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奢华设计”

  • Update:2014-10-11
  • 陶海鹰 吴诗中
  • 来源: 《装饰》杂志第8期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的初步实现,以及物质的日益丰富,中高收入阶层的增加无疑带动了消费的增长。其中,奢侈品消费的数值更是迅猛攀升。最近几年,从出国购买到网络代购,奢侈品“文化”逐渐从高消费阶层扩展至中等消费群体,甚至有蔓延到整个社会的趋势。在资源危机的境况下,对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实质上,马克思·韦伯在阐释现代性的“启蒙理性”时即提到 :现代世俗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和平民品格,自 20 世纪以来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当奢侈品设计进入大众文化主体时,就不得不深入探究它带来的社会效应和伦理问题。
 
奢侈品对社会文化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客观分析。20 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桑巴特在《奢侈品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将奢侈分为量与质的差别。他认为,任何超过必要开支的花费都属于奢侈消费。[1] 实际上,不论是量的奢侈还是质的奢侈,在本质上,它们所产生的盈余或者优质都转化为一种消费的符号,以此来显示自己富裕的经济状况和优越的社会地位。
 
奢侈品往往在功用价值之外增添许多奢华的色彩,如昂贵稀有的材料,精细繁杂的手工,悠久的品牌历史等,无不展现出一种精英文化的价值观念。那么,奢侈品文化在现代性倡导公平、民主、自由的社会视野中,究竟是利还是弊,恐怕是一个存在长久争议的论题。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曾经指出 :“人类的需要可能是没有边际的,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必不可少的绝对需要 ;另一种是相对意义上的,能使我们超越他人,感到优越自尊的那一类需求。第二种需要,即满足人的优越感的需要,很可能永无止境……但绝对的需要不是这样的。”[2] 在现代性社会中,消费的最终目的往往不在于消费品本身,人们更为看重的是对“文化、身份、地位与品位的象征意义”[3],即超越外在需求的一种心理满足感。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脱离了我们实际功能需要的“虚荣”消费,是一种非生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么,什么是消费主义的本质?消费主义设计又是如何被推动的呢?“消费主义的目的是外在表现性的,而不是内在需要性的。”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商品是以系统化的整体出现,以一种复杂的意义和需要而存在。“洗衣机、电冰箱、洗碗机等,除了各自为器具之外,都含有另外一层意义。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好似一条链子,一个几乎无法分离的整体,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4]。消费社会生产力的源头是浪费与增长。
 
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中人对物质的需求是虚假的需求或者强迫性的需求,因为奢侈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式,相较于前现代社会适度与节制的生活方式,高度现代的社会由于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仍需要不断地刺激消费,因而形成的是与传统不同的、以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当下,消费意识渗透至各个阶层,究竟什么是奢侈设计,不仅是从经济数据来衡量,而且应当纳入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等文化层面来考量。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关照设计,要从人的价值和真实的需求出发,设计从美学到实践都承担着由商品转向文化和经济景象的责任,即完成“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的成功转换,如布尔迪厄所言 :“它本质上是资本经济学的形象展示,一种景观社会学的美学表达,它是以某种超功利性的形式言说最功利性的商品语言 。”[5]
 
2012 年,中国成为奢侈品在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国家,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之下,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究“中国式”奢侈品消费不免使人担忧。凡勃伦曾经指出 :“人类存在着一种试图通过金钱比较来赢得羡慕,增加名望的习性。因此,浪费和奢侈不只关系到那些少数人享有的事物。”[6] 物质的丰裕与奢侈品的充斥并不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会更美好,甚至,奢华文化的流行会滋生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会增加人精神上的压力感与焦灼感,从而引发资源问题之外的社会问题。奢侈品设计在一种过度放大的心理需求下,藏匿了人的真实需要,“功用”退到“身份”、“地位”、“品位”等精神符号的背后,偏离了现代设计的本质,而设计师在资本为主导的利益环境中,往往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生态设计原则和现代主义的理性价值。“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便是商家过度追逐资本和社会虚假繁荣的典型案例。
 
2007 年,全国设计理论教育论坛发表《杭州宣言》,指出“今天的产品,日益抛弃‘物尽其材’、‘备物致用’的睿智,日益满足于成为炫耀与诠释奢华欲望的符号!今天的消费,在灯红酒绿之中抛却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辨理性,沉溺于物欲狂欢的盛宴!”[7]“为权力和资本所控制和操纵的设计正在中国舞台上演着曾经发生在西方社会的令人憎恶的一切 。”[8] 从此宣言中,我们可以读解出设计理论界对奢华设计批判的激烈程度。那么奢华设计何以受到大众如此青睐呢?如上文所述,是奢侈品使用价值之外的象征意义操控着人的欲望。人们选择昂贵的时装,消费的不仅是服装的舒适度本身,还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透过穿着来传递价值信息给他者。同理,人们购买高档汽车,购买的也不仅是简单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在中国特殊的文化心态中,“面子文化”成为奢侈品消费的催化剂。一方面,它左右着人们的消费选择,容易产生盲从、攀比、炫耀等浮华虚假的消费现象;另一方面,它具有整合社会文化心理的作用,对健康、有序、理性的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毋庸置疑,我们对奢侈品的理解应当更为全面,奢华的设计不都具有负面效应,它在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客观上通过刺激消费实现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当奢华之风超出了适度的界限,那么人们沉溺在广告媒体营造的消费世界里,这种永无止境的消费心理与真实需求相去甚远,使人在物的消费中迷失自我。并且,奢华设计还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其一,引向不现实、不健康的人生观。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我们频繁地听到这样的提问 :“你觉得什么是幸福?”恰恰反映了在这个时代人们对幸福观的困惑。马克思认为 :“幸福是主体通过创造性劳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和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 。”[9] 笔者认为,造成人们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物质消费的无限放大,使人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在物质构成的享受假象中失去作为完整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奢侈品消费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虚假的幸福表象。在前现代化社会,由于资源的匮乏和生产力的低下,相对而言,一般人的幸福标准很大程度上仰赖于物质生活的满足。但是当消费主义观念在全世界盛行之时,物质丰裕致使人们欲求增长,奢侈品所带来的新鲜感与优越感刺激着越来越多的群体。然而,如前文所述,人对物的追求经常带有时间性,这种偏离真实生活需求的“幸福”只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假象,浅薄而虚无。再者,从市场经济中,表面看来自由平等,但是奢华设计的昂贵价格是高收入之外的社会阶层所难以承受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中,不免造成中下阶层消费者的心理负担,边缘群体产生可望而不可即所引发的仇富心理,都会加剧社会的矛盾与压力。
 
此外,假若我们抛开设计的伦理批判,就中国目前的奢侈品设计来说,自身也存在着设计本体的问题。奢侈品在质的层面上是优质的产品,材料稀有且做工精良。但是,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德国制造、法国制造等相比,给人更多的是廉价与低成本的印象。2011 年 5 月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路易·威登艺术时空之旅”,让人们看到了法国奢侈品牌的艺术创新与精湛工艺。从现代化生活的开始的 19 世纪,直至今日,旅行箱、手提包从功能到外观都随着时代的变迁始终走在时尚的前端。当然,奢侈品的设计只关注功能和外观还是远远不够的,其承载的符号意义往往通过悠久的历史或者传奇的故事来传达,精致的文化塑造是奢侈品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占据中国奢华消费主流的大多是欧美著名奢侈品品牌,此现象带来的问题不止是国内资金的流出,对设计行业来说,从制造水平到社会声誉都值得反思与自省,这或许是一直以来中国没有知名奢侈品品牌的内在原因。“中国式”奢侈消费在现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对本土品牌缺乏信心,而对世界知名品牌和时尚文化也没有兴致深入了解,毫不夸张地说是一种粗浅的消费奢华,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可以解读为文化价值的缺失。
 
 
1-2. 2011531至830,“路易·威登艺术时空之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参观
 
从社会责任的视角考量,当下中国的奢侈品盛行之风已经陷入伦理道德的困境,设计受制于消费主义的本质特性,使设计走向一种不被信任的文化批判。其实早在 20世纪 60 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帕帕奈克就已经提出“为不发达地区设计”的理念,这些都提醒生活在发达商业社会又影响设计发展方向的设计师,关注现实社会人的真实需要。我们也看到一些重要的设计师如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等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公共设计的援助,这些都大大改变了现代设计的思路和方式,为现代设计赋予了理性精神。
 
总而言之,尽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奢华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活跃了城市的经济,也是推动社会生产的动因之一,但是绝不是最根本的动力,它自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社会经济的主要结构中只能占有较少的部分。在奢华设计之风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应倡导一种具备自身文化特征的设计理念。如日本无印良品的设计,其含义即为“没有商标与优质”,所有的产品包装简洁,材料环保,色彩素朴,更像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仔细品味,我们甚至发现无印良品的设计在精神层面延续了日本文化的禅宗意味,当其设计的产品置于一个适合的空间,“空”与“无”的概念便产生了,也就是其设计师原研哉所说的“禅以抑制为美”。如无印良品一样的设计与生活的理念能够给社会带来一种清新的气息。对于消费主义的表面繁荣,应更多地从人的价值、社会伦理、日常生活等维度着手,以建构现代性合理化的生活方式为设计的真正诉求。
 
 
3. 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一层的欧米茄专柜
 
 
4. 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三层的无印良品专卖店
 
注释 :
[1](德)维尔特·桑巴特 :《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 80 页。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9,第 22 页。
[3](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我们子孙的经济前景”,引自《凯恩斯全集》(第 9 卷)麦克米兰公司,伦敦,1972,第 326 页。
[4](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 4 页。
[5](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 8 页。
[6](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第 75 页。
[7]《杭州宣言——关于设计伦理反思的倡议》,《装饰》,2007.12,扉页。
[8] 同注释 [7]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第 386 页。
 
* 本文为 2011 年清华大学文科处审批项目“中国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方法研究”(项目号 :20119990039)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