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追本溯源话“省”道

  • Update:2013-08-29
  • 李华麒
  • 来源: 《装饰》杂志第8期
内容摘要
* 基金项目:2012 年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传统缝制工艺在时装中的传承运用研究”(J12WK55)

 

二、洋服的传入与推广

省” 既然是舶来品, 又为何多数北方老师傅们都读作“颡sǎng 道”?这就要从洋服的传入说起。19 世纪中晚期,清朝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国人渴望变革和崇尚现代科学与西方文明的欲望日趋高涨。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洪水般的西方列强冲破,洋人纷纷踏入国门。与此同时,也有中国人远渡重洋到国外求生、求学。西方的科学理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洋服着身渐渐成为文化人、买办商人、尤其是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的着装时尚。此时的东瀛日本也正从全面接受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科学技术中获取了经验,国民经济大幅提高,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出走东洋也成为当时很多中国人求学、打工的选择。其中就包括以宁波鄞县为多的江浙人前往日本从事西洋服装的裁剪、制作。聪慧伶俐的鄞县人很快掌握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服装结构形式的洋服裁剪和制作工艺。他们不仅在日本打工建铺,而且看到了皇城北京、十里洋场的上海和重要口岸宁波的商机,洋服裁剪和制作技术渐渐在中国以沪甬地区为中心传播开来。这批人即是后来被我们称为专做洋服的“红帮裁缝”。

据史料记载,至民国初期在上海以“和昌号”、“荣昌祥”、“培罗蒙”等为首的洋服店就多达57 家,至解放初期已达701 家,宁波人开店420家。[2] 据目前资料考证,当时全国大约有19 个城市有西服店铺,而创建这些城市西服店铺的第一人,也就是这些城市西服业的开荒者大都是红帮裁缝。”[3] 北京的“新记”、“发昌祥”、“应元泰”、“鑫昌祥”、“张永序”、“兴鸿祥”、“汪天泰”及解放后由上海迁入北京的“红都”等,都是以宁波为首的江浙人开设。据1944 年北京西服装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记载,在北京的130 家洋服店中就有宁波人开设的34 家。哈尔滨的洋服业受沙俄和西洋的双重影响,也是我国较早接触洋服的城市之一,在林林总总的洋服店里,“中国雇员中制作男装的多数为宁波人,制作女装的多为上海人”[4]。天津同样是我国北方地区洋服业较发达的口岸,全市第一家西服店即是1892 年宁波人王阿明在法租界开办的“王阿明西服店”,其后的“何庆锠”、“冠生园”、“李同益”、“复兴祥”等均为宁波人所开。1944 年天津特别市制售西装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记载,244 家会员中,宁波籍占95 家。“当时除宁波籍西装店铺外也衍生了宁波籍以外的其他西装店铺,但他们大多是从拜‘红帮裁缝’为师直至独立门户的,可见,‘红帮裁缝’引领了天津西装业。”[5] 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济南成立的洋服协会统计,12 家洋服店成员中就有8 家由浙江人开办,包括建国后保留下来的老字号“信昌”、“泰兴”、“正泰”等。[6](图7)青岛的“王顺昌”、“震泰”、“朱新泰”,长春的“三益”等均是来自于宁波、上海一带的红帮裁缝。

 

7. 济南市呢绒洋服同业公会成员名单

 

三、口传技艺“省道”变“颡道”

1933 年,宁波鄞县下应姜村人顾天云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西装裁剪书籍《西服裁剪指南》。这是我国最早以书面形式传授西洋服装裁剪方法的专业书籍。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国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从事服装专业的人群中更是文盲偏多,顾天云的《西服裁剪指南》受众有限,且多数学员是上海地区的从业者,偶有北方人读及也不具影响力。因此,服装的传授主要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口相传。

以宁波、上海人为主的红帮裁缝把店铺开遍北方各地,这些操着吴方言的江南人手把手地把洋服裁剪和制作的经验传授给北方人,“省道”以吴方言来讲为“sàngdǎo”,极易被北方人听成“sǎngdào”,久而久之,在以讲吴侬语见多的服装界,老师傅们的“省道(sàng dǎo)”也就被北方人爱屋及乌地以“sǎng dào”的读音流传了下来。

这样,服装中“省道(sǎngdào)”这一发音已成既定事实的行业用语在北方地区沿用下来,但以文字的形式记述时也被个别“有文化”的北方师傅写为“颡道”或“搡道”。从实用意义上讲,省道是以人体为本,通过“缝去一部分衣料”,“雕”出服装凹凸的立体形态。因此,服装“省”的正确内涵正如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之一:“免掉;减去;削减”。在此写作“颡”或“搡”,无论从字的含义还是字体的形意来说都没有实际意义和理论根据。从字义上说,服装的省道用“颡道”来表述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颡”在中文的书面表述中是指额头的意思,专指咱们的脑门子;“搡”是猛推、推搡的动词,显然也与“省道”的本意不符。从形意讲,无论“颡”还是“搡”的模样都与服装上省道的任何形态和造型沾不上边。因此,无论是“颡道”还是“搡道”,于形于意都与服装上的“省道”大相径庭。

 

结语

从“省道”的读音中我们可以追溯中国最初的立体服装形态的渊源。由此看出,服装的立体结构形式传入我国较晚,“洋服”技术的传播是以宁波人占多的红帮裁缝为主,勤劳聪慧的江浙人(尤其是宁波人)为中国引入了立体结构的平面裁剪,并将之完善、推广,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们把西方的服装科学知识广为传播,为我们今天的平面裁剪提供了学习和参照的依据。“省道(sǎng dào)”的读音已是服装行业内人人皆知的行业用语,已成为北方地区服装行业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笔者认为,无论怎样读音都好,只是我们理应明了“省”的来源与作用,并从中感悟到西方立体结构形式的技术内涵。

 

李华麒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注释:

[1]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5,第148 页。

[2] 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市衣商业同业公会》,卷宗号S246

[3] 刘云华:《红帮裁缝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10,第193 页。

[4] 潘春华:“哈尔滨近现代服装工业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0. 4。

[5] 刘文勇:“宁波‘红帮裁缝’在天津”,《天津文史资料选辑》,2005.1 期。

[6] 济南档案馆藏:《济南市呢绒洋服同业公会成员名册》。

 

参考文献:

[1] 陈万丰:《中国红帮裁缝发展史》,东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7

[2] 刘云华:《红帮裁缝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10

[3](美)布兰奇·佩尼:《世界服装史》,徐伟儒主译,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沈阳,1987

[4]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5

[5] 潘春华:“哈尔滨近现代服装工业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0. 4。

[6] 刘文勇:“宁波‘红帮裁缝’在天津”,《天津文史资料选辑》,2005.1

[7] 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市衣商业同业公会》。

[8] 济南档案馆藏:《济南市呢绒洋服同业公会成员名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