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养老建筑设计——中、日养老设施设计实例分析

  • Update:2012-10-16
  • 周燕珉 / 林婧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9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选取中国和日本两个较有特色的养老设施实例进行了分析。文章分别针对设施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满足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及需求、协调管理模式与建筑硬件设计等方面展开了详细阐述,展现了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理念及实现方法,供同行人士参考和借鉴。
*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项目编号:51078219

引言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人口总数的13.26%,预计到2050 年,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国家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以机构养老为支撑”,大力推动养老设施建设,并制订养老设施相关设计规范。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现有养老设施在设计上依然存在设计理念陈旧、空间形式单一、细节处理粗糙等问题,虽然能够符合规范要求,但很难再有更多突破。为此,笔者选取了国内外两例各有特色的养老设施实例,从人性化设计的视角,展现其空间特色及细部设计手法,从而为建筑师拓展一些新的养老设施设计思路。
一、西藏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设计分析
        城关区社会福利院是笔者受西藏拉萨市政府委托设计的援藏项目。2011 年7 月,福利院正式落成并开始入住。在此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笔者及设计团队成员多次赴藏进行实地考察及调研,分别对福利院原址老人的居住状况及问题,西藏拉萨地区的气候特点、地方风俗,以及藏族建筑设计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我们还走访了许多普通居民家庭,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居住喜好,力求使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老人的需求,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本文将对福利院的设计理念进行重点阐述,为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
1. 福利院基本信息
        城关区社会福利院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在原址上新建的援助设计工程。福利院占地面积4206m2,总建筑面积5395m2。基地西南角为一座白塔,北侧为玛尼堆,东侧是一片古树林,穿过树林可通向乡政府大院和一座寺庙。(图1)根据当地政府提出的设计要求,福利院共设有71 个单人间(包含夫妇间)和36 个双人间,可容纳公费的五保老人73 人,以及自费老人72 人同时居住。

1. 福利院基地范围及周边环境


2. 福利院设计理念
        在满足适老化及通用设计的基础上,“与村落的和谐共生”、“尊重老年人的居住习惯”以及“符合管理运营需要”成为了本项目设计的主要原则。通过合理设计,为藏族老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安心的养老居住环境。
1) 与村落和谐共生
        福利院位于村落之中,周边除传统的藏式民居外,还有一所具有千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庙,用于祭祀的玛尼堆、白塔,以及大片的树林。因此在设计时,如何使福利院成为村落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周边环境及建筑实现和谐共处,成为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①采用院落式布局,保留现有古树
        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基地周边民居均为1-2 层,东侧为寺庙2-3 层。基于这样的环境,我们采用了建筑层数为2-3层的院落式布局。(图2、3)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在建筑高度和形态上能够使福利院周边村落更好地协调;二是可使老人房间获得更多朝南的机会;三是通过院落的灵活划分,可以有效地退让出基地内树木的位置。拉萨平均海拔3650 米,树木成长十分缓慢,因此尽可能保留原生树木,保存完整的林卡[1]是十分必要的。设计时,我们对建筑与树木的关系作了细致的设计,使老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这些珍贵的树木。实际建成后,建筑与树木相互映衬,环境十分怡人。(图4)

2. 福利院总平面图


3. 福利院整体鸟瞰效果图


4. 从东侧“林卡”望向福利院 


②公共设施对外开放,实现村民与老人的良性互动
        调研时据当地村民反映,村子里的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逢年过节子女从外地回家探望时,没有可以洗澡的地方,使他们感到十分不便;每天老人在白塔转经后,缺少一处可以歇脚、喝茶、聊天的场所,等等。这些话对我们的思路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为何不通过福利院来带动这片的生活、商业氛围,促进村民们的聚集、交流呢?有感于此,我们将福利院的一些公共配套设施设计为对内对外均可使用的形式,主要开放的设施有诊所、餐厅、浴室、甜茶室、理发室、锻炼活动场地等。村民们可以分享福利院的这些公共设施,同时也可以增加福利院的经营收入,利于老人们与村落居民的良性互动。为了方便将公共设施对外开放,同时又不影响福利院内部的管理和运营,设计时将相关设施均布置在建筑的周边,各功能区有独立的出入口且与内部相分隔。(图5、6)

5. 福利院一层平面图


6. 福利院对外开放的公共设施类型
 


2)尊重老人们的生活习惯
①满足老人晒太阳的需求
        西藏地处雪域高原,阳光是取暖的主要来源,晒太阳成为了藏族老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当地民居时发现,房间的窗户又高又大,且窗台很低,人们喜欢沿着窗台布置床铺,以获取阳光晒暖被褥。(图7)在福利院的设计中,我们将老人居室均布置在南向,并扩大了窗户,以利于阳光进入房间。同时,利用屋顶平台增设多个露台,以便于老人们晒太阳。(图8)

7. 西藏当地居民通常将床铺靠窗摆放,以使被褥晒到阳光


8. 设置露台供老人晒太阳


②为宗教活动提供场所
        在西藏,人们都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住在福利院的老人们每天都沿着玛尼堆[2]、林卡和白塔转经。在福利院的设计中,保留了南侧白塔和北侧玛尼堆的转经路线,还在林卡内设置了专门的转经通道,方便老人到东侧寺庙周边转经。(参考图2)在老人的居室中,我们也特意留出摆放佛龛的墙面,以方便老人们在房间内供奉佛像。
3)符合地域文化特色
①立面设计借鉴藏式元素
        福利院建筑体型借鉴了藏式建筑交错叠落的形态,并在细节和色彩上也遵从了藏式的设计形式,如白色的墙面,藏红色的门头,以及石砌的塔楼等,使得建筑与周边民居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图9、10)

9. 福利院立面形态及色彩借鉴藏式元素


10. 福利院西立面图


②室内空间借鉴藏式风格
        福利院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无障碍需求,在走廊、建筑出入口加设了坡道,居室内安装了紧急呼叫系统。这些设计措施均与藏式装修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室内的铺装材质与颜色选择方面对传统藏式风格元素进行了再设计,以求更符合老年人的习惯和安全需求。(图11)

11. 室内设计借鉴藏式风格(从左至右依次为门厅,餐厅,老人居室)


4)考虑管理运营要求
        除考虑老人们生活习惯及居住需求外,我们在福利院的设计过程中,也对运营管理的要求做了细致考虑。
①公费老人和自费老人分区安置
        为了更好地对公费五保老人和自费老人提供相应服务,我们将老人居住部分划分为公费和自费两个区域。(图12)根据老人的家庭及生活特点,公费区域的多为单人间,房间使用面积在15m2 左右;自费区域的多为双人间,房间使用面积在24m2 左右。同时考虑到老人们餐饮费用来源的差异,对餐厅进行了分设,这样既能缓解用餐时人员的拥挤,又方便院方进行管理。

12. 自费老人与公费老人分区


②按区域布置护理服务站点
        护理站点的分布原则主要是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管理。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我们在每层设计了两处护理站,分别分布在自费区域接近门厅入口处,和公费区域的餐厅与走廊交接处。(图13)服务人员在护理站工作时,视线可以兼顾多个方向,以便对各方情况及时掌握。护理站附近还配置了小公共厨房、公共储藏间、值班人员休息室等功能空间。

13. 分区设置餐厅及护理台


③用廊道联通各幢建筑,形成循回路线
        福利院的各排建筑之间通过连廊相互联通,从而形成了三个循回路线,工作人员可以连续巡视和服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图14)连廊给老人们的活动带来了便利,即便在刮风下雨的天气,老人也可以方便地到达其想要去的空间。同时,连廊还为老人们创造了相遇、交流的机会。(图15)循回路线也有利于老人们在紧急时刻向不同方向疏散逃离,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能。

14. 各排建筑之间通过连廊连通,形成循回路线


15. 连廊为老人们创造了相遇、交流的机会


        西藏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通过对村落特点、老人生活习惯以及运营管理要求等重要因素的考虑,从而形成了最终的设计方案。建成后的福利院受到了当地政府、村民、老人们以及管理运营部门的高度认可。
二、日本真寿园老人院设计评析
        日本从1970 年开始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0 年,日本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944 万,占总人口的23.1%。与此同时,日本的人口总数还在不断下降,高龄化伴随少子化的现象使得日本政府对老年人的养老居住问题格外重视。2000 年日本开始实施介护保险政策,通过对老人介护等级的划分进一步细化了养老设施类型,使各类设施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更加明晰。至此,日本的养老设施形成了多层次、丰富化的体系。
        笔者近年来曾多次赴日本进行参观考察,切身感受到其养老设施设计的人性化、细腻化之处,从中积累了许多心得。本次我们选取一所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日本真寿园特别养护老人院为例,对其空间设计特点进行深入剖析。
        从日本养老设施的体系划分来看(图16),特别养护老人院主要面向需要高度护理的老年人,既有公营的也有私营的,政府对此类养老设施的建设会给予一定支持。由于日本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需护理的老人愈来愈多,特别养护老人院的建设量较大也很成熟。而在我国,这一类型的养老设施并不多,在设计上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因此希望通过对日本案例的分析,供读者参考和学习。

16. 日本养老设施体系划分图


1. 基本信息
        真寿园位于日本埼玉县川越市,设施占地面积5972m2,总建筑面积6106m2,可容纳100 位老人同时居住。除特别养护老人院外,设施一层还配有日间照料中心,可满足35 位老人白天共同活动。建筑共三层,一层主要为门厅接待空间、后勤办公空间、老人的公共活动空间,二层、三层为老人的居住部分。从总平面来看,建筑采用U 形布局,南侧为庭院,面向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建筑立面以暖色调为主,并运用了较多的木材,带给人亲切、温暖的感觉。(图17、18)

17. 真寿园外观


18. 真寿园南侧面向树林的庭院


2. 空间设计特征
        笔者在真寿园先后参观调研了两次,均有设计师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本文主要从主入口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组团空间及管理空间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 开放、亲切的主入口空间
①消除空间的封闭感
        真寿园的主入口空间包含了接待、展示和休憩等功能,其空间整体面积虽不算大,但却给人一种开放、连续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接待台、轮椅用具展示区、休息座椅等均沿空间四周设置,给中部留出了较为完整、开敞的活动区域,便于人员的集散(图19、20);另一方面,主入口空间与周边空间保持了较好的视线连通,站在玄关处,向西可看到开敞的公共活动区和内庭,向北能感受到服务台的延伸,从而消除了空间的封闭感。

19. 真寿园一层平面图


20. 真寿园的主入口空间


②营造亲切的空间氛围
        主入口空间的另一个特征是具有亲切的生活气息。与我国大部分养老设施门厅仅设置一个孤立的服务台或值班室的做法不同,日本多数养老设施都将办公区与门厅空间临近设置。以真寿园为例,其门厅接待台与办公区直接连通,工作人员都在开敞的空间中集中办公,老人或家属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十分畅通。接待台分为高低两种形式,低位柜台便于轮椅老人与工作人员的交谈,让人感到老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亲切平等。
        接待台一侧还设有开敞的商品架、小冰柜等,售卖一些老人日常需要的食品、饮料、生活用品等。(图21)老人路过门厅时可自助购买,同时又能和工作人员闲话家常,有助于消除老人的孤独感。除此之外,主入口空间没有采用通高处理,而是以更接近住宅尺度的方式进行设计,也使养老居住设施更有家一般的亲切感。

21. 门厅接待台一侧设有商品架,像家门口的便利店,供老人路过时购买


2) 多样化的休憩、活动空间
①为老人提供更多的选择
        养老设施中居住的老人在身体条件、性格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应尽量能适应各类老人多样化的需求。很多设计师在考虑老人的休憩活动时想得比较简单,认为摆放几张桌椅即可,而且往往都设置成一样的形式。但其实在家庭中,老人并不是总待在一处干同一件事情,而是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读读报纸,也经常需要调换姿势。而我们在设计时总是不太注意给老人们提供这样的活动条件,从而导致很多养老设施的活动空间非常单调。
        真寿园一层的休憩活动区在设计上就考虑得十分周到。设计者从满足老人多种活动、喜好的角度,为老人提供了四种不同的座位形式:普通餐桌椅、沙发茶座、榻榻米坐席和吧台高座。(图22)每种座位都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沙发茶座可供老人看电视、聊天时就坐;榻榻米坐席符合日本老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能让他们感到踏实、放松。榻榻米空间还可独立形成更为私密的活动区,用于举办老人的家庭聚会或进行茶道活动等。老人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停留的场所和个人喜好的位置,设施的空间也因此显得比较丰富。

22. 真寿园一层休憩区为老人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座位,以满足不同的活动需求


②满足室内锻炼的需求
        除设置休憩区外,一层公共空间西侧还为老人提供了一处集中的锻炼活动空间。平时这里摆放着少量桌椅和锻炼器械,作为护理人员对老人进行身体机能康复训练的场所。当老人需要在室内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可借用宽敞的走廊形成一处较大的活动空间,能满足二三十位老人一起跳操、锻炼使用。(图23)

23. 走廊活动区空闲与跳操时的场景对比


        从对中国很多省市包括香港、台湾地区的调研中都能够发现,很多老人都有每天集体做操、锻炼的需求。很多时候例如气温过冷、过热,或出现雨雪天气时,老人无法在室外进行活动,这时应在养老设施室内提供一处开敞的空间供其做操。这一空间可以与门厅、走廊结合设置,保证老人的聚散方便。
3) 具有家庭感的组团化护理空间
①创造小规模的居住单元
        “组团化”是日本特别养护老人院的重要发展特征,其优势在于缩小了护理单元,使居住形式更接近于住宅,有利于居住者之间的相互认识。护理人员也更容易关注到每位居住者的生活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护理。对于失智症老人,组团化的护理模式有助于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认知和识别,和护理员产生更亲密的互动关系,因而在日本被普遍提倡。
        真寿园即采用了“组团化”的小规模居住模式,每层分为4 个组团,每个组团居住12-13 位老人。(图24)各组团均以街道的名称命名,既便于老人对所居住组团的识别,又创造出一种社区化的居住氛围。组团内为每个老人设有单人居室,并配有小起居厅(兼餐厅)、护理站等。设计者特意在每个组团入口处设计了玄关,起到划分组团内外空间的作用,增强了领域感。玄关处设有鞋柜、坐凳、轮椅存放处、鱼缸、小台面等,尺度小巧宜人,老人进入组团后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十分具有家庭气息。(图25)

 

24. 真寿园三层平面图:四个组团及服务站位置示意


25. 真寿园某组团入口处的玄关


②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属性
        除了组团内的小起居厅和一层的休憩、活动区外,真寿园的每层还设有一处阳光活动厅(图26),供各层四个组团的老人共同使用,形成了介于私密和公共属性之外的半公共空间,使组团与外界之间形成了舒缓的过渡。老人可以在这里晒太阳、打盹,也可到露台上种花、观景,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26. 真寿园三层的阳光活动厅


4) 便捷、有效的服务管理空间
①就近分散设置服务用房
        真寿园每个组团内部设有各自的护理站,护理人员负责组团内老人的用餐、日常活动等。每两个组团之间设有一处服务台,包含洗衣间、污物处理间、仓库等,每层还设有小型公共浴室。(图24)这种将服务后勤空间分散、就近配置的做法有利于缩短护理人员的工作动线,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服务质量。
②注意空间的有机联系
        在养老设施的设计中,如何使护理人员的管理更为有效,实现人力的节约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真寿园服务台的设计中,设计师将值班、记录、复印、洗晾衣等功能集中设置(图27、28),并保持了各空间的相互连通。当管理人员位处服务台时,既能透过两侧组团的玄关观察到组团内的状况,又可方便地备餐、监管后台洗衣设备及晾晒区的状况,还能及时知晓走廊侧的来人,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图29、30)目前中国也面临劳动人口逐步减少、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作为设计者应当意识到提升服务效率的问题,在设计上更多加以考虑。

27. 真寿园组团间的服务台平面功能示意图


28. 天井周围的露台兼做晾衣及垃圾暂存使用


29. 服务站与后方各功能空间相互连通


30. 两侧组团的玄关与服务台实现内部连通


结语
        养老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具有很深刻的含义。建筑师需要从老人、护理人员、家属、周边居民等多个角度进行考虑,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和居住需求,还要考虑管理模式与建筑硬件设计的协调,以及地域性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同时也要认识到,对老年人的帮助不是与社会隔离开来进行单纯的护理援助,而是要支持老人在生活中的自主、个性与独立。养老设施的设计不仅是要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更应注重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尊。
        本文就此抛砖引玉,希望通过中、日两个养老设施的实例分析,为设计者开阔思路,使对人性化设计的理解脱离开相对简单、空洞的层面,避免千篇一律的养老设施的出现。希望同行之士能够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养老设施建设得越来越好。

注释:
[1] 林卡:藏语,指园林。
[2] 玛尼堆:指西藏地区常见的,由石块和石板垒成的一座座石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