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圆明园中的观鱼型景观

  • Update:2012-01-30
  • 贾 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6期
内容摘要
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以水景而著称,其中有多处池沼蓄养鱼类或与“观鱼”有关,继承了中国古代造园的一项重要传统,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本文对这一造园主题的历史沿革以及圆明三园中的相关景点进行考证,区分出“实观”、“泛观”和“虚观”三种类型,并对其具体手法作进一步的探讨。

     

      清代御苑圆明园富含水体,河湖池沼大小不一,其中多处蓄养鱼类并以“观鱼”为景观主题,不但饶有情趣,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传统的深刻影响,富有文化内涵,而且各处景致的具体手法和表现重点也各有差别,成为清代皇家园林中此类景观的重要代表。本文拟就圆明三园中的观鱼型景观的不同类型进行考辨分析,并试图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内涵和特色所在。



      鱼是常见的水生动物,本身种类繁多,色彩多变,在波涛涟漪间往来穿梭游动,与水草、芦苇配合,可以为水景增加特殊的生气,兼之又充可作垂钓之用,故而世界各地的早期园林几乎都曾在水池中养鱼,以作观赏,例如在古埃及壁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园林池塘中有多种鱼类正在畅游。


      中国古典园林素重理水,有水则往往有鱼,因此从很早开始,游鱼就成为园林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如《诗经• 大雅• 灵台》中记述周文王灵沼,即有“王在灵沼,于牣鱼跃”[1] 之景,其池满鱼盈的情态被后世引申为对文王盛德的赞美。


      《史记》载汉武帝经营建章宫,特别提到“其北治大地,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2] 汉代上林苑昆明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3] 这两处都以石雕模拟海洋鱼类,并非真鱼;同时昆明池中也“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厨。”[4] 可见其中亦养真鱼,主要用作祭品或食材。诸侯梁孝王刘武的菟园中辟有雁池,“王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5] 池中自然也应有鱼,以供垂钓。


      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中此类景观的记载更加常见。如东汉张衡《东京赋》描写洛阳濯龙园的“九谷八溪”中呈现出“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渚戏跃鱼,渊游龟蠵”[6] 的景象;[7] 西晋左思《魏都赋》描写曹魏邺城铜雀园有“疏圃曲池”,池内“奔龟跃鱼”;西晋石崇《思归引序》称自己的金谷园中“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8],《金谷诗序》又载其中“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9] 唐代长安禁苑中建有鱼藻宫,以鱼和水藻为主题。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闲居自题》诗描绘其洛阳履道坊宅园之景:“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10]如此不胜枚举。


      宋代已用杂交法培育出金鱼,《桯史》载:“今都中有豢鱼者,能变鱼以金色,鲫为上,鲤次之。贵游多凿石为池,置之檐牖间以供玩。”[11] 从此园林中更重视凿池养金鱼,以供清赏。宋人园林常蓄观赏鱼类,如南宋刑部侍郎俞澄(字子清)的吴兴宅园中有大石潭,“潭中多文龟、斑鱼,夜月下照,光景零乱,如穷山绝谷间也。”[12] 偶尔仍有在园林水池中放置鱼类雕塑的记载,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如《宋史》载高宗所居的德寿宫“方甃石池,以水银浮金凫鱼于上。”[13] 金代中都曾经建皇家园林鱼藻池,放养大量珍贵鱼种。


      公共风景区园林也常有以观赏游鱼为主的景色,如著名的西湖十景中即有“花港观鱼”一景;山西晋祠圣母殿前有方形鱼沼,上建飞梁。而寺庙园林中常辟有放生池一类设施,既有宗教含义,也有观赏效果,如杭州清涟寺内放生池呈现出“玉泉观鱼”(又名“玉泉鱼跃”)之景,其中“甃石为池,方广三丈许,清澈见底,游鱼鳞鬣可数。”[14] 为当地名胜,乾隆帝六下江南到此,都曾为之赋诗。


      “观鱼”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故。《庄子• 秋水》曾经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即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即濠水的桥上)关于“知鱼之乐”的辩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5]


      这段典故后来经过历代文人的讨论和渲染,使得水中游鱼成为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特殊景象。因为庄子又曾钓于濮水,所以后世园林经常以“濠濮”合称,并与“知鱼”或“观鱼”之类的主题相联系进行造景,如东晋简文帝在华林园中曾感慨道:“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16] 历史上“濠濮观鱼”和“兰亭禊赏”、“海上三山”等著名题材一样,逐渐成为典故式的园林景象而不断得以重现。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述宅园经营,其中即专门辟有“禽鱼”一卷,分别介绍朱鱼、蓝鱼、白鱼等品种,并细述观鱼的要诀,[17]可见至明代晚期,观鱼已经成为园居生活的一项重要的雅事。明清江南园林多以水池为中心,通常有池即有鱼,不少园子都有一处或几处景致以“观鱼”来点题,如沧浪亭的观鱼处(原名濠上观)、寄畅园的知鱼槛等等。同样,明清两代北京的私家园林中也不乏鱼池之设,如《珂雪斋集》记泰宁侯府园假山“下有小池贮朱鱼,皆械水也。”[18]《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外戚武清侯李氏位于京城西郊的清华园“飞桥而汀,桥下金鳞长者五尺,锦片片花影中,惊则火流,饵则霞起。”又载外城金鱼池前身为金代鱼藻池,“池泓然也,居人界而塘之,柳重覆之,岁种金鱼以为业。鱼之种,深赤曰金,莹白曰银,雪质墨章,赤质黄章,曰瑇瑁。”文中对金鱼的品种、色彩作了细致的评论,介绍了饲养方法以及防病、喂饵的诀窍,同时还论及:“金鱼,古未闻。……今亦贵鲫不售鲤,盖鱼寿莫如鲤,金鲤则夭,且抟身而鸿,且投饵不应,且游迟迟,不数掷出波间也。”[19] 特意对金鲫鱼和金鲤鱼的优劣进行了评价,指出金鲤鱼寿命短、体形大、游速慢、反应迟,远不如金鲫鱼那样富有活力,可见当时京城园林赏鱼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清代皇家园林鼎盛,观鱼之景几乎遍及各大御苑,如西苑三海中均有游鱼,北海设濠濮间,而蕉园(椒园)专门在正殿前辟有金鱼池;承德避暑山庄前后三十六景中分别有“石矶观鱼”、“濠濮间想”和“知鱼矶”,均与“观鱼”主题有关;清漪园昆明湖边有鱼藻轩,东部的园中园惠山园(谐趣园)有知鱼桥,如此不一而足。在清代所有御苑中,以圆明园所含观鱼型景观为最多,也最有代表性。


      圆明园中与观鱼有关的景点有好多处,从造景的角度分析,大致可分成“实观”、“泛观”和“虚观”三大类,下面将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类“实观”,即确实是以欣赏游鱼为主的景点,以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坦坦荡荡以及映水兰香景区的濯鳞沼印月池为代表。


      坦坦荡荡位于后湖西侧,早在康熙间雍邸赐园时期即已修筑,旧称“金鱼池”,雍正帝有“知鱼亭”和“双佳斋”题额,且有诗曰:“甃地成卍字,注水蓄文鱼。藻映十分翠,栏围四面虚。泳游溪涨后,泼剌月明初。物性悠然适,临观意亦舒。”[20] 另有《知鱼亭待月》诗曰:“知鱼亭畔观鱼跃,得月台前望月升。”[21]可见当时此景筑有“卍”字形的池塘,周围设置栏杆,水中蓄养游鱼,成为主人经常临观的场所。


      至乾隆时期,金鱼池已被改建。从乾隆九年(1744 年)《圆明园四十景图》上看,水池改作方形,中间辟有平台和平桥,分隔成4 块曲尺形小池,但彼此有桥洞连通,水中点缀了一些山石。(图1)池边均裁为直线,与御园中绝大多数曲折的池岸不同。建筑物相对简单,其正宇为素心堂,三楹,居南;北面池中平台上建五楹水榭,名“光风霁月”,水上另有一小亭。(图2)南面陆地上则有知鱼亭、双佳斋、萃景斋等附属建筑。乾隆帝《坦坦荡荡》诗序描绘此处景致:“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喁唼拨剌于荇风藻雨间。回环泳游,悠然自得。”其诗句称:“凿池观鱼乐,坦复坦荡荡。泳游同一适,奚必江湖想?”[22]

 

1.《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坦坦荡荡金鱼池—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2. 坦坦荡荡金鱼池平面图—根据样式雷图重新绘制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