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 Update:2014-09-01
  • 黄 倩,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第5期
内容摘要
设计美学是设计学与美学交叉互渗后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把美学原理广泛运用于设计中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伴随着现代设计的蓬勃发展,设计美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设计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与考核方式提出了一些革新的思路与方案。

一、缘起
著名理论家唐纳德•A• 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曾说,“我们有证据表明,极具美感的物品能使人工作更加出色”,并且,“让我们感觉良好的物品和体系能更容易相处,并能创造出更和谐的氛围”[1]。因此,在设计中融入美学的观照,可以使人与物、与环境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使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进而带给人愉悦感和满足感。而在当代中国,伴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对于美的需求大大凸显出来,面对形形色色的设计制品,人们不再仅仅依据良好的功能进行购买,而是更加看重它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中的美学问题逐渐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首要课题。
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与美学交叉互渗后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把美学原理广泛运用于设计中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它研究的是设计之美的本源和动因,以及创造和表现设计之美的基本规律。面向广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设计美学基础理论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设计之美不再仅仅是直觉性的和印象式的,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它帮助我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进而有意识地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设计。
近年来,各种版本的设计美学教材不断涌现,目前已多达20 余种。同时,新的教材还在不断编写,足见设计美学课程的受关注程度正在逐渐提升。然而,从目前出版的设计美学教材来看,内容存在许多雷同,往往从功能美、形式美、结构美、材料美、技术美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比较抽象、空泛,难以对具体的设计实践产生较直接的指导作用,且许多内容及图例还与艺术设计史书籍大量重复。另外,从目前开设设计美学课程得到的反馈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面对广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美学的课堂上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播放PPT,学生坐在下面“静听”的授课模式。至于考核,则通常采用提交论文或闭卷笔试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仅凭教师PPT 中的图像资料来理解设计之美,未能充分发挥设计美学本身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们感到这又是一门要求他们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理论课,进而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二、课堂教学改革
自2008 年以来,笔者一直是设计美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面向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开设必修课,而且还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包括留学生)开设选修课,至今已有5 年多,对于设计美学课程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在此不揣冒昧记录下来,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
作为一门应用美学,设计美学理应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摒弃大段大段空泛深奥的理论,加强感性的内容。因而,在课程设置上,特别强调以五种感官(视、听、嗅、味、触)的“审美体验”为中心,采用专题的形式讲授设计美学。专题设:西方古典美学与设计表达、哥特美学与设计表达、崇高美学与浪漫主义设计表达、机器美学与现代主义设计表达、荒诞美学与后现代主义设计表达、中国古典美学与设计表达、日本禅宗美学与设计表达等。在课堂教学中,改“静听”的授课模式为体验式、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授课模式,以“日本禅宗美学与设计表达”专题为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正式上课前先播放了日本电影《东京日和》的一个片断作为引子。要求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运用视觉,还要充分调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综合感知模式来体验。播映结束后,教师问同学们:“大家觉得美吗?”大家都觉得拍得很美,但是一时又难以名状。于是,带着问题开始上课。
首先,教师从日本的地理概况说起,分析了日本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点对于日本人温和优雅性格的育成。然后,教师介绍了12-13 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如何受到幕府的支持和保护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深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禅宗不仅对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人生态度,而且对日本人的审
美情趣、艺术创作都带来深刻的影响:譬如不重形式重精神、不重人工重自然、不重现实重想象、不重理性重悟性、不重繁杂重简素、不重热烈重闲寂等,形成日本文化的中核。[2]
随即,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名篇《阴翳礼赞》中的几个片断:“夏目漱石先生曾在《草枕》里赞美过羊羹的颜色。那颜色不就是唤起人冥想之物吗?羊羹像美玉般半透明又略带混浊,它把目光吸进深处,如梦如幻的样子,颜色的深沉和复杂,是在任何西洋点心上所看不到的。任何奶油这类与之相比都显浅薄、单调而见绌。”[3]“日本纸的纹理会产生一种温柔、放心的心情。同样是白色,但西洋纸的白和日本纸的白迥然不同。西洋纸的纸面光滑锃亮,而日本纸的纸面却似初雪一样柔和,绵软而吸光,手感柔韧、折时无声,这种感觉就如同抚摸树叶,湿润而温宁……”[4]“阳光从侧面射进来,经过拉门的白纸的过滤,适当地减弱了它的强度。映照在纸糊拉门里的反光是多么带有清寒孤寂之感啊……笔者常爱伫立在纸拉门之前,凝视那虽然明亮但决不使人头晕目眩的纸面。诸位,当您进入日本房间里,您是否已感受到漂移在这里的光线和普通的光线之不同,而感到有种格外珍贵的沉重的沧桑感呢?”[5]
文中,作者通过与西洋的对比,极力歌颂了禅宗所推崇的平和、素雅、含蓄、恬淡、朦胧、闲寂、幽玄、拙涩的美,带给日本设计师丰富不尽的灵感。无怪乎著名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特别为《阴翳礼赞》开设了一节:“最近,我的友人相继推荐我再读一下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我们可以将这本书当成设计书来读。”[6]
接下来,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了一系列作品,包括以如庵茶室为代表的草庵风茶室设计,以龙安寺枯山水石庭为代表的园林设计(动态视频与静态图片相结合),教师还拿出若干件个人收藏的日本品牌“无印良品”的产品设计实物给同学们交互传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改进了以往仅从PPT 或书本上的图像资料感知设计之美的单一的视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五感”来体验禅宗美学支配之下的各种设计表达。最后,教师再次播映了《东京日和》的片断。引导学生从画面(点、线、面、空白、光影、色彩等)、音乐、叙事、空间等角度分析、总结创造和表现禅宗之美的基本规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实现师生角色互动,营造民主的、充满激情的教学气氛。

三、考核方式创新
在考核方式上,倡导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以往单一的写论文或闭卷考试的学业成绩考核方法改为论文(占70%)加作品(占30%)的形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设计美学的原理,还要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将其通过设计作品表达出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首先,开展一次关于美的课堂讨论。欢迎每位同学带自己认为最美的电影片断介绍给大家。然后,运用艺术术语及形式美规律分析为什么觉得它美。要求分析不仅仅局限于视觉,还要分析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审美体验。
其次,在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每位同学从自己选择的这部电影片断中提炼出一种设计之美,如粗犷之美、飘逸之美、空灵之美等,然后以之为题,撰写一篇美学论文,要求探寻这种设计之美的本源和动因、创造和表现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再根据自己选定的“……之美”主题,设计制作一件“美的盒子”。盒子的统一尺寸为30 厘米×30 厘米×15 厘米。要求通过色彩、材质、形体、空间、光影、声音、气味等有效配置来表达这种设计之美的神韵。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在写论文和做作品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满了乐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做得非常High”!
最后,教师组织了一次课堂点评,要求同学们先汇报论文,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之美”的盒子。盒子都先装在纸袋里,秘不示人,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汇报时,同学们都非常重视“五感”的审美体验,有些同学要求教室关灯、拉紧窗帘,点上蜡烛、焚香,并且播放音乐,精心营造出一种凸显主题的美的氛围。汇报的题目有:“神秘之美”(高卉,图1)、“枯槁之美”(王姝苗,图2)、“气味之美”(陈禾佳,图3)、“净•静•境之美”(宋戈,图4)、“水迹之美”(张沁楠,图5)、“绚丽的淡伤之美”(倪伊甸,图6)、“光影重生之美”(谢再飞,图7)、“支离破碎之美”(彭世杰,图8)等。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美纷至沓来,好一场美的盛宴。总的来说,课堂讨论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表现活跃,掌声、惊叹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最重要的是,每个同学都非常用心,都很珍惜这次与老师、同学分享美和交流美的机会。
汇报结束之后,同学们把各自设计制作的盒子搬到户外,集中、排列在一起,然后拍照留念,照片于课后上传至班级QQ 群共享(图9、10)。20 多只盒子排摆开来,好一场“美的盒子”的大汇展!由于所有盒子尺寸相同,而每只盒子又都表达着自身所阐释的不同的设计之美,如此,保证了统一与多样相辅相成,并使变化寓于整齐之中。

结语
设计美学课程经过这样的改革与创新之后,从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到考核方式均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肯定。从同学们提交的论文和作品来看,对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较好的把握,对于一些设计美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创新能力和美学修养方面都有所提升,较好地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注释:
[1] 转引自(英)罗伯特•克雷:《设计之美》,尹弢译,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10,第5 页。
[2]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2,第10 页。
[3](日)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孟庆枢译,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2,第17 页。
[4] 同[3],第11 页。
[5] 同[3],第22 页。
[6]( 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2006,第151-15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