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立体构成教学中的模仿与超越

  • Update:2014-09-02
  • 方四文、王 艳,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第6期
内容摘要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模仿性的手工制作,包括对自然形态和人工造物的模仿。只是要在模仿中强调抽象形式美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在模仿的基础上必须有所超越。

 一、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技能性和创意性并重的双轨体系。德国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家们一开始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先进教育理念,在教育的实践中强调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将动手和动脑的训练立体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设计创意能力。
最近几年,教育部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逐渐往课程整合、专业整合和专业群建设的方面引领,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已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因此专业基础课的适应性、延伸性亟待加强。目前,立体构成的教学改革进入多维度拓展阶段,项目化、主题化、方向化、人文化的教学改革在逐步推行。首先,考虑到本课程的开设是针对艺术设计类的低年级学生,其教学设计不必追求理论的体系性和完整性,而要采用“项目化”的实用教学模式,将有关的专业知识“化整为零”,以知识点介绍的方式融入各个训练项目设计之中。项目设计要做到深入浅出,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适当考虑课程训练往专业设计方向的拓展,在课程训练项目中要加入主题性的构成创作,这是培养设计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往专业设计转化的重要过渡性训练。再次,立体构成教学训练中不但要强调实体关系的思考,也要重视空间关系以及虚实的相互转换关系,要将立体构成训练纳入空间理念的背景之下。最后,立体构成既是现代设计教学的基础造型课。同时也应该是一门艺术设计创作课,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文化元素的渗入是我们在贯彻现代创意设计教育人文化的重要一环。
在课程的定位上,立体构成既不是低层次的手工模仿制作课程,也不是功能性的专业设计课程,笔者认为该课程需要解决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流程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通过以手工为主的实物材料加工制作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抽象形式美感及表达能力;其二,是通过非功能性的立体造型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能力。

二、立体构成模仿性教学的基本探讨
毋庸置疑,在立体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模仿性的手工制作。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对宇宙万物以及他人作品的模仿和借鉴,是初学者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过程。
1. 关于自然形态模仿教学的探讨
人类早期的设计思维主要是受自然的启发,以模仿自然为主,模仿自然形态的设计思维与形态制作称为仿生设计。仿生从其再现事物的逼真程度和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具象形态仿生和抽象形态仿生。具象形态仿生能够比较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一般具有趣味性或实用性,是人类进行形态仿生的初级过程,以“形似”为主。在立体构成的教学训练中,需要注意的是形态仿生构成制作要以简洁、抽象的基本形来表达,即以抽象的手法表达具象的概念。具象形态仿生还可以进一步分为静态仿生(图1)和动态仿生(图2)两种情况。图1 所示的仿生构成作品《玫瑰花开》,以红色和粉色两种纸带加工成抽象的莫比斯环状,以卷曲后的形态模拟玫瑰花的造型。动态仿生反映在立体构成的表达上,是追求一种“以静观动”的效果。动态仿生不可能过多地追求仿生形态的细节,主要是强调动感的趣味。图2 所示的仿生构成作品《鹤舞》以仙鹤的舞动为模仿对象,用硬质线材排列成具有韵律感的动感造型,犹如仙鹤在翩翩起舞。
抽象形态仿生是以基本几何形模拟物象的整体感觉和本质特征,模仿者需要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并抓住物象的特定神韵来加以表达,故以“神似”为主,具有表现性和典型性。抽象形态仿生对于我们的形式美感训练和设计思维培养更有意义:一是通过抽象的仿生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对形的简化和概括能力;二是培养把握生命运动自然变化规律的能力;三是培养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对于抽象形态仿生的设计思维训练,可以催生形态设计的创造性和亲和力。

2. 关于人工形态模仿教学的探讨
人类社会所制造的各种工具与用品(包括物质用品和精神用品)称为人工造物,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他各类人工造物都属于人工立体形态。对人类历史上优秀的人工造物的模仿和借鉴,是提升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品位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人工形态模仿的立体构成训练,关键是要领悟作品中的形式特色,从中抽出代表性的形态元素,再以相应的基本形组合形成新的立体造型。立体构成模仿人工造物的手法,主要是对于优秀作品的重新演绎,包括同形演绎、解构演绎等形式手法。
根据拟模仿作品的造型特征,分析其整体或特征局部特征中点、线、面、块元素等的形式分布规律,以材料转换(如以线材表现面的造型特征、以面材表现线的特征等)的方式重新诠释原作的方式,称为同形演绎。如图3 所示,该作品是对金字塔的一种同形演绎,以线材将金字塔的四个面简化为三角面网格造型,用五个类似金字塔的造型组成了整个作品。
人类的理性思维决定了对事物观察的逻辑要求,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秩序和条理所表达的是一种理性美。立体构成中对造型基本元素的排列,也要建立一定的秩序和整体关系。反之,人类的感性思维决定了对事物观察的直觉性、随机性与局部强调,如解构主义就认为个体构件本身就是重要的,因而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立体构成教学中,运用解构演绎方法是学习形式构成的有效途径。立体构成的解构演绎方法是:先要找到传统或现代优秀作品中相关的特色元素或符号,然后将这些元素或符号通过打散分解(分解的程度是要求分解后的子形还具有一定的可辨别性)、表皮折叠(有规律、有秩序的对原有作品的特征外观进行三维空间折叠)、拓扑变形(对母形元素局部的放大拉伸或缩小挤压)等方法得到各种新的造型单元,再将这些新的造型单元的全部或者部分加以重新组合,最终形成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的新立体造型。如图4 所示,该作品是关于中国宝塔的一种打散重构演绎尝试,从传统五边形宝塔造型中抽出五边形框架作为基本形,再将这个基本形进行大小渐变以及角度渐变的复制,并适度打散,然后搭建成新的立体构成造型,很容易看出该造型中携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3. 关于立体构成模仿教学的超越
前文提到,立体构成教学训练的模仿性制作是要在模仿中强调抽象形式美感的把握以及表达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对学生的抽象形式美感的培养是低层次目标,对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层次目标。
模仿性制作训练是针对已有的自然或人工形态进行抽象化的形式表达模仿(是从“有”到“有”的过程),而设计思维训练不仅包括模仿性制作训练,也包括模仿性制作训练的逆过程(即从“无”到“有”的原创过程)。前者的形式表达模仿因为抽象化而获得了一定的形式表达自由,其不足之处是因为有具体模仿对象而导致了思维的束缚和限制。后者是从“无”到“有”的原创过程,因为没有具体模仿对象而可以让思维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从而获得了无限的形式表达自由。如果说前者是培养设计思维的多解,后者则是培养设计思维的无数解,这恰恰是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在立体构成的教学训练中,提升设计思维能力的重要训练项目是“主题创意构成”。
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设计创意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抽象(形式)主题,另一类为意象主题。“主题创意构成”是指以某一事先确定的主题思想作为内核所发展出来的立体或空间创意形式,通过对某一主题进行多维度分析,展开相关的内涵挖掘和发散性联想,从各个思维的角度中寻找出可以物化或形象化的视觉元素,然后结合主题要求将这些视觉元素加工成具有主题内涵,同时又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构成作品。图5 所示的主题创意构成以 “荷塘月色”为主题,以抽象形式来表达具象的意境,以主题创意构成的手法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色荷塘:该作品以铅丝作为基本加工材料,以曲线作为主要表达形式(如以铅丝弯曲加工来表达抽象的荷叶、荷花、水波纹等),再以蓝色皮纹纸覆盖于作品的基座表面以营造水的背景。

结语
在立体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模仿性的手工制作。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对人工造物的借鉴,是艺术设计教学中造型学习的必由之路,但是这种模仿和借鉴绝对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要领悟其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培养原创性的设计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之敏、陈永平:《立体构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
[2](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林征译,中国计划出版社,北京,2000。
[3] 林家阳、沈元:《设计构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1。
[4] 方四文:《艺术设计概论》, 湖南大学出版社, 长沙,2004。
[5] 辛华泉:《立体构型》,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1992。
[6] 卢少夫:《立体构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杭州,1993。
[7] 邵海忠:《仿生学纵横谈》, 江西人民出版社, 南昌,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