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阿尔瓦罗·西扎与卡洛斯·卡斯塔涅拉访谈

  • Update:2014-01-12
  • 资料提供: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翻译:李骐芳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主要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的系统收藏、展示与研究为特色。该馆拥有亚洲最丰富的欧美现代设计收藏,并由1992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主持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西扎先生是葡萄牙的国宝级设计师,建筑界的领军人物,他与王澍教授是忘年交,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客座教授。西扎先生十分欣赏中国美术学院学生们的灵气和创意,同时他得知中国美术学院收藏了这批藏品,十分认可美院人的学术追求,这也促成了西扎先生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设计的过程中,西扎先生的右臂受伤,他用左臂坚持工作,设计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建筑风格。经过博物馆方面的努力协调,本刊以书面访谈的形式采访了西扎先生及其合伙人卡洛斯·卡斯塔涅拉(Carlos Castanheira)先生,以下为访谈内容。在此特别感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王洋女士的大力协助。

1. 你们设计过不少博物馆、美术馆,与美术馆相比,设计博物馆这类建筑的特点在哪里?您在设计中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设计一座博物馆和设计其他建筑是一样的。无论里面具有什么功能或为了什么目的,它本质上都是建筑。重要的是设计师要理解建筑的位置、功能以及委托人或业主的期望,并关注这些因素间的联系。然后便是工作,工作,再工作。
2. 在为中国美院设计的设计博物馆中,你们采用了三角形构图,能不能谈谈这样设计的考虑?
校园里的可用空间就是三角形的,这对建筑外形限制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认真对待设计博物馆这个项目,就没有什么机会选择其他的构图。三角形构图对我们而言是合适的。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受到某些限制会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没有限制,就意味着有太多自由,甚至多到令人难以抉择的地步。
3. 此次为中国的设计博物馆进行设计,你们是否会考虑加入中国元素?你们的设计与所在地区的文化之间有何关联?
设计不是发明!它存在于任何文化中,因为我们总要设计出所需的一切事物。这是一个美好生活和想要更好生活的问题,但它也是一个生存问题。在我的设计中,我总是尝试着去理解当地的文化,并且直接或间接地表现文化。文化无处不在,但有时候用直接的方式是很难捕捉和解读它的。文化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国文化更是这样。无论新旧,变化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认知。
4. 你们对于包豪斯以及包豪斯在中国的意义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包豪斯是不需要任何介绍或解释的。它对现代建筑和设计运动,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都非常重要。它充斥于日常生活中,以至于我们无法理解它在过去和现在的重要性。正如在中国美院校园见到的那样,德国与中国的学校,还有他们的建筑师、设计师可以直接交流探讨。很久以前,中国设计师便对包豪斯产生了兴趣。杭州拥有这批收藏品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意义,而且对设计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5. 你们是空间设计方面的大师,此次设计在空间组织上的想法与设计博物馆的功能之间有哪些关系?
我们不是设计大师。这种说法不恰当。我们不是什么专家,只是建筑师。在建筑领域,我们总是力图做到最好,总是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挑战都是这样。每个项目都不一样,所以问题也都不同。因此,它们总能带给我们热情。当你自认为是专家、大师的时候,你也许会得意地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知道该怎么做。你会不断重复自己的设计,因为你曾经用这种方式成功过,所以就习惯照着那样做。如果你不把自己当专家,不那么想,不那么做,你的思维就会发散,不断研究探索,找到更好的、新的方案。当然,这需要经验,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想要做到更好的愿望。
6. 你们对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这一项目有何理解?
我们也很重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邀请了委托人、本地团队和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帮助我们进行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是一件重要的设计作品,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单一文化中还是在国际上。它不再仅仅是一座中国的博物馆,而是一座国际化的博物馆。作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有挑战性的。但是以后,博物馆设计的趋势会指向更困难、更具挑战性的工作,那就是要找到重要的、各式各样的项目。一座建筑看起来可能很美,对建筑师、设计师、精英人物甚至一般人来说,也可能很有启发性。可是如果没有具体功能或者不能满足需求,它就没什么用处。这个责任不仅是某个设计师或设计团队的,也是客户和使用者的。我们更愿意把自己当做实用主义者而非专家、大师,正是出于这个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