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声音的视觉装饰——图形动画教学中声音可视化之探索

  • Update:2012-10-16
  • 宋方圆,上海理工大学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9期
内容摘要
文以图形动画中画面与声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以及声音可视化的创新应用,探讨动态图形元素在声音中可能产生的视觉想象和独特的叙事结构,以此从多个角度阐述图形动画教学中声音可视化的灵活运用对创新思维的启发。

        如果你看过那些关于声画同步的实验短片,你可能会发现画面中的几何图形或者某些美妙的装饰图案——这些装饰是“画”出来的音乐。声音是完全抽象的元素,在听音乐时会有无限暇想,艺术家把这些幻想以线条、图形或是色调等形式制作出动态画面,使想象可视化。当这些绘画性的声音播放时,它传播了一种音质,这种奇特的“听觉视觉化”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1. 王莹娇、吴思琦、曾铉心 学生动画作品《HI》

2. 岑健恒 高燕青 暴慧婷 学生动画作品《荷官》

3. 高燕青 学生动画作品《厕所的一天》


一、图形动画的概念阐述
        图形动画是一种新兴的动画表达方式,是实验性动画的一种,具有极强的视觉感官效果。不同于现今的主流动画模式,它是游离于影像、艺术、音乐、图形设计之间的视觉形式。其作为新生动画所具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视觉变化的多样模式包含其中,以自由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叙事结构,音乐是主体,不是背景,甚至起到短片编剧的作用。它作为更直观、更具策动性的视觉模式,成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视听潮流。
        图形动画中出现的元素通过对声音的理解和对旋律的感悟来设计,这点不同于主流动画“先剧本后原画”的传统模式。通过五感对于声音的感知在潜意识和直觉的一系列反应,大脑内部会联想到相对应的图片信息,再加以设计、组合、应用,构成一部图形动画。
二、声音可视化在动画中的应用
        声音可视化,“藉由抽象几何图形或根据数学公式去做出不断变化的光影、线条、形状、颜色与色调的动态影像将声音具象化,强调形式重于内容,而影片中简单的形成,内含着声音成分的自觉,声音产生它本身的方向与性格。”[1] 声音本身就是动态作品,其中的结构编排与影像动态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早期动画的配乐,加强或补救对白的不足,动画角色的每一个眼神或步伐都有声音来加强趣味,而音乐的使用是围绕情节的发展来选择。因为剧情作为动画的主体,音乐只起到展开情节或者调节情绪的功能。相较于此,图形动画则对声音本身要求更为严苛。由于设计灵感可以来源于对声音的感知,因此在声音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具有画面感的音乐,而非动听即可。
        德国实验影像先驱者奥斯卡·费辛格曾成功实践了声音与动画的结合。在其之后无论是实验动画还是音乐录影带都尝试过此种形式并且获得好评,例如1967 年披头士乐队的《黄色潜水艇》,画面呈现波普风格,抽象,色彩大胆,运用视觉幻象,集合披头士音乐的迷幻、叛逆、摇滚,别具一格。又如动画大师奎伊兄弟的大量创作仰赖音乐所刺激出来的对主题及影像构成的灵感,以真人影像结合木偶,风格奇特,无对白,短片具有强烈的音乐感。
三、图形动画教学的新思路
        众所周知,大多数角色动画主要以人物的行为动作来展示故事剧本。纵观市场上或电视媒体中的动画,所呈现的整体风格往往被迪斯尼、日本等传统动画技法和美学思想所左右,很多国内动画作品在视觉形式的创新方面陷入一个被动位置。事实上,动画不仅仅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有更多视觉形式,中国学生往往只局限于使用软件制作一个具象的情景,而对为什么这么做,做完后的效果,怎么做更有创意之类的问题很少考虑。在国内动画教学中,普遍强调故事性、人物设定、戏剧冲突,而在色彩、形状、运动、音乐、节奏等视觉细节问题上缺乏推敲和训练,从而使得动画语言与表达形式得不到本质的提高,并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局限。
        声音元素的选择在动画课程教学中作为思维启发的载体,我们在了解动态图形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对声音本身应该有更多的关注,如何把对声音可视化的思考和对动画表现形式的创新融为一体是我在教学中探索的课题之一。
1. 按照声音的规律描绘动画
        “音乐不仅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不可或缺的血液,还无时无刻不是指导我们创作的视觉符号。可以说音乐甚至起到了编剧的作用——它可以为影片提供情节与细节。我们希望影片是富有空间感的‘音乐剧’。与戏剧性相比,我们宁可按照音乐的创作规律来结构影片。” [2]
        在实际动画教学过程中,声音的挑选、收集和视听语言素质的培养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将声音元素作为动画剧本创作的启发载体,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教学方法。将听觉收集到的信息通过设计创作视觉化,这种创作方式消除了对于剧本创作的压力,降低了设计的局限。通过零散的画面可以产生相对独特的剧本,透过“听”而感觉的虚幻视觉,有时可能会创造出令人惊喜的独特效果。较之规定形式的剧本和限定形式的设计,视听转化思路的构想更加自由不拘束,可以实现即兴创作的尝试。且不同人对声音的理解和想象各有不同,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对于剧本和设计构思概念的冲撞。
        寻找和选择具有画面感的声音相当关键。这需要我们善于发掘有意思的声音、积累各种好玩的音效或将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录下来,然后通过音频软件等工具进行编辑和处理,这是一个探索和实验性的创造过程。比如尝试收集一些平时并不悦耳的音效调换一下空间用途,或尝试把某种熟悉的旋律以全新歌词的填充处理,设法使用非常规的演绎方式为一段动画添加音效或话外音。很多非主流纯音乐较之流行歌曲可能更具艺术探索性,对于引导发散性思维有显著效果;某些另类的电子乐或打击乐有着强而清晰的音阶,方便对声音节奏的把握和描绘,可塑性强。
        在图1 中,创作者采用自编歌词并以说唱式的音乐风格自录声音,动画中所有出现的图形与歌词内容紧密相关。整部短片混入有趣的插画、剪影、平面设计元素,伴随着创作者写的毕业歌,温暖灿烂的阳光,简单而不失风趣的动态画面,渲染出轻松诙谐的视觉效果;而这一整体基调与主人公大学四年随意自由的生活态度非常吻合。
2. 非线性的讲故事结构
        这种讲故事方法,一改往昔故事情节为作品中心的思想,以设计和音乐为戏剧冲突的切入点。它可以完全不顾情节或影像的连贯性,有时故意跳跃、闪烁、甚至在连续的画面中有意加入一些看似无关的其他画面或加入一些几何图形构成的抽象动态设计。在这类动画创作中,最惊喜的是让脑海中临时出现的灵感完全渗透进片中,整个创作周期一直处于设计和思考的状态中。但如果这种方法把握不好或缺乏必要的主题或概念,会导致设计出来的最后效果杂乱无章,因为看似结构松散的各个片段,相互间的转换应该特别注重各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例如图2 中,讲述了一个澳门荷官关于自己现状的思考。短片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高度符号化的图形隐喻,将幻像与现实穿插在一起,展现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等诸多心理面貌及生活状态。短片结合手绘逐帧动画技法,以片段式画面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
3. 抽象的视觉造型
        主流动画由于剧本因素大多以人或者生物设计角色。图形动画可用抽象的视觉造型来代替,放弃陈旧的“人设”思维模式。如何用基本的元素来设计,这一训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基本元素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使得原本无意义的抽象图形在节奏中获得了奇妙的效果。例如,单调和简单的抽象图形可以使人感到柔和或疏远的音质,尖锐的图形则会产生激烈的声音,大面积灰色块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图3 中,运用简单的小方块结合快节奏的电子乐,从各个方向向画面中有节奏地聚集、重组、打散,形成各种有趣的与厕所场景有关的动态视觉造型。这种发射的运动方式经过规范性重复使用,成为了动画中独特的马赛克效果,并极具视觉张力。
4. 节奏的转化与变形
        “动画存在的全部意义在于变形”。[3] 通过极其简单的线条与声音揭示动画的本质,在抽象与具象、转化与变形等方面为动画视觉效果的探索提出前瞻性的思考。用形与形在转变过程中的关系表达创作者心灵中的欢快、哀伤、幻想、沉思视觉造型与节奏是不可分的,因为节奏来自于每个造型的改变。同时,声画同步变形是图形动态设计很好的训练课题。变形的可行性在于它符合动画美学的构成原理——变化与统一,在教学中强调作品的原创性与系列性,思考如何设计动态转化中的画面衔接,这既考验学生对图形本身的系列变形能力,又启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设计出具有独特趣味的作品。
四、思考与展望
        声音可视化其实就是一种听觉视觉化的设计,它将自己特有的形式美法则融汇在动画语言中,使之获得一种开放的品格和包纳的气度。声音可视化以其抽象的视觉造型、非线性的讲故事结构、巧妙的画面衔接与系列图形变幻,实验着动画的视觉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创作者与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声音的功能、特性以及图形的运动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挖掘,从而引导学生以最佳的方式运用到图形动画设计中。这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艺术体验和设计训练,才能进入的设计状态。笔者努力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将声音可视化融入当代设计语言,如何使声音可视化的课题研究更加丰富和生动,当然目前还很不完善,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和探索。
注释:
[1] 余为政编著:《动画笔记》,京华出版社,北京,2010,第35 页。
[2] 薛燕平:《非主流动画电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第117 页。
[3] 同[2], 第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