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教学的新模式——美国斯坦福大学d. s chool 访问侧记

  • Update:2014-09-01
  • 萧冯
  • 来源: 《装饰》杂志第5期 图片来源:除图25、28 和29 来自网络,其余皆由作者本人拍摄。

1-2.“暂停”(PAUSE)乔希• 巴奇卢卡皮(Josh Bacigalupi)设计,盖尔建筑师事务所(Gehl Architects)协助制作及选址


3. 斯坦福校园环境


4. d. s chool 外观

设计作为以创新为核心的行业,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自然也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没有完美或绝对理想的教学模式,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进行设计教育,以应对这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设计以实践为主,又是推动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深刻地塑造着时代文化,一方面也与巨大的商业利益相关。在当下,设计甚至可以影响一国经济之起落,韩国提出设计立国的口号是有其现实基础的。
笔者曾经走访过不少设计院校,留意各自的教学模式和特点,发现法无常法已是普遍现象,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没有模式可循。但好的设计院校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重视设计思维的训练,积极创造帮助学生融入实践领域的平台,整合资源,使学院成为整个社会创新系统的一环。设计教育的本质可能是让学生真正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直面真问题。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设计的真谛。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 school 创办于2003 年,时间不长就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引起广泛关注,CNN、纽约时报、B B C 等知名媒体纷纷报道,成为设计教育界引人瞩目的焦点。笔者于今年年初受邀在美国进行交流访问,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高登•诺克斯(Gordon K n o x)的陪同下特意造访,一探究竟。诺克斯先生曾在斯坦福大学工作,与d. school 的几位教授有同事之谊。
斯坦福大学是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位于旧金山的郊区,与高科技公司云集的湾区相距不远,为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整个旧金山地区都在酝酿一种科技和创新的氛围。在旧金山市区的商业街上看到这么一组景观作品,名为“暂停”(P A U S E),是由政府推动的一项公共艺术计划的产物。尽管旧金山生活着很多科技创新人才,但在城区环境里几乎没有可视的、物理的信息来显现;因此,政府在其所辖的区域内推动含有技术信息的公共艺术作品。这组作品的用意十分简单,希望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可以稍作调整,停下来,倾听一下自己或他人的声音。在热闹的商业街上,如果你与朋友隔着人流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你会惊奇地发现,你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对话。这是一个运用了声学原理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推出这样的作品也显示了一种积极创新的姿态。

空间印象
在斯坦福的校园里寻找d . s c h o o l,会发现相比于其他校园建筑,这幢建筑真是太不起眼了,体量很小,也没有特别的形式。但推门而入之后,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不同的氛围,整个空间都在渲染一种不羁和崇尚实干的精神。迎面的墙上都是学生头像,既是装饰,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点明了主题:学院的任务是培养创新者,而非关注创新成果,学生是主体,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对象。
参观过程中不时可以看到这里的口号和招贴, 比如这句“MAKE STANFORD WEIRD”(让斯坦福变得怪异),包括字体都在强调一点小小的疯狂。让人印象更深的是这句“THE ONLY WAY TO DO IT IS
TO DO IT”(做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去做)。还有“STAY FOCUSED & KEEP SHIP PING”( 集中注意, 保持前进),“NOTHING IS A MISTAKE. THERE IS NO WIN AND NO FAIL. THERE IS ONLY MAKE”(没有什么是错的。没有赢或输。只有制造。)这些口号突出地表达了学院的价值观,那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心无旁骛,轻装上阵,不要患得患失。
这里的人都很忙,但为声名所累,来自世界各地的探访者甚众,应对措施是两种模式:一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名参观,有教授带领讲解;另一种是拿一份自助参观的指南,自己参观,所有空间都开放,不用与人交涉,参观完毕时还回指南手册。整个氛围十分开放,没有门禁和门卫,开放式的大办公室内,人们都在忙着处理业务,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生在兼职工作。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模式,碰到了来自日本一所大学的参观团队,院方也只是简单地招呼一下,没有繁文缛节的礼仪形式,直来直去。
整个一层都是公共性较强的空间,中庭是多功能的,所有空间都可与之联系,平时是约见、讨论的场所,也是举办讲座、搞活动的所在。在中庭的后半部分,学院创造了一个称为“车库”(garage,也是来自硅谷传统的文化符号了)的空间,供学生们接入自己的设备,就地展开协作。在“车库”的确停放了一辆“概念车”,学生们很喜欢在这里进行头脑风暴,物质环境塑造了轻松而活跃的氛围。
通过中庭的大楼梯进入二层(建筑只有两个楼层),全部是教学空间和工房,大致分为第1 工作室、第2 工作室、海湾工作室、原型厅,以及全职教员的单元(刻意回避了办公室这一称谓)。第1 和第2 工作室的空间主要用于教学,前期的思维引导和训练在这些空间进行,也可用于开展项目;海湾工作室较大,用于展示想法和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项目。教师的单元与这些空间紧密相联,除了少数几件固定设备外,与其他空间看不出有太多区别,因为学院刻意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或许这也是激发创意的一个手段吧。
整个二层空间也几乎都是开敞的,除了工房有明确的墙体,其余空间的所谓划分全部是依靠大白板,梁架下有固定安装的轨道,便于悬挂和调整。学院在空间处理上强调是两个特性:一是灵活性,都是可以快速调整的,连大部分桌子都是底部有轮子的;一是效率,这同灵活性有关,也同一种精神有关。与一楼车库相对松驰的氛围形成对比,这里的感觉是自然而然的紧张,空间紧凑,椅子少,工作台台面的高度都是适合站姿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原型厅,是制作产品原型的地方,也是展示过往成果的地方,但毫无仪式感,不经意看的话很容易错过。这里就像一个典型的车间,仔细看才会注意到有一些玻璃展示柜,而其中的展品貌不惊人,都是历史上学生们制作的原型产品。看着一个个标签,你才会了解这些原型产品所蕴含的价值,其中不乏得奖作品和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作品。通过这些朴素的原型,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设计的本质:面向真实的世界,解决真问题。

教学机制
学院的官方名称是斯坦福大学哈索• 普拉特纳设计研究所,d.school是不正式的小名,但大家更愿意用这个小名,包括在学院的所有空间中看到的标志也都是以小名来设计的。这个细节或许已经透露了这个机构的价值观,简写的称呼更有效率也更亲和。学院的教学机制也迥异于寻常机构,不提供学位教育,因此学院并没有常规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学生。这里的课程向斯坦福大学的所有研究生开放(学生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基础能力),强调跨院系的合作,宗旨是:以设计思维的广度来加深各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度。跨学科合作这一目标早已为人熟知,但在操作层面困难重重,很多合作无疾而终,症结往往就在于本位思考不容易打破,d. school 的模式予人启发,所谓无我才能实现大我,或许就是这样的吧。
学院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设计公司I D E O 的创始人之一大卫•凯利(David Kelly),他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换位思考”,从小处入手,专注于思考人们的真实需求,重新思考各个行业的边界。学院所有的教学课程都是项目驱动的,项目来自非政府组织和企业,这不仅保证了资金来源,也保证了选题的现实性。因此,从组织架构上,学院与这些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其一大优越之处。由于这个特点,这里的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不断调整的,从学时长度到参与课程的学生人数和师资构成。但每门课程起码配备两名教师,多的可以到五名,这是为了满足学科交叉的要求(总是有一名来自本学院的教师,另外的教师可能来自其他学院,也可能来自企业和社会机构)。这构成了教学上的实验性,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教辅人员繁忙的原因所在。由于没有学位教育的要求,d. school 的教学模式不重视一般意义上的系统性,而是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回归到了设计的实践属性。

5. d. s chool 学院入口


6. 学院入口装饰墙


7. 招贴“MAKE STANFORD WEIRD”(让斯坦福变得怪异)


8. 招贴“T H E O N L Y WAY TO DO IT IS TO DO IT”(做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去做)


9. 招贴“STAY FOCUSED & KEEP SHIPPING”(集中注意,保持前进)


10. 招贴“NOTING IS A MISTAKE. THERE IS NO WIN AND NO FAIL . THERE IS ONLY MAKE.”(没有什么是错的。没有赢或输。只有制造。)


11.“车库”,学生工作空间


12.“车库”里停放的“概念车”以及学生讨论空间


13. 海湾工作室

基于上述模式,这里的课程名目繁多,斯坦福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但是否能选上也要经过一定的竞争,因为有些课程的报名人数可能达到了课程容量的四倍以上,以往的成果是这所学院最好的广告。但这里的课程设置有一个特点,即项目目标并非商业目标,而是某个抽象的具体问题,比如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生儿死亡率、小儿马蹄内翻足的治疗率、电力不足等问题,甚至有如何促进美国两党重新合作的选题。当然,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也可以获得商业利益,但显然商业利益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成熟的项目,或者有商业雄心的学生,也可以注册参加名为“ 发射台”(Launch pad)的项目,参加这个项目,学生必须签署保证书,同意在10 周内推出一项产品或服务。这样的要求可谓设计的终极考试,好比少林寺的僧人要下山必须经过罗汉阵的考验一样,完全是实战的检验。
虽然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院甚至允许学生一起参与到课程的具体设定之中,但是根据面向的学生群体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大的系列划分,主要区别在于对于设计的认识,以及基本设计技能的掌握。一大类属于普及性的设计思维训练,为进入其他课程打基础,称为Pop-up Classes;第二类是提高技能的课程;最多的一类, 即主体部分是迎接挑战的课程,称为Tackle Big Challenges。其中2014 年春季学期的课程有:“与未来合作:推动大规模可持续的变革”、“为极限购买能力而设计”、“从游戏到创
新”、“服务于公共政策创新者的设计思维”、“游戏设计:制造乐趣”等等十几门,包括“发射台”(Launchpad)项目,跨度非常大,但都根植于当下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