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赐浴华清池

  • Update:2013-12-26
  • 沈睿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1期
内容摘要
本文考察了宋以前华清宫的沿革,结合史载重点分析唐华清池的主要考古材料,并分析了温泉洗浴的药用及解散之功效,乃至它在唐代政治中所充当的角色。

 温泉之名早已见诸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海外东经》就记载了一个名为“温源谷”的“汤谷”。郭璞为其作注云:“汤谷,谷中水热也。”[1]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十处提到“温泉水”,并在“滱水”条中指出“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2]。这是最早提及温泉沐浴疗疾的文献。
在国内已发现的两三千处温泉之中,最为驰名天下的当要数华清池。这不仅由于唐玄宗、杨贵妃二人多次在华清宫汤池中沐浴及其情感悲剧,而且缘于白居易《长恨歌》的歌咏:“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3],由此而益加为世人所乐道。
华清宫是唐代帝王游幸的别宫,因建于骊山绣岭上下,亦名绣岭宫。又因宫在池上,也叫华清宫。[4](图 1)对于唐代华清宫的恢弘壮丽,白居易《骊宫高》诗描述道 :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迟迟兮春日,玉甃暖兮温泉溢。袅袅兮秋风,山蝉鸣兮宫树红。翠华不来岁月久,墙有衣兮瓦有松。吾君在位已五载,何不一幸乎其中?西去都门几多地?吾君不游深有意。一人出兮不容易,六宫从兮百司备 ;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饮暮有赐 :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吾君修己人不知,不自逸兮不自嬉。吾君爱人人不识,不伤财兮不伤力。骊宫高兮高入云,君之来兮为一身;君之不来兮为千万人。[5]

1.《关中胜迹图志》中的唐华清宫图

但是,华清宫并非始建于有唐一代。史载西周幽王曾在此建“骊宫”,汉武帝扩建成“离宫”。自秦汉迄今,华清宫迭有修建。“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焉”。[6](图2)北魏时,元苌在此“剪山开障,因林构宇”。(图 3)该处“泉有三所,其一处即皇堂石井,后周宇文护所造。隋文帝又修屋宇,并植松柏千余株。贞观十八年(644),诏阎立德营建宫殿御汤,名汤泉宫”。[7]据唐太宗《温泉铭》铭文知,是年,唐太宗诏令左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大匠阎立德在骊山温泉出处“面山开宇,从旧裁基”(图 4),修建皇家离宫别苑,建造“御汤”。高宗咸亨二年(671),始名温泉宫。唐玄宗有逸志,数巡幸。开元十一年十月丁酉(723年11月7日),唐玄宗幸骊山,作温泉宫。[8]天宝五载(746),唐玄宗又“广温泉为华清宫,环宫所置百司区署。以〔房〕琯资机算,诏总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观”。[9]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天宝六载十二月,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10]

2-1. 骊山汤建筑遗存


2-2. 骊山汤平剖面图


3.北魏元苌《温泉颂》碑


4. 唐太宗《温泉铭》拓片(局部),巴黎国立图书馆藏

关于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的时间稍有出入,多作“天宝六载”。如,《元和郡县图志》便称“天宝六年(载)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11]《唐会要》的记载更为详实,称“至天宝六载十月三日(747 年 11 月 9 日),改温泉宫为华清宫”。[12]
华清宫是因温泉而建,沐浴用的汤池自是核心建筑。[13]1982 年至 1995 年,考古发掘共清理出了星辰汤、尚食汤、太子汤、莲花汤、海棠汤、宜春汤等8个浴池建筑遗址。[14] (图5)值得庆幸的是,该地区频繁活动的温泉使得古木构件能比较完整地保存至今[15],据之可更多地获取当时汤池地面建筑的信息。

5-1. 唐华清宫东区建筑遗存


5-2. 唐华清宫遗址东区平面图

在各种汤池中,以皇帝专用的九龙汤和杨贵妃专用的海棠汤最为重要,时人称为“供奉二汤”。“供奉二汤”都建于天宝年间,九龙汤居华清宫之中,侧旁有瑶光楼、飞霜殿。御汤九龙殿是唐玄宗沐浴之所[16],飞霜殿则是唐代皇帝游幸华清宫时的寝所。《长安志》载 :“津阳门之东曰瑶光楼(南有小汤)。其南曰飞霜殿(寝殿也。白少傅以长生殿为寝殿,非也)。御汤九龙殿(在飞霜殿之南),亦名莲花汤。”[17]星辰汤是贞观十八年为太宗皇帝修建的御汤,由斗池和魁池组成。(图 6)《史记•天官书》云:“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绪纪,皆系于斗。”[18](图 7)太宗御汤的蕴意大概在此。该汤为上下两层结构,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皇帝御用汤池。唐玄宗即位后改是名。梨园及小汤已经发掘,小汤面积略小,台座均设置在南边,形制与太子汤、尚食汤基本相同,而与莲花汤(即九龙汤、御汤,T2)、星辰汤、海棠汤(T4)迥异,这种情况说明它的等级不高。小汤又与梨园相连,关系密切特殊,可以推断小汤可能是梨园弟子沐浴之所。[19]综合上述情况,可知位于莲花汤和海棠汤以北水库下压的建筑遗址为飞霜殿。[20]

6-1. 星辰汤斗池


6-2. 星辰汤平面图


7. 山东嘉祥武氏祠前石室(武荣祠)天井前坡西段画像摹本(最下列)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的浴汤的确也是分别依照莲花、海棠的形状来设计的。为何唐玄宗的御汤称为莲花汤,而杨贵妃者则称为海棠汤?莲花乃花中君子,海棠则是花中神仙。花中君子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理想人格,而海棠无疑是杨贵妃的代名词。
美女比花,自古如此。《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杨〕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21]
可见,唐玄宗是把杨贵妃比作善解人意的花。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中转载了《杨太真外传》的一条记载,说道: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唐明皇)笑曰 :‘岂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22]这个“海棠春睡”的典故更是直接明指杨贵妃为海棠。于此,我们似乎也就可以理解杨贵妃的浴汤何以建造成海棠形。由此亦可见,莲花汤、海棠汤较唐太宗的御汤已经少了宗教政治含义。
唐玄宗的御汤(T2)(图 8)保存基本完好,为上、下两层台式。上层台深 0.8 米、东西长约 10.6 米、南北正中宽 6 米。东西两端虽遭到破坏,但原砌壁线依然保存。平面呈对称的莲花形状。下层台深 0.7 米、宽 0.2 米 -0.4 米,平面呈较规整的八边形。池壁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砌石,外层用双层绳纹条砖堆砌,粘接材料为白沙灰浆。池北壁正中有 4 层台阶,宽 1.14米 -1.19 米、每层台阶高约 0.3 米、进深 0.15 米 -0.2 米。池底用青石板平铺,外呈莲花形,内为八边几何图形。在东、西、北三面各有一个两层的台阶可供上下。池底靠近南壁处有 2 个直径 15 厘米的圆形进水孔,孔外有直径 35 厘米向上微凸的圆环。西北角有双出口,高 17.5 厘米、宽 27.5 厘米、中心间距 46 厘米。整个汤池以青石砌成,因延用时间长,后期修补痕迹至今犹存,池底石板被磨损 2 厘米 -3 厘米。进水道位于汤池正南地下约 1.8 米处,用乱石和方砖混砌而成,与双进水孔相接。水道宽约 0.4 米、深约 0.6 米、长约 40 米,至今畅通,向南延伸直通温泉出水处。排水道位于汤池西北角。先用砖石砌成,后铺管道,水道底用砂石铺砌。后来还在排水口外设置挡水闸门,以防止水的倒流。汤池殿基残存部分铺石地面和 9个柱石。殿基坐南面北,东西长约 18.75 米、南北宽约 14.75 米,面积约 276 平方米。殿基地面平铺厚约 15 厘米的青石板,石板下铺一层砖。石板地面破坏较甚,有晚期修补的痕迹[23]。

8-1. 莲花汤


8-2. 莲花汤平剖面图

《明皇杂录》的一段记载颇令人回味 :
玄宗幸华清宫,新广汤池,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仍为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镌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悦,命陈于汤中,又以石梁横亘汤上,而莲花才出于水际。上因幸华清宫,至其所,解衣将入,而鱼龙凫雁皆若奋鳞举翼,状欲飞动。上甚恐,遽命撤去,其莲花至今犹存。又尝于宫中置长汤屋数十间,环回甃以文石,为银镂漆船及白香木船置于其中,至于楫橹,皆饰以珠玉。又于汤中垒瑟瑟及沉香为山,以状瀛洲方丈。[24]
若依此说,在唐玄宗长汤中模拟海上三山,并放置木船于其中,从而营造出一幅海上求仙的意象。这实是难以想象之情状,不能排除为史家夸大之修辞。但是,从考古发现来看,却亦不容轻易忽视其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考古发掘的结果表明,御汤汤池池底东北和西北角青石板上残留着工匠用刻刀凿成的间距 10 厘米的 2 条池壁做工线,做工线从池底东部向西 0.6米处出现曲折变化,有的地方凸出,有的地方凹进,说明池壁原来是逶迤曲折的,可能是为了模仿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意在使汤池与周围自然景观和谐一致。[25]既然有如此人为刻意之设计,那么似也就不能断然否定《明皇杂录》所载之事。不过,即便有之,也只能是小规模的,而非一如引文所渲染般壮观。
乐史《杨太真外传》说:华清宫“有端正楼,即贵妃梳洗之所;有莲花汤,即贵妃澡浴之室”。[26]杨贵妃的芙蓉汤(T4)(图 9)东西宽,南北窄,用青石砌成,有后期修补痕迹。汤池为石砌两层台式,海棠花形。从上向下第一层深 0.72 米、东西长约 3.6米、南北宽约 2.9 米;第二层深 0.55 米、长 3.1 米、宽 2.1 米。汤池第一层台东西两端各有 4 层台阶。西台阶长 0.78 米、宽0.24 米 -0.26 米、高 0.18 米 -0.19 米。东台阶长 0.78 米、宽0.21 米 -0.26 米、高 0.15 米 -0.21 米。最上一层台阶被破坏。池底平铺青石板,正中有一直径 10 厘米的圆形进水口,与青石板下的陶水管道连接,进水口周围残留直径 30 厘米的圆形砌凿线。池底延用时间较长,有一定程度的磨损,后期曾有修补。进水道为直径 17 厘米的圆形陶质管道,位于汤池南正中地下 1.47 米处,往南逐渐升高,呈斜坡状,出地面后成弧线向东延伸至 11 米处被破坏。排水口在西北角,半椭圆形,短径 5 厘米、长径 18 厘米,与地下的陶水道连接。在距排水口约 2.95 米处有挡水闸门。殿基坐南面北,平面长方形,东
长 11.7 米、南北宽 9.65 米,面积约 113 平方米,地面平铺青石板,局部遭到破坏。殿基东、西、北三面残存部分墙基,北墙基的一块砂石上刻一楷书“杨”字。(图 10)殿基地面四周略高于中心,呈轻微的斜坡状。[27]“杨”字证明其为唐玄宗在华清宫内为杨贵妃修筑的海棠汤。

9-1. 海棠汤


9-2. 海棠汤平剖面图


10.“杨”字刻石

史载唐玄宗在位 45 年中至少有 41 次在华清宫。公元745-755 年,每年的农历十月,唐玄宗都要与贵妃同辇,并偕其姊妹和亲信大臣来华清池“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长安。“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28];“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29]。这些诗句可谓道尽了唐玄宗到华清池的排场,以及在华清池理政的宏大场面。
一如白居易所歌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30],“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其姊妹自然也得以扈从华清宫。
杨国忠“赐第在〔华清〕宫东门之南,虢国相对,韩国、秦国甍栋相接,天子幸其第,必过五家,赏赐燕乐。扈从〔骊山〕之时,每家为一队,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相映如百花
之焕发。遗钿坠舄,琴瑟珠翠,粲(灿)于路岐可掬。曾有人俯身,一窥其车,香气数日不绝。驼马千余头匹,以剑南旌节器仗前驱,出有饯饮,还有软脚,远近饷遗,珍玩狗马,阉侍歌儿,相望于家(道)”[31]。
《明皇杂录》亦记载了杨贵妃姊妹扈从华清宫时的奢华 :
上(玄宗)将幸华清宫,〔杨〕贵妃姊妺竞饰车服,为一犊车,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复上闻,请各乘马。于是竞购名马,以黄金为衔,组绣为障泥,共会于〔杨〕国忠宅,将同入禁中,炳炳照灼,观者如堵。自国忠宅至于城东南隅,仆御车马,纷纭其间。国忠方与客坐于门下,指而谓客曰 :“某家起于细微,因缘椒房之亲,以至于是。吾今未知税驾之所,念终不能致令名,要当取乐于富贵耳。”由是骄奢僭侈之态纷然,而昩处满持盈之道矣。太平公主玉叶冠,虢国夫人夜光枕,杨国忠锁子帐,皆稀代之宝不能计其值。[32]
由此益发难以想象唐玄宗移驾华清宫之场面。
唐玄宗、杨贵妃如此频繁地前往华清宫,自然跟华清池温泉沐浴的功效有关。
骊山温泉疗疾自古便有传说。《水经注》卷一九“渭水”条载:
〔鱼〕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有温泉,世以疗疾。《三秦记》曰:丽(骊)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生疮,始皇谢之,神女为出温水。后人因以浇洗疮。”[33]
《初学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该书卷七“骊山汤第三•叙事”载 :
《博物志》云:“凡水源有石流黄,其泉则温。或云,神人所暖,主疗人疾。”辛氏《三秦记》云:“骊山汤,旧说以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俗云,秦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而洗除。后人因以为验。”[34]
颇疑引文中所言“秦始皇与神女游”指的是祖龙“尚采不死药”之事,而“生疮”则很可能是服食“不死药”的副作用。[35]此判断的基础在于秦始皇醉心求道以成“真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惔。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36]
自称“真人”的秦始皇属意骊山温泉恐与求长生有关。史迁载道,始皇“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37]《盐铁论》载 :
及秦始皇览怪迂,信禨祥,使卢生求羡门、高(誓),徐巿等入海求不死之药。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于是数巡狩五岳、滨海之馆,以求神仙蓬莱之属。[38]
其中要以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派徐福入海求仙人,寻求仙药之事最为著名。前 216 年,秦始皇东游至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因使韩终(众)、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39]羡门、高誓为传说中的神仙。前 210 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同样派遣随行的丞相李斯和太子胡亥等人先去茅山采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秦始皇求仙采药的系列举措,也使得赵高等人出现了神异传说的附会。晋代方士王子年(嘉)《拾遗记》载 :
〔秦王子婴〕囚〔赵〕高于咸阳狱,纳高于井中,七日不死;更以镬煮之,亦七日不沸。戮之。问狱吏曰:“〔赵〕高其神乎?”狱吏曰 :“初囚高之时,见高怀有一青丸,大如雀卵。”时方士说云:“赵高先世受韩众(终)丹法,受此丹者,冬日坐于坚冰,夏日卧于炉上,不觉寒热也。”及高戮,子婴弃尸于九逵之路,泣送者千家,咸见一青雀从高尸中出,直飞入云。九转之验,信于是乎![40]
骊山汤遗址发现的秦汉瓦当中,有模印篆书“长生无极”者。[41](图 11)这不仅是秦始皇醉心求仙采药的反映,而且也说明骊山温泉至迟在秦汉时期已经跟此观念相联系了。

11. 长生无极瓦当

始皇帝自谓“真人”,对后世亦有影响。北魏乐府意在歌颂开国之君道武帝拓跋珪,以及拓跋“祖宗开基”功业的“真人代歌”之“真人”,便是指道武帝[42],这应该便是始于始皇帝自谓“真人”的说法[43]。天兴三年(400),道武帝“置仙人博士官,典煮炼百药”以供服用。道武帝此举亦与始皇帝“尚采不死药”同出一辙,故史官亦以“真人”称谓道武帝。
不仅如此,对骊山温汤的属意在北魏一朝也得以沿袭。这也体现在北魏元苌撰书的《温泉颂碑》之中。
《温泉颂碑》今嵌于华清池温泉总源西壁,是华清池现存最早的碑铭实物资料。其文曰 :
夫驾轻烟,勒麟凤,驶及奔星走攀流月,蝉变羽化之民,餐霞□□之士,斯盖有道存焉,固非人事之所。至若泥行水骤,血食之夫,兴没自天,去来非已寸阴□于朝露,百龄迅于灭电。一物不谐,则疣赘以生 ;庶事不康,则风火以败。故圣王□百姓之多疹,撰药石以济之 ;造化愍苍生之鸩毒,设甘饵以救之。盖温泉者,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出于河渭之南,泄于丽山之下。渊华玉澈,□清数刃。灵感超异,畯极不测,无樵薪之爨,而扬汤沸于楚镬,无公蔬之探,而寒暑调于夏鼎。高塘之云,朝舞于水湄 ;巫山之雨,夕收于渊际 ;青林碧草,含露而迎岸 ;香风蕙色,列□而环渚于是。左汤谷,右蒙汜,南九江,北翰海,千城万国之氓,怀疾枕疴之口,莫不宿粻而来宾,疗苦于斯水。但上无尺栋,下无环堵,悠悠君子,我将安泊。孤忝发轸咸池,分条紫汉,道属升平。弱年学仕,既历通显,朝望已隆,爰自常伯。出居分陕,地兼陆海之饶,禄厚封君之室,而报天之效无闻,恤民之誉安在?每思倾□微寒深责,以为斯泉,天实置之而人略未备,乃翦山开鄣,因林构宇,邃馆来风,清檐驻月,望想烟霞,迟羽衣之或顾,愿言,恕因兹以荡秽,乃作颂曰:
皇皇上灵,愍我苍生。泌彼温泉,于此丽川。其水克神,克神克圣。济世之医,救民之命。其圣伊何,排霜吐旭。其神伊何,吞去毒。无藉烟炭,谁假樵木。湛若虞渊,沸如汤谷。东枕华山,西亘咸阳。连畴接畛,墟落相望。彩林争翠,绿树成行。香风旦起,文霞夕张。陟彼丽山,望想千里。乃作高堂,鸿飞凤起。三辅之英,五都之士。慕我芳尘,爰居爰止。其德既酋,其声既远。金华屑桂,春山九转。目放群羊,手□□犬。控鹄来思,俊我口堂。而(下缺)[44]
有唐一代,骊山温汤愈疾长生的观念一仍如是。唐玄宗曾著诗 :
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之。乘暇巡游,乃言其志。
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绩为蠲邪著,功因养正宣。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45]
唐玄宗《幸凤泉汤》亦云“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46],说的也是温泉愈疾、长寿的药用价值,甚而称之为“仙井”。
更有意思的是,天宝六载(747),唐玄宗将温泉宫改名为华清宫,实乃据西晋左思《魏都赋》“温泉瑟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47]之意。这恐怕是最早提到“华清”的文献。北周王褒《温汤碑铭》与《魏都赋》大同。其铭曰:“挺此温谷,骊岳之阴。白矾上彻,丹砂下沉。华清驻老,飞流莹心。谷神不死,川德愈深。”[48]从上引《明皇杂录》文可知华清宫汤池确是做到“温泉瑟涌而自浪”,而所谓“荡邪”,解散下石应也在其中,而“难老”、“驻老”意即长生不老。
王褒字子渊,琅琊临沂人,自述“昔因多疾,亟览九仙之方 ;晚涉世途,常怀五岳之举。同夫关令,物色异人 ;譬徒客卿,服膺高士。上经说道,屡听玄牝之谈 ;中药养神,每禀丹沙之说”[49]。可知王褒笃信道教玄学,修练长生不老术。在《三洞珠囊》中,他被太上大道君赐号“清虚真人”,跻身道教神仙真人之列。既如此,笃信道教玄学的王褒所用“华清”一词是否也与神仙道教有关?
道经载有“玉华青宫”、“东华青宫”以及“东华清宫”,皆为道教收藏“宝经玉诀”、“金简紫藉”以及“灵宝度命品章”之处。能否获得以上经典,是决定人向神仙过渡的关键所在。反言之,其收藏之处自也是仙家宝地,乃希冀长生不老的芸芸众生梦寐以求之地。当然,这应是道教相关组织结构日益完善的结果。“清”,“青”古通。故可知王褒诗中“华清驻老”之“华清”,显是指道教经书中“华青宫”能使人得道成仙而言。[50]
如此,唐玄宗将汤池取名“华清宫”的用意显明,实是将此处视作其自身践履道教之炼养与服食等长生不老术的重要场所。尽管上引《明皇杂录》所言,在唐玄宗长汤中营造海上求仙意象恐为不实之言。但是,由此也可看出长汤与道教的关联。而让二者发生这种关联的应该便是服膺道教的洗浴者,这便是唐玄宗的服散或服丹。
唐玄宗在其统治早期崇道、炼丹服食,到了晚年进而迷恋道术。当然,他在华清宫中也建置相关的道教建筑。华清宫中的老君殿,殿之北的朝元阁[51]便是此例。此外,围绕骊山一周的缭墙之上、朝元阁之下的半山腰有长生殿。华清宫老君造像,原在朝元阁西南约 300 米处的老君殿内,现存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造像高约 2 米,重约 1500 公斤,是我国最早最大的老子造像。(图 12)李商隐有《华清宫》诗云 :“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52]老君造像端坐于方形工字莲花座,刀法简练,线条流畅,传出西域名雕家元伽儿之手。考其实,乃杨惠之佳作,与石瓮寺佛教造像同日为幽州所进。《临潼县志》载,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反,华清宫遭焚,玉像被烧裂,双手为疯道人窃去,后刻木手钳于腕下。其说与事实相符。今像确裂为多块而缺手。[53]

12. 华清宫老君殿的老君像

可见,唐玄宗的确视华清宫为其重要的崇道场所,一如兴庆宫之大同殿,而且事实上唐玄宗也正是这么做的。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华清池的作用也就更加得以凸显。
如上所言,陈寅恪指出,温泉之浴其旨在治疗疾病,除寒祛风。温汤为疗疾之用乃是中亚古俗胡风,可从《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以及敦煌文书得到证明,后来随佛教的传入而影响了我国。[54] (图 13)他说温泉疗疾之风气本盛行于北朝贵族间,唐世温泉宫之建置,不过承袭北朝习俗之一而已。但是,如果以骊山温汤的个案来看,将温汤疗疾尽归为中亚古俗胡风或仍有可商之处。而且,陈氏所论并没有进一步将温泉沐浴跟解散下石相联系。[55]

13. 敦煌莫高窟隋代第302 窟《福田经变》壁画中依据经文绘制的露天温泉浴池建筑 , 人字披顶西坡(部分)

服散后要注意沐浴,这是解散下石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抱朴子内篇》卷一一《仙药篇》云 :
玉屑服之,与水饵之,俱令人不死。所以为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似寒食散状也。若服玉屑者,宜十日辄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散发、洗沐寒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也。[56]
王焘《外台秘要》卷三七云 :
凡药石发,宜浴。浴便得解,浴讫不差(瘥)者,乃可余疗。若浴不差(瘥),即得依后服葱白、麻黄等汤,诸随身备急药目新附。[57]
实际上,沐浴也是道教的一种炼养方法[58],对于服食石发症的治疗也有重要作用。玄宗奉道炼丹服食,杨贵妃平时服用杏丹以固容颜[59],其沐浴也应与解散有关。更犹可注意的是,唐玄宗不仅自己于华清池温汤沐浴,而且还以此为一种无上殊荣赐浴内侍宠臣和文武忠臣。为此,唐玄宗在华清宫修建尚食汤专为此用。(图 14)安禄山便是一位曾经在华清宫频繁常沐皇恩的封疆大吏,尚食汤应该是他经常光顾的场所。

14-1. 尚食汤


14-2. 尚食汤平剖面图

如果考虑安禄山服散的事实[60],则玄宗对安禄山赐浴的深意也就可以理解了。玄宗此举恐并非简单的恩宠和拉拢,可能还蕴含有为服散的安禄山解散的用意,而后者又是跟前者紧密相契。于是,华清池遂成为唐玄宗与安禄山之间博弈的重要舞台。
天宝十四载,就在安禄山兵反前夕,唐玄宗尚赐书安禄山:“为卿别治一汤,可会十月,朕待卿华清宫。”[61]这一方面说明华清宫沐浴在玄宗与安禄山君臣关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或许也寓示着服散成为安禄山与玄宗沟通、亲近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华清宫赐浴的一幕才得以出现在此国家政治的关键时刻。遗憾的是,这一次安禄山不仅再也没有应约,而且终于迈出了叛乱的一步。唐朝政治也由此进入“渔阳鼙鼓动地来,胡尘轻拂建章台”的历史时期。而华清宫则遭受拆毁,其后虽亦有修葺,但是终唐一代,帝王无暇、也不愿再去问津,至唐末华清宫遂皆隳废。留给世人的,“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62]。

注释 :
[1] 袁珂校注 :《山海经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 260页。
[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一“滱水”条,陈桥驿校证 :《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北京,2007,第 284 页。
[3]《白居易集》卷一二《长恨歌》,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北京,1979,第 238 页。
[4] 华清宫汤池的情况经多年的考古工作已大体可了解。此详赵康民 :“唐华清宫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3.1 ;唐华清宫考古队 :“唐华清宫汤池遗址第一期发 掘 简 报 ”,《文物》,1990.5 ;唐华清宫考古队:“唐华清宫汤池遗址第二期发掘简报”,《文物》,1991.9 ;张铁宁 :“唐华清宫汤池遗址建筑复原”,《文物》,1995.1 ;郭崇华、骆希哲 :“唐华清宫遗址出土木建筑构件保存环境因素分析”,《文物》,1996.11 ;唐华清宫考古队 :“唐华清宫梨园、小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9.3。相关研究可参葛承雍 :“唐华清宫沐浴汤池建筑考述”,载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 2 卷,北京大学 出 版 社,1996,第437-454 页 ;此 据 所撰《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中华书局,北京,2006,第 292-307 页。
[5]《白居易集》卷四《骊宫高》,第 73 页。
[6](宋)宋敏求 :《长安志》卷一五引《汉武帝故事》,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宋元方志丛刊》第 1 册,中华书局,北京,1990,第 159 页上栏。(唐)徐坚等 :《初学记》卷七《骊山汤第三•叙事》引《汉武帝故事》,中华书局,北京,2004,第 145 页。
[7](宋)程大昌:《雍录》卷四引《十道志》,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北京,2002,第 81-82 页。
[8]《资治通鉴》 卷二一二开元十一年“冬,十月,丁酉,上幸骊山,作温泉宫”条,第 6757页。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五记载温泉宫注亦云 :“《唐年小录》曰:开元十年置温泉宫,《实录》与《元和郡县图志》曰 :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详《长安志》,第 159 页下栏。
[9]《新唐书》卷一三九《房琯传》,中华书局,北京,1975,第 4625 页。[10](宋)王溥 :《唐会要》卷三〇“华清宫”条,详牛继清校证 :《唐会要校证》,三秦出版社,西安,2012,第 482 页。
[11](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北京,1983,第7页。关于造长生殿的时间,《唐会要》卷三〇“华清宫”条系于“天宝元年十月”。详牛继清校证 :《唐会要校证》,第 482页。
[12] 《唐会要》卷三〇“华清宫”条,详牛继清校证 :《唐会要校证》,第482 页。
[13] 刘文瑞 :《唐玄宗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第 150 页。
[14] 骆希哲编著 :《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第 13 页。
[15] 郭崇华、骆希哲 :“唐华清宫遗址出土木建筑构件保存环境因素分析”,《文物》,1996.11。
[16]《长安志图•宋游师雄骊山图记》云 :“殿曰九龙(殿),以待上(玄宗)浴。”(元)李好文编绘 :“长安志图”,《长安志•长安志图》,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宋元方志丛刊》第 1 册,中华书局,北京,1990,第211 页上栏。
[17]《长安志》卷一五,第 159 页下栏。
[18]《史记》,中华书局,北京,1959,第 1291 页。
[19] 唐华清宫考古队:“唐华清宫梨园、小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9.3。
[20] 同 [19]。
[21](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解语花”条,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中华书局,北京,第 49 页。
[22](宋)释惠洪 :《冷斋夜话》卷一“诗本出处”条,丛书集成初编据津逮本排印,2549册,商务印书馆,长沙,1939,第 2 页。
[23] 唐华清宫考古队:“唐华清宫汤池遗址第二 期 发 掘 简 报 ”,《文物》,1991.9。
[24](唐)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东观奏记》,中华书局,北京,1994,第 28-29 页。《太平广记》卷二二七“华清池”条引《谭宾录》所载与此同。详《太平广记》,中华书局,北京,1961,第 1741 页。
[25] 唐华清宫考古队:“唐华清宫汤池遗址第一 期 发 掘 简 报 ”,《文物》,1990.5。
[26](元)陶宗仪 :《说郛》卷三八《杨太真外传》,中国书店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印,北京,1986 年,第 6 册,十二叶正面。
[27] 同 [23]。
[28] 王建 :“温泉宫行”,《全唐诗》卷二九八,中华书局,北京,1960,第 3375 页。
[29] 卢象:“ 驾幸温泉宫”,《 全 唐 诗 》 卷一二二,中华书局,北京,1960,第 1219 页。
[30]《 白 居 易 集 》 卷一二《长恨歌》,第 238页。
[31]《说郛》卷三八《杨太 真 外 传 》, 第6册,十二叶正面。又可参《旧唐书》卷五一《玄宗杨贵妃传》、卷一〇六《杨国忠传》,中华书局,北京,1975,第 2179 页、3245 页。
[32]《明皇杂录》卷下,《明皇杂录•东观奏记》,第 29 页。
[33]《水经注校证》,第461 页。
[34](唐)徐坚等著《初学记》,中华书局,北京,1962,第 145 页。
[35] 此详沈睿文 :“安禄山服散考”,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宗教与历史》,文物出版社,北京,2011,第 73-89 页。
[36]《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 257 页。
[37] 同 [36],第 258 页。
[38](西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 :《盐铁论校注》卷六《散不足第二十九》,中华书局,北京,1992,第 355 页。
[39]《史记》卷六《秦始 皇 本 纪 》, 第 251-252 页。
[40]《太平广记》卷七一《赵高》条引,中华书局,北京,1961,第 440 页。
[41] 唐华清宫考古队:“秦汉骊山汤遗址发 掘 简 报 ”,《 文 物 》,1996.11。
[42] 田余庆 :《拓跋史探》,三联书店,北京,223-225 页。
[43] 王静 :《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13,第 52 页。
[44](清)严可均辑:《全后魏书》卷一五,《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第142页。案,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45]《全唐诗》卷三,第 30 页。
[46]《全唐诗》卷三,第 36 页。
[47](梁)萧统编,(唐)李 善 注 :《文选》 卷六,中华书局,北京,1977,第 97 页下栏。
[48](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卷九“水部下•泉”,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第 167 页。
[49]《周书》卷四一《王褒传》,中华书局,北京,1971,第 732 页。
[ 5 0 ] h t t p : / / b b s .h s w . c n / 1 1 1 7 4 8 /viewspace-190808.html。
[51]《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七载,“十二月,戊戌,或言玄元皇帝降于朝元阁”条,第 6892 页。
[52] 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北京,1998,第 1508 页。
[53] 赵康民 :“唐华清宫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3.1。
[54] 佛教四月八日的“浴佛节”对寺院洗浴卫生制度的建立,有促进作用。唐代佛教寺院的格局中往往有“浴室院”的布局。敦煌文书记载在相对缺水的敦煌寺院都有“南院浴室、北院浴室”的设置及其管理僧人的名单。详陈明:“沙门黄散:唐代佛教医事与社会生活”,载荣新江主编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第 275 页。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提到灵仙三藏在大历灵境寺浴室院住过。还记载了国忌之日,在唐敬宗逝世的纪念日,长安“城中诸寺有浴”的情况。(日)圆仁撰,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石家庄,1992,第 308、395 页。对寺院浴室记载更为详尽的是陕西扶风法门寺的《法门寺浴室院碑》,该碑记载法门寺之东南隅有浴室院,规模很大,对僧俗开放,并且在五代宋初时期由社众管理。详张厚墉 :“从法门寺一通碑石看我国古代佛寺的洗浴卫生”,载王君、宁润生主编:《中国传统医学与文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西安,1993,第 230-236 页。《宋高僧传》所载智晖就是后唐洛阳中滩浴院的僧人。详(宋)赞宁 :《宋高僧传》卷二八《智晖传》,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北京,1987,第 697-698 页。
[55]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北京,2001,第 20-24 页。[56] 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北京,1985 年 3 月,204 页。
[57](唐)王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55,第 1033 页下栏-第1034 页上栏。
[58] 有关研究可参丁煌 :“道教的‘沐浴’探究”,原载郑志明主编 :《道教文化的精华》,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台湾嘉义,2000,第 413-442 页 ;此据所撰《汉唐道教论集》,中华书局,北京,2009,第 233-245 页。
[59](唐)刘禹锡《马嵬行》云 :“贵人饮金屑,倐忽蕣英莫。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详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卷二六,中华书局,北京,1990,第 338 页。
[60] 同 [35]。
[61]《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安禄山传》,第 6416 页。
[62](唐)张继 :“华清宫”,《全唐诗》卷二四二,中华书局,北京,1960,第27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