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湖州南浔述园记略

  • Update:2014-03-13
  • 贾珺 / 黄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2期
内容摘要
述园位于浙江湖州南浔镇,建于清朝晚期,原为当地文人官宦朱瑞莹的宅园,历经沧桑演变,至今尚存一座六开间的快阁和一处小巧精致的庭院。院中堆叠洞穴幽邃的假山,布置姿态灵秀的奇石,小中见大,构成丰富的景致,与偏于一隅的小亭和高耸出檐的古树相映,其营造手法在江南园林中具有代表性。本文在测绘勘察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该园的历史沿革、园林布局和造园意匠作了初步探讨,并重点对其置石叠山的手法进行了讨论。

浙江北部的湖州地区旧属吴兴郡,自宋代以来就是园林极盛之地,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称:“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也。而以湖州、杭州为尤。”[1]
志中将湖州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并推湖州为四州之首。晚清以来湖州园林渐次衰落,但辖境内的南浔镇却繁华更胜往昔,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陆续兴建了若干私家园亭,成为江南园林一支重要的地域流派,故而《江南园林志》又称:“吴兴园林,今实萃于南浔,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吴门之外,此当首推矣。”[2] 书中收录了宜园、东园、适园、刘园(小莲庄)、觉园5 座大型园林,并提及“南栅又有刘氏留园、崔氏桃园、梅氏述园。述园为太平战役以前所辟,余则皆清光绪中叶创始也”。[3]
经过近百年的沧桑演变,昔日的南浔诸园仅有小莲庄、嘉业堂、颖园和述园4 座遗构幸存至今,其中以述园现存规模最小,以往学术界对此园关注较少。本文拟在测绘勘察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此园的历史沿革、园林布局和造园意匠进行初步探讨。

1. 述园一层平面测绘图,陈惠安、郑涛测绘


2. 老照片中的述园快阁( 引自沈嘉允:《江南大宅·南浔遗韵》,浙江摄影出版社,杭州,2005,第124 页)


3. 述园快阁现状,贾珺摄


4. 述园快阁南立面,陈惠安、郑涛测绘

一、历史沿革
述园位于南浔镇南栅述园里,南临毓秀河,光绪元年(1875年)朱瑞莹构。20 世纪30 年代童寯先生前去探访时已归丝商梅履正,因此《江南园林志》称其为“梅氏述园”;此前在同治、光绪年间则是当地文人官宦朱瑞莹的宅第附园。朱瑞莹(1832-1888)字士玉,号兰第,出身于丝商家庭。
他的父亲朱兆传字溥香,“少孤,弃举子业,治生产,以丝业起家”[4],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后,朱瑞莹便有机会弥补父亲的遗憾,接受较好的教育,并成为本县的秀才。周庆云《南浔志·人物》称他“少好学,受业于陆定圃、徐小豁两先生之门,其诗文三见于两先生文集中。年三十,遵例捐训导,历署江山、桐庐等县训导,旋补缙云县训导,以亲老乞养归里。性好施与,恒济人之急,凡公益慈善事业,悉继承先志而扩充之。……筑述园,吟啸其中,坐上客常满焉。年五十,以盐大使需次广东,为张文襄所契重,补大洋场大使。……戊子某月之朔,循例拈香,归触瘴气,卒于任,年五十有七”。[5] 可知朱氏三十岁时曾外出任官,先后担任过训导和盐务官员,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广东任职期间去世。朱氏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并擅长诗文,述园便是他与诗友们的雅集唱和之所。对述园的记载,以《南浔志·园林》较为详细:“述园,在南栅毓秀桥下,光绪初年朱瑞莹筑,有环碧堂、快阁,丛石幽秀。中有石高丈余,石有孔,吹之则出声,阮文达元题曰‘啸石’。今园归梅氏,惟阁尚存。旧有梅瓣兰花,曰‘述园梅’,得者珍之。”[6] 后附徐延祺[7] 排律一首,诗题曰《游俞氏皋园,因谈及朱氏园亭,新加修葺。记八九年前曾至其地,顷复造访,晤兰荑主人。抚今追昔,为之怃然。同游者为朱少茗、张镜溪、舍弟俪荪也》,诗中前半段咏俞氏皋园,后半段则写刚修葺一新的述园。
《南浔志》记载朱瑞莹筑园在光绪初年,并提到园中一块名为“啸石”的奇石。石上有三处题款,第三处为朱瑞莹自题:
“此石余于壬申秋得自榨溪沈氏,今阅四载矣。夏间重葺小园,因叠此以供赏玩。乙亥秋八月兰第。秀水金苏梦侣勒。”乙亥为光绪元年(1875 年),这年夏天朱瑞莹重修述园,并将啸石置于园中。题中所记与《南浔志》称述园乃“光绪初年朱瑞莹筑”相合,不过既然朱氏称作“重葺”,徐延祺诗题也说“朱氏园亭,新加修葺”,他在八九年前便曾到过,那么述园的始建年代还应更早。童寯《江南园林志》称“述园为太平战役以前所辟”,未详有何依据,如果所说属实,则述园的始建年代应在咸丰初年以前。
朱瑞莹卒后家道中落,啸石被卖给同乡的藏书家刘承幹(1881-1963),述园也转手给丝商梅履正。梅氏家族名列南浔“八牛”之一,创始人梅月槎创办“梅恒裕”丝经行,其产品屡次在国内外博览会上获奖。梅履正是梅月槎之孙,于民国十五年(1926 年)在南浔创办第一家机器缫丝厂,是当时中国生产规模最大的丝绸企业之一。解放后述园收归国有,2003 年述园快阁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5. 现置于嘉业堂藏书楼园中的啸石,黄晓摄


6. 述园梅(引自许鼐和:《兰蕙同心录》,第115 页)

二、园林布局
据《南浔志》记载,述园中原有环碧堂、快阁等建筑,在院中叠山并特置著名的啸石,此外还有名贵的“述园梅”兰花。
如今园内仅存快阁及其北部的庭院,快阁局部经过改建,环碧堂、啸石和兰花均已不存。(图1)快阁位于庭院南部,南依毓秀河,东南邻毓秀桥,阁南拓有宽约4.5 米的平台和供上下平台的台阶,南浔水路便利,游
人可乘舟来访。据《南浔志·宅第》记载:“快阁,在南栅朱瑞莹述园中,高三层,最宜远眺,今归梅氏,园已废而阁尚存。”[8]
志中称阁“高三层”,可能是将顶部两层视为一层。从老照片判断,实际应为4 层,分为上下两部分。(图2)下部2 层均宽6 间,采用歇山屋顶,出檐很少,垂脊平直,翘角不明显;上部2 层仅宽2 间,也采用歇山屋顶,但飞檐高翘,造型灵动,颇具阁之韵味,与下部建筑形成对比。20 世纪50 年代上部的楼阁被拆除,只剩下底部2层,近年得到重修。(图3、4)
快阁北部庭院平面为矩形,东西长约20 米,南北宽约12米,总面积约240 平方米。在西北角设有一座小亭,平面相当于1/4 个十二边形,亭东高高矗立着一株名贵的白皮松。院中大部分空间都被山石占据。中部以小块湖石围合出一圈花坛,轮廓近于长方形,坛中分置3 块大型湖石。花坛北侧紧贴院墙布置一组山石,采用“壁山”做法,以白粉墙为背景,绵延起伏,自西向东渐次升高,在东北角叠成体量较大的假山。假山内藏洞穴,东西两边皆有石径可登山顶。山顶较为平坦,南侧以小型湖石与条石交错,充当栏杆,中间也置有一块大型湖石,象征顶峰。沿东侧磴道下山,需穿越洞穴才能出山。洞南花坛中植桂树,也是一株古木。对比《南浔志》的记载,就现有格局看,在这样一座庭院中已不可能再容下一座环碧堂;中部花坛里的三峰和东部假山上的石峰构图完整,也没有摆放啸石的位置。因此笔者推测,当年朱氏述园中很可能还有一进庭院,并且应该是主要庭院:以环碧堂为正堂,以啸石为主景,并在院中培植“述园梅”兰花。堂称“环碧”,可知院中应该有水,正好可与现存这座以山石为主的旱院构成对比和互补。兰花喜湿润,忌干燥,喜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质壤土,培植在水院中正适得其所。
这座水院的格局今天已无从考知,但啸石仍然存世,“述园梅”兰花也留有影像资料和不少诗文,它们作为当年述园的重要景致,仍然值得一提。啸石高约3 米,形态古雅,石身有一孔,以口贴近吹气,声如清啸,因此得名。此石的身世颇为曲折,“石为阮氏故物,旧藏朱氏述园,今归刘氏嘉业藏书楼,植之园中,玲珑嶔奇,题刻凡三段。……为清代阮云台相国遗迹,及张叔未解元、朱兰第太世丈两跋。”[9] 此石最初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阮元(1764-1849)所有,上有三段题刻,最上边是阮元题写的“啸石”二字,隶体,凝炼清秀。阮元于乾隆六十年(1795 年)出任浙江学政,后长期担任浙江巡抚,该题款可能便刻于此一时期。后来啸石归桐乡文人沈宝樾(字茂庭),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沈氏请金石学家张廷济(号叔未)在阮题左下方写了第二处题款:“是石为吾师阮相国莅浙时鉴赏之物,今归沈君茂庭,先后石交,足称佳话。道光乙巳张廷济题。”在张题下方便是前面提到的朱氏自题,从中可知同治十一年(1872 年)啸石归朱瑞莹,四年后在重修述园时将其叠置在园中。朱氏卒后此石为藏书家刘承幹所得,现置于嘉业堂园中。(图5)
朱瑞莹号兰第,徐延祺诗中称其为“兰荑主人”,《南浔志》也特别提到述园有称为“述园梅”的梅瓣兰花。嘉兴画家许鼐和(1835-1910)以爱兰著称,喜欢画兰并亲自种植精研培育之法,后来一一图写所见兰花并作诗吟咏,编成《兰蕙同心录》一书,其中便有述园梅。(图6)据许氏作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述园梅》诗小序记载,此花是“南浔朱兰第先生得春申浦尹氏。花中开,复其厚,较他花倍高,绿梗翠花。实为新花第一名种。今春放四朵,迥超凡品,令人色舞眉飞”。[10] 朱、许二人因兰订交,当年朱氏“于上海尹氏得名种百有余盆,惜未喻灌溉之法,倩人栽植,日就萎芜”[11],后来得到许氏的帮助才培植成活,并成为述园一景。朱氏以数盆相赠,许氏欢喜地写诗称赞他“述园主人酒中仙,慷慨好义仁如天。……赠我名种品更奇,绿萼仙人神流丽。”
朱氏钟爱的啸石和兰花可能都位于环碧堂所在的水院中,可惜随着园林的没落,在易主改建之后,当年“丛石幽秀”的胜景清韵已不复可见。

7. 述园快阁北立面,贾珺摄


8. 述园快阁北立面测绘图,陈惠安、郑涛测绘


9. 述园1-1 剖面图,陈惠安、郑涛测绘


10. 述园北部庭园中央花坛中的三尊石峰,贾珺摄


11. 述园1-1 剖面测绘图,陈惠安、郑涛测绘


12. 述园庭院东部假山,邬东璠摄

三、造园意匠
现存述园仅保留下一进庭园,虽然门外临河,但园内没有任何水景,是典型的以假山为主的旱园。不过庭园虽小,理景手法却相当丰富,在晚清江南园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徐延祺咏述园诗云:“朱门楼阁敞青云,一色玻璃耀眼明。是我昔时旧游地,轩窗改换几经营。真疑碧玉壶中立,仿佛山阴镜里行。”[12] 诗中称,在高大的楼阁里可以远眺云天,视野开阔,新安装的玻璃晶莹透亮,在园内游览如置身于壶天之中,行走在山阴道上。这些都与今天的景致颇为相似。
快阁位于庭院南部,6 开间,似有宁波天一阁的意趣。每间3 米多宽,南北共设4 排柱,将平面划分为主体空间和前后廊3 部分。面向庭园的北廊天花采用船篷轩样式,精巧典雅;门窗安装在外檐柱间,梁枋、雀替、牛腿、檐板等构件雕饰精美。(图7、8、9)
中国历史上称作“快阁”的名楼不止一处。如江西泰和县的慈氏阁,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 年),北宋时期更名“快阁”,大诗人黄庭坚曾作《登快阁》诗,“阁名遂大著”,之后历代文人吟咏不绝。浙江绍兴鉴湖边也有一座快阁,传说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读书处,清乾隆年间重建,同治年间成为姚氏藏书楼。述园快阁沿袭了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人在阁内不同楼层均可透过门窗欣赏园中山石之景,自仰视到平视再到俯瞰,从不同角度体验山石形态的变化;同时还可在楼上眺览周围的河流、民居和坊巷,拓展了园林空间,因其高大而使人得登临之快。当地传说快阁曾被列入“南浔十景”,称“南楼春晓”。但周庆云《南浔志》引清代道光年间董恂《南浔十景》诗,已有“南楼春晓”一景,此景是否确指快阁,尚待进一步考证。阁北庭院主要被山石占据,但空间并不拥塞,反而表现出错落有致的层次感。园中叠石包含了花坛、石峰、屏山和洞穴假山等多种形态。庭园正中是以小块湖石围成的花坛,中部较大,东、西、北三面又分隔出小花坛,用于种植不同的卉木。
坛内最重要的景致是3 尊高耸的石峰,中央一块高距地面4.2米,两侧皆在3.5 米左右,略成拱卫之势。这是3 块完整的单座湖石,形态优美、肌理丰富、色泽温润,下部以较小的山石砌成底座,将3 尊石峰高高托起。日本古典园林中常以3 块山石组成石组,称“三尊石”,述园三峰的情形与之类似。(图10、11)花坛北部隔着小径是一座紧靠院墙的壁山,其南也有小块山石砌成的花坛,内植一株白皮松,姿态挺拔,成为山间亭畔重要的竖向构图元素。院北这座壁山西低东高,西侧与院西半亭底部的山石衔接,向东逐渐高起,与东侧的假山脉络相连。
院东假山是述园的精华,下部砌有连环相接的两座山洞,东西两侧皆有登山的路径,山顶是一处平台。山南的桂树掩映在台侧,介于假山和快阁之间,秋日香气馥郁,满庭芬芳。(图12)清代中叶以来,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有建筑化的倾向:山腹中空,留出洞穴,山体犹如墙壁,洞穴犹如房间,山顶则像屋顶平台。
述园东部这座假山堪称典型例证。山脚局部使用黄石,其余部位均用湖石,整座假山就像一间用山石砌成的石室。值得注意的是,假山上多处都使用了经过人工打磨的条石。在大约1 米高的底部和2 米高的山顶处都铺设了若干条石,并以铁件拉牵,这样既便于山石的叠筑,又能增强山体的稳固性。
在洞穴内可以清晰看见山顶条石的底面,当年造园者还特意在此处以堆塑的手法雕出盘龙图案,模拟屋顶天花。山顶处的条石有几块向外悬挑,显得有些突兀,故而特意在每块外露条石的端头粘连一块不规则的湖石,以作点缀。清代文人钱泳《履园丛话》记录嘉庆年间江南著名造园家戈裕良的言论:“狮子林石洞皆界以条石,不算名手。”[13] 在假山堆叠过程中夹杂条石是一种实用然而并不高明的办法,它暴露了假山人工雕琢的痕迹,缺少浑然天成之感。但在晚期的江南园林中这一手法则因其实用而得到颇为普遍的应用,在述园假山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结语
南浔园林因其时间较晚但却成就斐然而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后一抹晚霞”。从文献来看,述园当年水院、旱院结合布置的格局颇具匠心;从现状来看,尚存的园中置石叠山手法也很有代表性。如今虽然只剩咫尺庭院,但南建楼阁,北叠山石,坐在阁中欣赏北部庭院,犹如一幅立体的国画长卷,俯仰之间,景致多变,意境也颇为深远,与苏州、扬州、天台等地的庭园小景相比,各有所长,其造园手法仍值得今人欣赏和借鉴。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邬东璠老师、李路珂老师与本文作者共同指导了本次测绘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南浔朱倍得先生、沈嘉允先生、罗华女士、潘卫丽女士的热情帮助,特此致谢。

注释:
[1] 童寯:《江南园林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4,第28 页。
[2] 同[1],第27 页。
[3] 同[1],第39 页。
[4] 周庆云:《南浔志·卷21》,民国十一年(1922 年)刻本。
[5] 同[4]。
[6] 同[4],卷11。
[7] 字引之,号芷绶,咸丰二年(1852 年)举人,文学家徐迟的曾祖父。
[8] 同[4],卷10。
[9] 周子美:《南浔镇志稿》,见: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二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2005,第649-650 页。
[10](清)许羹梅著,杨涤清,莫磊诠释:《兰蕙同心录诠释》,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州,2006,第115 页。
[11] 同[10],第54 页。
[12] 同[4],卷11。
[13](清)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北京,1979,第330 页。

*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17823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