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建筑还是机器?——现代建筑中的机器美学

  • Update:2010-04-09
  • 方晓风

机器美学,直观的理解是反映了人们对机器的赞美,并试图在其它非机械领域的创作中模拟机器的形态,以机器作为审美价值判断的依据。这一审美趋势,无疑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日渐走向高潮,其影响也越来越广,在建筑领域的表现尤为明显。曾经,勒•柯布西耶的一句“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成为惊世名言,极大地推进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进程。

如果更进一步地看机器美学,这种对机器的赞美也是对人类自身能力的赞美,是人类的自恋在物质世界的映射。这种情结由来已久,并非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只是借助了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而走向极致。在关于一代智者诸葛亮的传奇故事中,木牛流马的情节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评诸葛亮近于妖,是为一例。这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机器美学的一个例子,机器的创造蕴含了人类的巧思,给予赞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要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尚需时日。

源自欧洲的工业革命借助机器的力量,催生了一个大工业化生产的时代,创造了众多不是神话胜似神话的现实。各类机械装置中有不少是在工业革命前就被发明了出来,如织机、推车、风车、水车等等,但蒸汽动力放大了机械的效能,其结果不可同日而语。再往后,一方面是动力技术的演进,一方面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不仅有力量,而且更能灵活控制,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及至智能技术的兴起,机器走向了自动化,在许多领域已经可以取代人的劳动,甚至比人的劳动更为精确和严密。因此,在技术乐观主义者的眼里,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包括社会问题,那么机器作为技术的具体成果也就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问题是,一切真的这么简单吗?最近引起极大反响的美国电影《阿凡达》或许道出了人们的疑虑,其情节虽有老套之讥,但所谓老套也意味着问题的普遍性。

《阿凡达》的寓言
电影《阿凡达》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由高度发达的科技所造就的机器世界;一个是处于未开发状态的原始而美丽的外星“自然界”。故事情节围绕着两个世界的冲突展开,机器世界的价值目标是能源,而外星“自然界”的价值目标是生命和自由。一个世界为了自己的利益要征服另一个世界,利诱不成就威逼。电影的高潮是纳威人在阿凡达的带领下同地球人部队的殊死对抗,这是充满了隐喻的情节设计。地球部队的强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典型的段落是上校操纵的机器人,人的动作经由机器的放大,威力大大增强,直观地反映了机器的意义,这一部分不啻也是对机器美学的浓烈渲染。纳威人无法单独抵御机器部队的攻击,这场战斗的领袖人物是阿凡达——地球人智慧的产物,拥有纳威人的身体条件和地球人的智力和战斗经验,在很长的一段技能训练的铺垫下,成为一个承天命的人物,魅影骑士的身分使他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号召力。但整体的力量对比之悬殊、战斗之惨烈,超出了他的承受力,功败垂成之际,神迹出现了,整个星球的生命系统都进入了战斗状态,最终地球人被驱逐出了这个星球,仅留下了几位善良的使者。

如果仅以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故事来理解这部电影,显然低估了创作者的思想,这部片子更宏大的主题是在阐释两种价值观的对立,一种是功利的价值观,一种是人性的价值观。电影里的人物设置颇具匠心,上校对应的是战争机器,官员对应的是行政官僚机器,科学家是求知与应用技术的机器,阿凡达是受控的生物机器。如果一切正常,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机器组合将勇往直前地摧毁所有障碍。然而人性的觉醒改变了所有的计算,个别的军人、科学家开始了反抗利益机器的行动,并用良知取得了外星人的信任,结成统一战线,成功驱逐了来自地球的入侵者。人性的力量战胜了机器的力量,这可能是《阿凡达》希望告诉我们的一个寓言。机器本身并非邪恶,只是达成目的的工具,但人如果异化成机器,以机器的价值观取代人性的价值观,则有走向邪恶的危险。

当然,电影里寓言故事式的情节只是一种极端想象,人性的觉醒不必等到最后的时刻,机器美学所代表的对机器的赞美也不必然地导致人性的沦丧,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因为,机器美学从来不曾是我们审美意识的全部,未来也不太可能就只有这么一种审美标准。但在这段时间内,机器美学的确成为了占据主流地位的审美意识,并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周遭的世界,不然也不会有《阿凡达》这样的故事出现。在探求其可能的发展去向之前,梳理其一路走来的脉络,或许对于我们廓清认识更有帮助。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