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还原以阅读为本的书籍设计课程教学

  • Update:2013-05-02
  • 李 瑾 西安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4期
内容摘要
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目的不同则教学方法不同。还原以阅读为本的书籍设计是针对书籍市场的混乱,明确提出本科阶段教学目标:在理解书籍内涵的基础上实现视觉的舒适顺畅与精神的契合。在授课中,教师把握大的原则:督促学生先行, 教师授课稍后,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认识;引导学生建立以个人审美思考为主体的设计观念;注重内文编排的打磨阶段;有计划、分步骤地帮助学生实现或接近目标。

 书籍设计目的分两种,一以阅读为主,二以欣赏为主。前者多在流通领域被广大读者接触,后者偏重艺术,严格地说应当是书籍艺术,实则借书籍外形表达艺术家个人观点,阅读与否成为其次。这类书多出现在各大小展览中或少量印刷,受众群体以专业领域人士及艺术爱好者为主。多数情况下,真正需要书籍设计师通过设计手段提升书籍品位,吸引读者关注的是流通领域书籍。这个领域受众面广、需求大,而目前,书籍设计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一,跟风抄袭现象严重,从一窝蜂模仿鲁迅著作“极少主义”风格,到各大出版社互相抄袭朱赢春获奖图书《不裁》之风泛滥。(图1)问题二,从业人员技术门槛低随波逐流现象严重,无能力追求原创高品位书籍设计;问题三,重书封轻内文,为减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出版社仅请设计师完成封面设计,内文排版直接套用或交由印刷厂完成。书籍整体视觉美被割裂,书籍乍看还好,但翻阅后苍白无力乃至千篇一律令人厌烦。

1. 国内书籍设计的“《不裁》之风”


2. 周明达《百年潮》分析内容草图


3. 王国权《丑小鸭》初期形式尝试草图


4. 周明达《百年潮》


5. 王国权《丑小鸭》(书籍结构形式探索)


6. 敖典《童年》(书籍封面形式探索)


针对目前书籍设计市场存在的问题,作为培养一线设计人员的本科阶段教学,应强调为人服务,还原书籍以阅读为本的实质,实现功能与形式并存,内文版式与书籍内涵相契,以提升书籍艺术品位为目标。教师应把握尺度,在有计划、分步骤地帮助学生实现或接近目标的同时,避免一言堂,警惕将学生变成教师意识的转换器。在5 周80 节课程中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督促学生先行,主动探寻未知领域奥秘,激发兴趣。稍后介绍中外书籍设计名家,优秀书籍设计作品,鼓励学生课后继续依兴趣进入更深层次的书籍领域。
具体实施:在课程交接间隙,提前安排教学。请同学们以实体书店考察、图书馆借阅、上网查寻等形式发现打动自己的图书,记录形式不限。要求周一开课分时段讲述。根据学生数量的多少可进行1-2 天,每天约占4 课时。
教学体会: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信息渠道中,学生因年龄与性别差异、受教育、喜好不同等原因显现出选择的差异性。教师以观察者的角度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状态,可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在有计划、分步骤的教学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步:确定选题(书籍设计实践练习第一步)。选题内容可选择读过的书再设计;自己撰写、组织内容或利用他人文稿创新设计。
具体实施:课前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或整理,明确选题内容主次,清晰分解章节。勾勒触动自己的内容,寻找代表书籍内涵的关键词。课堂上以小组叙述、讨论方法,互检内容信息分解与内涵认识的准确性。课后要求学生尝试寻找内容与形式表达的对接点,不断在头脑里、草图中记录各种可能性。(图2、3)
课堂检测根据学生程度、状态可进行1-3天,每天约3 课时。教师授课稍后, 用实物教学手段,把书籍基本知识点如书籍装订形式、书籍结构形态、书籍开本大小,书籍设计要素等信息灵活穿插到作品分析当中。
教学体会:熟知书籍内容是书籍设计的重要前提,是避免设计做表面文章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在设计前的分析整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建立以个体审美思考为主体的设计观念,对书籍形式大方向的把握,书籍节奏的安排有了初步的概念。
第三步:寻找内容与形式对接点,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这里,形式探索分两部分:1. 书籍结构—书籍外部“造形”与内部纸张组成形式。通过小实物的反复研究确定与书籍气质相吻合的书籍形态。(图5)2. 书籍封面图形、文字、色彩的组合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在多样性表现中寻找最佳的视觉表现。(图6)
具体实施:书籍结构探索2—3 天,注重材料选择的触感,连续页面翻阅时纸张大小变化形成的节奏及不同翻阅形式造成的阅读改变。组织班级内部讨论,检测结构与书籍特质吻合度。书籍封面形式探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灵活持续2—3 天。
教学体会:这个阶段鼓励学生跨界学习,在综合院校中做到这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重视过程中学生的努力,不轻易否定,从最初就卸下学生为追求成绩高低而丧失探索勇气的心理负担。
第四步:在以阅读为本的前提下,寻找与书籍气质相吻合的内文排版形式。这是课程重点,内文排版如同建筑内部空间,合理的区域分割、空间中物件之间的关系、内部细节的处理,才是人体会建筑存在作用的核心。在高校本科教学体系中,书籍设计课程通常设置为4周。在以往的教学中,进行到书籍内文编排时往往浅尝辄止,结课时,学生作品华而不实的情况在所难免。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针对问题进行教改,课程延长至5 周,希望在教学中增加内文的打磨时间,实现视觉阅读的舒适顺畅与书籍精神的契合。
具体实施:对比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带认可的好书,同一类型分类,在对比中找差距,学方法。通过对比,学生会很快发现字体要素决定一本书的气质,字体之间存在明显的视觉差别,字体在排版中默默起到调节书籍视觉风格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字体是内文排版第一步。进一步分析发现,一款适合书籍气质的字体并不能完全解决阅读舒畅的问题,阅读舒畅的原因是由字号大小、字间距、行间距,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空隙,版心与页面的空白决定。空白流动才是阅读舒畅的关键,空白是书籍内文排版风格的灵魂。这是书籍教学中学生掌握的难点,书籍内文排版的基础是舒畅,高度是有能力把握空白,用空白表现含蓄地将直白转化为余音绕梁,实现超越功用的精神享受。认识上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初期内文排版很快能做到顺畅阅读,但往往到了这个阶段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瓶颈,内文排版有些“寡淡”。(图7)

7. 王国权《丑小鸭》内文第一版


8.《丑小鸭》内文第二版


9.《丑小鸭》内文第三版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直接告知学生如何去做,而是选择优秀书籍,在对比分析中启发引导学生。如:朱锷事务工作室设计的《设计中的设计》与吕敬人设计的《书戏》内文排版对比分析,两者都存在双阅读线(页面内同时有横向、纵向阅读文字)。《设计中的设计》阅读安静,《书戏》则明显活跃。它们之间的差别最主要是由文字跳跃率(正文字体比最大标题字体的大小比率)和双阅读线的控制比例关系这两点决定。《设计中的设计》文字跳跃率低于《书戏》,内文因此保持低频率活跃度。《设计中的设计》横向阅读线明显为主,纵向阅读线只在版心边缘出现比例不到10%,只是起到调节平静中有波动的书籍节奏作用。《书戏》也是以从左至右的横向阅读为主,但到了介绍每位设计师的页面时,突然出现横向、纵向阅读线,比例关系逼近5 比5,纵向文字阅读线与横向图片阅读线形成强烈对比关系,造成《书戏》从平稳递进到高潮冲突迭起近似“戏”剧表演空间里节奏鲜明、结构完整的艺术形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学习,学生的吸收反应到编排上的进步,如图8 王国权《丑小鸭》内文第二版,在不影响阅读情况下正文向右倾斜,不稳定的视觉是加强丑小鸭最初被排挤到失落的悲伤情绪,两幅插图配合文字叙述一近一远以连环画叙述风格增强视觉感染力。此时的排版做到了与书籍内容相吻合的要求,但设计师自己对书籍的理解,感受还没有释放出来。
随着设计的深入,教师适时调整相应分析书目,针对性解决学生遇到的阻碍,引导学生进入细节打磨阶段,如图9《 丑小鸭》编排中出现双阅读线,增加的竖向阅读线是设计师的独白,正文中间出现红色下划线,突出勾勒的文字是隐喻这些词语是对丑小鸭的伤害,引发读者的感同身受。绘图面积的增大形成图文对比率增高,页面节奏增强,突显丑小鸭的孤独,绘图空间调整改善了图文、绘图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内文的不断打磨,学生开始能体会到选择恰当的形式语言表达内心感受,不直白粗糙又能准确传递书籍内涵的设计奥妙所在。
第五步:阅读检验阶段。对于初次接触书籍设计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虽然已意识到书籍是通过连续的翻阅实现视觉的流动,通过调动书籍内外各要素把握整体节奏。但落实到设计当中,因为统筹规划能力的高低,经验的缺乏,加上屏幕显示与实际效果的差别都会造成学生设计稿中节奏松散、不清晰等问题出现,现阶段是整体与节奏的调整。
具体实施:要求学生打印原比例尺寸黑白稿,按阅读顺序上墙或铺到地面展示。先不考虑纸张、色彩对设计的影响,单纯校对阅读的通畅性、书籍整体节奏的把控力。这是教师可用设置问题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设置的问题有:1. 字体、字号是否合适? 2. 空白是否舒畅? 3. 连续页面中,前后相续的设计要素有哪些?是否能把控住整体风格?这个环节至少要通过2 次以上的打印修改循环。(图10)内文的整体性、节奏把握基本到位后,接下来打印彩色实物小稿并装订。这一步骤检测的是书籍形态结构最终是否合理,翻阅是否顺畅,书页划分、切口处表现是否要加强,色彩还原是否准确等问题。经过有序的阅读检验修改后,可以放手让同学完成选纸、打印、装订的实物呈现。

10. 尚可娟《只言片语》 打印修改稿
11. 尚可娟《只言片语》实物呈现稿
12. 周明达《百年潮》实物呈现稿


《只言片语》这本书是平时有关自己心情的日记,以小诗歌的形式来表现的,长短不一,只言片语、简简单单、透露着隐约略略伤感的情绪。书籍内文编排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用疏密明显的节奏来把握整个书的韵律。
该书开本用的是过去老式信纸的尺寸397mm×263mm,留有空旷的想象空间。书籍的文字以静蕾简体为主,突出手写的亲切感,书籍的纸质略微发黄,整体薄透,吻合作者心中日记的味道。书籍用铁扣装简单装订,书封字体“只言片语”如被风吹皱,暗合主题,带着感怀时间流逝的淡淡忧伤。(图11)
第六步:实物呈现,即使有前期的认真检测能做到心中有数,但因纸张、印刷方式的选择不同,还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时适时对文件做相应调整。最后完成打印、裁切、装订、修整工作。
教学体会:实现以阅读为本的要求较容易掌握,超越书籍功用达到精神的契合高度是个人认识、修养与悟性的结合,在短短5 周的时间内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做到超越,作业未必完美,甚至出现失误。但课程结束,就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进步,教师最应做到的是鼓励他们在不断前行中释放自己的才华。
《百年潮》是一本关于家族史的书籍,从1858年至今已跨越了一百多年。全书以历史发展时间为经,以各人物纪传为纬,以辈分先后顺序层次排列为章节。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故事全部打散按时间顺序进行排版,版面有三条阅读线,分别是人物的出身简历,家族事迹和国家历史事件。照片选用家里的老照片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分别用褐色、红色、蓝色、黄色代表不同的时期。目录采用线连的方式,以错乱复杂表现历史的复杂和多变。(图12)而《丑小鸭》的设计者(王国权)则在通过自己的作品尝试不同的排版方式,寻找与书籍内文相契合的形式。每一个排版都有一个主线,引领排版的整体性。每一个排版都遵守了整体排版的共性,不断寻找不同的细节,体现个性,增加版面的活跃性。设计中的寻找如同丑小鸭的人生虽不顺利但最后的结局美好。

结语
还原以阅读为本的书籍设计课程,是面对书籍市场的混乱,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放在内文编排的打磨阶段,回归书籍是用来阅读的本质。在督促学生先行,教师授课稍稍滞后中,逐步建立起学生个体设计观念,用对比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进步,有计划、分步骤帮助学生实现或接近书籍视觉的舒适顺畅与精神契合的教学目标。不仅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更以提高书籍的品位为己任。

参考文献:
[1] 祝帅:“2008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平面设计”,《新平面》,2009.6。
[2] 周娜:“字体,带来更愉悦的阅读体验”,《艺术与设计》,2012.7。
[3](德)汉斯·彼得·维尔堡:《发展中的书籍艺术》,余秉楠译,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93。
[4] 吕敬人、赵健、王红卫编著:《在书籍设计时空中畅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06。
[5] 吕敬人编著:《书戏》, 南方日报出版社,广州,2007。
[6](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