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论版面设计中的“视觉流向”

  • Update:2014-10-08
  • 代福平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内容摘要
版面视觉流向是指阅读中的视线流动规律,它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即基于编排逻辑的视觉流向、基于视觉心理的视觉流向、基于个体阅读自由的视觉流向。设计师对第一个层次能完全控制,对第二个层次不能完全控制,对第三个层次则完全不能控制。设计师通过遵守基本编排逻辑和创造新的编排逻辑来引导视觉流向,使读者的自由阅读成为可能。
关键词 :版面设计、视觉流向、编排逻辑
 
许多版面设计书中都提到“视觉流向”这个概念(有的称之为“视觉流程”),但由于理解层次不同,反倒使它成为一个难以捉摸的含糊概念。澄清视觉流向的多层次含义,从而消除版面设计实践中的相关困惑,就是本文的目的。
 
一、视觉流向是指阅读中的视线流动规律
 
从字面来看,视觉流向就是视线的流动方向。但视线如何流动?或者说视觉流向如何形成?这就涉及视线流动规律。因此视觉流向研究的是阅读中的视线移动规律。设计师通过编排设计,使读者的阅读有规律可循。
 
在日本视觉设计研究所编写的《版面设计基础》一书中,“整理流向”这一节的正文只有三句话 :“我们看版面的时候,视线总会有流向。画家在考虑构图时,必须思考这个要素,在广告制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应该在吸引读者的目光,引导视线这些方面下功夫。”[1]这段话通俗易懂,但隐含着很多疑问。“我们看版面”,这个“我们”应是指作为读者的我们。读者的视线流向当然有,但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如何知道读者的视线流向?又如何“吸引读者的目光”、“引导视线”?“吸引”和“引导”是两种不同的动作。“吸引”要有吸引力,要靠感觉,至于能否吸引读者目光,还不能保证 ;引导则需要有规范力,要讲逻辑,读者的视线必须跟随引导。另外,“画家在考虑构图时,必须思考这个要素”,其实画家的画面(包括摄影师拍摄的画面)和设计师的版面是有区别的。前者处理造型要素(形、色、光等)的关系,后者处理信息要素(图、文、页等)的关系。在处理视觉流向这个问题时,方法是有差异的。还有,“在广告制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没错,但作为画面的广告和作为版面的广告,在视觉流向上是一回事吗?这些问题将在本文的分析中得到解答。
 
书籍装帧设计家邓中和先生说 :“版面设计是一门包含着‘阅读中的视线流动规律和阅读中的视觉心理规律’等科学内容的学问。”[2]他把视线流动规律和视觉心理规律区分开来。它们是两种规律,有联系也有区别。
 
笔者认为,视觉流向受到版面视觉规则、人们普遍的视觉心理和读者个体阅读习惯三方面的影响。因此,版面视觉流向的含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于编排逻辑的视觉流向,是指设计师预设的编排规律(因此也有人将“视觉流向”称为“视觉导向”)。它是引导性的,具有规范力,读者按照这个编排规律形成视觉流向。第二层次是基于视觉心理的视觉流向,是指版面视觉力结构中各种力的方向。它是引发性的,具有激发力,能唤起人们普遍的视觉心理反应。第三层次则是基于个体阅读自由的视觉流向,是指读者在自由阅读中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和兴趣形成的视觉流向。它是随机性的,服从读者的选择力。
 
二、基于编排逻辑的视觉流向
 
版面的视觉元素(文本、图像)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需要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设计师设计这个顺序,使读者能循序渐进,这个顺序便形成了视觉流向。但设计师设计这个顺序时,并不能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必须让读者也能明白。因此这个顺序必须是一个自明性的顺序。版面自己就能说明自己,只要看到版面即可明白这个顺序,不需要设计师来解释。要做到自明性,版面的顺序必须有编排逻辑,因为逻辑具有普遍的自明性。编排逻辑就是设计师预设的、有规律的、前后一贯的视觉元素出场规则。它包括基本编排逻辑和设计师创造的编排逻辑。
 
1. 现代版面的基本编排逻辑。
 
现代版面的基本编排逻辑是每页从左到右编排,即从左上开始,到右下结束,排完左页排右页。如果采取我国和日本都比较熟悉的传统竖排方式,编排逻辑就是每页从右到左,即从右上开始,到左下结束,排完右页排左页。日本设计师木村博之先生称之为“阅读横排与竖排的书刊时,视线移动的基本规律”,“两种排版的基本原则 ”。[3] 读者的视觉流向都是默认这个编排逻辑的。木村博之说 :“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两种排版的基本原则。”好像是一句多余的劝勉。遗憾的是,常常有设计师忽视了这个基本逻辑,造成版面混乱的后果。例如图 1 所示的版面是一个杂志对页[4],猛一看没什么问题,如果试着读,问题就出现了。其中的文字,不是先排完左页再排右页,而是跨页编排。一行文字长达 148 字,需从左页开始读到右页,再从右页返回左页读下一行。页面中间订口的空白,都挡不住文字的穿越。读者之累可想而知。
 
 
1. 杂志对页的跨页长行编排问题  
 
又如图 2 是一本版面设计书中的两个连续对页[5],在版式上似乎很统一,但其图片顺序的编排规则却不一致。图的序号从 24 到 45,编排顺序缺乏逻辑,找图很不方便。服从基本的编排逻辑,就能形成符合普遍阅读习惯的视觉流向。不管设计师和读者的主观兴趣如何,要想顺利阅读,就得按这个顺序来设计、来阅读。
 
 
2. 连续页面中的图片顺序存在问题  
 
2. 设计师创造的编排逻辑。
 
遵守基本编排逻辑,意味着版面是合格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可以创造编排逻辑,形成各种有创意的版面。设计师创造编排逻辑,就是将主观创造的编排规则变成客观的编排规律。创造一种编排规则,严格而彻底地按照这个规则来安排视觉元素,这个规则就成为一条规律。规律就是事物的发展逻辑,编排规律就是编排逻辑。不需要设计师附加解释,读者都能看得出这个逻辑,都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阅读版面。如果设计师创造了规则,但又执行得不严格不彻底,不愿意受规则的束缚,处处酌情变通,那这个规则就不能形成编排逻辑。图 3 所示的是一个杂志对页[6],编排规则显得混乱。右上角图注的每行文字是按照竖排规律,而标题及正文部分需要先将版面顺时针旋转 90 度才能阅读。此时,标题是竖排,从右上到左下,而正文则是横排,从左上到右下。从整个对页来看,视觉流向是矛盾的。如果这个规则能严格彻底地应用在整本杂志中,那倒也可以形成一种编排逻辑。虽然看起来别扭,但彻底坚持下去,也可以形成某种个性。但遗憾的是,这个规则只应用在一篇文章中,在整本杂志中则属于偶然事件。读者对此没有心理准备,遭遇了一次突发事件。设计师不小心成了“肇事者”,读者阅读中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受到挫伤。
 
 
3. 版面编排规则未形成编排逻辑 
 
4. 基于编排逻辑的视觉流向线
 
设计师创造的编排逻辑对读者的视觉流向有重要引导作用。读者从中感觉到版面信息是有人负责的,可以放心地阅读。我们阅读国内外的那些编排质量优秀的书籍、杂志等平面印刷品时,总能感受到设计师既遵守基本的编排逻辑,又创造了富有魅力的编排逻辑,视觉流向清晰顺畅,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三、基于视觉心理(视觉力结构)的视觉流向
 
在读者阅读过程中,还会形成第二个层次的视觉流向,基于视觉心理的视觉流向。编排逻辑和视觉心理的关注重点不同。前者关注视觉获取信息的顺序和范围,而后者关注视觉信息引起的心理反应。比如,我们看到一张群体合影图片,前排居中的人会被首先注意到,这是基于视觉心理反应 ;但我们阅读图片下面的说明文字时,通常是“自左向右分别为某某某、某某某”,我们只能沿着这行文字往下看,被认为重要的人的名字并不被优先看到,这是基于编排逻辑。又如,我们读一本书,是从左往右逐字阅读,从上往下逐行阅读,左页读完再读右页,这是基于编排逻辑。而书中的某个局部信息比如某个章节、某段文字、某张图片引起我们的兴趣,就会先看这些信息,而对其他信息视而不见或者一扫而过,这是基于视觉心理反应。在视觉心理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的“视觉力结构”[7]。我们能感觉到信息的编排位置之间仿佛存在一些相互作用的力,引起我们的各种心理反应,如稳定和不稳定,动感和静感、压抑与轻松、下坠与上升、中心与重心等等。
 
这样看来,版面编排逻辑和视觉心理反应并非一致。按照编排逻辑阅读,最先读到的不一定是我们视觉心理反应最强烈的。而按照视觉心理阅读,视线流动顺序则不一定遵守编排逻辑。区分这一点很重要。初学者的迷惘往往是由于混淆了两种视觉流向。目前很多版面设计教材也同样混淆了二者。如果用线来表达视觉流向,那么,基于版面编排逻辑的视觉流向线是视觉元素的移动线,而基于视觉心理的视觉流向线是视觉力的方向线。如图 4 是基于编排逻辑的视觉流向线[8],它们表示视觉元素的编排顺序 ;而图 5 所示的线则是基于视觉心理的视觉流向线[9],它们表示视觉重心不同引起的动感。
 
 
5. 基于视觉心理的视觉流向线 
 
 
6. 图片本身构图的视觉流向线 
 
又如图 6,这是一副文字横向排列、居中对齐的版面,图中所标出的红色导向线是这样解释的 :“这幅招贴的构图,使用了从上到下纵向构图的自然方向,向上的羽毛齿减缓了视觉流程。”[10] 显然红色线并不是编排逻辑,而是心理感觉。
 
由此也可以发现,版面构图和(绘画、摄影的)画面构图在视觉流向上是有区分的。就这幅招贴的版面构图而言,是由一张羽毛摄影图片和三段文字组成,图片的位置、文字排列是编排时考虑的视觉流向。至于这张图片中的羽毛如何分齿、如何分布,则属于图片本身内容的问题(它是摄影构图时考虑的视觉流向)。假如换张别的图片,这幅招贴的居中对齐的编排规则仍然是合理的。很多人用图片内容的视觉流向来解释版面的视觉流向,这就把二者弄混了。特别是广告招贴画,由于它既是版面又是画面,为这种混淆提供了方便。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用于构图的辅助线,常被误解为视觉流向线。其实它们没有视觉引导作用,也不能唤起心理反应。这类线无论是显是隐,都不是视觉流向线。例如图 7是一本书中分析版面视觉引导时所举的例子,说这幅广告“巧妙地利用了黄金涡眼的位置,将那个受到致命诱惑的地铁工作人员以极小的尺寸被心理放大……这是黄金涡线的引导所致”[11]。
 
 
7. 白色涡线并非视觉流向线
 
首先,这种分析是针对版面中一张图片进行的画面构图分析,而不是针对版面的编排分析(即图文关系构成规则的分析);其次,这里的黄金涡线即使在画面构图中也只是为确定某个重要位置所采取的辅助线,并非视觉引导线,因为人们不需要沿着这条线才能看到那个视觉重点。在该书中对这个图的另一种分析如图 8,则完全用不着涡线,而是按照纵横三等分的分割线来说明画面视觉重点所在的位置。可见“黄金涡线的引导”并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必然的。图 7 和图 8 这两幅图中的示意线,其实都不是视觉流向线。
 
 
 8. 绿色方格线并非视觉流向线
 
基于视觉心理的视觉流向,不像基于编排逻辑的视觉心理流向那样具有客观标准和数学般精确的可操作性,它更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因此设计师不能完全控制它,也不可放弃编排逻辑而完全依赖它。比如有观点说版面的上部和中上部是最佳视域,或者某几个点是版面重点内容最优选的地方,但我们排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时,文章的重点内容有其自然顺序,并不能由设计师主观地放到最佳视域。何况版面“上部”和“中上部”是如此宽泛,某几个点周围也有广阔的辐射带,该往哪里放,还是得服从编排逻辑。编排逻辑是优先考虑的,视觉心理只是在遵守编排逻辑的基础上,在面临选择时的一种主观权衡。
 
四、基于个体阅读自由的视觉流向
 
版面设定了视觉元素的先后顺序,为读者预设了视觉流向。那么,读者观看版面时是否遵守这样的流向呢?不见得。读者可能有自己的阅读顺序,有自己的“视觉流向”。先看哪里、再看哪里、最后看哪里,是读者的自由,设计师无法预先规定。这样看来,视觉流向似乎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喜欢先看图再看文字。有的人先看看标题再看看结尾,中间内容就不看了。有的人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其余的就不看了。这种阅读就是人们常说的“跳着看”、“跳过去不看”。那么基于编排逻辑的视觉流向是不是就显得无效了呢?不是的。读者之所以能自由地“跳着看”或者“跳过去不看”,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编排逻辑的存在,他才能够不按照这个逻辑顺序,故意违反这个逻辑顺序。否则面对一堆无序的图文信息,读者就无所谓“跳不跳”了。这好比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只有分类分区地整齐摆放,而且空间视觉导向明确,顾客才能顺利地找到并且自由地选购,爱买什么买什么。如果货物摆放杂乱无章,顾客的自由购物就很难实现。因此要保证读者的自由阅读,设计师必须做到编排逻辑的清晰。以读者的阅读自由为借口而取消编排逻辑,或者以设计师的创造自由为借口而忽视编排逻辑,都是对读者自由阅读权利的侵害。
 
至于在读者的自由阅读中,基于视觉心理的视觉流向有多大作用,这个问题的答案倒是并不确定。作用可能很大,那么要恭喜设计师,那些吸引企图终于实现了很多 ;作用也可能不大,那么要安慰设计师,这很正常,毕竟每个读者的视觉心理都与普遍的视觉心理存在偏差。应该尊重读者的自由,只要把作者能控制的编排逻辑做好就可以了。
 
结语
 
设计师设计视觉流向,就是预设能被读者普遍理解的视觉元素编排顺序。简言之,就是遵守基本逻辑、创造新的编排逻辑,从而使读者获得阅读自由。这样来理解视觉流向,对于版面设计和评价是很有用处的。
 
*基金项目 :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西设计文化深层结构比较研究”(11YJC760012)
2. 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基金重点项目“服务设计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USRP51326A)
3. 江南大学教师卓越工程项目“《信息设计》卓越课程建设研究”(JGC2013146)
 
注释 :
[1](日)视觉设计研究所编 :《版面设计基础》,张喆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4,第 118 页。
[2] 邓中和 :《书籍装帧》,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4,第 200 页。
[3](日)木村博之 :《图解力 :跟顶级设计师学做信息图》,吴晓芬、顾毅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2013,第 94 页。
[4] 王文章 :“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美术观察》,2004.1,第 8-9 页。
[5] 许楠、魏坤:《版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9,第 28—31 页。
[6] 袁运甫 :“墨西哥壁画——20 世纪艺术的辉煌成就”,《美术观察》,2004.1, 第 110-111 页。
[7](美)阿恩海姆·鲁道夫:《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 成都,1998.
[8](日)佐佐木刚士 :《版式设计原理》,武湛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7,第 31 页。
[9] 同 [5],第 29 页。
[10] 陈青 :《编排设计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第 58 页。
[11] 同上,第 5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