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传承与拓新——对漆艺技法样板课程教学的探索

  • Update:2013-05-01
  • 李小军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3期
内容摘要
漆艺技法样板课程教学对学生漆艺技法及专业知识的建构乃至将来漆艺创作与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传承与拓新为主题的课题设计、教学等方面展开,结合多次实践成果,尝试为漆艺技法知识的全面构建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一种可行的路径及思路。

 一、漆艺技法样板及漆艺技法的传承
漆艺技法样板是漆艺各种髹饰技艺制作方法的实物形态,主要用来进行漆艺技法的教学、陈列和劳作。在漆艺教学中,技法样板研习是掌握漆艺技法及工艺原理的一种路径,它使习漆者了解和掌握漆艺技法并进入漆文化语境之中,由技入道,是漆艺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技法样板在漆艺专著《髹饰录》及其解说中已有记述[1],李芝卿先生制作的技法样板也对漆艺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图1)这些优秀的成果为当下漆艺技法传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当下审美及漆艺创作与发展的多元化也要求漆艺技法要做出相应的应变、拓展及创新,因此,传承与拓新是漆艺技法样板课程教学要面对的其中两个重要课题。


在漆艺技法的传承教学中,理论讲授当以传统漆艺技法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详述它们的工艺原理、发展演绎、艺术效果等内容,尽力给学生建构起完整的漆艺技法知识系统。授课时应使用文本、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样板实物,把晦涩、繁复的漆艺技法及其制作过程、工艺转化为可读、可观的视觉形象,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制作环节,教师要和学生对将制作的样板种类、过程进行深入讨论,要求对每种技法均有了解,追求原典,严格按照技法的工艺要求来制作,对必须掌握的技法如单色髹涂、彩绘、罩漆、箔料、镶嵌、金银箔、堆漆、变涂、磨绘、莳绘等项目进行规定,鼓励对难度大、耗工费时的技法进行探索。制作时宜选用长20 厘米× 宽10 厘米,厚0.5 厘米的澳松板作为胎板,同时在样板背面注明技法名称、制作工序等内容,确保样板制作清晰、有序。(图2、3)

二、漆艺技法的拓新
漆艺发展到当下,多样化的审美及创新需求对漆艺创作技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需要突破长期被繁复的漆工艺束缚、遮蔽及消磨掉的艺术表现力及创作激情,突破长期以来只是彩绘、镶嵌、贴箔、罩染、磨显等简单的套路而陷入程式化泥淖的发展困境,呈现更为多样、丰富、鲜活的艺术形态。学生未来创作方向的多样性及漆艺知识的完整性也要求技法的教学不能囿于传统而应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超越和拓新。除了需要在中外各艺术门类中汲取创作养分,在理论研究、观念创新、审美、视野上构筑起广阔的形式语言外,通过一定的课题训练,研究漆艺技法的表现力及实验性是技法拓新的一个重要突破点,这也是破解当代漆艺发展困境的一个尝试。
1. 灰地的表现与实验
溯本求源,漆艺的创作与表现是建立在灰地之上,从作品的基底上进行变革与实验对技法拓新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首先要对不同数目的瓦灰、河沙、立德粉、金属粉、干漆粉、蛋壳粉、色粉等入漆灰料的特性、可塑性乃至生、熟漆与不同比例的灰、水调合所产生的效果作一个详细的剖析与示范。随后,让学生用一种或数种材料尝试按照灰、水、漆的不同比例调制出各种形态、色相、质感的漆灰,使用不同的工具和制作程序在苎麻布上用堆积、刮削、刻划、拓印、挤压等手法做出灰地的各种造型、肌理与质感,引导他们关注灰地本身的表现力及可能性,在规整、刻意或随机、无序中追求、体会灰地的厚薄、凹凸、徐疾、粗细、断连、润涩等艺术表现力,关注灰地与创作造型、表现之间契合、留存的问题,让灰地的课题练习产生更高的价值。(图4)


2. 材料的表现与实验
漆材承载并发挥着漆艺家们的想象与创造,尽管传统漆艺所使用的材料创造出诸多艺术精品,但同时它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材料使用上的思维定势,多少造成作品整体面貌单一的情况。如何运用材料拓展创作语言,已成为漆艺技法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漆艺要得到发展,其中一点即要通过对材料的挖掘、发现及表现,尽可能丰富漆艺的创作面貌。
本课题的学习重点是对漆材表现力的拓展,挖掘找寻新的入漆材料,由此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认识、表现及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观看现代漆艺作品图片或展览来对漆艺材料进行解析,进一步拓展习漆者对材料种类、表现力的认识,引导他们感悟材料特性、应用、表现与创作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实践时引导学生将其他艺术门类,包括自然界、生活中的材料借鉴或应用到课题练习中,用各种造型方法、手段来体会和品味各种材料的形态、精神、质感,体会材料与漆艺表现之间的融会贯通、相得益彰,从而提升对材料及表现力的认识。例如苎麻布,以前只是作为塑型或胎板的加强材料而被漆灰和漆覆盖,往往得不到足够的认识与审美。麻布作为材料在现当代艺术中被广泛应用,在苎麻布的表现与实验中可以应用对麻布的拼贴、撕裂、剪切、重叠、髹饰等技法来增强创作的表现语言与艺术效果,表现材料本身原始、粗犷、朴素的审美特征。再如金属材料中的银,由于加工方法的不同已经呈现出众多的材料形态:银丸、银片、银丝、银箔、银粉……以银箔的表现为例,它除了传统的平贴以表现富丽堂皇的气派、用箔的反射性能来进行罩染及做成银泥来做薄料技法外,我们还可以有很多技法上的拓新:碎贴、叠贴、混贴、烧箔等,还可以打破平地的做法,用粗地、高地、厚涂等打破常规的技法来产生出新的意趣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艺术新面貌。(图5)


3. 漆性的表现与实验
漆本身蕴涵于物质与精神之中的品性使其在传统与当代艺术中的表现具有坚实的基础。“平光亮”在成为传统漆艺重要的表现特点和审美标准的同时,亦把漆性表现的宽广度限定在一个狭小而单一的区域之中。当下日益多元化的漆艺创作和审美需求要求突破这些审美桎梏,使漆艺的创作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解放。在本课题教学中,我们并非完全抛弃“平光亮”而走向另外一个对立面,而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髹漆、研磨、推光、揩清技法及工艺来体会漆的平与涩、光与素、亮与隐之间的对比统一关系,拓展漆性在创作与审美中的维度,使其回到艺术表现之中。此外,现代漆艺创作除了追求造型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在漆性的表现上也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合理应用传统漆艺技法的一些“过”,来丰富漆性的表现力,如皱、穿、变、笔触、刷痕等。“过”意味着突破、突围,一旦突破了这些限制,漆艺的技法犹如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意味着艺术表现的自由。因此在课题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对漆的提炼、研制、干燥乃至漆和荫房环境、干湿度、稀释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技法传承学习环节“收”的基础上,以一种放松的状态充分对漆的厚薄、肌理、色域、触痕、黏稠度、稀释度、透明度、研磨度进行各种技法与层次的“开放”性实验,表现和释放漆的皱结、流淌、偶发、干裂、窑变、穿透、含蓄、温润、深邃等特性和艺术效果。(图6)


最后,还要引导他们对漆性与漆艺创作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认识,强调漆性及其表现最终还要“融合”到漆艺作品里面才能真正成就漆艺的创作。我们平常接触到的技法样板图例集中在传统技法方面而鲜有拓新、表现及实验的技法,它会使学生对漆艺技法的领域产生不了全面的认识,也会限制创作的思维及表现力。通过系列课题的学习,学生的探索、创新及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对技法的可能性、表现力以及对漆性、漆语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无疑为漆艺的专业学习与创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多次课程实践也发现,不管是学习传统的技法抑或实验新技法,课程记录对漆艺技法研习起有重要作用,它把理性或感性的实践过程转化为文字、照片、视频,使习漆者对漆性、漆语及漆工艺技法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扎实。课程过程记录首先要引导习漆者对将要实践的技法步骤、工艺进行计划并进行讨论从而对该技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在实践过程中,指导他们对用漆(漆的比例、燥性、色彩、硬度)、漆材间的比例、实践环境的温度、湿度、制作工艺的过程、特点以及对某一技法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专题练习等内容均进行全面记录。最后,组织他们对实践过程的结果和最初的计划进行整理和比较,评判差距和优点,研究材料、工艺、环境对漆艺技法的影响及它们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他们对漆艺技法的研习更具深度和广度。这些课程记录过程一方面培养习漆者良好的学习与研究习惯,为进一步的技法研习、漆艺专业学习与创作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为课程教学的展示、交流和互动做好准备。

三、课程教学的展示与评价
在课程教学展示与交流环节中,每位学生都要用文本、图片、视频和样板作品实物来做漆艺技法样板课程的学习报告,指导教师除了对课程完成的情况、效果进行总结,对每个习漆者的作品效果、优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应做出客观评价。这个环节可以突破习漆者个体因时间、工艺、理解等方面的局限,互相砥砺与激荡,互补有无,使习漆者对漆艺技法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图7)


漆艺发展到当下所要面对创作及审美的多元化、漆艺创作向艺术本身回归以及为了习漆者漆艺知识架构的完整都要求漆艺技法的教学需要传承与拓新并重。文章中漆艺技法样板课程教学尝试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传承与拓新的课题教学尽可能让习漆者掌握全面的漆艺技法知识。传承是基础与根本,拓新是发展与超越,通过多次课程的实践也证明习漆者在系列课程的研习之后对漆艺技法理论和实践的掌握显得更为系统和全面,同时,也只有传承与拓新的不断推进才能使漆艺更好地走进当代并与当代产生积极的互动。

注释:
[1] 据明代杨明在《髹饰录》坤集质色第三紫髹中注释:此数色皆因丹、黑调和之法,银朱、绛矾异其色,宜看之试牌而得其所。王世襄先生对此作进一步解说:试牌就是样板。漆工一般取约二寸宽的一条长条木板,上面分段上各种色漆,干后看它们的颜色,作为调配色漆的样本和标准。参见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第74 页。
[2] 王琥:《漆艺概要》,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1999,第27-28 页。
参考文献:
[1] 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92。
[2] 乔十光:《漆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2000。
[3] 何豪亮、陶世智:《漆艺髹饰学》,福建美术出版社,福州,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