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实验场:当代国际设计实验研究项目

  • Update:2014-03-12
  • 莫 筱;资料提供:李德庚、OCT-LOFT 团队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2期

2013 年12 月9 日至2014 年3 月8 日,由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主办,主题为“设计实验场”的2013O C T - L O F T 创意节,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B10 场馆举行。创意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李德庚与职业策展人、美术馆建设顾问罗怡共同策划,包括主题展览、学术讲座、创意市集等多项内容。
主题展览是“设计实验场”的核心环节。它分为“当代国际设计实验研究”、“设计师的自我世界”以及“当代国际设计教育图谱”三个板块。其中的当代国际设计实验研究部分,展示了来自荷兰、德国、英国、美国和瑞士五个国家九所设计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项目。不同院校选题的眼光、切入的角度、方法、呈现方式都有耐人寻味之处。同时,这些设计院校和机构本身,它们的管理实践及研究经验,也给我们启迪与参考。
关于展览的主题与切入点,策展人李德庚介绍道,最初的思路源于主办方的提议,华侨城希望组织一个与教育有关的展览。具体至如何操作和可视化的层面,两位策展人想到了以设计研究与实验入手。首先,设计实验通常在院校中进行。高等院校所肩负的两种最重要的职能,即教育与研究。其次,实验与研究是院校同产业结合、接轨的另一种方法。这两点对于深圳的设计产业环境和设计教育都有意义。同时,它也能让此次设计展览从通常的形式中跳脱出来,不以简单的作品展示作为主要呈现方式,而是注重挖掘项目的整个过程及背后的概念,突出设计实验的链接性—它与院校、研究机构、产业及社会的多重联系。
展览与讲座的举办地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原是位于深圳市区的工业区,现在的工作室、展厅与商铺,多由过去的旧厂房改造而成。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积累,创意文化园已和华侨城社区融合在一起。园区的边界模糊,环境亲民。所以,无论是展览的开幕式,还是其间由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人进行的六次讲座,都有大量民众参与。讲座时间也特别安排在晚上,方便市民在工作日下班后前往,且每场都座无虚席。这种场地设计实验场:当代国际设计实验研究项目的融合、模糊,以及非专业人士的加入,又与展览的部分理念相呼应。李德庚在开幕后感受到,九个设计研究实验项目展示的内容,一方面非常专业,另一方面又特别大众。“它们对于专业人士与公众而言,台阶差不多高。有些难理解的内容,对于专业人士也有难度;容易理解的部分,公众同样没有难度。设计发展到今天,跨学科已是设计研究普遍而重要的特性。设计的知识结构与过去不再相同,所谓的专业性被打破。但是,这反而是设计应该拥有的、通向未来的状态。也是出于以上考虑,在展览中,绝不突出强调某一专业—即便实验项目确以某一专业为依托,这是在策展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设计发展的特征之一,即它不是线性的继续,而是设计的范围与边界不断变化、延伸。设计边缘与其他领域交融、混杂的部分活跃且未知,蕴含着持续发展和形成新格局的动力。因此,设计研究与社会大众的关系,比设计研究与设计本身之间,更值得关注。
每每提到研究与实验,总会与未来联系在一起。设计未来的动力来自何方,设计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也许是部分观众原来期待能够从展览中寻找到的—几个物化的、令人振奋的结果。然而,看过展览后发现,尽管这些项目所涉领域甚广,相互之间差异也很大,但共通点在于:进行项目的初衷不是以设计的惯性去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研究的目的,并非即得即用的成果,而是试图提供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向与新视角,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解,对远景作出的判断。所以,这是一个不能靠浏览便可把握的展览。每个项目所呈现的都是过程,从背后的概念、关注的着眼点,到资料的搜集、分析,再到步骤的描述,通过大量的展板、文字、视频呈现,需要耐心地慢慢阅读,再以讲座和面对面的交流作更细致的解释与补充。九个项目展示的不是结果,它们组成了一幅景观,提供了九架望远镜,可以眺望更远的世界——虽然尚不完全清晰,但方向更为重要。
从中我们看到的趋势是,新技术的参与和新视野的拓展,将成为推动设计的两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对未来的想象或思考,直接影响了当下的判断和实践,而设计实验与研究则是孕育和指引未来的起点。

自我,非自我Self Unself
领域:产品设计/新媒介
机构:荷兰艾因霍温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自我,非自我”始于艾因霍温设计学院2013年毕业展。自我,非自我,本是一对矛盾,但它也映射了社会以及设计师的内心世界。当社会持续走向个人解放的时候,也正是必须持续面对社会一体化的时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艾因霍温设计学院的这个项目,关注的是设计师如何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故事与想想开始,与别人和文化互动,让问题和梦想交织,混合材料与非材料,模糊社会与市场,逐步走向一个非自我的设计结果。这次共有十项研究结果参展(本刊选择其中三个详细介绍),它们反映出的即是这种视角下所开拓出的新角色、新媒介与新美学。

1.《手机街区》(Phone Bl oks)
设计师:戴夫·哈肯斯(Dave Hakkens)
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部手机遭到丢弃,而这些手机很多只是需要维修或升级其中某个零件,其他零件仍是完好的。戴夫·哈肯斯设计的手机由多个单独的部件组成。通过点击“手机街区”,就可以制作一部个性化的手机。这种手机里的每个部件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无线网络、电池、显示屏等。你喜欢拍照吗?那就用最好的相机。你在“云端”工作吗?那就可以少用点内存。或者你可以回归手机最原始的功能,选择一块最好的电池。如果其中一个组件坏了或是需要升级,可以很方便地换新的。

2-3.《触摸式茶具》(Tea S et Tou ch)
设计师:英奇·凯珀斯(Inge Kuipers)
和朋友坐下来喝杯茶享受这放松一刻,但对于关节炎患者而言,泡茶并不总是一件易事。现有的能够帮助他们的工具,往往看起来很像医疗工具,强调了使用者的身体残疾,降低了使用的愉悦感。“T o u c h”看起来并不像工具,却具备了工具的所有优点。这一创新的设计适合各种使用者,令提、举和倒等动作变得容易得多。由于整套茶具都没有把手,因此每个动作都需要两只手同时进行,这有助于分担体重,避免茶水溢出,减少不适感。

4-5.《炼金术士》(The Al chemist)
设计师:尼娜·凡·巴特(Nina van Bart)
生长晶去死皮、足底按摩、蒸汽洗脸——这些只是尼娜·凡·巴特对健康产业的一些设想。根据尼娜的趋势预测,为了追求健康,我们会变成炼金术士,把各种矿物质、粉末和液体混入身体护理产品中。浴室就像实验室,各种物质相互作用,给我们新的超感体验。“在快速道上忙碌的生活结束后,经济危机使我们重新评估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我们将选择更好地照顾自己。”尼娜说道。

进入大白鲨Inside the White Whale
领域:室内设计/家具设计/艺术装置
机构: 桑德伯格研究生院(Sanderg Instituut Amsterdam)
在荷兰有许多废弃的房子,其原因不一而足。这就形成了一对无法解决的现实矛盾:一方面,人口增长,房子需求紧缺;另一方面,完整的修缮需要大量资金,很难实现。阿姆斯特丹桑德伯格学院在院长于尔根·拜(Jurgen B e y)的带领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用家具的方式去解决建筑空间的问题,用软性、灵活的材料解决以往硬性建筑才能解决的问题,用艺术性的方式解决以往的现实性问题。
“大白鲨”系列提供了一种“使用最少的精力和材料,对空置建筑加以利用”的理想策略。利用船运集装箱在运输原材料时所用的大号集装袋,我们可以在所能想到的任意地点创造出临时性的空间。这些灵活的新空间用途广泛,足以在现有的世界中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大白鲨”主要供年轻人临时使用,可以有工作、理发、聚会等数十种具体功能。

6-8. 进入大白鲨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