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无字书——民间美术在图形表现教学中的运用

  • Update:2013-07-28
  • 张春序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5期
内容摘要
图形表现是图形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字书”是针对目前图形表现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一套训练课题,旨在让学生从传统民间美术中体会其造型理念,发掘其多样的图形语言形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图形语言风格,丰富和完善图形设计课程。

图形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由图形表现和图形创意两部分组成,图形表现是指图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图形设计的基础,是图形创意得以表达的外在形式,它与图形创意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新颖独特的形式可以使内容更加醒目顺畅地传达。目前图形设计课程一般比较注重图形的创意,而轻视图形表现的训练,使好的创意在表现上手法单一,设计出的图形看上去简陋粗糙,缺乏吸引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图形表现环节中设计了“无字书”的课题训练。“无字书”是让学生从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体会其主观性的造型理念和丰富多样的造型表现手法,然后加以归纳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图形语言,再用这种语言形式来讲述一则成语故事,要求不能用文字,只能用图形来把故事情节表述清楚。
图形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达,“无字书”用图形来讲故事充分发挥了图形的这一特点。其意义还在于:1. 从民间美术中寻找图形形式可以使图形具有民族文化的底蕴,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也使图形具有了自己的特色。2. 民间美术中的主观性造型方式,不拘泥于事物表象的束缚,根据个人的感受与情感表达的需要,可以随意夸张、变形、比喻、象征、嫁接组合,使造型更加随心自由,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是现行图形表现很好的补充。3. 用图形来讲故事需要整本书中的图形具有统一的风格形式,这样就要求对图形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归纳,提高了学生系统自觉地创造图形的能力。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其中的图形样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戏曲中的脸谱、皮影;用来装饰居室的剪纸、年画;儿童手中的布老虎、泥玩具;徽州的三雕,还有刺绣、面塑、甲马纸等等举不胜举。这些经过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艺术风貌。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何把握,是课程学习的重点。传统民间美术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人们精神理念的物化,与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相一致,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亲和力,它的造型理念、图形形式、色彩风格以及生动洒脱的材质效果都是大家所容易体味与意会的。学习时应先从大的范畴进行浏览,了解各类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门类做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一、造型特点的把握
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民间美术造型的观察方法和表达形式与西方造型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哲学“物我两分”,将人与自然对立,不能做到寄情于物,所以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物理属性,比如形体、结构、色彩、比例等,因而写生是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方式,注重的是事物的外在特征。所以一般采用静态写生的方式,描绘的是事物外在静止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图形表现惯用的观察方式。而现实世界是运动的,复杂而相互联系的,所以这种方式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古人善于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去关注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性,这里的“象”是经验的形象化和系统化,“象”的特征是动态的,不是单纯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所以中国的民间图形描绘的是其“象”,是要全方位地观察,广泛地比较与体会,在心中形成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象”,然后再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主观意识所产生的“象”虽然不一定是外貌的肖似,但却更加真实。这种主观性的造型观念大大解放了图形的表现方式,抛开了事物外在形象的束缚,可以使图形更加简洁而内涵却更丰富。
1. 时间的主观性表达。静态写生的方式是将运动静止,很难表达出时间的流逝,而在民间美术中却有很多表现时间的生动手法。第一种是表现时间与运动,如图1 徐爽同学讲述的是“刮骨疗伤”的故事,画面表现的是关公在战场上挥舞大刀上下翻飞的景象,作者将多个时间点的形象并置于一处,表现出了一个动态的场景。第二种是时间的同构,将不同时间的事物并置于一处,表达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抽象概念。如杨柳青年画中的典型题材“四季平安”,画面中将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同构于一处,借四季中最典型的花卉来指代一年四季这一时间概念,这同时也是一种象征的手法。如图2 刻画的是《守株待兔》,画面中日月的交替,代表了时间的流逝。
2. 空间的主观性表达。在空间上民间美术造型也以一种主观性的方式,抛开了固定描绘的局限性,全方位地观察,然后主观性地表达。比如为了表现宏大的场景就会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各个描绘然后再组织到一起。如图3 表现的是古战场两军对战的场面。民间美术中为了表现“盒中之物”,就会采用一种“透视眼”的手法,将看不见的盖在盒子中的物品也描绘出来。第三种,为了全面地表现三维物体,它会将物体的各个角度的形象巧妙地拼接到一起,让你在二度空间中看到它的全貌。图1 中用这种手法表现了战车上士兵的状态。
3. 比喻与象征。在“天人合一”的哲学环境下“同气相求、同类相应”。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民间美术中有大量的比喻性和象征性的图形和符号,用简洁、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这也是图形设计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在剪纸中经常能看到鱼和蛙的形象,那是因为他们有旺盛的繁殖力,人们用此来表达希望族群兴旺、代代繁衍的心愿,同样石榴也代表着多子多福,蝙蝠用其谐音“蝠”象征“福”。从总体看民间美术的造型方式是从主观性的角度出发,以对称或均衡的构图方式,追求一种丰富、饱满、喜庆、祥和的装饰性效果。在设计时要注意体会民间美术的造型理念,灵活运用造型方法发挥其造型特色。


二、色彩特色的体会
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运用同样也是注重一种精神性的主观表达,利用色彩的象征性、寓意性,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一种喜庆热烈、热闹祥和的审美情趣。
民间色彩中最喜欢用红色,因为红色的象征意义最能与民众的喜庆愿望相吻合。设色方式采用一种“高纯度、强对比”的装饰性设色手法来表达热烈、明快的气氛。如山西的玩具布老虎所用的颜色主要有红、黄、蓝、绿四种色,而且纯度都很高,红与绿、黄与蓝也都是些对比色甚至互补色,产生出一种明亮跳跃的色彩效果。民间美术的配色形成了很多程式化的范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配色口诀如“红靠黄,亮晃晃”;“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在色彩的布局上善于运用黑色和白色来隔离对比色,起到调和的作用,如凤翔和淮阳的泥玩具,分别用白色和黑色做底色,然后再点缀上各种鲜艳的色彩使“红得更鲜,绿得更娇,白得更净”。民间色彩虽然用色不多,但运用细化打散的手法也可以呈现出一种丰富饱满的色彩效果,库淑兰的一幅“剪花娘子”用了不到十种彩纸剪出了两千多个符号图形,将它们散布到画面当中生成满眼的绚丽色彩。民间美术中的色彩简单而浓烈,是一种浪漫的装饰性色彩,注重的是一种气氛与情绪的表达,这与图形的简约化、象征性不谋而合,对图形的色彩表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图4 将京剧脸谱的色彩与水墨表现效果相结合,传递出一种生动而热烈的色彩气氛。图5 是潘庆宇同学运用库淑兰的剪贴画语言描述“羽化成蝶”的故事,色彩饱满而丰富。
三、工艺材质的模仿
工艺与材质之美是民间美术的又一特征。民间美术所用的材料非常丰富,也多是些俯拾即是的自然材料,制作工艺又十分自由多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民间美术十分注意对材料自身的色泽、质地、肌理的开发与运用,往往是因材施艺,充分发挥材料固有的自然之美。如宣纸的“跑色跑水”特性,水色的透明效果,木雕的自然木纹肌理等等都被有效地利用和彰显出来。在工艺上民间美术特别注重发挥材料的特性,做到与其相得益彰,如木版年画中木版印制的斑驳肌理和套色不准所产生的溢色效果,这种“木味”和“版味”是材料与工艺完美结合所表达出的质朴与生动。另一方面民间美术多为手工制作批量生产,艺人们在重复的劳动中操作越发娴熟,使作品呈现出灵动、潇洒的效果。这些也都是我们应该仔细观察与体味的,并将这种材质的质朴性与表现的生动性吸收到图形表现中来。图6 是申振同学从青花瓷中学习的表现形式,讲述的是“掩耳盗铃”的故事,她巧妙地将青花瓷的瓶形运用到构图当中,并且为了得到青釉在瓷器表面流淌渗润的效果,她用白卡纸的亮面模仿瓷面来绘制以期达到青花瓷的釉色感觉。此外,图7 运用计算机模仿了水墨的效果;图8 是将剪纸用皮影投射的效果表达出来。
学习传统不是照搬传统,我们要“打破以单纯模仿来传承的传统”。在借鉴的过程中应注意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相结合,如图3 是孟磊同学做的“草船借箭”,他是从篆刻艺术中获得的灵感,在表现万箭齐发的场面时,运用了构成中的发散形式表现出了宏大的箭阵场景。
结语
“无字书”的课题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去关注灿烂的民间美术,从中发掘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和造型观念,去丰富和完善图形设计课程,并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民间美术蕴含着与我们血脉相通的精气神韵,所以提取它的语言所创造的图形必定会与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并且由于它的民族性与独特性,也会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设计中确立自己独特的图形语言风格,设计出既有民族韵味又不乏个人特色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吕胜中:《造型原本讲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63-114 页。
[2] 张莉娜:“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包装工程》,2007.3,第161-165 页。
[3] 张健:“中国传统图案中的图形设计语言”,《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4,第85-86 页。
[4] 杨晓金:“从现代‘图形创意’析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包装工程》,2007.6,第165-16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