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具象与抽象:设计思维基础课程新感悟

  • Update:2015-03-10
  • 范寅良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11期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将设计思维基础课程进行了梳理和阶段性的总结,将设计思维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时代特点和年轻设计师的兴趣趋向,总结了设计思维教学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设计思维中的基础——抽象与具象思维之间的转换是至关重要的。从设计对象中抽取元素开始,以及之后进行重组的过程是设计思维的关键阶段。这个重组和演变的过程直接决定了设计最终成果的质量。因此,设计思维的基础教育对一位设计师的成长起着奠基石的作用。探索设计思维基础教学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通过师生间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有效的设计思维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设计思维、抽象思维、再构成、设计教学

一、课程目的

一个良好的设计思路过程往往承接着一个优质的设计成果。设计思维的培养应该是有的放矢的。策划制定一套潜移默化的方案,每位年轻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帮助他们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是我们设计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校“三维造型基础课程”的最新设置,是把众多设计专业共有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思维训练,渗透到一门纯基础课程之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在进修专业课程之前,做好专业基础知识上的一些准备,也可以让年轻设计师们尽早培养适合自己的设计思维,寻找和逐渐积累出最个性化的部分。

二、课程理念

1.基础:从“零”做起

设计思维课程是一门“软”学问。针对不同年轻设计师和他们的设计思维,无法找到统一、固定的训练方式。这门课程因此具有多变、多元和多角度性的特点,作为教师也无法和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而应以“导引”的方式训练和培养。

设计思维培养方案的策定是根据当下学生的特点,一定要从年轻设计师的兴趣出发。比如,我们可以找到他们已有共识的兴趣范围,之后针对兴趣范围的“大题”,让每一个设计师选择自己的“小题”。这样一方面使基础课程具有时代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课程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学习从兴趣入手,选择来自于自由,无形中这种兴趣加自由的选题成了创作动力。大的主题可以是环保、城市病、等候空间等;小的选题可以是身边相关的空间和熟悉的场所,这样便可以让学生相对容易地进入自己较熟悉的思考环境。

2.引导:循序渐进

从一般思维模式到设计思维模式是质的转变,需要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让课程形成自动推进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激发学习的灵感,是本类课程效果比较良好的运行模式。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穿插鉴赏一些世界级优秀设计作品,慢慢提高他们的品位,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方案时,往往能很自然地找到一些正确的改进方向。

3.推进:坚持深化

方案拟定后会有很长、很艰苦的深化和制作周期,需要对学生多加激励,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和控制能力。设计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工作量超出想象,或者出来的效果不像所设想的那样完美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多方位地鼓励学生。比如,展示国际上相似优秀案例艰辛的制作过程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艰苦才能卓绝的道理。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设计公司(Herzog & de Meuron)在慕尼黑建筑展中就展示了为2008年中国奥运会主场馆“鸟巢”设计的200余个草案模型。(图1

4.灵感:观察生活

经常会听到学生们感叹找不到灵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多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真正的灵感和创意大多来自非设计的生活领域,来自仿生、仿大自然、仿生活领域的灵感。它们看似没有设计,但是其实揭示了设计最原始的初衷和目的。其实,每个人接触的信息大致相同,之所以某些可以最终形成设计作品,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决定性的“分水岭”。设计的灵感和出发点无所谓“内外”即“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

三、课程案例

1.仿生篇:“自然,我们最好的老师”

大自然万物的发展变化,生长规律,结构特征,动作习性,生存环境等都是我们设计师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和用之不竭的设计动力。

课程举例:纸老虎、Ocean

1)纸老虎:抽象思维的认知和训练

课题:要求学生们近距离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现场对该动物的一举一动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下来。主要收集整理该动物的体态、尺度、结构、特点,以及生活环境。最终呈现要求每个学生制作出一个尺寸为11的抽象实体动物模型。

这里,最重要的是抽象思维的认知和训练。学生们大都会在短时间内做出很具象的模型,但是经过慢慢剖析,才能体会到,设计所呈现的不是在于有多么仿真或者多么写实,而是在于概括。随着亲手制作过程的深入,学生还会慢慢体会到,其实我们人类能够掌握的加工材料和制作手段很有限,远远不可能复制一个具

象的动物,例如动物的毛皮、肌肉组织、动作能力等。这再度证明了,不抽象是做不出设计作品的。比如,人类可以从一个简单的螃蟹前肢,通过仿生学的原理归纳设计出钳子和剪子;从鸟类的飞翔本领抽象到航空技术,但是飞机机械永远也不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翱翔。这些从具象中走出来的科学也一再验证了抽象思维的由来,即人类模仿的局限性。

再如水母的抽象过程,它柔软的外体和莹透缤纷的颜色是无法复制的,而其运动特点和结构是可以抽取运用的。学生作品最终留下来的,即是如伞状的、具有伸缩功能的骨架结构。(图23 

再比如犰狳这种外形特征很明显的动物,它躯体的折叠性与体貌是进行抽象、归纳和设计的最佳切入点。难点是如何找到一种结构概括表达这种构成形式——既可折叠,又不能过于复杂。所展现的成果很明显地展示了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从中感受到了设计构成带给我们的美感。(图45

 

1.“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慕尼黑建筑展中展示为2008年中国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设计草案模型 2. 仿生学生作业《水母》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孙毅 3.《水母》细节图 4.仿生学生作业《大犰狳》 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肖媛 5.《大犰狳》细节图

2Ocean:加入动态因素

课题:在与学生共同参观过海洋馆之后,以海底动物为对象,开展设计思维的基础训练。同样是引导学生抓住设计对象的本质以及结构上一些特点进行设计,只不过这次又加入了四维因素——时间,即动态因素。最终成果要求模仿该生物的运动特征,制作成类似于装置的设计作品。该课程除了针对形态上的抽象思维的归纳整合是难点之外,又加入了动态机械结构的难点,学生需要研发一种特殊的机械结构。 

由于难点突出,设计过程更应思路清晰,方法得力。应鼓励学生不断对该动物某种最特别的特征进行设计和深化。如仿乌贼的作品,就是通过一组相对复杂的联动机构,将手指与旋转结构的互动而形成多层的、不同杆件的重复伸缩运动,用来模仿乌贼腕足的运动特点。(图6)以剃刀鱼为仿生对象,将它们从海沙中不断钻出的动态变成16组连杆装置,通过放置在一侧的摇杆会产生不断、不同方向的折叠运动,以此模仿随机的运动效果。(图7 

可见,仿生类设计的最终作品都找不到被模仿对象的影子,留下的只是某一种结构、某一种方式、某一种规律或者某一种动态,而这些才是我们设计师为将来的设计作品所需要的。设计绝不是面面俱到。不断将具象事物剥离的过程,就是从一个具象事物走向一个抽象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做减法”的过程,最终成果必然是更纯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此类课程总结出一定的思维训练规律,即总结抽取归纳再构成的过程。

具象事物→抽取→归纳→再构成 

2.仿物篇:“构成,我们最好的工具”

当我们遇到具象事物时,会用抽象思维方式,但是当我们遇到比较抽象的对象时,需要哪种设计思维方式呢?比如城市、形状或者艺术等这些比较抽象的设计对象,它们复杂、多元,面对这样的设计对象,该如何厘清设计脉络,如何找出重点,如何归纳整合成设计作品呢? 

课程举例:我的城市、我看形

1)我的城市:由多元直观到归纳抽象课题:学生们自己选择一座喜爱、熟知的城市,通过资料收集,对其进行抽象设计,以一个1米×1米×2米的空间表达该城市。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课题,城市包罗万象,人文、肌理、历史等多元化的组合容易使人陷入迷雾。如果找到了切入点,例如普罗旺斯,它的薰衣草世界闻名,但是过于具象地体现这种植物必定是过于具象的思维方式。如何既有它的特征、气氛、感觉,又体现了它气质上与众不同的浪漫与恬静呢? 

学生通过借用大量的媒介和物体,避开薰衣草植物的直观感受。最终,他们把普罗旺斯抽象成为一个倒挂的、朦胧的、由紫色线条构成的空间。如春雨般垂落的幕帘,在空中结成了薰衣草的负形,而真正的甜美与爱意会让观者站在这个体验空间当中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很成功的设计:形未到,意到!(图89 

再如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个城市非常多元化,其建筑肌理也参差不齐。学生们运用小体块、模块化的设计表达对该城市的认知,就选对了设计媒介。既突出了该城市的多元化,又展示了该城市典型的建筑组成特点。(图10 

2)我看形:设计构成基础

课题:寻找熟知环境当中自己感兴趣的一类肌理,它们可以是不同的物体、空间,但是在某种构成方式上又有着一定的统一性和相通性,最终制作出1米见方的立方体加以表现。在寻找当中不乏灵感,有的学生很快领悟了以构成规律作为寻找规律的方式,随之带来的设计思维也就顺理成章多了。以设计构成为基石的设计过程是聪明的做法。因为我们可以很快地运用线材、杆材或者是面材,体现构成中独有的逻辑和气质,而这种所谓的“重复”,不断地层层叠加和变化,最终形成了丰富的层次,营造了很多迷幻的感觉。(图11-14

通过以上一些案例的成果展示,我们不难看出,在设计思维过程当中,设计的基本功,俗称“设计三板斧”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最终应对从具象到抽象设计思维类课题最常见的手段。这些构成语言和它们所揭示的规律,是抽象设计思维中的灵魂。揭示的是规律,展示的是类别,总结的是结构,符合的是逻辑。能够将它们综合运用的时候,就能在面对较复杂、较抽象的设计对象时,快捷地找出创意点。 

综合的构成语言是设计思维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搭建了被设计对象与设计成品之间的桥梁。“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选择哪个创意点为突破口,或者选择哪个设计构成语言当主导,最终都要达到设计目的。抽象思维的重点还在于要不断“做减法”,利用熟知的规律和方法对它进行整理和归纳。最终形成我们需要的设计品。

 

6. 仿生学生作业 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美29 班 张展 7. 仿生学生作业 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美29 班 张展 8.《普罗旺斯》细节图 9. 学生作业《普罗旺斯》 10.《布宜诺斯艾利斯》细节图 11-14. 学生设计基础作业 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示设计专业,刘佳茵、乔挽月、王艺璇、崔子昳

四、课程总结

1.学生感悟

关于课程的效果和学生的获益程度,为了追求真实度,笔者采用收集学生课后即时感想的办法。让学生们在课后根据自己这一阶段设计思维课程的体验,结合课后感悟,写出自己真实有据的设计感想。篇幅所限,现精选几篇作为参考。学生的这些想法和感受也是我们作为教师今后不断改善课程,拓展思路,总结经验的重要参考和推动力。 

“第一天了解工作内容后,第二天被告知要把自己选择的动物做出11的模型,刚听到的时候还是有点茫然的,到底是应该像写实的雕塑还是用几根抽象的线条来让人意会……”

——李凯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美99班) 

“说到课程本身,从狐猴身体的折法开始,研究吹鼓的纸质折法,直到最后出现较好的效果,我一开始并没有预计到能有这样的形态,也是我课程中的收获之一。最后在布展期间我们还用一周时间制作动物场景,在没有熬夜的情况下手工编织了三个木条围拢的圆锥状造型,是我比较满意的成果……”

——李诗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美99班) 

“最初的时候,我还只是以蝠鲼的外部形体为主,去抽象一个形态,可是逐渐体会到动物运动的核心是它的骨架,从骨骼研究运动方式才是最好的途径。选择恰当的运动方式要借助草模型来实现,于是草模型又让我煞费脑筋。过程之中不仅考验了我的动手能力,也考验了我的耐心,在一次次的试验中和老师的建议下找到了我觉得最合适的运动方式……”

——司牧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美29班) 

“‘过程’,是作品最重要的环节,从老师提出作业要求,到第一个模型再到最后一个模型的这个过程里所学到的东西是我最大的收获,从探讨中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一步一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过程才是令我收益最大的。只有在探索中才能真正学以致用,才能快速、正确地汲取知识……”

——王占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美29班) 

“三维造型的课程是一个非常好的过渡平台,是入学后必修的基础课,它让我们由高中过渡到大学。如果没有这个过渡,我们大二、大三年级的课程会非常吃力。而且,三维造型基础(2)的课程作业主题是城市,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国家与城市,也教会了我们提取关键词和关键物,学会由具象变抽象……”

——张琦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美19班) 

2.教学感悟

“像”是在我们设计中的“神似”。是“似”而不是“是”。笔者总是在教学中讲:“不要拿苹果去展示苹果!”意思就是不要拿原有具象的事物来说明它自己,如果这样那还需要什么设计呢?!还谈什么创意呢?!做到“像”是设计的基础,之后才能称之为“设计”。抽象思维的训练是我们设计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功课。应该经常尝试揭示事物的本质,抽取事物对我们有用的元素,我们的设计应该具有剖析能力和整合能力。即不断“做减法”和不断“重组”,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设计思维模式,应对不同的设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