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思维定式突破训练在图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 Update:2014-09-01
  • 曹睆俊 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第5期
内容摘要
创新思维对于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启迪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使学生不拘泥于事物的局部,开拓思维的领域。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以不同的尺度衡量问题,用不同的思路分析问题,并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在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中进行定势突破训练,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从而形成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一、突破思维定势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是人们将大脑中形成的创意,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特定材质的媒介描绘和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反映的就是人类对自身创造性思维构想的具体实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但艺术设计类招生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在我国每年培养的为数众多的艺术设计人才当中,真正具有先进设计思想和敏锐设计意识的,富有创造精神的设计师则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还是和我国高校传统、模式化的教学思想有关。相比设计产业发达的一些先进国家,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仿佛是从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思维已成定势,缺乏创新力。在思维构想上千篇一律的设计只能沦为工业时代没有灵魂的廉价复制品。早在1924 年,德国著名设计学校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就明确指出,“包豪斯最宝贵的教育经验就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独立性和创新意识”。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向学生传授教师自己的创作方法,而是要鼓励学生探索个人的道路。教师无需把某种艺术风格强加给每一位学生,关键是要设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思维定势突破训练在图形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单纯的凭空臆想并不是我们在专业领域所提倡的发散性思维。只有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地进行思维创新才能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恰当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命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采用可行的艺术表现方式将其创意构想展示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对设计命题的设置很重要,因为实践表明,当学生面对一个有一定难度,并且值得攻克的问题时才会极大地激发出创作灵感,最大限度地放大其思维的发散性。
图形设计作为一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非常适合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启发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1)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主观能动性;(2)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3)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角度思维,寻找最佳方案。首先,思维训练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图形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根据预设好的设计命题,对某一事物进行结构性思维发散,即以该事物的客观物质形态为扩散点,结合设计对象的要求进行思维的联想。
在以下的教学实例中,教师要求学生为长沙城的旅游景点“橘子洲”设计一系列图形标志。从最初的设计来看,大多数学生均直接从橘子洲上的建筑景观、自然风光入手。此时,学生们的思维仍集中在设计对象的客观物质形态本身,思维过于直接,缺乏跨越式的联想,往往导致艺术表现手法直白且缺乏感染力。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不要将思维禁锢在设计对象外部具体形态的局部细节上,应将眼光放得更开,让思维跳跃得更远,鼓励学生在思维上脱离对象的外在物质表现,从而大胆地对其“内涵”展开深入联想。比如,有学生观察到橘子洲是一座江心岛,老师适度启发学生不要让思维停留在“岛”这个具体的外部形态上,激发学生去联想这个“岛”为何与众不同,它与长沙城有何内在联系。于是,有学生联想到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橘子洲畔的岳麓山脚下出了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而蜿蜒流淌的湘江之中这座小岛正恰似滴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浓墨。此时,在学生的联想下,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墨”与橘子洲的“岛”在发散性的思维空间中发生了交集。学生们的这一联想导致了图形设计上的结果。滴在水中的墨扩散开来,形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图1)由墨水晕染所形成的图形左边仿佛是橘洲岛的轮廓,整体上则让人联想到中国书法中用毛笔书写的“洲”字。(图2)最终,在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后就得到了这样一幅作品(图3),引人联想,不落俗套。同样的教学实例中,一些学生的作品中干脆连“岛”的形象都完全不见了,学生由橘洲岛联想到湘江,由湘江联想到毛泽东(图4),由毛泽东联想到长沙旅游的红色革命烙印,思维不断跳跃,作品想象丰富。(图5)
其次,在激发学生展开联想的同时,教师还需促使学生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一般情况下,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重复性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思维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
在下面的教学实例中,教师给定的命题是以长沙的传统美食文化为对象进行图形设计。这一命题的范围比较广,大多数学生一开始依然选择从观察长沙地区的经典小吃与佳肴着手,力图通过这些有形的、肉眼看得见的物质提取所需的创作元素,再据此展开联想来寻找设计对象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间的联系,从而进行必要的图形解构与艺术处理。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比如思考什么是长沙美食的象征符号,或者地域饮食文化可以通过什么载体来表现。通过仔细思考,有学生提出饮食文化的表达不一定非得通过视觉感官,即“看得见”,其他感官途径也可表达,比方说“闻得到”或“听得着”。学生能打破“看见”这一思维定势的桎梏,教师应以此为突破点鼓励学生思索怎样将“听到”与“看见”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长沙的饮食特点,用恰当的方式将“声音”刻画到“图像”中来。比如,可启发学生“美食”在哪里可以听见,而听上去又应该是怎样的。在突破了思维定势的束缚后,学生很快由长沙极富地域特点的饮食文化联想到当地具有悠久历史,蜚声海内外的食府“火宫殿”(图6),地道的老长沙人在闻到火宫殿中传出的那令人垂涎三尺的气息后都会大喊一声“喷香”,这样的俚语从长沙人嘴中说出,极具感染力,也是与长沙饮食文化密不可分的象征性符号之一。于是,学生在结合长沙方言与火宫殿的实物形态之后,设计出了这样一幅作品(图7),看到火宫殿的图形时也仿佛听到长沙食客那韵味悠长的一嗓子。
再次,在进行思维发散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力促学生淡化标准答案的概念,鼓励其多角度思维,从而寻找最佳方案。设计是艺术加工的过程,是思维活动从抽象到具象,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这个过程完全是开放的,没有界限的,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在发散的思维中没有绝对和唯一。
在教学实例中,教师选定的命题是让学生为长沙市生态动物园设计一系列图形标识。设计的最初,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采取以某种或数种动物的具体形象并辅以“长沙生态动物园”等文字为主要元素来展开设计。设计出来的效果千篇一律。问起学生为何如此设计,则大多回答“从小到大,在不同城市看到的动物园标识都是这样,长沙的应该也可依此来设计”。此时,教师应该向学生阐明,设计中根本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以往被采用最多的设计方案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想问题。比如,教师可启发学生“动物园”这一概念是否一定要通过具体的动物形象和中文字符才能传达。于是,一部分学生联想到生态动物园中的“生态”二字,便在设计时加入了一些突出生态环境的元素。(图8)同时又考虑到汉字在设计上的可塑性不高,转而采用英文拼写的艺术变形处理。(图9)但是,这两种设计方案出来的效果都不能令人满意,这些图形很难使人联想到动物园这一设计主题。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通常去动物园游览的会是谁?怎样才能向这些动物园的主要受众突出“动物”这一概念呢?经过换位思维之后,一些学生明确指出去动物园参观的主要人群是儿童,因此设计方案的受众应考虑以儿童为主。既然这样,学生意识到在汉字与英文之外,此项设计中最适合的字符元素可采用拼音的形式。同时,也有学生提出,动物园不需要把动物的形象具体化,可以采用抽象化的方式与拼音字母结合,且动物形象的选择上可以最受儿童欢迎和喜爱的几种动物为主,如大象、长颈鹿、猴子和鳄鱼。在将上述动物的抽象化形廓与拼音字母结合之后,学生拿出了设计方案。(图10)但是在此方案中,动物字母与其他字母的颜色一致,使得动物的外形不是很突出,给儿童的视觉识别带来一定的阻碍,于是进一步改进之后就有了作品如图11。最后的设计方案视觉效果很强烈,图形与色彩的结合运用很讨小孩子喜欢,使人印象深刻,如果实际运用,相信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案例,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思维定势突破训练在艺术设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定势突破训练,可以体会到思想的妙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考虑问题。通过针对性训练,教师可以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其思想的创造性。当学生逐渐打破思想的枷锁后,也就获得了未来设计道路上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
*本文为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科研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1-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