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传承与交流—2013 北京国际设计周

  • Update:2013-11-21
  • 张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1期

引子:日益红火
2013 北京国际设计周于 9 月 26 日至 10 月 3 日在北京举办,世纪坛、751、大栅栏、草场地等遍布全城的设计胜地聚集了来自全球 17 个国家及地区的 200 多个参展项目。在 2009 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以“设计北京”为主题的 2011 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以“设计提升城市品质”为主题的 2012 北京国际设计周取得了初步成功之后,此次设计周规模更大、活动更为丰富而多元。和往届相比,本届设计周强调“设计市场”的培育,通过整合国内外专业及社会资源,在设计交易和设计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上尝试更多创新,展品涉及每个设计领域。
经过了几年的探索与积累,一开始便以“国际”为称号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在今年吸引了更多的世界目光,于此同时,设计周并没有忘却对传统设计文化的进一步探究,在传承上做得更为深入。本刊从这两个视角出发,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活动带给读者。

一、传承
现场一 :手作之美——现代手工设计展
时间 :9 月 24 日至 10 月 15 日
地点 :皇家粮仓
展览以现代手工艺设计为范围,展示了近 40 名国内外设计师的百余件手工设计作品,范围涵括家具、陶瓷器、茶香具、手表、灯饰、首饰等生活各个方面均可使用的设计品。
展览向往的是“指尖上的生活”,以“敬天爱人”手工精神为策展理念,推崇“慢生活方式”的设计,强调具有手工品质的现代设计价值观。怀念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而走向没落的手工技艺,希望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发现手工技艺的价值,透过手工产品直接感受到手艺人充满智慧的个性化表达。与此同时,倡导现代手工设计,在复兴手工传统之外表达手工设计的人文价值和美学精神,让手工设计启发生活,解决日常生活实际发生的问题,产生与城市的心灵认同与精神归宿。促使现代城市消费群体对个性化、人性化、定制化以及限量制造的手工产品产生渴望。
展览也因其展览场地及氛围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中最别具一格的展览。皇家粮仓至今已有 600 年历史,是全国仅存、规模最大、现状最为完好的皇家仓廒。其本身即是中国手作艺术的建筑典范,现代展陈设计与厚重的历史建筑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藉此展现手工设计的当代品位与生活意象。(图 1-6)

1. 金融街分展海报


2. 低语的青草系列
作者 :Mia Geysens
犹如夏季拂面之徐风,给人诗意的轻触。餐巾,白亚麻与贝壳纽扣。


3. 蓝素清酒酒具
作者 :周刚
空山轻雨,舞墨琴棋,一杯小酌,禅话醉言。无需精雕,无需细琢,诗乐之雅,尽入杯中。


4. 远山
作者 :周刚
玄素的山石耸入云中,天际一抹幽蓝。


5. 碗
作者 :Guy van Leemput
数学之美。作为一个数学家,盖伊热衷于对陶瓷“形式”上的研究,以及解决自然中的难题,例如如何用更少的材料塑造更坚固的造型。


6. 魔器
作者 :Martin McWilliam
“本质上的陶罐”。作者不断探索陶瓷的视觉维度。严谨的几何造型以及经过深思熟虑的装饰与纹理都烧制于以木柴作为燃料的日本登窑。

现场二 :生活之美——手工艺学院展
时间:9月24日至10月8日
地点:中华世纪坛
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已成功举办六届,代表了我国当今工艺美术高等教育的成果和水平。这一届适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 40 周年,首次走出校园面向公众。作为 2013 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学院展以“生活之美”为主题,旨在强调手工艺与生活的关系,使其重新回到生活之中,让人们在日常所用中感受到手工艺所蕴含的美学价值。面对现代社会生活对于手工文化的需求、中国高等院校教育专业建设对中国手工艺术专业的强化与发展的需求、传统与现代手工艺术理论研究与材料突破的需求,致力于传统与现代手工艺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在中国的传播,现代手工艺术文化教育在中国的开展。
在中国时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手工艺设计与教育实践的关注点也应且必然发生深刻的转变。从中国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生活审美意蕴和人文社会价值,以及所衍生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意义等特点出发,学院展呈现出目前设计教育界所作出的探索及获得的成果。共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院展 5 所发起院校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 9 所参展院校的 300 余件(套)现代手工艺创作精品。(图 7-17)

7. 寂静的空间
作者 :庄小蔚


8. 鳞栉
作者 :何杉


9-10. 交织的梦想
作者 :李大维


11. 花器 1997
作者 :陆斌


12. 可以回收的心情
作者 :杨晓晖


13. 以同为异
作者 :王晓昕


14. 棋局
作者 :谢震


15-17. 这光怪陆离的世界
作者 :李洲洲

现场三 :设计之旅——设计•生活展
时间 :9 月 27 日至 10 月 3 日
地点 :时代美术馆
好设计是什么?好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设计•生活展”和与之配合的系列沙龙活动组成了一场平和而接地气的“设计雅集”。在对手工艺时代“见素抱朴、精益求精、慢工出细活”审美回归的倡导下,展出中国陶瓷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张守智、“花丝镶嵌”传承人程淑美等人所带来的优秀设计。以创新性设计提升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通过手工艺的触感、味觉、品质,形成 “匠人艺作”的体验空间。追求自然、舒适、简约、质朴、符合现代审美观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品质,倡导“慢生活方式”设计。(图 18-19)

18. 乐之壶
高艺宬


19. 养鱼灯
夏亚荣

二、交流
现场一 :荷兰——主宾城市阿姆斯特丹
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宾城市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设计去荷兰”为主题,为设计周带来深度的国际交流。主宾城市系列活动包括官方启动仪式及“展望 2050”(Towards 2050) 公开展, 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阿姆斯特丹城市美术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马塞尔•万德斯(Marcel Wanders)&本斯姆•克劳威尔(Benthem Crouwel)建筑事务所作品展,以及在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展出的中荷时尚设计项目“北京特快”等。
“展望2050”系列展览 :将荷兰和中国来自私营和政府相关组织的城市发展专家们聚集到一起,探讨中国和荷兰在城市化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复杂挑战,将这些挑战转化成机遇以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方案和典型。
“北京特快”中国时装设计展 :展出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在荷兰著名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范•斯洛布(Alexander van Slobbe)的指导下设计的作品,是以荷兰黄金时代为主题,起始于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从上海到阿姆斯特丹又回到北京的中荷交换项目的延续。
马塞尔•万德斯 & 本斯姆•克劳威尔建筑事务所作品展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是荷兰最重要的现当代艺术和设计博物馆,展览作为阿姆斯特丹万德斯展览的预展,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马塞尔•万德斯从 1995 年至今的椅子代表作 ;另一部分是本斯姆•克劳威尔建筑事务所最近的五个项目。
“开始行动”(Starting Something) :来自阿姆斯特丹的三十个箱子开启了阿姆斯特丹桑德伯格研究所(Sandberg Institute)的毕业生、荷兰艺术家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每个箱子里都装载着对于当代城市景观、新型材料、人力资源等不同话题的看法和愿景。Anneke Jacobs、Jetske Visser、Jeroen Wand、Esther Jongsma、Mieke Meijer 等著名设计师和 Vacant NL 工作室的设计作品带来了陆续展开的讲座、工作坊、非正式会议和大师班。
与主宾城市相关的活动还有 751 园区的“如荷设计”,为北京乃至全球的观众呈现荷兰设计的魅力与前沿思考。“由我们制造”(Made by US)与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合作,展示一个涵盖电子文化、设计、建筑以及规划的跨领域项目。“沙龙 / 北京”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设计者齐聚大栅栏,进行设计、时尚、艺术和文化的交流。当然,风靡全球、广受期待的大黄鸭也如期亮相在园博会和颐和园。(图 20-25)

20. 展望 2050


21. 北京特快


22. 马塞尔•万德斯 & 本斯姆•克劳威尔建筑事务所作品展


23-24.“开始行动”


25. 大黄鸭

现场二:俄罗斯——“共通西东”苏维埃与中国设计1950-1980
时间:2013年9月26日至10月3日
地点:前门大栅栏
“共通西东”展的筹划源于莫斯科设计博物馆在今年初举办的苏联设计展,展览甄选出数十件 1950 年至1980 年间,苏联与中国在工业设计及平面设计领域的标志性作品。莫斯科设计博物馆为这次展览提供了一半的展品,《装饰》作为合作媒体和一本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学术刊物,亦为这次展览提供了部分展品资料。展览由跨体系设计、未实现设计及无名设计师三部分组成,除了作品陈列、装置外,循环播放 6 个对设计师的采访视频,配有中英俄三语字幕。
“common”在英文中可解释为“共同”或“普通”,“物品”在中文里常通俗地称作“东西”。展览中的作品与设计被中国和苏联的民众广为使用,经过时间考验并最终证明了它们的经典与持久。展览的名称“共通西东”也由此而来。展览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展览找到两国间设计的相通与不同之处 ;看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实用性、耐用性与大规模生产为设计原则的工业化生产,同样创造出简约、优秀的产品设计 ;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在广告宣传画、书籍装帧插图、产品包装及标识设计方面取得的成就与风格,至今仍成功地激发着设计师们的灵感。在展览期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莫斯科设计博物馆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关于中国与苏联设计的专题讲座。(图 26-27)

26. 新年礼物盒,苏联,20世纪70年代


27. 保温瓶,中国,20世纪50年代

现场三 :日本——日本物学研究会暨北京国际设计论坛
时间:9月27日
地点:当代 MOMA
“物学研究会”是决定物的本质,探求创造意义的研究会,在物的背景下综合性地观察人的欲望和本质,寻找制作物的思想和方法。物学研究会会长黑川雅之先生在与此次论坛同时举办的展览会上提出“自然思想”,唤起各方对“未来城市”产生共识。他认为 21 世纪与 20 世纪一样是“物的世纪”。以“物”为突破口彻底弄清自然与人类充满困境的关系是物学研究会的使命。在论坛中,中日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就“未来城市”各抒己见。黑川雅之的“自然思想”作品展同时举办。他的艺术风格优雅地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作品主要有灯具、照相机、饰品、手表、工业产品等。设计中的材料之美、偶然之美、模糊之美、细微之美、触觉之美、破败之美均蕴含着“自然思想”。(图 28-30)

28. 黑川雅之“自然思想”作品展现场


29. 铁壶


30.NEXT 休闲椅

现场四 :瑞士——新锐设计展
时间:9月26日至10月3日
地点:建外楼下画廊
经久不衰是瑞士设计唯一的标准,展览围绕“瑞士传统”进行思考,展示二十余位优秀的瑞士当代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挖掘其最独特的一面。展品从日常用品到奢华的设计品,门类涵盖交互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等概念性或商业性的设计。设计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体现着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勒•柯布西耶,汉斯•希尔菲克和汉斯•科赖等在瑞士建筑界和设计界知名的设计师依然对当今社会产生着影响。(图 31-32)

31. Ace 家具公司,安乐椅


32. Reax 公司,产品设计

号外 :海峡两岸设计人才养成计划
在设计周期间推出的“海峡两岸设计人才养成计划”是面向青年设计师培养孵化的具体措施,服务对象为两岸四地的设计类人才,相关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等机构,包含设计人才聚集、引进、开发、培养、配置、孵化、服务等功能,通过赛事推广、创意培训、助推项目、报名支持等一系列活动,为参赛设计师提供便利和支持,引导和鼓励青年设计师问鼎国际设计大奖。期待最终形成以设计人才、品牌项目、专业服务、各类机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设计师生态服务系统,助推中国设计品牌的形成以及中国设计评判标准的建立。该计划依托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平台,期望形成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人才养成板块,发挥两项活动的相互推动作用。

结语 :更进一步
北京国际设计周与其他设计活动不同,除了主办方组织的主要展览、论坛等以外,更多的是大量各无关联的设计组织与团体主动参与其中,自发地开展一系列设计活动,形成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然而在庞杂的活动当中,传统与创新这一对概念依然成为话题焦点,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主题展览“智慧城市 2013”左右,便是“生活之美”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和“北京国际首饰艺术展”,分别展开了“传承”与“交流”的方向。
在传承方面,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博物馆注重工艺形式和作品的保存不同,设计周中众多重磅展览将视角放在手工艺的发展与未来上,从高校到民间都在探索手工艺在当代的生存形式,与生活的结合,新技术手段下所呈现的面貌等主题,共同将传统设计文化的传承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国际交流方面,除了主宾城市的活动组织更丰富而多元、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以外,还有更多的国际设计团体、国际精彩设计作品、国际知名品牌、国际设计院校参与到设计周的活动中来,交流活动的层次更加丰富。本届设计周更在之前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消费”的概念,在全市各大商圈推进设计周的参与深度,提高设计的社会意识,使优秀设计获得更多公众认知度,进一步获得资金和市场的支持,更有效、更积极地实现北京国际设计周对设计产业的促进作用。
北京国际设计周在这几年中不断扩大规模,持续推动中国设计师、设计品牌、设计机构与国际设计界展开深入的交流,为我国设计师开拓视野、提升专业设计水准、提高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峰论坛与研讨等理论前沿的活动比重也不断增加,进一步探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产业和设计行业存在的状态与问题,希冀这一活动最终能够提升中国设计师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设计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