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书法艺术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拓展与应用

  • Update:2013-05-02
  • 张 斌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4期
内容摘要
当前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方案呈现多样化,将汉字、书法结合在基础教学中进行创新性的“从字到画”课题设计,是拓宽设计基础教学的一个思路。课题既可实现到对设计基础造型的不同理解,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研习。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需要为学生打造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观察表现等多方面坚实的基础。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一方面需要以创新的专业理念和对设计的认知贯穿教学,提升创新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另一方面还需跨越设计界限,探求设计教学的新高度,营造属于“他”的个性教学课堂。笔者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结合了书法艺术。

一、课题的产生
选择将汉字、书法引入设计基础造型课堂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字体认知和碑帖临习,而是一种向“图形”的转移与建构。汉字是一种符号,在设计造型课堂上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书法,可看作现代视觉空间设计中一种抽象且洗练的符号现象。将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感融入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中,既可以达到对造型的不同理解,也是另辟蹊径对传统文化的研习。由此,笔者设计了“从字到画”的课题。


二、课题设计
“从字到画”课题要求教师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代书法作品局部,运用造型元素和平面构成知识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和设计,最终以系列化的十至十五张同尺幅作品完成对设计造型基础语言和形式的理解掌握。这个系列作品的存在关系应该是递进的画面,间或平行关系的表现,由学生自主决定这一系列的走向,教师所限定的只是“黑白灰”、“点线面”和“形式美”的表现。
此时,字不再具有意义的解读性和书写性,它只具备“画面感”,即如何以设计美学来看待这抽象的黑白与线条。作为完整或局部的一个或多个字形,它需要学生去认识和分析画面的空白与密集、稳定与倾斜、曲直或是方圆。
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书法作品中的一个部分(单字、局部均可),从该部分建立一个画面的基础。教师协助学生分析主体线条,从既定“字形”找出特征,以“简化”为突破口改造画面。图1 的作者选择“匹”字,简单的间架结构少了不必要的干扰信息,能使作者较快地根据主要的形式架构,进行简约而直观地提炼概括,让作品结合自己的环境艺术专业而追求画面空间层次的变化。图2 选择的草书“潘”,紧扣右侧竖划笔画的角度,以此为构图中心逐步走向装饰化、图案化,使画面经历“简——繁——简”的衍进过程。同样的“潘”字,图3 的作者选择的是潘天寿个人印章的局部,演绎从篆刻线条到面的构成,再由面的语言回归线的空间划分。
第二阶段需要转换“黑白”为“绘画之形”,以形式感和构图两方面调整画面重心和语言,将画面单纯化,删繁就简,形成画面的主要矛盾和对比关系。图1 作者仅以纵横的规则线条进行由简到繁的建构,通过有限的线条变化逐步添加完整,使字形原初的简约形态演化为作者自我的画面和丰富表达,体现出其良好的造型感受和掌控力。图4 选择的书法作品局部消解了文字的识读意义,只剩图形。
三个字各取部分的构成被看做线条的组合,作者将它们连缀、分解、重叠、添加,最终成为了面的变化。由此思路出发,学生已经形成了个体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从起始点就已打破了他们大脑中已积累和固化的惯有模式,只需分析属于自己部分字体所形成画面的特点。因为起点的选择方向是他们知识经验的体现,所以多少都会调动起来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从而潜心去感受、认识、分析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此阶段重在尝试与寻找,鼓励学生做“纸面上游戏”,以最简单的语言对书法线条进行分解和连缀。例如图5,学生选择“东”字进行变化,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对语言添加的逐步尝试,经过摸索,实现了基本语言的统一运用和画面关系的建立。第二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添加、丰富,使作品的内容充实饱满,形成主体矛盾和特征。


经过前两个阶段约六至八张作业的探索尝试,每人都会基本建立画面的发展基础。在第二阶段需要综合运用平面构成知识和形式美原则,如对比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变化与统一等法则改造画面,或添加、或删减,对画面进行主动地提升,使画面现有的结构逐步强烈化、丰富化,如图6 始终在围绕坚定的竖线寻找着可能的结果,最后才实现了图式的转化。课堂中的每位作者需要主观引导画面走向已经显现的某个方向,使之做到画面效果的最大化体现。此过程需要学生注意控制画面的单纯性,教师提示学生的依旧是造型语言的多样化和“黑白”的合理应用,勿需添加其它“新奇创想”和偏离主线之举。此时,个体已经完全走上画面自主发展的道路,变化无常,风格多样,不管是主动地寻觅,或是“被强迫式”的引导,他们却真正开拓了自己的画面设计思路。
第三阶段属于推理演绎,学生要思考怎样让当前画面逐步规则化、秩序化,提炼主要元素和符号构成某一种语言的最强有力出现和反复。图7 选择草书的“征”字伊始便抓住了线形的主要特征,延续着如此稳定的斜度。当画面被发展为最后一块电路板的时候,作者讲了一个“柳暗花明”般的完整故事。此时,学生需要创意思维的支持、设计方法的运用、表现手段的丰富,教师则需要再次进行整体的分析和引导,在独幅画面成立的前提下延续系列作品的存在关系,确立画面的终点——黑白两色的肌理构成。有了终点和方向,学生会思考当前画面的坐标与终点的距离。图8作者将复杂的间架结构整理出骨架和主题,赋予了这部分小篆书体新的图形化需求,由繁及简,表现力强。每张画面之间节奏均匀,步调协调稳健,始终紧握着黑与白浓重的分割对比推进。
经过以上阶段的实践,学生对书法与图形设计产生了一定认知。从点的训练逐步扩大和应用,加强了主观感受性,能够在单向度的探索中不断地辐射深度和广度,推而广之。教师要求学生将课题训练过程中涉及的造型理论知识、图像案例、个人实践经验和感悟,固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是设计基础教学真正的基础性培养,技术手段、思维训练、推理演绎的方方面面,将转化为学生自身经验和设计应用能力。

三、课题的启示
本课题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对画面认知、点线面、黑白灰基本造型元素和构成知识的理解运用等方面。作为前期的内容铺垫,学生不但要掌握这些元素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式,还需要教师讲解平面构成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题目标,有效地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理解和认知:首先,借鉴书法中的空间表现。空间表现是书法结体和章法的虚实相生,黑白分割。这是对绘画基本形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此,我们才可能在课题演绎中增加设计的造型趣味,实现空间的分割、秩序的生成和审美的传达。
其次,对书法“势”的借鉴。本课题中对“势”可以理解为动态的“形”,它表现出“力之美”和“ 运动之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势”是一种统领画面的力量倾向,它具有方向和力感,是一种“张力”的建构。图5——图7 这一系列画面中字符的重心,黑白的分割,形的曲直,量的分布,都在“势”的引导下获得统一的视觉感受,最终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平衡。
最后,理解对比与和谐。对比与和谐是一切美的依据,只有对比才使画面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汉字书法具有丰富的形式感和构成性,融合了对比、调和、均衡、律动等形式美的原理和法则,在课题中要强调延续这种美感。图2 保持了字体左右部分的主次和疏密对比,在演化过程中继续着左弱右强、左从右主的关系,却也没有忘记不同装饰语言的相互协调;图4 在理解汉字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挖掘书法蕴含的造型信息,延续形体的上下疏密对比和语言的和谐统一,由繁到简,由多变到规则。

四、课题意义与价值
1. 对设计基础的理解
“从字到画”课题是传统书法演绎的设计基础造型,通过设计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学生对设计造型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猜疑式的,他们知道,作品不是为了表面的风格化而抽象变形,而是对最本质语言的凝练和提取,是最本真的美的感受。面对每个序列的画面渐进,我们是在书写,用图形语言在书写,就像用文字一样,我们在识字、遣词、造句,在学语法、习惯用语,还在学组织方式、位置经营和形式美……这个过程体味着观察、组织、创造的快感,构成、层次、韵律的快感,它是纯粹的语言游戏。
2. 教学相长
教师作为课题引导者,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本课题中要强调学生对造型与构成的理解和内化,在限定性的“形”中,“强迫”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主动修改,形成他们纵向知识的挖掘和理解。教师需统筹全局,松紧有度地控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设计的步骤、阶段和要求,需要在课题开始时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脉络,不同阶段的预期效果也要有所提示,以便学生尽快找到思考的方向和重点。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钻研能力是一方面,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掌控、提高和创新也是不可忽视的。
3. 个性与创新
作为艺术设计班级教学,学生个体的研究使知识具有纵向深度意义,但集体在面对此课题时所展现的教学效果却可以达到极为宽广的横向展开。班级教学在本课题中体现出了很好的个性培养和作品的多样性、原创性。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承认、互相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研讨氛围。教师应是一个“无形的舵手”,坚持对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鼓励不同的表现方式;针对部分学生缺少耐心和韧性的缺点,他更当鼓励、激发和引导学生依靠画笔在纸面上做实验。
本课题中,汉字由基本笔画组成,书法用笔的方圆、长短、肌理都是解构、重构的基础和图形化的基本因素。由此,对经典的传承和理解依然可以给我们提供灵感和养分,书法对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亦是大有空间。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运行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HEXII6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