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在中国设计”中的文字

  • Update:2010-03-16
  • 李德庚 蒋华 海军
  • 来源: 装饰

 

日常奢华

这几十年,中国人生活的改变之大,远大于从寻常巷陌到万丈高楼。与城市日常生活景观的大规模变化伴随的,是城市记忆的改写、删除与重建。生活流水般逝去,恍如隔世。随之丢失的,除了那些熟悉的寻常生活细节和器物,还有我们对于清贫生活的乐观豁达与富有想象力的改造。

热水瓶在中国最初只是个舶来品,也被叫做“保温瓶”、“暖水瓶”或“开水瓶”,旧上海德商“礼和洋行”将英格兰化学家詹姆斯·杜瓦(James Dewar)于1900年发明的真空瓶,制成了可以保温的热水瓶,并将之引入中国。外表敦厚,内心滚烫,这个西式发明正好契合中国人嗜用开水泡冲饮茶的传统生活习惯,因此广受国人的欢迎,反而成为典型的地域化中国日常生活用品。解放前曾是稀罕之物的进口铁壳热水瓶,到计划经济时代已成为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热水瓶的拥有数量,甚至一度成为每个中国家庭的幸福指数。中国人在充分吸纳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赋予器物以中国式的体验与改造。解放后,在塑料工业未发展之前,为了节省昂贵的洋铁皮,我们的父辈发明了竹编外壳的热水瓶,活脱一个个竹丝编的工艺品;当然,也有镂空铁皮包裹的便宜热水瓶,这种镂空铁皮实际上是工厂切割铁皮制作自行车链条后剩下的“废料”,既精简结构、节省材料,又充满现代构成式的极简韵律,表达出中国人“物尽其用”的绿色设计智慧;而较为“奢华”的是全铁皮包裹的暖瓶,似乎有着更沉稳的质感,表面加一些喷漆的装饰图案,色彩鲜艳,造型浓烈,往往是富贵的牡丹衬着大大的喜字,成了寻常人家饭桌上、茶几旁的一道小风景。瓶胆可以更换好多次,一个有着漂亮表面的热水瓶,足以抵上一阵生活的满足感,尤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我们朴素而实用的生活美学见证,是清贫生活下身无长物的人们对优雅生活的想象和实践。

中国人对于日常生活,一直有一层自己对于幸福和满足的定义。老百姓朴素的衣食住行之下,细节之处从来并不缺乏对美感和仪式的关照。比起无节制的奢侈、攀比与浪费,这种对器物小心翼翼的呵护与满足显得更为可贵和可爱。有趣的是由于相对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受材料、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反而在简单朴实的生活形态中发展了某种中国式的“清贫极简主义”。从精神意义上来说,这种非贵族的极简主义是一种真正的回归与复兴,用最简洁、最精练的生活姿态回到简朴与本质,是一种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现代精神。对照今天我们依赖饮水机与矿泉水的快速生活,今天我们消费主义的“精品”美学,在当时极少的物质条件下,或许这种敏感而清澈的态度是另一种朴素的奢华。

今天,设计师将创作焦点系于对常常被忽略的中国日常生活细节的放大,借助对黄铜这种低调的贵重金属的打磨,将产品自身视为接纳世界的镜子,通体散发着油画般的光泽,其最动人的部分与来自朴素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赋予正在消逝的真实现代生活中的中国性以新鲜质感的方式,成就了一种真正的中国式“摩登”。岁月让所有我们经历的生活细节都凝固成一种高贵的单纯、静谧与精致,真正的美好生活是永远经得起凝视与回味的,我们那些共同而又私人的时代记忆,又通过产品闪现了往日的灵光,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的乡愁。当我们习惯了急速、混乱与繁复的当代中国城市生活后,像往日一样,这种价值观足以给寻常生活以幸福的光辉。(文/蒋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