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有容乃大——关于“综合型”装饰雕塑课程的教学思考

  • Update:2013-01-12
  • 陈亮,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综合型”装饰雕塑课程在传统装饰雕塑教学中发展而成,具有知识交叉、结构丰富的开放性特征。但是,“综合型”课程经常出现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对此,该课程在教学方法方式上宜于实施个别化教学;在学习方法上提倡π 探究式学习;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在教学评价上,提倡多主体评价与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另外,对于“综合型”艺术课程,也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装饰雕塑是雕塑专业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广义而言,一切雕塑都具有装饰特征。而装饰雕塑主要从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类型雕塑:从功能上看,装饰雕塑是对器物或建筑进行装饰美化的一种艺术形态;从风格上看,它在造型上往往具有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等审美特征,是一种具有装饰韵味的雕塑。[1]
其形态一般依附于器物或者建筑,也有在空间和功能上相对独立的样式。不同于其他雕塑课程,装饰雕塑在传统雕塑技法基础上,融合了诸如传统雕塑、雕塑材料、公共艺术、艺术会展等课程内容。即便是雕塑技法的讲授,也要更多对装饰对象甚至整个装饰环境进行综合探讨。因此,该课程具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点。
如何在一门课程中体现其综合性,也是现代课程探讨的内容。实际上,当以一门课程为核心,进行综合课程的教学,并以此为纽带连接其他知识时,会出现很多困境。“制度环境的制约,传统习俗的惯性,各方利益的冲突,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教师整体水平和物质资源不足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对它的实施过程和效果产生了牵制作用。”[2] 笔者多年前曾看过一篇关于欧洲留学的报道,印象深刻:作业要求为期一个半月拍摄一幅陶瓷作品的照片,因为现成品有知识产权,等到交作业时学生已经学会了陶艺的设计、造型、釉水、烧成以及摄影、印刷等相关知识,一个半月的学习计划安排得非常紧凑。这门课以摄影为联结点,综合了多门美术相关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中,教师将一门综合性课程进行统整,变多为一,充分考虑到多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性、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性)。该教学案例给予笔者很多启示。

1. 洪波《印象 · 麦积山之一》


2. 洪波《印象 · 麦积山之一》


3. 熊祖超 《飞天》


4. 熊祖超 《石象路系列——春夏秋冬》


5. 陈亮《菩萨蛮》


6. 熊祖超 《太湖石系列No.5》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将《装饰雕塑》课程设计成雕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个连接点。它可以扩展到传统公共艺术、艺术会展等课程,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雕塑创作与研究、雕塑材料等内容相联系。装饰雕塑课程的常规教学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中外装饰雕塑艺术发展史、装饰雕塑的基本材质、表现手法等内容。但是,仅仅从这里入手,并不能实现装饰雕塑教学的综合性。因此,本课程的设计需要深入装饰雕塑的考察与调查,以了解装饰雕塑的现状。另外,还需要对装饰性雕塑的个案进行研究,包括装饰性雕塑如何融入装饰主体,如何展现其公共性与装饰性等内容。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设计了从传统雕塑中汲取元素进行装饰雕塑的创作课,它既让学生了解装饰雕塑的时代特征,又引导学生进行装饰雕塑创作的民族化探索。如此广博的教学内容放入《装饰雕塑》6 周计120 课时的教学时段里,显然需要取舍。在课程安排上,笔者的设计为:传统装饰雕塑实地考察两周,装饰雕塑临摹两周,创作两周。作业要求完成考察报告一篇、临摹装饰雕塑一座、创作设计图三幅并附创作说明。这一设计思路为:考察是感性认识,临摹是进一步理解,创造是积累和应用,是对装饰雕塑从无到有的学习和认识过程。通过这三件作业让学生基本掌握装饰雕塑的创作思维及其公共性、装饰性特征。
基于“因材施教”理念,个别化教学应当成为《装饰雕塑》的基本教学方式。从个别化教学前提出发,要求学生有明确的主观倾向,选择特定风格的雕塑作品,强化对风格的直观感受和个人艺术的理解。授课时为每个学生分别准备相应教案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造型敏感的学生加大课堂泥塑临摹内容;传统雕塑课程中成绩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启发他们在传统雕塑基础上从材质、表现手法上延续探究。
如洪波同学,对传统雕塑有较好的研究,笔者在上课时建议他从麦积山的考察中汲取资源,改变材质,重新建构佛教造像,从而创作出具有典型现代特征的装饰性雕塑《麦积山印象系列》(图1、图2)。而对愿意在雕塑史论研究上有所建树的学生,强调田野考察和资料收集;有创作冲动的学生要收集、参考装饰雕塑优秀作品,将中国传统艺术“外施造化,中得心源”的诗性,融化、渗透入自己作品创作中,如熊祖超同学通过材质、形式的改变,所创作出的作品,展现了该同学思维的丰富性。(图3、图4)
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提倡探究式学习。《装饰雕塑》课程应该是动态和开放地引导学生,课堂讲授和作业完成因人而异。若是教师不熟悉的课题,则应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虽不一定得出明确的结论,却能获得专业研究方法。在《装饰雕塑》课堂上,当教师与每个学生探讨不同选题时,其他学生也得到了专业信息,这也拓宽了全班学生在装饰雕塑研究上的知识面。对于探究式学习,重要的是教师在课程中的支点作用以及对课程的组织与控制。笔者也是这一课题的一个探索者。因此,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笔者选择对装饰雕塑语言进行探究,在课程中与同学一起探素,进行创作实践。(图5)
该课程中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教学要素是教学内容材料的综合性。《装饰雕塑》不仅需要完成雕塑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结构合理、形体饱满、线条流畅、表情含蓄、疏密有间等,还需要对装饰雕塑与装饰主体之间的关系、装饰雕塑材料的选择等因素进行综合探究。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与把握中国传统雕塑精神,体会中国传统雕塑形象塑造的造型特点和规律也成为学习装饰雕塑的内容之一。对于这些,需要学生更多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传统审美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雕塑进行重新的建构,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特点,具有现代意义的装饰雕塑。(图6)由于装饰雕塑不同于一般主题性雕塑,常常是附属于装饰主体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同学必须对课程要求的雕塑作业的环境进行综合考察与陈述,选择创作材料、形制,进而与教师充分地交流后再进行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综合性质的《装饰雕塑》是在学科内部进行“综合”,按照这一思维,在这一学科之外,还需要与相关人文课程一起,形成大的“综合”。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在整体素质和能力上的提高。


对于这类综合类别、多知识构成的新兴课程在教学评价上也要做相应调整。传统的雕塑课程评价一般存在评价标准技术化、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以下为笔者对这门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些思考。
首先,评价的主体实现多元化。以前相关课程的评价主体多是教师。在综合型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内容要远远多于一般单一的技术性课程,当教学内容可能超过一个教师所能控制的范畴以后,教师更多地成为一个沟通者,那么,同学之间,以及与课程相关领域的其他专家,就有必要参与课程中,承担评价者的角色,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这一点在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一般美术课程多以技术为标准评定学生的作业,而本课程则规定作业可以交一篇雕塑考察报告或专业史论文章,可以是对现有装饰雕塑作品临摹放大,也可以是借鉴传统雕塑形式的现代创作或现代装饰雕塑创作。这种多选项的课程教学和作业完成形式给了教与学更大的拓展空间。《装饰雕塑》教学将过程体现在结果上,学生可以获得符合各自特点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综合型美术课程既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研究,更要求老师有宽博的知识面和严格的学术态度,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目前在综合型大学尤其是理工优势学校中提倡标准化的板书、量化的教学考核、细致的成绩评估。这种强调制度程序的合理性在培养美术类教学时存在着某种不适应。
所以,我们认为,在综合型美术课程教学中,只有充分尊重艺术教育规律,了解艺术创作过程,才能真正有效教学,因材施教。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给学生的作业做一个评定或者仅仅依靠一些量化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当我们意识到评价的生成性,并更多地应用质性评价的方式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让教学评价在教学中体现出诊断、激励、调节的功能。

注释:
[1] 李向伟:《装饰雕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2 页。
[2] 陈向明:“从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第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