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工业设计创新的内在机制

  • Update:2012-05-26
  • 蒋红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4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工业革命从生产方式上掀起了人类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设计则伴随这种变化,以人类应该怎样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为内在动力,从工业文明的角度开启了变革的篇章。如何将人类的文明与日新月异的生产技术恰当地协调起来,始终是现代社会与其发展目标相作用的创新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中国与世界一道,面临以工业信息化为背景的经济转型和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等深刻议题。思考创新,则需从宏观的国家管理力量,到微观的公司变革的整体构架中发现问题。工业设计既然以工业为背景、以文明为指向,那么,其创新的机制就远比其输出的成果来得更重要。本文试从其内在的结构分层和运行机制中来分析和考察其创新的机理,更本质地揭示和把握工业设计创新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

一、引论
        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生态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严峻问题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模式、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等的结构优化与转型十分重要。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整能力正成为支撑整个世界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发展和创新等名词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变的命题,是人们描述变革和呼唤进步的主题词。其中创新更是为我们当今社会所津津乐道。
        创新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指向,而只是我们实事求是开展工作的属性。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必须冷静地思考创新等诸多口号中,除了由于落后太久而引发的对发展和变革的强烈渴望和赶超热情之外,是否更应理性地联系实际,深入地建立对内运行机制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虽然创新是进步的必然要求,但是问题的要点在于,创新本身并不是目的,创新的本质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才是关键。工业文明对于中国,应该是一个具有当代意义的命题。
        工业设计是一个以工业文明为指向的新兴学科。它是从现代工业化社会细密分工中分离出来的学科,思考其创新的问题,应该既要吻合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又要面对社会的实际工业经济环境和特质,融立场、目标、现实、历史于一体地全面考察和分析。正如工业设计产生之初,就有着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使命一样,对当代的工业设计创新研究,也应该与现在的社会生产情况、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与消费、技术与工艺等诸多方面有机地联系,使中国是工业设计与世界发展的步伐相一致。
        由此,只停留在围绕创新的手段与方法上的讨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它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予以考察和认识。认识创新的内在发生机制,远比拥有几个新颖的创新手段来得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个角度展开探讨,试以工业化社会为背景,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事实中讨论工业设计创新的内在结构,剖析工业设计创新的内在动力与运作机制,整理其特质,以期对工业设计创新的基本规律予以认识和把握。这样探讨的根本意义还在于,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结合时代的要求,将设计的创新成果能够真正经得起历史的验证。
 

二、工业设计的创新输出有着丰富的途径和领域,并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
        工业设计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进程不断深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时代赋予的一种组织形式的创新。这种创新的特质,表现为人文精神、经济活动和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所以,从工业设计外在的作用与其创新成果的输出来考察,最能直接反映社会各领域对其创新价值的判断。
        为了利于本文展开有效的讨论,我们将试从这个观点出发,以一个较为整体的构架,从相对微观的企业层面,到相对中观的地区层面,再到较为宏观的历史层面这样三个方面来考察与分析。
        1. 企业层面,即从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需求的层面来看企业对工业设计的创新需求最为活跃,数量上也是最多的。设计的创新既包括了来自企业内部设立的工业设计部门,也包括了工业设计的社会性服务这样两大类企业。它们在实现创新的途径上十分丰富,有基于技术、原理、结构的,也有基于生活形态、使用方式、目标人群的,更有来自市场、企业战略、产品管理等领域的。这里我们列举几个角度的典型来看。
        例如,国内知名企业联想集团近期成功研发了一系列智能手机,并通过全面寻求产品差异化的创新途径,从产品系列组合的方式入手,满足市场细分的需求——通过S、A、P 等几大系列的创新联合,整合从产品定位、外观、定价,到渠道等方面,在市场上立体地实现了满足高、中、低各层次消费者人群的需求的布局,将“乐Phone”产品原型突破成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全面成功的范例。

        再如,国际知名企业“H&M”。其设计创新的路径则是以绿色环保的品牌打造来展开的。从2002 年开始,就从产品的原料做起,并之后始终以使用环保原料为特征,创给世人一个以生态消费主张为理念的品牌设计文化。在具体的设计创新途径上紧密依托高科技成果,突出有机材质(organic),一种由生长纤维制成的,不使用任何化学杀虫剂的新材料;以及可再生材质 (recycled),一种由消费后和消费前的废料所制成,并能减少水源、能量和化学品使用的材料;以及天丝“TENCEL/Lyocell”,一种由使用FSC 认证(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的,通过南非桉树所提炼的纤维素制成的纤维,并将其在闭合环境下制成的新面料,使其在化学制剂中也可循环使用,不造成环境污染。材料、工艺、环保、品牌的联合与突破,是其设计创新的途径和方式。
        还如,国内知名设计公司“嘉兰图”。其通过目标人群的生活形态研究,自主开发了一系列中国老年人使用的手机。独特的人群定位和创新方法,使得一种始终以追随年轻人脚步的时尚产品,成功转变为让沉稳老人所喜爱的贴心用品。其创新路径,则是被设计师们扩充到了研究特定人群的生活形态来获得支撑。
        其实,各种来自于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途径之多,不胜枚举。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必然要通过工业设计来予以实现。从设计创新运行的领域和途径来看,实在是十分丰富,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对于工业设计创新的成果,企业其实只有一个准则,即实现企业既定的市场目标。所以,这里的结论是,工业设计的创新规律,关键点并不来自于对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成果的外在途径的整理上。是否真是这样呢?我们再看另一个层面。
        2. 地区层面,即从地区经济,或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来看放眼世界先进工业国,它们对工业设计重视有加。从区域经济层面或国家经济层面提出要求的,都是这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社会工业化程度和体系相对完善的情况下,或从地区产业链的转型,或从新兴产业的培植与孵化,或从国家经济形态的转变和提升等目标下诞生的。
        众所周知,德国、英国、荷兰、瑞典、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国家或地区,无不从工业设计入手,通过政策手段和全社会响应等效应,将工业设计的创新辐射到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振兴中去,为其经济增添强劲的发展潜力。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作用,毋庸赘述。这里,我们就以上个世纪最后的20 年,亚洲四小龙崛起中的一个国家——韩国为例来进行阐述。
        韩国自二战之后,经济战略形成重大变化,决意倾国家之力来发展工业设计,这也成为其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韩国以工业设计为龙头的产业振兴计划,促使其国内企业和产品以高度的独创精神和品质标准走向世界,并使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形态,在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变化。
        韩国设立了“国家设计振兴院(KIDP)”。它是韩国产业资源部的直属机构,负责韩国政府推动全国设计产业发展的设计提升、设计培训、设计实施、设计战略、设计政策、设计推广等多项工作。资金来源方式为以官民共同融投资的运作方式,其中80% 来自政府,每年政府拨款大约合2 亿人民币。它通过提供专业咨询和分析,帮助韩国中小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为每个中小企业提供占总设计开发费用50%—60% 的补贴,用以鼓舞企业生产具有“设计导向”的产品。举办的设计大赛,包括优秀设计奖和韩国设计大赛,这两个大赛都设有“总统大奖”。同时,设计振兴院还通过推广活动提高韩国民众对设计的总体认识,在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为了建立设计的“上层建筑”,韩国设计振兴院致力于完善国家的设计基础设施,专门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为设计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同时提高群众的设计意识,针对在职设计师和新人提供教育训练。
        韩国还设立了“国家创新设计中心”。它是韩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共同建立的,在其全国共有29 个分中心。资金50% 来自中央政府,其余50% 来自地方政府。该中心的硬件设施全部来自政府资金扶持,主要是为处于创业阶段的设计师提供一个面积约在30 平方米至60 平
方米不等的办公场地,含有会议室、展厅、图书阅览处、材料库、休息室等公共设施,为韩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创意设计服务,其中不乏获得德国红点、IF、GMARK、GD 等国内外设计大奖作品的个人和团队。该中心进一步融合了国家的经济力量,高度促进了韩国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当然,其他诸国在具体措施上都不尽相同。原因很简单,即国情不同,背景各异。
        我们这里需要指出,事实上,各国、各地区通过工业设计创新,都收到了十分深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观其做法和政策,以及工业设计输出的形式和作用方式,实在是花样繁多,难以类比。所以,我们既看到了工业设计创新,从地区层面和国家层面所发挥出的强大作用,又对其创新路径的外在途径来看,难以计数,且也无有效仿。这就说明了,工业设计的创新途径,从外在的途径上做出整理是困难的,也是较为表面的。
         3. 历史层面,即从工业设计自身发展的历史演进来看自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生产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人类社会绑在了机器上飞奔。工业作为一种社会性生产方式,它的狂放和“双刃效应”不久就显现在了人类历史舞台上。工业设计的诞生和之后出现的社会专业分工,以及学科的设立,就是人们对其逐渐认识的结果。人们最终要求工业生产必须从人类的文明角度出发,抵制无度的挥霍和野蛮掠夺。正是在对工业生产的批判中,人们赋予了工业设计的历史使命,即在更文明的生产中,创造更文明的产品。
         所以,从历史的演进来看,工业设计虽然发端于产业技术的变革,却是人们面对粗劣制品的一种人文精神和文明意义的回归,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一种逻辑上的胜利。正是这种逻辑,形成了工业设计创新的内在结构,保证了工业设计始终作为独立学科的存在和进步。要弄清这个创新的内在结构,我们可以从工业设计的历史中两个最重要的段落来分析。
        第一个段落,即在工业设计自诞生之初,它的工作形态和成员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从之前工艺美术运动的单纯艺术工作者,转变到了德意志制造同盟的以技师、手工艺者、企业家和艺术工作者联合的结构方式上来。由此,奠定了之后的现代设计,到商业设计的以驻厂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人等为主体的设计组织方式。
        历史表明,在这个过程中,工业设计的创新角度和角色一直有所变化,或表现在各自启用的工作模型上,或表现在其存在的形式和输出方式上。但是,这些区别与不同并没有影响自德意志制造同盟建构起来的设计创新的人员知识结构多样化的事实。这种结构表明,工业设计的创新结构,应该由来自科技与工业、艺术与文化这样的两大领域的人才来构成。进而,创新的内在结构概括起来则是生活与生产两个方面的连结。
        这就是工业设计创新的内在结构。它们的连结与协同,则赋予了工业设计创新的最基本动力。换句今天时髦的话,就是跨界联合。
        第二个重要的历史段落,即二战之后以美国、北欧和日本为代表的现代工业设计崛起。美国以企业在基础,将商业、市场、设计战略以及品牌文化等,通过工业设计整合在了一起,形成强大的企业竞争力。其中,标志性的企业就是人所共知的Apple。
        北欧则以强化人文精神,将家的温暖与高科技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工业设计的创新,实现了独具特色的情感化设计理念,使全球为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生活艺术为之动容。其典型的企业有IKEA、H&M 和B&O 等等。
        日本以细致的生活形态研究和缜密的工业生产技术,以及产品品质管理能力,将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战后奇迹般的经济崛起。其最典型的企业有SONY、MUJI 和TOYOTA 等。
        以上两个历史步履表明,无论是工业设计诞生之初,还是在它进入的较完善的成熟期,高度的工业化生产与人文指向之间有机联系的特质,是其内在的基本内容结构。这种内在的结构恰恰是支撑工业设计创新的,独特又稳定的内在结构。
        纵观以上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创新的外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其内在的结构却是稳定而清晰的。工业设计正是通过这样的内在结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着对工业化生产和人文指向的整合与创新。


 

三、工业设计的创新是适应性机制的创新
        工业设计正是通过这样的内在结构,整理并建构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突破了一般通过单一领域开展的创新,融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于一体。这样的结构,使设计的思考形成了有别于自然科学纵向的创新路径,改以横向的,跨学科联合的方式予以展开。进而,形成了工业设计的自身特有的创新活力。小至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工业设计内在的创新动力赋予了经济形态和组织方式迥异的发展空间。
        对这些内容的重视和思考,进一步推动了这样的思考,即既然结构是重要的,但又十分稳定,那么什么又是变化着的呢?也就是说,只有结构,不能结合环境的限制与条件,依然只是一个架子。所以,我们还应该顺着这个结构,进一步考察其运行机理,从中发现更基本的规律。
        下面,试着从这样几个角度予以剖析:
        1. 自18 世纪下半叶到19 世纪中叶,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以技术作为巨大杠杆的,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类摆脱延续几千年一直持续着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开启了现代社会文明历程。这场表面上看来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引发的变革,实质却是推动社会内部生产组织变化,并引发生产关
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变化的导火索。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运行方式进入了深层次的变革,其实质是社会生产机制的变革。这段历经了二百多年的跌宕起伏,从19 世纪的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到20 世纪的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完成了以工业经济形态为主体的国家经济结构,并普及为整个世界的大趋势,正是这个机制的作用。
        将工业设计史放在历史背景中考察,我们能联想到由古希腊人色诺芬撰写的《经济论》中,所隐含着的“如何管理、组织生产”的经济学原理与工业设计行为本质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技术、工业化生产方式,以及人们对事物的美好愿望与情感诉求等精神层面的、社会文化与生产秩序等综合要求的,对文明的渴望才点燃了工业设计的活动,并赋予了使命。工业设计正是嵌入在这样的经济变化洪流中,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的几十年间,人们面对“工业”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依然要回归到寻找人类心灵家园和社会和谐的发展轨道上来。这种要求其实是独立的,不是技术、美术、艺术所能单独孵化的,而是随着新兴的工业化社会进程而不断引发的。工业设计从一开始就有了独立的,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指向的创新思维逻辑。
        因为这种指向逻辑,使得设计与当时社会的诸多背景产生了联系,它的内容则要由设计者们赋予。这种赋予就是机制的一个侧面。
        2. 顺着这样的思维逻辑,工业设计创新的输出逻辑也就随之可以这样明确,即在产品创新的人文指向和日益高科技化的工业技术之间寻求文明路径。

        以这个逻辑判断,考察工业设计发生在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创新成果,就不难对其创新行为的内在机制作分析了。证明材料比比皆是,例如,众所周知的由英国人莫里斯所领导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它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其运用的理念的历史性落后,即,运动的目标是对文化的一次新贵阶层的复辟,看似再高雅的人文艺术,一旦脱离了对社会先进技术的尊重,那么失败是必然的。但从其历史的正面意义来看,它首次调动了设计的逻辑,对当时的工业革命成果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反思。艺术和手工艺运动的性质,提醒我们重视先进生产技术,并将其与人类的情感与精神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历史的最强音。
        之后,德国包豪斯运动的胜利再次证明这样的判断是正确的,即工业设计的内在结构一旦得到梳理与连结,工业设计创新活动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从这些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工业设计从一开始就孕育在新兴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对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工业化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是同样敏锐的。这种敏锐形成了联系,产生了机制,并赋予了工业设计以时代的任务和创新特质。
        虽然工业设计创新的内在机制还有更多维度,它这些基本特性告诉我们,工业设计创新的内在机制是其创新的要点。
        3. 同样,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形态亦是因企业不同而不同的。不同的企业,经济方式、产业形态背景,以及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然形成纷乱的创新手段。洞察他们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创新规律,依然可以从其内在机制中予以剖析。
        例如日本松下设计研发中心。其工作的模块主要分成“生活形态研究”、“生产性材料的研究”、“市场竞争环境的设计战略研究”、“设计部”、“设计工程部”,以及“设计经理部”等六个主要部门。前三者完成的是设计概念从哪里来,之后两者完成的是设计概念如何呈现,最后者形成联络与综合管理。前三者的这些研究活动,直接和间接地支撑着设计的进行,并对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就其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就可见一斑,600 人左右的研发总部,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是在这三个领域中工作的。之后两个部门,完成的是信息的再整理和将概念输出为定案。最后的一个部门,则具有最关键的沟通作用,既将设计中心与整个企业的战略意图相联系,同时又建立起中心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还高度调动社会研究资源和分布在全球战略市场上的设计信息站,形成了独特的“松下研发”机制。由此可见,工业设计的创新基础,大量发生在设计之外,与生产性技术和人们生活考察的相关性资料的研究和收集上。整合来自这些方面的资讯,已经成为工业设计创新的主战场,设计的工作领域也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产品形态的更改。进而,建立特有的设计创新组织机制,才能使企业于竞争中不败。再如支撑当今美国苹果企业的知名工业设计公司IDEO。
        与其他世界知名的设计团队如青蛙、SONY、GK 等设计公司。IDEO 近十几年来的最大变化,是企业内逐步成立和形成了大量的设计经理小组,并已经成为其内部组织的核心力量。随着国际经济形态的演变,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因素下形成的高度产业协同,使得工业设计的事业,由原来的单一服务转变成外包式管理服务。这就要求工业设计呈现为一个更具多面手意义的角色。既要倾听企业者的需求,还要考察使用者的行为,并整理来自生产组织提供的工艺报告和商业组织提供的技术标准。高效的沟通能力和整合能力,已经成为工业设计的主要能力。设计人才同样也已经从对产品的造型能力、产品的商业策划能力和单纯的概念表达能力,演变为更具团队协同的综合能力。这种独特的工作性质,要求工业设计越来越需要具有这样一种特有的才能,即横向的沟通、整合能力和组织机制。由此,工业设计的创新机制,同样在工业设计专业团队中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和意义。工业设计运行团队的创新能力,在结构上日趋横向,在组织上日渐灵活。
        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依托结构,与时代相对应的机制则异常灵活、多变,以适应复杂的环境与条件。所以,工业设计的创新,其实质就是在这样的结构中寻求适应性的一种机制的创新。这能让我们想起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先生所著的《人工科学》一书中分析设计的创新时,其归纳为“作为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的创新是其内在结构,对未来社会所引发的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考察了创新的社会意义,以及作为当代社会的生产主体的社会工业化生产。之后将目光锁定在工业设计创新的基本平台,考察了其丰富的外在层面和丰富、灵活的创新方式。分析了工业设计创新内在的特殊结构,并将讨论集中在了通过这样的基本结构,工业设计创新的关键是寻求与时代背景相匹配的运行机制之上。
        工业设计的创新,是在特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与其时代背景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以设计为载体的适应性机制。创新既不是工业设计活动的起点,也不是工业设计行为目标,而是其在运行高度的人文指向、高度工业化生产与沟通和整合机能这三者之间所形成的特定机制。认识和适当地建构这种特定机制,来实现其三者内容的适当运行,才是工业设计创新的本质所在。也就是将人、事、物与情、理、利有机地协调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协调实践,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工业设计的创新路径。如果说工业设计活动本身是工业文明孕育出来的机制的话,那么,工业设计的职能则也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条件和生活品质之间不断寻求沟通机制的创新。由此,创新,对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者来说,只是对其工作过程的一个形容词。
        工业设计的创新之道,关键是在把握和认识其获得创新成果背后,需要形成一种能够有机协同其结构内容的适应性机制。这个机制的更新与构建,是克服一切舍本求末、隔靴搔痒的急功近利创新,以及试图用徒有其表的眼球工程来挽救危机的表面创新,是具有真正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工业设计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德庆、马月才、王保林编著:《管理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2] 赵新泉,彭勇行等主编:《管理决策分析》,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8。
[3] 余谋昌、严耕:《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2010。
[4] 赵桂镇:《生态经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
[5] 刘志彪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6](瑞士)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比)伊夫·皮尼厄:《商业模式新生代》,王帅、毛心宇、严威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