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越界而生——中国设计大展跨界·综合设计单元

  • Update:2013-05-01
  • 马晓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芊,中国艺术研究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3期

或许你不会忘记英国制片人查理·布鲁克2011 年底推出的三集系列剧《黑镜子》中的一集《1500 万点》(F i f t h Million Merits):人类已经完全置身于屏幕呈现的虚拟社会之中,每天的生活只是身着统一的服装,骑动感单车赚取点数。发达的科技已经不需要任何具体的劳作,骑车成为普通人唯一赚取生命的事业及生活方式,每天如此,每人如此。技术将人类拘囿成单向度的社会,裹挟其中的人们甚至于无从知晓,除此之外生活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电影展现的世界是否只是一种对于未来极端的揣测?或许,答案是否定的。技术所竖起的专业围屏已经真实地改变了许多人的视界。设计领域,即是如此。
从专业的硬件配置到各色软件的熟练应用,从三大构成的视觉训练到制作工艺的熟稔掌握,设计已不是民国文人笔下飘逸的“封面画”,而转变为极度专业的行当。但当设计师源源
不断为市场提供视觉解决方案的同时,社会也在不断固化设计作为“美工”的技术角色。随着社会对于设计需求的愈加明确,设计师日渐将精力集中在视觉表现中来,而难以回应更为广阔的社会需求,由此进一步强化设计的专业领域。如此往复,设计师的视野与工作逐渐禁锢,设计也成为外行莫入,内行不出的反向围城。
不过,正如《道德经》里讲:反者道之动。在专业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当下,一些原本拥有不同职业角色的农户、背包客、手艺人却出现在了中国最重要的设计会展——中国设计大展跨界设计单元的展览现场。由文化部、深圳市政府主办的题为“时代·创造”的中国设计大展,旨在通过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跨界·综合四个版块,展现中国当代设计的优秀成果。
平面、产品、空间设计版块的定位已经为大家所熟悉,而因为不同专业人员的跨界参与,呈现出全新设计视角与探索精神的跨界·综合设计单元则尤其引人关注。
中国设计大展跨界·综合设计单元策展人杭间教授这样解释:跨界综合,命名本身即说明其复杂性,对跨界的理解,大家都很“跨界”。的确,科技社会里,专业领域被无限细分,跨界反而成为非常规的解决方式。不过,人的生活本身是综合的,尽管单个设计是独立的,但这些设计体现在起居日用,却串联成系统的生活方式。例如,传统苏作家具呈现的绝不仅是单独桌椅的典雅式样,同时与士人精致从容的生活品味相映衬。
家具设计本应规划一种生活方式,而当下的“专业”设计往往难于满足这样的要求。跨界设计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生活进行整体的考量,这种考量并不单纯依靠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同时寻求不同行业的智慧支持,从而系统化地提出解决方案。跨界设计不局限参与者的身份,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探索性地融汇诸多“它者”,综合性地为人们的生活而设计。中国设计大展跨界·综合设计单元创造性地汇集了近年来不同领域与设计之间交互碰撞出来的光辉,它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不一样的设计图景, 同时向我们诉说了跨界设计的无限可能。

一、设计·开源
设计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从用户需要开始,设计师便藉由物质制造、产品流通、品牌营销、消费反馈与社会各层面产生广阔互动。不过与动辄上百万粉丝的娱乐明星相比,设计师却显示出不相称的默默无闻。本届跨界·综合设计单元的策展人选取了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的设计“事件”,以此展现设计的开源特质及重要影响。
1. 包豪斯到中国
2011 年,以5500 万欧元购买的7010 件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列藏品落户杭州。同年,中国美院包豪斯研究院成立。包豪斯—这一对于设计界如此重要的名字,在很多普通百姓看来还很陌生。但他们并不是陌生5500 万欧元的价值,他们关心的是,杭州政府出资买来对于中国人来说甚至算不上古董的19 世纪初的桌椅茶壶是否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以及包豪斯到中国,将会带来什么?作品“包豪斯到中国”并没有直接回答上述问题,它通过系统陈述包豪斯到中国的过程,来阐述相关团队对于设计巨大社会价值的认同与肯定。与此同时,现代经典设计的引入将带领国人回看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日用变迁,切身体会藉由设计而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
另一方面,中国美院包豪斯设计博物馆以及以此为雏形建立起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也将系统梳理设计学科的百年发展,展示中国设计逐渐广阔的国际视野。(参展机构:杭州市政府、中国美术学院)
2. 旗袍“角度”
经典再造,原本是设计常用的手法,研究与工作思路本无可厚非,但吴海燕教授为“两会”女代表推出的旗袍设计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为她叫好,称赞她弘扬国粹;有人极尽讽刺,贬斥她在做拙劣的商业炒作。吴海燕教授将如何面对质疑与盛赞?她将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展览中表达怎样的态度?她将旗袍放在了展台,但她却不仅展示旗袍,也将赞扬、批评、支持、讽刺同时放在了展台,同时还将在展览上容纳观众对于旗袍的或褒或贬的观点。这一件命名为“旗袍·角度”的开放作品,不只是为人们带来旗袍设计的视觉享受,同时也将设计问题所引起的广泛社会讨论凝聚成一件“设计”作品。它向人们展示了一次以设计为中心的社会事件,显现出设计的广阔关系。(设计师:吴海燕)

1. 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物馆方案模型


2-7. 此次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列部分藏品


8-10. 旗袍-角度

二、乡土情愫—“设计”新农村
许多人怀有乡土情愫,却对来自田间的食物充满疑虑,许多人渴望田园生活,却排斥民居不符“现代标准”。当我们不断摇摆在乡土记忆和现代生活之间时,设计师和不同身份却心系乡村的人们已经在跨界行动,他们拒绝满目疮痍的土地,也拒绝守旧。在多数人向着城市迁徙时,他们将视野聚焦乡村,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设计”新农村。
创新食品网络
创新食品网络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小毛驴”市民农园、“分享收获”团队跨界联手打造的设计介入农业项目。创新食品网络旨在反思现代农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规模化的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及消费中的问题,并以可持续设计的理念介入到“社区支持农业”(C S 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城市居民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农户种植,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模式)食品网络的构建中,创造新型的食物服务系统以及以此为媒介的人际关系。
创新食品网络的团队系统分析了中国不同C S A 团队的模式类型、创新经验以及困难与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A 社区中心”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国内CSA 农场物流成本过高,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社区中心由第三方运营,在社区中为各个农场提供取菜服务,同时兼有绿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展示、销售区,也是为社区百姓提供健康食物的小餐厅,是可持续生活理念、方法和技巧的宣传、交流场所。在他们的努力下,藉由中国设计大展的契机,还促成了深圳当地有机市集的成立。(设计团队:刘新、钟芳、石嫣、马晓飞、夏晴、夏南)

11.“ 创新食品网络”展览现场


12.“ 土生良品”项目


13.“ 小毛驴” 市民农园


14.“ 分享收获”团队


15-16.“创新食品网络”实践与构想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