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还原本土的温度——2011 北京国际设计周暨设计之旅的本土映像

  • Update:2012-01-19
  • 肇文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12期

引子:设计之旅的回想


      借由“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的举办,2011这一年的初秋注定成为中国设计史上不能被忽略的一个节点,而此间举办的“设计之旅”活动更为公众提供了一次有效的体验设计文化与普及设计理念的良好契机。“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活动于2011 年9 月26 日至10 月3 日在京举办。该活动由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并由清华大学、歌华集团和北京工业促进中心共同承办。本次“设计之旅”活动统筹了北京市设计创意园区、展馆、特色街区、品牌企业、设计院所以及社区等共116 个场所参与,期间举办了各类国际设计交流活动,邀请公众走近设计、了解设计并消费设计。这116 个场所在设计周当中均面向市民开放。此处设计之旅活动涉及家居、地产、汽车、数码、消费电子、通讯、网络、服饰、餐饮、金融、保险、体育、旅游等多个行业;涵盖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服饰设计、动漫、装置等门类。除中国以外,也有来自荷兰、意大利、美国、德国、奥地利、挪威等多个国家的设计师和设计机构参与其中。设计之旅是整个设计周活动中行业跨度、时间跨度最大的活动,主要聚集于雍和园、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大栅栏(西区)、751 艺术区、三里屯等区域,期间也举办了各类国际展览讲座、设计交易、设计工坊、创意市集等设计交流活动30 余场。


      在这短短的一周内,几乎北京的所有创意场所都热闹起来,除去那些我们熟知的各大设计公司、设计品牌与设计院校的展示和参与,更有一些令人备感温暖和亲切的小型展览。其中几个相对宁静的去处,让人们在各式现代设计风格与工具理性的喧嚣和沉重之余得以重新体会到一种简单和质素,也再次感受到了那些曾经出现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与旧日经典的本土设计。


      在全球化泛滥的今天,对本土风格的再现变得弥足珍贵甚至是更有必要的。本期纸上展览所选取的三个“设计之旅”的现场,是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反映中国本土特质的三个展场。同时,它们对研究当代中国本土设计生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这里包括了对中国人日常物品的重新审视;把旧日中国人的家什再设计并应用到今天的生活中去;还有作为新生代的独立设计师对于传统本土元素的重新认知与设计。


现场之一:“中国东西”:本土生活的智慧


      “中国东西”展是此次设计之旅活动中较为安静的一个展览,它设置在北京老城区张自忠路的一处宁静地段上。展览的副标题是“当代日常物品的文化考证”,所展出的物品即为几十年来被中国人所熟悉的各式日常生活用品,从蜂窝煤、马扎、暖壶到锦旗、红领巾、热得快,甚至花卷、大白菜,一应俱全。整个展览以“中国式”和“日常性”体现了一种纯粹并且独特的本土性,更是重新对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也是一种对日常之物和当代生活的考古。展览将这些日常物品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抽离出来,更为清晰地发掘出“物”本身的结构语意和纯粹性,从这样一种对具体事物的分析中来发现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独特样式,同时也使日常之物具有了史鉴的价值。


      展览中,很多日常的中国东西都具有浓厚的东方生活智慧,这些自民间开发并流行至千家万户的物品已长远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正因为它们已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习常之物”,人们已很难体会到它们的奇特之处,此时如果改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些习常之物,就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体验。这就是为什么民间常见的红蓝白编织袋会成为“LV”的元素、印花暖壶也可成为巴黎时尚用品店里被打上炫目灯光并标出远远超出实际价格多倍的标签的原因。因为这些物品都体现了同一个特质,那就一种“纯粹的本土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很多本土物品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意识形态特征,而转化为一种“习惯性”用品,例如红袖章、锦旗、红领巾。“中国东西”逐渐在客观本义和引申意义间进行转换,具有了意义的重构性,从而形成它独特的文化体系。大多数“中国东西”并不讲究技术的精巧、外形的考究和品质,更多时候,它们是一种粗放的、亲切的,甚至略带可爱的事物,它们甚至也在“技术主义的困境”下体现出某种独特的人性化。


      此次“中国东西”展还体现了一种“事物的变异性”。因为相当数量的中国东西最初是作为一种世界性产品被引进的,它们并非是土生土长的事物。由于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使得这些物品从形式到功能甚至社会意义都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异”通常是民众的智慧和商家合作的产物。这种改变的模式,不仅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也反映了人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世界性产品影响着中国的物品生产,人们已经很难区分每样东西的具体来源,一件外来物品一旦融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被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这种民众自发性改造的独特样式,使得这些物品呈现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产品设计风格。此次“中国东西”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映射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独特的生活追求。

 

 

1.蝈蝈笼:饲弄蝈蝈与蛐蛐被认为是典型的“中国式消遣”,并带有浓郁的纨绔气息。从前在皇宫里与富家子弟间流行,建国初被批判得很厉害,如今又引起一批玩家的兴趣。玩家一般不能满足于工艺简单的普通高粱秆蝈蝈笼,而其它如葫芦的、竹子的、铁丝的、白铜的,甚至翡翠的蝈蝈笼都有相应的拥趸。

2. 马扎:在数不胜数的坐具当中,轻巧的马扎一直受到人们的喜欢。除了家具、休闲、乘凉、品茶、下棋、垂钓等用途之外,马扎出现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军营。近年又兴起一个使用马扎的地点就是春运的火车上。除了几元一把的马扎,市场上也可找到工艺精良、用料考究的千元以上的高级马扎。

3. 暖壶:中国人有喝热水的习惯,每个家庭都有一两个暖壶。即使用上了饮水机,家里的老人还是习惯给暖壶灌满热水。前些年,人们还喜欢用印花铁皮暖壶作为奖品,以奖励先进工作者、助人为乐、某演讲比赛的获胜者。更早的时候,印花铁皮暖壶还是体面且必备的陪嫁。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