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制随时变:铸就中国当代金属艺术新风格——记“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 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

  • Update:2013-08-29
  • 周尚仪 王晓昕 郑昕宇
  • 来源: 《装饰》杂志第8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作为“1895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第一个亮相的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国高等院校和产业行业领域最优秀、最前沿的金属艺术作品,体现了金属艺术传统审美与当代新风的融合,有力促进了当代金属艺术教育教学与金属艺术产业行业的交流。本次展览园区效应的集聚,在凸现创新性作品、学术性研究、实验性探索的同时,也展示了工艺美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013 6 26 日,“1895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在南通·1895 文化创意产业园顺利开幕。作为本次系列大展第一个展览,“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集中展示了中国高等院校和产业行业领域前沿的优秀金属艺术作品,旨在促进当代金属艺术教育教学与金属艺术产业行业的互动和交流。本次展览体现出中国当代金属艺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创新性作品、学术性研究、实验性探索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也不断得到提高。

 

一、传统审美与当代新风的融合

 

1. 历史传统与现代手段碰撞

中国的金属艺术历史悠久,从古朴神秘的青铜器到辉煌璀璨的金银器,从威严雄浑的铜铁铸像到精致华贵的掐丝珐琅,从日常所用的生活用具、劳动工具和兵器,到象征着财富、地位和身份的祭祀用品和皇家陈设,金属艺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被称为“凝固的流动”,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推崇。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观念,使金属艺术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创新效果。20 世纪80 年代,现代艺术开始进入中国,随着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人们认识与视角的改变,求新、求变的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金属艺术,使金属艺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转型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 当代金属艺术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情感态度相结合,和艺术家的个性创造与设计思维相结合,和当代社会科学技术与消费市场相结合,逐步形成造型各异、多元时尚、个性突出、锐意创新、工艺纷呈等特点。

在中国金属艺术领域,传统与现代始终保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离分的紧密联系,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时刻影响着中国金属艺术的表达。这一点也充分表现在本次展览之中,展览展出的当代金属艺术作品如同一道桥梁,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古意与创新在这里对话。

 

2. 传统审美情愫的传承

本次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对传统审美的表达既体现在设计理念之中,也体现在工艺传承之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一是秉承传统工艺和器型,运用金属艺术语言表达传统审美情愫。如铜奖获得者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金永才的作品《祥龙献瑞酒壶》,采取传统造型扁形壶流体设计,鹤嘴、龙柄、如意盖。壶体呈黑色,材质为乌铜(金、银、铜等的合金),壶体表面錾刻着九龙缠绕的图形,描绘着极富流动感灵气慧中的盘龙纹饰。其制作运用了中国金属艺术传统工艺“乌铜走银”:人工用纤细坚硬的工具剔刻出细致的纹饰凹槽,并在剔刻出来的凹槽中镶嵌金丝和银丝,再经过捶打和打磨,即得到非常精致漂亮的图形。(图1

 

1. 铜奖:金永才,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祥龙献瑞酒壶》,20cm×25cm×20cm,乌铜(紫铜、银、金等材料的合金),2013

 

二是征集行业参展者带有浓重传统特色的作品,展示各地传统金属艺术的独特魅力。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安徽芜湖储氏铁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来了优秀作品《四季山水》,用铁画这种传统的金属艺术语言来表现四季山水的变化,淡雅清新,极富文人气息,让原本厚重的铁变得轻巧灵动,别有韵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山东莱芜“鲁王工坊”也带来了精美的锡雕作品《八角星纹茶具》,将传统的锡雕技术和黑檀木结合,创造出典雅优美的意境,展现出茶具的古意风格。还有许多其他来自企业的工艺大师也展出了精美的传统金属艺术作品,如来自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的精美珐琅彩《银星瓶》、《游》、《满园春》,来自北京市通县靛庄花丝厂的定制限量珐琅《雀羽斑斓捧盒》、《万寿无疆珐琅碗》等。这些作者及作品的参展使各地金属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得到面向公众展示的机会。这些秉承着传统工艺的金属艺术作品,既体现出金属艺术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展现出华夏大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审美风尚。

 

3. 当代艺术手段的展示

将当代艺术手段与金属艺术传统审美情趣相结合是中国金属艺术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本次展览中,许多艺术家运用新工艺、新材料,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现代科技融入金属艺术作品中,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的思考。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雕塑艺术家张德峰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他的《炎夏的花园》是用金属艺术中烧制珐琅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大型作品。这既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雕塑作品,也不属传统的珐琅作品。作品展现出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远近观之,移步换景,仿佛置身古代园林,细品花草情致,可游可居,融汇了古代先民的造物思想和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图2

 

2. 张德峰, 中央美术学院,《炎夏的花园》,400cm×200cm×40cm,铜、金、珐琅釉,2009

 

本次展览作品的作者有一大半为“80 后”、“90 后”,多是来自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他们的作品锐意创新,充满时代气息,将自己的个性创造和设计思维相结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谈芮苒的作品《存在》获得本次展览的银奖,该作品以树为形象,树根从宝石深处生长出来,好似树木借助宝石生出了一条条枝杈,来源于宝石之中的能量慢慢使树枝延伸、生长,最终实现了“存在”这个哲学意义。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使自己的作品更能引发观者的思考,耐人寻味。(图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郑晓辉的银奖作品《夜入梦》,灵感来源于作者幼年时的片段记忆和梦想。正如作者本人所说:“如今儿时的生活虽然远去,但那些美好记忆一直在脑海中浮现,有时也会出现在梦里,所以有了做此作品的冲动。”(图4)本次展览的金奖作品是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刘东的《花器系列》,两件花器造型优雅高贵,装饰纹样别致精彩。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采用“木纹金”的工艺手法,即将金、银、紫铜、黄铜等几种同等大小的片材混搭排列在一起,捆绑牢固,经过高温烧制,使其熔在一起,再经过钻眼、锻打,捶揲多次,得到表面近似木纹纹理的神奇效果。由于是几种材质熔在一起,硬度不一,技术不成熟时,在锻打捶揲时很容易开裂而半途而废。因此能用“木纹金”的工艺制作如此大的器型实属不易。作品整体既符合国人的传统审美,蕴含着禅宗的妙趣,又体现出当代的工艺风格和艺术理念,体现出本次展览的重要特色。(图5

 

3. 银奖:谈芮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存在》,8.2cm×3cm×9.3cm925 银、天然琥珀,2013

4. 银奖:郑晓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夜如梦》,45cm×20cm×35cm,青铜,2013

5. 金奖:刘东,南京艺术学院,《花器系列》,15cm×15cm×15cm,木纹金属、银,2013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