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从高校教育的角度进行文化遗产的传承——作为新装饰艺术材料的广彩教学研究

  • Update:2012-07-26
  • 齐喆,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6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广彩(工作室)》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的《作为新装饰艺术材料的广彩教学研究》,课题以教学实践为依托,探讨了如何让传统工艺以鲜活的形态为当代手工生产提供借鉴和参照,以传承与优化为目的的新广彩教学进入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作为专题的学术研究,在探讨如何活用传统工艺美术,融合当下的艺术设计创作,展现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业化产业的互动互补,以及深入地挖掘地域文化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拓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层次、具特色之复合人才的思维空间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广州美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大致可以总结为:传统工艺+ 当代审美;地域特色+ 公众意识;材料+ 形式 ;教学+ 创作。作为从工艺美术系发展衍生出来的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国内艺术院校对传统工艺教学的普遍状况是通过《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理论课程来实施教学,除实地考察外,一般较少安排更深层次的实践教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众多,诸如加工设备材料的缺失,技术辅导人员的不足,以及对传统工艺的轻视等等。有鉴于此,自2009 年起,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广彩(工作室)》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双方优势互补,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之上进行充实与调整,以《作为新装饰艺术材料的广彩教学研究》为课题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至今已历时三年。本课题以研究和阐发以广彩工艺媒介在特定空间环境载体中的整合应用为主体框架,一方面从纵向着重传统材料工艺的传承与深化发展,强化工艺技术的传承与优化;另一方面更从横向拓展其与环境空间结合而产生具有现代装饰意味,为现代环境服务的新题材、新形式的新广彩艺术,提升传统广彩的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为广州美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在新的学术架构中健康发展寻求有益的经验,成为近年来装饰艺术专业教学研究的一个学术点。

1. 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08 级《12 寸广彩碟》


2. 陈贡巧《丛林之森》 100cmx40cm 瓷板广彩


3. 张博《生肖》57cmx180cm 瓷板广彩


4. 罗郁《河小狸的童幻世界》16 寸广彩盘


5. 陆晓恒、黄霞芳《 16寸广彩盘》


6. 王以彤《 行花街》广彩瓶


7. 袁方挺《广彩摆件》


        广彩工作室是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入三年级后面临的第一个专业材料工作室,课程承接了二年级下学期专业造型基础教学内容,并进一步深入,利用广彩材料进行视觉平面艺术方面的训练课程。针对的是已具备一定装饰专业基础的同学,让他们对装饰广彩材料绘制工艺方面初步达成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选择广彩材料作为装饰艺术的载体之一,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方面,借助国家及省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政策,把具有强烈岭南地域特色和海外影响力的传统工艺广彩,作为一种虽古老但同时崭新的装饰材料重新运用到现代装饰艺术教学与实践中去,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使作品可以走进更广阔的空间环境中去。
        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从岭南文化的深厚基础出发,把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意识传达给年轻一代。把各方的资源融在一起,在教学上将其转化为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努力成为社会可以接受的新的传承形式。在社会整体保护工作尚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切入的角度就是通过当代设计的形式,面向大众,调动国家力量和社会舆论,通过高校积极参与,为传统工艺提供继续生产的切实条件,以保持其“生产性”或“实践性”,而不是将其“表演化”。
        基于此,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我们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上作了充实调整,逐步形成装饰重彩造型语言 +广彩载体;课堂讲授+ 实践感知的课程实践模式。
        《广彩(工作室)》课程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共64 学时,是安排在本科三年级专业材料学年的首门课程。课程具体安排为:
        第一阶段,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最有代表性的广彩生产企业实地考察,包括广州美院校外实习基地——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广州市番禺莲花彩瓷实业有限公司等。通过考察企业的生产实态,以及与工艺大师的互动交流来丰富同学们对“广彩”直观的感受和初步的认知。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后,同学们回归校园,进入课堂讲授与创作稿绘制阶段。此阶段的主要教学方式为教师针对课程学习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由浅入深地讲解。主要目的是引导同学启动对所学习之范畴的再思考,从而找到传统艺术与创新设计之间连接的端口。在教学讲述中,分别选择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西方艺术与当代艺术中和装饰性有关的原典作为范例,通过重彩小型壁画或旅游纪念品设计稿的绘制过程,加深学生对装饰重彩中最基础的材料以及表现形式、表现技法等的了解,达到训练学生造型与色彩表达能力以及画面组织与构图的能力的目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审美格调。让学生提高创作热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题实做”,为了摆脱高校惯用的“虚题实做”的尴尬局面,任课教师多方联系,分别与南方航空公司合作成立了“南航礼品创意实验基地”,与广州市旅游局合作举办了“广州旅游文化纪念品设计大赛”等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加了将课程作品投入批量生产,最终进入社会接受检验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通过思考与学习,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企业的协助下,邀请全国及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等传统广彩技艺的技术传人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这样就可以从釉粉的研磨、胶质的添加,到过稿、勾线、填彩、封边,直至送入窑炉,产品出炉,都由学生亲手完成。这种训练方法凸显了对中国传统工艺技术中手感、触摸、个体经验总结等非常重要的手工技艺训练套路的尊重,让学生得到真实的物性体验,从而让学生对广彩这种装饰艺术材料产生更深层面的认知。
        第四阶段:展示与学术总结,本课程作业已经分别在“广州美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市文化馆”、“新松园”等多次展出并召开专题研讨会,得到学院专业教师及多位广彩大师和社会各界的较高评价,《美术观察》等专业核心期刊曾报道介绍。并召开了两次“岭南地域文化艺术的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进大学课堂”的研讨会,在理论上对课题及教学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与进一步深入的学术探讨。
        对广彩的研究,过去已有不少成果和积累,但大多是围绕对传统风格的分析展开,比较缺少对创新观念以及广彩与现代空间环境相结合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彩作为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装饰材料更本质的把握。本课题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广彩的材料语言进行分期地梳理和讨论:
        1. 广彩的物性特点。相对于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材料对于工艺美术有着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
        2. 广彩与文化和环境的关系。具体的地质环境对工艺美术产生重要影响,各地独特的工艺美术语汇和当地所产材料密切相关,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矿产条件、生活状态、宗教生活、价值观念、审美需求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工艺美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 广彩材料语言和造型语言的关系。探讨广彩艺术造型发展和对材料认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探究材料美感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是如何拓展广彩的创作思路的。
        《作为新装饰艺术材料的广彩教学研究》预期是一个长期研究课题,目前已进行的三年是课题的第一阶段,我们将本阶段的研究重点放在釉料的物性研究方面。
        广州彩瓷的生产流程大致可分为创作设计、勾线、填色、封边、斗彩、炉房等工序。其中釉料是广彩最重要的载体,是广彩表现的基本材料,同时也是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的最重要传达因素,因此,本课题研究决定从釉料特性及使用规律起步。理解物料必须从手工接触入手,基于此,课程要求学生从擂料——即釉料研磨开始,这看似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恰恰是学生认识广彩釉料的第一步,借由这看似枯燥单调的擂料工作,让学生理解传统手工艺中手和物直接接触的关系。事实上,擂料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擂料不可贪多,一般一次不超过一市两,料过多则不容易擂透。干擂的时间需要较长,大概要占擂料全部时间的60%。干擂好后,要逐步加水使料粉与水逐渐调匀,一次加水过快则会导致颜料擂好时出现生砂的现象。釉料除了磨细,尚需加入桃胶以增强粘合性,最好在干擂后逐步加水时同步加胶,因此时料粉与水要大力压紧,一方面可调匀胶水,另一方面因釉料性能各有不同,有的加胶后显得水多,有的显少,此时加胶方可随时调整。釉料擂好之后要用铲轻轻铲好堆来使用,需注意不可大力振动铲好的颜料,否则,使用时会出现“流”的现象。
        广彩又名织金彩瓷,顾名思义,最有特色的釉料是金釉,织金时应注意不可覆盖瓷黑线,因金若盖在瓷黑线上时,烧起则不见瓷黑线,同时影响填绿,因有金盖上则不能填绿,应织好金地,留好绿路,扫净瓷胎上的尘,若有尘粒则金会散开。除金釉之外,广彩常用釉色还有17 种,包括:牙白、大红、西红、粉红、鹤春、粉绿、 麻色、粉青、水青、双黄、大绿、赭石、黛赤、茄色、海碧、亮黑、瓷黑。不常用类有9 种,包括: 草青、背绿、尾绿、浓黄、格红、金鱼茄、古晶茄、古黄、水绿,多使用于表现复古彩瓷的釉色效果。专用于写面类釉色还有6 种,包括:干大红、西红(宝石红)、关公绿、金青、苦绿、海碧蓝。所谓“写面”,指使用于釉色之上的提线部分。仅以黑釉为例,瓷黑适合描画细线条,但由于较易脱落,所以线条之上需以釉色相叠。亮黑则可直接用于画面线条表现效果。另外,适当地加入桃胶能加强釉彩的粘附力,但桃胶过多不仅会影响亮黑的亮度,还会造成亮黑线条在烧成后呈现点状的现象。
        课程会通过釉版的烧制让学生直观了解广彩釉色种类的基本面貌,并进一步了解学习釉料绘制中的使用习惯。例如:釉色使用顺序一般为:大红→双黄→粉绿→鹤春→水青→金→大绿,由于大绿较容易脱落,所以用于最后。在双黄、粉绿、牙白三种釉色之上写面多用西红;在鹤春釉色之上写面多用金青、海碧;而在粉绿釉色之上写面则多用关公绿、金青。再比如:金釉尽可能避免与其它釉色相叠使用。红釉色不宜与其它釉色相叠,如果被覆盖或用于写面之上都会失去原本色相。能较厚使用的釉色有:双黄、鹤春、粉绿。写线类型的釉色在调用桃胶方面较之普通上色釉彩浓厚约一倍。釉色伸延化开稀释材料常使用乳香油加调樟脑油,多用于人物脸部、衣服色彩深浅化开等处。
        总结广彩材料利用的美学规律,分析材料语言对广彩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意识到:广彩艺术中材料语言的魅力源于艺术家和自然的共同创造。对材料作用的强调和研究,旨在更充分地揭示广彩的魅力,丰富广彩的内涵,探寻广彩在现代空间环境中的新定位。


        岭南传统工艺美术是一门博大丰厚的文化遗产,是随着时间、空间和人类生活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艺术形式。岭南传统工艺美术从诞生起就和岭南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岭南工艺美术文化历来在中华工艺美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广东又是外来工艺美术文化积极的吸收者和消化者,是多次文化运动的发动机、传统与变革的交汇点。自20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来,无论是本土工艺美术的发展还是西方工艺美术的传入,都使岭南工艺美术一直处于变革之中。近代以来,关于岭南工艺美术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工作从未中断过。但新世纪以来,许多传统手工艺,特别是在全球都有很大影响的广彩瓷器,在广东的发展反而相当滞后,几乎完全没能进入现代环境的装饰选择中,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文化现象。
        像广彩这样的传统工艺的传承,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以直观的形式封存对历史文化形态的记忆,这样,它将成为死去的“遗产”。如何让传统工艺以鲜活的形态为当代手工生产提供借鉴和参照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以传承与优化为目的的新广彩教学进入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作为专题的学术研究,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探讨如何活用传统工艺美术,融合当下的艺术设计创作,展现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业化产业的互动互补,以及深入地挖掘地域文化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拓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层次、具特色之复合人才的思维空间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它为我们提供一条拓宽现代装饰艺术设计材料的创作思路,对新时期创立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精神的新装饰艺术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研究这些,对当下的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与创作实践有开拓意义,会将21 世纪广彩的创作实践体验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认识的层面,对推动当下的广彩创作研究与进入现代空间环境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广彩( 工作室)》课程所做的种种调整与探索,目的也恰恰在此。

参考文献:
[1] 韩槐准:《韩槐准文存》,长征出版社,北京,2008。
[2]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编:《世纪嬗变——十九世纪以来的省港澳广彩》,岭南美术出版社,广州,2008。
[3] 李臣编著:《明末清初民窑识真》,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