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越界而生——中国设计大展跨界·综合设计单元

  • Update:2013-05-01
  • 马晓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芊,中国艺术研究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3期

五、寻常关怀—设计的暖意
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曾经做过一件雨伞的设计,其作品外表与普通的雨伞毫无区别,唯一的不同在于,雨伞弯曲的手柄处有一个豁口,人们在坐公交车或者站立的时候可以将购物袋置于伞柄处而不至于滑落,仅此而已,但却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好的设计往往没有华丽的外表而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好的设计也并不局限于一种功能的使用,而呈现出广阔的社会关怀。设计者也未必是设计师,设计物有些时候只是一种载体,它们承载着设计的善意。
1. 再生砖
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地震突然到来,原本富庶的巴蜀古城瞬间变成一片瓦砾,数万人无家可归。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间屋宇的栖身之所,也失去了家园记忆的物质依傍。家或许将慢慢变成愈见模糊的图像,新的建筑也不过是没有记忆的房子。设计师是否会局限在为灾区提供一种简单的建筑式样,还是打破“美工”的单纯界限去创造温情脉脉的家?刘家琨用作品“再生砖”回答我们的问题。
刘家琨将地震废墟作为骨料,加入正值五月麦收余下的秸秆作为纤维,由灾区原有的制砖厂,制作成轻质砖块。这种再生砖可以作为围护填充墙,用于灾区重建。
它一方面便于就地取材,另一方面制作工艺简单,最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种物理材料,还凝聚着灾区人民的回忆。它既是废弃材料的物理“再生”,同时也建立了新建筑与旧家园之间的联系,成为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设计师:刘家琨)

54. 混合后的原材料


55. 四川农村常见农作物废料秸秆


56. 碾碎的原料秸秆


57. 震后自给自足的简单加工工具


58. 建筑师在汶川地震灾区现场


59. 普通形制砖


60. 最初成品


61. 空心砌块


62. 汶川震后灾区重建项目


63. 再生院- 四川安仁

2. 一公斤盒子
一公斤不会为你的背包增加太多负担,却会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全新的艺术希望。由爱聚公益创新机构发起的“一公斤盒子项目”,旨在邀请热爱公益以及旅游的背包客们在去偏远地区旅游时,为当地的孩子们背上一个一公斤重的盒子,里面准备了可以让他们进行美术、手工创作的各种工具,为他们带去艺术创作的物质条件。孩子们的创作还有这些盒子都可以由志愿者们回收,然后让更多的人分享、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爱聚公益创新机构是跨公益和设计两个领域的社会企业,他们相信设计可以改变社会,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教育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可以用跨界的方式来改变。“一公斤盒子”项目不仅是一个“盒子”的设计,他们同时设计了一系列公益活动的组织方法,通过互联网联合乡村老师、支教志愿者及网友共同参与每个环节,从而成为改善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缺乏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参展机构:爱聚公益创新机构)

结语:关于跨界设计中“设计”的一些思考
中国设计大展跨界·综合设计单元于2 月26 日落下帷幕,然而,我们依然有理由继续关注跨界设计,关注参展作品。一方面,跨界设计单元的作品不是完成时的定格,而呈现出一种多元开放的进行时状态。另一方面,作为参展设计师,笔者深深理解跨界设计探索背后的艰难,应给予它们更多“同情”。“同情”源于:当设计这一词汇,正在被越来越多人使用的时候,社会对于设计的概念却普遍停留在美工的阶段,设计师的跨界联合也往往被误解。在多元联合的项目中,设计师义无反顾地担任起项目实施最后阶段“美工”的工作,但当设计师在理念创作时却会遇到许多身份质疑。设计只是为内容添加一个好看的盒子?显然不是,但如果设计师从项目立案、调查分析、制作营销、品牌管理等等各个方面全面参与是否又稍显多余?设计师是一个极度专业的代言词还是无所不在的万金油?
或许都是,而关键就在于我们对历经百年建立起的设计的学理方法是否自信。自包豪斯而建立起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并非仅仅停留在三大构成等等关于造型的基础训练。自包豪斯的第一届学生起,那位虔诚的拜火教徒约翰内斯·伊顿即已开始训练他们对于自然的观察能力从而激发创造力,而自始至终,设计强调的观察与创造都成为设计的内在核心,与之而来的相关训练都系统地强化了设计师的这一能力,不只是对于造型,同时也成为设计师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设计的学理方法对于其他学科往往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而设计师却常忽略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背景而成为社会进步的低音。所以,我们需要珍视跨界·综合设计单元参展作品背后的意义。设计师将自己的创新方法注入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虽然艰难,但却对于设计的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设计专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一片蓝海。

64-67. 一公斤盒子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