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从十二生肖装饰图形的教学创新 谈材质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 Update:2012-03-02
  • 王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来源: 《装饰》2012年第1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材质是装饰艺术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装饰图形表现的重要视觉元素,本文结合十二生肖装饰图形的教学案例及其材质的创新应用探讨材质在装饰图形中的巨大空间,并阐述装饰教学中材质的灵活运用对教学思维的启发。
关键词:材质、十二生肖、教学、创新思维

        周代的《考工记》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工艺制作专著里所提出的朴素的工艺观。所谓“材有美”,是指材料的性能,同时总结了装饰艺术与材料之间无法割舍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装饰艺术重要的物质基础。装饰艺术作品的工艺美学价值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对材料的认知程度和驾驭材料的智慧程度。[1] 从装饰艺术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装饰的审美除了装饰图形本身的美感,同时它和材质载体肌理的表现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漆艺、布艺、青铜器还是石器的美,这些材质本身就留给我们独特的装饰美感。它们既是承载了艺术与设计思想的媒介,我们又常常被材质本身的魅力所吸引,材料是实现一切造型的最基本条件,也应是装饰图形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何发现装饰图形中材质的表现力,用原研哉先生的话能很好地解释: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是对感觉的敏感而细微的处理。这正是装饰图形中材质运用的关键所在,需要敏感而细致的洞察能力。


一、材质及其在装饰艺术中的作用
        其实材质对于造型艺术是个非常大的课题,不同的材料其特性、功能、表面肌理、质感都各不相同,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也不相同,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性情。同一种材料,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和加工工艺,也会呈现不同的肌理质感和面貌。材料的性情[2]是人们对材料认知时的情感共鸣,材质不仅能发展某种表层的视觉语言,如清凉、清爽、质朴、华丽等,还能进一步体现设计的思想内涵。材质的肌理不仅仅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还具有听觉、嗅觉和味觉效果,材料的视觉功能与触觉功能是艺术与设计表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与作品是融合为一体的,通常人们以为材质与肌理属于视觉问题,其实它给人触觉上的感觉以及空间上的感受远比视觉上的感觉更为强烈。所以,材质所具有的特殊的质感、肌理,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触摸和解读的。
       装饰材料的选择在课程教学中作为思维启发的载体,它是非常广泛的,设计中常用的材料有纸、木材、塑料、金属、玻璃、陶瓷、石材、竹材、纤维植物、复合材料等;比较常用的肌理处理方法有材质拼贴法、毛线编织法、笔触效果法、各种绘画方法的综合包括电脑效果等等。我们在了解这些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对材质本身应该有更多的关注,如何把对材质的思考和装饰作品的创新融为一体是我在教学中探索的课题之一。

二、十二生肖装饰教学的创新思路
        动物装饰图案作为传统装饰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直是教学的必需内容之一,现有的十二生肖图案形式多为剪纸、吉祥文字、邮票等,造型方法多为简化、几何形夸张,以及纹样添加等变形方法,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从市场上出版的装饰教材内容的编写中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一般多从实物写生或者照片写生开始,然后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装饰变形;或者再以一两种动物为个案,进行各种装饰变形方法的训练;或者在装饰教学中忽略了动物装饰图案的设计,只是做传统图形的常识性的介绍。我国设计教育把图案与一些传统和民间的装饰纹样画上等号,这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局限。
1. 材料、空间的创新
        装饰艺术设计中,材料决定着表现手法,装饰艺术离不开材料的支撑。一切装饰的载体是材料;没有材料,装饰艺术将永远停留在“创意阶段”,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由于材料的差异,进而带来了从造型和装饰风格到艺术特性的差别;而装饰艺术有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特点之一,便是涉猎材料的广泛性。对材质的研究,需要强调在材料的实验和研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已有的材料,先去把握它;面对没有被利用的材料,尝试去利用它,面对司空见惯的材料,我们可以将其重组,产生新精神,在实际应用中,材质的运用与装饰承载的精神内涵是协调和统一的。结合教学案例我把材质的应用归纳为三个类型:
        (1)加法应用:两种及其两种以上材质的综合或者材质的大量堆积或者因此引起的空间明显的改变我称之为加法,通过设计将不同材料进行组合,产生材料间的协调和对比,给人全新的触觉和视觉感受。在装饰图形中,使用不同的材质肌理对比取得的效果丰富多变,但是如果这种方法把握不好会导致设计出来的最后效果杂乱无章,因为材质肌理转换特别注重各元素之间的协调性。在这里我强调的是材质的对比。例如图1 与图2 同样是半硬质塑料材质的应用,图1 图2 一个用了加法一个用了减法。图1 在两层透明材料之间用指甲油填充了装饰图案,然后过模压平,有很好的浅浮雕般的手感,黑色材质和透明材质的对比,更好地突出了装饰的主题图案,当成书签夹在书里别致又耐用。同时,透明材质的透叠功能在使用中能创造出背景的另一个空间层次。

 

2. 学生作品, 胶片刻画,周颖慧

        (2)减法应用:又可称为破坏法,用刮、撕、擦等各种手法破坏材质、剪缺材质,从而产生特殊的肌理和视觉效果。或者因此而造成了空间明显的变化我称之为减法,常见的例如把纸剪碎、鸡蛋壳敲碎等等。减法应用强调的是破坏材质而不是替换材质。例如图2 同样是使用了塑料材质,同样是书签的设计课题,对塑料材料的处理方法、体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和图1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是找到了现在很少用的旧胶卷,然后在上面刮出装饰图形的纹样,图形并不十分明显,但是非常耐看,摸上去也有起伏的锐利的手感。图3 是个比较独特的例子,这个课题是利用装饰纹样进行杯垫的设计应用课题,她选择了一本小开本的旧书,从中间挖出一个圆柱形空间,引起了材质本身空间明显的变化,但是她没有浪费任何材质,凹凸两种空间形态都被她很好地加以装饰利用,呈现出一加一减两种方法的应用,两者拼合之后还是一本书,纹样与材质加工之后的整体效果还是很舒服的,图例是展开后的效果,思路非常巧妙。

 

3. 学生作品, 废旧书籍切割,林彩霞


        (3)材质的替换:这是材料应用中最常见的方法,改变画笔和纸这种常见的载体,呈现出新鲜的视觉效果。例如图4 用纱线和木头夹子替代了作画工具,图5 中的作品用鸡蛋壳和剪纸创作的十二生肖,都会给设计效果意想不到的触觉和视觉感受。这需要我们善于发掘材料的新用法,是一种带有探索和实验性的创新过程。比如尝试把固定用途的材料调换一下空间用途;或尝试把某种常规材料以全新的加工处理,设法使用非常规的材料;或用性质截然不同的材料替换常用材料。

 

4. 学生作品, 毛线缝制,石雪湘

5. 学生作品, 蛋壳拼贴,姚萍萍


2. 系列性思维的训练
        如果我们在十二生肖动物图形的创造上不采用多向系列的思维,就只能创作模拟对象的具象动物图案。但是,当我们以多向的思维方式去创作时,尤其融入对材质的思考之后,许多特殊的新奇的动物图形便可以产生出来。同时十二生肖的图形设计是装饰图形中系列化设计很好的训练课题。系列化的可行性在于它符合美学中的构成原理——变化与统一,在教学中强调作品的原创性与系列性,既考验同学们对装饰图形本身的系列变形的能力,又启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设计出具有独特装饰趣味的作品。
        但是,在一幅装饰艺术作品中,不管材质如何选择,最终考验作品成功与否的是装饰图形与材质的融合,影响材质兼容效果的因素往往不是单纯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个要素,它是错综复杂、纵横交织地来自于被表现对象和所用材质双方的多方面因素,有时既有风格的,又有肌理的, 还有色彩或线条的,以及其他方面的要素。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对被表现对象的剖析,对装饰艺术材质的认知,以及应用材料的手段与技巧,都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装饰图形其实就是一种设计,它将自己特有的形式美法则融汇在各种设计语言中,使之获得一种开放的品格和包纳的气度。[3] 装饰图案以其精美的造型、合理的构造、绚烂的色彩,装饰着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趣。装饰设计是以实用的物质需求与审美的精神需求为最终目的,将形、色、质、数量、位置、空间以及材料与技术等诸元素,依据实用目的的需求,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实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4] 同一种材料通过不同的处理产生不同的表面肌理、质感和性情,会给人以不同的触觉和视觉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材料的功能、特性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挖掘,从而引导学生以最佳的方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这需要经过长期的艺术体验和设计训练,才能进入的设计状态。笔者努力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对装饰图形融入现代语言,如何使装饰图形更加丰富和生动,当然目前还很不完善,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和探索。

*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 年一般项目,项目名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创新性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0C052

注释:
[1] 任雯:“装饰艺术材质之兼容性”,《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7.11,第177 页。
[2] 王安霞:《构成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第104 页。
[3] 唐星明、甘小华:《装饰艺术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第1 页。
[4](英)阿奇博尔德·H· 克里斯蒂:《图案设计》,毕斐、殷凌云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 2006,第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