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清华美院环境艺术系上海、南京地区教学考察体会

  • Update:2010-02-02
  • 崔笑声

2009年12月,环艺系教师崔笑声、刘铁军、郑宏到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创意设计学院,以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进行教学调研。

调研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展开:

1、相关专业培养定位和学科发展特色

2、教学大纲及课程体系

3、本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4、实践教学的方法和特色

5、基础教学的培养方法
 
6、专业设计课程的授课模式和特色
 
7、国际交流课程的授课模式
 
8、特色课程教学方式
  
在为期四天的行程中,不管是环艺系教师,还是兄弟院校的老师,均认为此种调研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十分有价值的。面对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院校各自都在努力寻找方向,此时,与同行院校交流经验收获颇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三十年来,也需要相关院校,特别是有实力的院校进行深入的交流,总结利弊、得失,为下一步良性发展打基础,作表率。
  
一、本次交流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的专业基础教育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成败的根本,同时,鲜明的时代性和适应性是发展的良好动力。本次调研的几所学校均有建筑学教育的背景,其得益于建筑学的基础教育和理论系统。
   其次:课题设置结构的逻辑性、前后承接顺序和训练难度的递进关系至关重要。以训练目的明确的大课题为主干,以技术、观念为支撑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共识。
   第三:注重课程安排全局观念,打破以学年为单位的教育思维,以课程模块为基础,强调纵贯全部学习阶段,在不同年级设置有针对性的训练课题。
   第四:在宽平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教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值得借鉴得经验。如:同济大学创新设计学院虽然刚刚成立,但其办学思想大胆,有较强得探索精神,学生有活力,教师有动力。
   第五: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理论与设计研究充分转化为有效成果,即所谓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中是比较有效的。
   第六:秉承良性的价值观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未来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交流中,各院校纷纷表达处对目前行业社会状况和教育业内不良价值观的担忧。面对社会发展中的负面问题,设计教育要有所警觉。
 
 二、重点院校的教学情况、特色和总体印象:
   东南大学建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东南大学建筑系在我国建筑教育专业中建立较早,属于老资格学院。其校园环境宁静,有时间感,主楼为古典建筑样式,门厅立面三位建筑教育大家(杨廷宝、刘敦祯、童寯)的塑像显示出学院的历史地位和自信。
  
 
 
 
 
该系环境设计专业于2002年建立,招收理工科学生(生源入学成绩较高,绝大部分630分以上),不加试美术,毕业颁发工科学位。学生入学以“自愿+服从”的方式选择环境设计专业(目前建筑系设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古建筑保护、环境设计五个专业)。沿用建筑系“精英教育、博雅教育(建筑专业设”杨廷宝”班)”的培养目标。
环艺专业教师组成:建筑、规划、绘画、产品、雕塑、美术教育等专业背景教师11人
目前环艺设计方向毕业生情况:3:3:3(就业:读研:出国)
建筑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反馈:设计院”总工”较多,出现若干新锐人物:张永和、张雷、王澍等
教学情况:各专业前两年基础课程基本相同(环艺设计专业结构课程相对较浅),两年后进入各专业学习。基础课主要分两类课程:1、设计初步类课程(以课题为主),2、视觉设计基础课程(强调专业性、差异性,以培养设计为出发点,) 基础课强调实践教学,(动手实践环节培养基本认识和基本技能;认识实践环节强调专业视野;高年级入设计院实习)
课程基本结构:一二年级以教师授课为主,三四年级以课题为主(类似工作室制)教学组织方式为系主任和主要教授就各种课程提出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科带头人扮演重要角色)。
  教学环境:保证每位学生有独立的课桌,讲授课有独立的教室。
 
 
 
 
教学空间安排:一、二年级同学各自在一间大教室分组(根据课题和分组人数划分空间)完成作业,三四年级在工作室完成作业(可以按课题申请工作室)。
 
 
      教学成果:课程必须要进行公开讲评、展示。
 
结合受访教授的评价和自身认识,总体印象为:
 
    优势:建筑背景下的教学逻辑行强、教育平台扎实、体系完整、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较理想,生源素质高。
    劣势:生源艺术气质较差、美术基本功不理想、创造性思维不够。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基本情况: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下设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创意设计学院(即将成为独立学院),教学面积3万平方米。
本次考察重点:建筑系基础教学组
  

(同济建筑与城规学院新楼设计表现出对于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的理解,整体风格具有后工业时代建筑的形式特点,空间组织以教学和研究为主,由清晰的交通流线串联各种教学空间,由上之下以次为研究空间、国际联合教学组、教研室、设计院、服务空间、展厅,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综合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学特色:
(1)国际互动的联合教学机制,近年来,建筑系已将中外建筑院系联合设计教学的模式从研究生扩大到了本科生。 此外,院系从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国内其他院系短期聘请了一批学有所长的教师前来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持续营造开放学术氛围, 2003年达到了平均每周三次,对教学计划的内涵和外延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
(3)提倡学科交叉, 2003年以来,学院以建筑系新修订的低年级教学计划为基础,结合城市规划系、风景旅游系和艺术设计系的相关课程系列,形成了跨4个系、7个专业的基础教学大平台和互动教学机制。
(4) 完善的教学服务设施,在教学新大楼、图书馆、图档馆、实验室及其配套设施等方面已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培养目标:?
    着重培养以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及技能为基础,系统掌握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较高建筑学素养和特殊保护技能的专家和未来的专业领导者。
 
该院系基础教学特色:
 
    全学院一二年级基础课均由基础课程教学组担任。
   基础课以两条线索进行,整体模式可见对包豪斯的传承:
  • 艺术基础教学部分,强调思维训练、当代艺术的视野、以及宽口径的艺术认识能力。例如: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艺术讲座十次,涵盖美术、舞蹈、文学、戏剧等(均由名家讲授)。基础性艺术课程以实践为主,设有陶艺、玻璃、剪纸、金属腐蚀、木刻版画等课程,课程由建筑学背景教师担任(强调与专业设计的对接,即便是艺术背景的教师亦要求对建筑空间有较高认知度),并整合工房资源和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周边地区深厚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源。

 (图中为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展示,其中由剪纸、木刻版画、画像石雕刻、玻璃工艺、金属工艺等,从作业成果均明显呈现出专业设计的倾向,如;剪纸作业为立体空间的状态;木刻版画又有规划设计的味道;玻璃工艺则以立体形态和材料肌理为主要训练目的;纤维编织与光影和形体、肌理密度有关,画像石雕刻训练目的指向传统建筑细部和建筑文化修养层面。)

  (版画作业以空间抽象表达为主,技法和手段则以当代绘画意识为出发点。)
(图中的陶艺作品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强调陶艺本身的学习要求,同时还要求同学在制作中对于形体的开空率、开空面积、采光量、光影效果、开空形态等方面有所考虑,由此训练学生的空间设计意识,还有结构设计的初步意识。后面的木刻版画作品能明显感受到规划专业的影子。)
(此图是学生的金属腐蚀工艺的作业,为配合2009上海乌达克年活动,教师特地组织学生在课堂完成专题作业,成果以被上海市作为礼品呈送匈牙利客人,达到十分理想的社会效益。)
(学生课堂制作本系即将退休老教授的头像,送给他们,此举融洽师生情感,增强凝聚力,有助于学院的人文建设。)
  • 专业基础(建筑制图、测绘、计算机技能等课程),技能课以课下作业为主要训练手段,如速写、工程字等(明确作业要求:5+2模式,即每周五张必画内容,两张自选内容),教师掌握进度,根据同学能力不同而调整。 
(学生完成的模型练习,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经典建筑名作。)
 特色课程:
课题1:入学课题(新生入学第一次课题)
第一节(45分钟):由系主任讲解学科的特点、发展、专业性等内容
第二节(45分钟)知名教授讲解”什么是建筑”
第三节(45分钟)观看现代舞影像(15分钟)
                              提问:你看到什么空间?
                                         舞台是什么样的?
                                         空间和舞台是什么材质的?
                                         空间和舞台有什么颜色?
                                         舞蹈表现什么?
                                再提问:是否需要再看一遍?
                                全体同学答:需要                                         
                              (以此激发同学的专业认知兴趣和观察方法)
第四节:外滩建筑写生,并用文字描述自己写生的建筑。将文字部分交换给其他同学再生成新的图像,将两个图像和文字同时展出,并让同学评价,老师讲评。
                           (以此激发同学对于文字舆图像的关联认知和表达的意识,)
第五节:平面转立体课题
课题2:上海里弄地理信息采集(国际联合课题),3-5年课题
              将上海旧城区网格化,同学分区域进行里弄信息图像采集(速写、立面、细部等)
课题3:做一个装置包裹一枚鸡蛋,六高空落地不损坏。(训练结构意识)
 
课题4:建造节,1:1搭建一个露天构筑物。(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联合课题事件,有多所院校参加)
            课题时间:每年6月1日。活动为期一周,前五天设计,完成所有图纸和材料加工,最后24小时为建造节活动,8小时搭建,12小时联欢并在构筑物中体验一晚。
 
 
教学环境和设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学面积3万平方米。
                        (文远楼、办公教学旧楼、建筑与城规学院新楼、改建实验室楼、新建规划设计院大楼),目前艺术工房教学联合上大美院,并建有若干实习基地。
 
学制改革:即将实行4+2学制,并已取消硕士论文(导师特殊要求可做论文),全部以设计课题毕业。建筑理论除外。
 
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访问后总体印象:
 
在1、2年级讲求知识储备,教学强调广阔的视野,强调当代性和社会性,强调专业技能基础。高年级入各相关工作室或学科组学习专业设计知识,实践机会较多,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工作能力较强。
教师以”搞教育”为荣,教学投入和责任心强,合作意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