于乐
 
概念书籍《论语》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探索欲和爱玩心,在整体形象设计和人物情景设计上采取互动的原则,大量使用弧线形和圆形,视觉效果圆滑饱满,健康可爱 ;在版面设计上,简洁而不失活泼,主体形象醒目,最大限度地展示图像信息。因为图像是幼儿发挥想象力的最佳空间 ;字体数量压缩到最低限,字体选择较大号,文字色彩与底色差距拉大,以减少观察难度,避免幼儿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低幼儿童书籍的内页设计是启迪幼童探索、引导幼儿思考、激发幼儿想象力的重要环节。幼儿“看书”的驱动力是兴趣,而非成人意义上的“阅读”,他们更喜欢能够与其进行互动、具有娱乐功能的书籍,因此有必要加大书籍附属物的设计与应用,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及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概念书籍《论语》的内页设计以立体形态为切入点 :首先,随书设计了一个小蜻蜓的书签,与书体用丝带相连,书签用棉花填充,摸起来柔软可爱,相应在每页的图画中都有一个小口袋,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需要停下来,可以将书签插入页面上的小口袋。其次,将内页中的部分形象立体化处理,设计成可伸缩的小机关,小机关的底部有橡皮筋与页面相连,供幼童反复拉伸,如能抽动的牙刷、叶子、火箭等等。
 
在书脊处设计有提梁,便于小手提拿,使幼儿爱不释手 ;A4的开本(外页最大尺寸330毫米 ×250 毫 米, 内 页 220 毫 米×220 毫米)还可以用来当坐垫,轻便柔软、便于携带。这样的书籍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户外,无论是游戏时,还是洗澡时,都可以陪在幼儿身边——书具备了玩具的基本功能,完美地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民族文化符号
 
《论语》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目前市面上可见的《论语》以普通胶装和仿古线装两种形式居多,针对儿童的版本无非在形象处理上采用了卡通人物的造型,没能就儿童如何真正地接受传统文化之内在精神进行反思和探究。笔者认为,与其给书中人物穿上古代服装、配上古代道具,让生活在当代的幼童们感到不解,不如以现代的形象和场景消除主体(读者)与客体(书中人物)间的距离感与陌生感,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去接受古代经典中不变的精神。
 
因此,这本概念书籍《论语》不是通过简单地仿古、复古来延续形式上的民族性,而是在意义的设定上象征性地传递着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整体造型采用的锁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直接借用中国传统的长命锁消灾避邪、永保平安之功能[5] ;二是引申翻书这一动作为开启智慧之门。与那些逐渐消逝了的传统文化现象和符号相比,锁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是在当代社会中十分常见的。采用锁的形式,既暗示了《论语》一书在儿童启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又以一种无意识的手法传递出民族文化之精神。
 
考虑到如果内页采取与封面相同的形式,虽便于页面设置,但却缺乏变化,因此将书籍的内页设计成正方形,外圆内方的形式设计在视觉上有种刚柔相济的感觉。选择正方形的另一个原因是,低幼儿童对形状的感知还不完善,正方、正圆这类简单的形状会令他们印象深刻。此外外圆内方还可以引申为天圆地方,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幼儿对图书的设计有着更加独特的要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 ;第二,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要注意性别趋向的引导 ;第三,如何真正提升图书的互动性和娱乐性 ;第四,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幼儿没有自主选择图书的能力,这就为相关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近十年来有关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讨论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6],但从
现有成果来看,存在着大而空的现象,人们过于泛泛地谈论安全、色彩、装订形式、玩具化等问题,而没有将这些问题纳入具体的书籍设计和生产制作中去考察。至今仍问题重重,比如儿童图书的设计重知识性和教育性,缺乏趣味性的考虑 ;对儿童的界定也没能细化,幼儿图书存在严重缺口,许多名义上的幼儿图书内容极其复杂,实际上成为家长替幼儿“看书”;忽视了书籍设计中的性别元素,而这一点对于处于性别意识正在形成期的幼儿却至关重要;简单地将互动设计和娱乐性等同于附赠玩具,造成图书和玩具分离,而没有收到在愉悦的状态下有效地接受信息的效果。
 
概念书籍《论语》是一次有益且成功的探索,有经验值得借鉴,也有问题期待反思与回馈。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犹太民族的一个古老习俗 :在书上滴抹一些蜂蜜,让尚未识字的孩子在“看书”时感受蜂蜜的香甜,从此在内心深处形成一个美好的印象——书是甘甜的,知识也是甘甜的。我国儿童对读书的印象是什么?希望今后不再是“苦”与“涩”!
 
* 本文为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资助项目(SK201210009003)
 
注释 :
[1] 目前该书尚未出版。
[2] 因造型复杂,排版设计从拼版到裁切标记不能依靠电子程序。
[3] 罗家英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第 89 页。
[4](日)淹本孝雄、藤沢英昭 :《色彩心理学》,成同社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1989,第 132 页。
[5]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孩子出生后为了消灾避邪,永保平安,父母或亲朋就会出资请工匠专门打制或购买一副锁给小孩戴上,意在“锁”住生命,因此这锁又被称为“长命锁”,寄托了亲人们最珍贵的祝福。古时,人们常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佩戴“长命锁”,直到成年。
[6] 马晓霞 :《儿童书籍的设计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星 :“从儿童审美偏爱看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中国出版》,2007.3 ;郑朝:“浅谈幼儿书籍的装帧设计”,《新美术》,2008.4 ;司娟:“从儿童审美心理看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作家杂志》.2008.10 ;张文、王东 :“基于体验的儿童书籍创新设计研究”,《中国出版》,2011.1,等等。
 
参考文献 :
[1](日)淹本孝雄、藤沢英昭 :《色彩心理学》,成同社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1989。
[2](美)W.L.布雷顿:《儿童美术心理与教育》,哈永梅、程昌柱译,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1990
[3] 罗家英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
[4] 李红 :《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
[5] 张宪荣、张萱 :《设计色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
[6] 姚梅林 :《幼儿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