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论“授人以渔”的第二层次:设计教育的行业实践——以界面设计课程为例

  • Update:2012-12-13
  • 朱吉虹 廖海进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11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以笔者所授《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授人以渔”的第一层次是通过课程实践让学生掌握做事的方法,明白事情和事理;“授人以渔”的第二层次,是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实践、设计竞赛、专业交流等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培养其多学科团队协作的能力和行业归属感,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胜任行业工作要求,实现与行业的无缝接轨。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千余所专本高校开设设计类专业。但是从目前的调研状况来看,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毕业生不熟悉设计流程和实施设计方案的技术,从学生向设计师身份的转换需要较长的实践与知识补充的过程。这是目前设计教育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在专业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上下的功夫还不够。虽然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项目,也是高校教学评估中的一项重点指标,然而,由于缺乏主体深刻的认识分析和客体有效的评价监督,学校设计教育的实践环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切实存在。本文以《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设计的行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从而加强设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教学实践的两个层次:课程实践与行业实践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给人传授既有知识,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转变。这是十分现代的教育理念。设计创造的是社会生活方式,不仅要满足应用的需要、情感体验的需要,也承载着人文思想和社会意识的价值导向。这一特点决定了设计教育“授人以渔”的实践性要求。设计的规律、观念,都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慢慢领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作用。所谓“渔”的实践性又有两个层次的属性:课程实践是根据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和主题,围绕相应的知识吸收、技法训练、命题设计等开展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这是“渔”的第一层次;行业实践则需要深入行业需求,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现实的行业运作中锻炼并检验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这是“渔”的第二层次。
相对于设计基础课程而言,“界面设计”作为专业设计课程,在国内大专院校多为数字媒体设计或信息设计方向课程模块中的一个环节,旨在介绍界面设计和开发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流程方法,并通过设计实践掌握之。该课程在我院是继“Flash 动画设计”、“网页设计”后修习的。学生对网页界面设计和媒体演示技巧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笔者强调两点:一是选题的前瞻性,二是概念设计的创新性。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完成某一选定课题的界面设计整体方案建设,包括其操作逻辑、人机交互、图形界面的整体设计。课题以项目方式展开,3人团队协作,培养从实际调研、确定选题到用户需求分析、需求转化、概念设计、用户测试、媒体演示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在课程实践(第一层次)的范畴内,主要有:(1)课堂研讨环节。围绕不同的主题,如“界面设计的好坏”、“用户研究的方法”、“选题调研报告”、“用户需求的分析”等,通过陈述和讨论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吸收,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动性的发挥。(2)走出课堂进行实际选题和用户调研的环节,主要是为了在调研中发现时代语境下设计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并且有社会意义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3)界面图标绘制等技法训练的环节,从临摹到创作,从手绘草图到电子版成稿,是实现最终高保真软产品效果的保障。(4)概念设计报告环节,从研究展开到最终结果呈现,强调概念的创新性,能够根据界面设计的基本流程清晰地呈现出设计的创新之处。
课程的学时毕竟是有限的。在课堂里,所有同学有着一样的学习经历。但是,一些勤奋、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激发和引导,因此,第二课堂的知识养料补充是非常必要的。设计竞赛是让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好机会,是课程实践的延续,也可以说是设计从校园到产业化的一个过渡——许多竞赛都是介于概念化和产业化之间的。组织学生参加行业资源丰富并能与评委及其他参赛团队产生良好互动的设计竞赛,可有效促进学生体验专业氛围、融入行业圈子、结识良师益友。(图1 - 3)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新科技、新材料和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掌握关于设计创造有形无形的资源和信息,笔者亦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展览和交流活动,如今年4 月份在杭州举办的第六届电子信息博览会,8 月份举办的工业设计产业博览会等。


 

二、从课程实践向行业实践的拓展与探索
界面设计是用户与机器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随着媒体产品的逐步大众化,自然的用户界面与和谐的人机交互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界面设计和开发也成为国际计算机界和设计界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因此,拓展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把第一层次的课堂实践延伸到第二层次的行业实践,从而加强界面设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当务之急。
1. 依托高校的设计研究所(或教师工作室)展开行业实践
当前,设计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越来越被认可,各级政府也开始对设计产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以浙江为例,实施了支持教师创业的“青蓝计划项目”和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设计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大环境的因势利导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行业实践的渠道也因此拓宽。笔者所在的课程团队依托浙江工业大学交互设计研究所,承接企业委托的各项设计项目,包括网站设计、互动多媒体、系统开发、动漫营销等,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综合培养个人专业能力以及设计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因为界面设计属于交叉领域学科,项目也常常是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成果。比如东方通信公司的“智能接听”是一款应用于智能手机的app 软件。该项目落在研究所的设计部分是卡通形象及图标,其软件系统与界面交互则由其他公司完成设计开发。在与客户及设计团队多次初稿交流后,首先确定大嘴鹦鹉接线员的形象,再经过学生多次草图修改及电子稿修正,最终采用10 级研究生边昌安设计的拟人化卡通形象。(图4 - 9)今年8 月在北京的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该产品凭借生动详尽的展示和别出心裁的设计,在展会中颇受好评。通过类似的行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法应用到其中,检验自我设计表达和细节推敲的能力,反过来也促进其在知识结构的深度上更严格要求自己,以达到从业设计师的技能水准。


2. 依托战略合作企业展开行业实践训练
能在交互设计研究所参加项目实践的学生毕竟有限,由于实际项目的限制也无法根据学生兴趣或能力有计划地安排实践训练。因此,我们也会将学生输送到与交互设计研究所有战略合作关系的美国虹软公司(主营软件设计)、杭州跨界科技(主营交互界面设计)、杭州向正科技(主营互动多媒体设计)和杭州汉典科技(主营虚拟现实开发)等多家企业进行实习。企业的设计实战项目从立项到发布,流程更为全面,工作带来的挑战能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更能促进多学科团队协作的能力。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能够很好地了解本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状况,为规划职业道路作准备。这些设计公司与研究所在设计项目上互相提供技术支持,开展设计讲座与交流活动,像美国虹软公司在2010 年3 月委托交互设计研究所成功举办“触摸未来”首届虹软杯移动多媒体界面设计邀请赛。整个赛事的组织策划、作品展示、嘉宾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活跃校园设计氛围的同时,也使学生开阔眼界、获益良多。研究所则主要为公司提供人才培养和设计外包服务,多年来已形成了良性的项目合作与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
3. 依托政产学研联动机制探讨行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国外注重行业实践的类似教育体制有世界知名的CO-OP 合作教育课程(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这一模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多所大学都已经非常完善,并在组织、机构、
运作等方面形成规范。在我国,要启动类似的实习机制,形成科学完善的行业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支持。根据浙江省政府《关于推进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81号)文件,我省拟出台关于建立高校与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及生产企业对接的促进政策。学校可以此为契机,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社会、行业协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行业实践机会,提升其职业素养,反过来也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
 

总结
以界面设计课程为基础实施的行业实践教学改革,不仅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行业工作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提高了学生的行业信息掌控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让学生进入知名企业工作和成功创业的概率增加。高手从来不是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大师也总是从工作和实践中取得成就。行业实践环节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实现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无缝接轨,使趋于大众普及化的本科教育成为实用主义的教育,真正达到为企业输送人才的目的。关于加强设计教育行业实践的教学体系和评价监督机制的建立,在政产学研合作益加紧密的今天,更是个值得继续探索、深化以及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新宇:“基于培养从业设计师规格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装饰》,2010.8,第116-117 页。
[2] 王道静:“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践行实践教学的策略”,《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