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想要绿色?那就不要设计

  • Update:2010-07-28
  • 顾群业
  • 来源: 顾群业的新郎博客 原文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4c

       绿色哲学的本质,原本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人类在向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过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在这种大背景下,“绿色设计”被提出来。它的核心,宣扬的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它要求不仅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这在当下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概念化的“绿色设计”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即绿色设计仅仅成为人类欲望无限扩展的一种阶段性“缓冲”,揭开“绿色设计”的面纱,暴露出来的仍然是人类赤裸裸的贪婪。在拜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就会不断开发能源来制造垃圾,怎么可能会实现“绿色设计”呢?在笔者看来,设计出既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丝毫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仅仅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们在热衷于“绿色设计”的同时,为实现“绿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术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上,对绿色设计的盲目狂热还可能得不偿失。
  比如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在表面看来没有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但太阳能相关技术的开发,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甚至太阳能系统的配套产品都会产生污染。例如废弃的太阳能蓄电池,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其治理难度更大。只是由于现在太阳能仍然属于昂贵的能源而尚未普及,加之太阳能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集中显现。其实,现在的所谓“绿色能源”有太多的政治和利益因素在里面。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对于“太阳能技术”全部是一片喝彩声,几乎没有人去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但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编造的各种谎言之中!
  人类对于“绿色”的追求不仅徒劳而且正在不断加重自我戕害。例如早些时候,出于“绿色”的目的,人们将那些难降解的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进行所谓的“回收再利用”,制成各类化工塑料制品,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白色污染”。之后发现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又开始推广可降解的“绿色”材料。然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1998年12月13日,针对“白色污染”的问题,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王志学当时在会上就谈到:可降解的纸浆类(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性较差,人类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对此,笔者认为,“绿色设计”的观念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物质主义的消费文化基础上,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进步或者设计师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走出“污染—治理—更为严重的污染”这个怪圈。正如阿尔•戈尔在其著作《濒临失衡的地球》中所说:“我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坚信,这是一种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 人类追求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受信念伦理的控制,将设计手段或方式当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尔批判现代人把金钱当作目的一样。西美尔还指出:目标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较高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
  设计的两难困境在于,一方面我们抱怨设计手段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寄希望于新的设计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两难困境使得人类在每一种新产品诞生的同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发明来解决这种新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设计作为技术的实现手段正在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科技增长的宿命。当科学技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除了寻找新的技术来制约外,在物质角度来说,目前没有其他可行的方式来解决。正因如此,海德格尔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 “绿色设计”的极致就是不要设计,但这显然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人活着就要消费,就要制造垃圾,而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过度消费的催化剂。因为设计要“以人为本”,要千方百计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奢侈品设计、过度包装等问题就无法避免。柳冠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他去日本体验过的一种盒子旅馆,旅馆内的房间全部是由水泥和玻璃纤维做成的“长盒子”。每个“盒子”长2.25米,宽1米,高1.12米,刚好能容纳一个人钻进去睡觉。“盒子”里配备彩电、收音机、自动钟、电话、书桌和一个储物的小箱。厕所和洗澡间在“盒子”的上面一层。一家面积仅240平方米的旅馆可以每晚接纳70位旅客住宿。旅馆的价格极为便宜,而且能够满足旅客的基本需求,因此受到商人和加班者的欢迎,总是客满。柳老师对这样的设计大为赞赏,并由此提出:那些豪华的总统套房是否就显得过于奢侈而不够“绿色”呢?但是很显然,柳老师忽略了一个问题——人的需求不仅仅是功能方面的,人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你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去住这种盒子旅馆。说到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问题,服装和饰品设计可以作为最典型的例子——如果服装仅仅满足遮羞保暖的功能,服装和饰品设计行业好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要占有更大的空间,要满足感官和精神的享受,是人性使然,而这些问题,绝不是设计师能够解决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谈论“绿色设计”显然有些不合时宜。因此真正实现“绿色”,在设计方法的领域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类的思想领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例如从人的观念入手,借助于我们东方哲学的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改造人类审美的价值观念等。
  何塞•卢岑贝格在《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认为,生态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的问题,人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甚至可以说,人类只有发自内心地敬畏自然,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会对整个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有一个正确健康的认识态度,也才有可能最终解决好“绿色”问题。
  阿尔•戈尔的感受与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绿色设计”的很好借鉴。笔者认为,实现“绿色设计”的根本途径,不是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去改造自然,而是首先要改造“人”自身的观念,即上升到观念层面使人类对设计伦理问题进行反思。除了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德观念,在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和将人的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扬弃自然无价值的理论,认识到“自然具有独立价值”。也许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

   原文节选自顾群业、王拓《对设计“以人为本”和“绿色设计”两个观点的反思》,2008年第四期《设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