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缘遇米兰世博会——意大利和巴西两馆心得

  • Update:2015-12-23
  • 宋建明
  • 来源: 2015年第10期
内容摘要
在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农业和食物成了世博会的聚焦点。人们希望借这一全球盛会,探索出新思路、新观念、新方略、新技术,来破解这个难题。像世博会这样当代人类文明和文化展现的大型盛会,各个国家都会借题发挥,展现本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实力以及文化魅力。本文重点分享了米兰世博会意大利馆和巴西馆的观感。

            一、结缘世博会

自2000 年偶遇汉诺威世博会起,好像就与世博会结了缘。其后的爱知世博会、萨拉戈萨世博会或应邀或慕名都曾前往观展。因为有了见识,当2010 年上海世博会来临之时,我便有底气带队加盟了一系列的工作。今年5 月1 日,我应邀赴米兰公干,竟意外得知是2015 年米兰世界博览会开幕日,之前还真没想到这日子。次日,便在NABA 小张同学的引导下直扑世博园区,再续了“世博缘”。比起上海世博会,这次规模小多了。而且进园后才被告知,还有半数场馆尚未竣工。这若在上海世博会,那就是天大的事。可在米兰,主办方与参展方都显示着一种淡定。游客们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微词,幽默的调侃者居多。大概在西方人看来,这不就是个“秀场”嘛,反正已开馆的部分就足够你看的了。中国国家馆与中国企业馆都如期开放,显示着跨出国门的国人的认真与重视。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足见当今人们的焦虑:全球面临着人口增长带来的综合征,人类无节制的欲望与折腾导致地球变暖,各类资源急速消耗,粮食供应的危机及其安全成了极为现实的问题。因此,在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农业和食物成为世博会的焦点。人们希望借这一全球盛会,探索出新思路、新观念、新方略、新技术,来破解这个难题。
我因公偷闲,可以在园区逗留的时间很有限,因此,除了中国馆和意大利馆,基本上放弃了需排长队的场馆。这样换得比较从容的心态游走园区,随意随缘观展。一天时间,也参观了20 多个场馆。那么多天过去,如今回味最多的还是意大利馆和巴西馆,故借本文分享这个观感。
二、意大利馆
意大利馆塑造的是主办国的形象,当然应该是米兰世界博览会园区中最抢眼的场馆。意大利人本来就以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创造力与浪漫而自居。如今在他们的地盘上,必定要向世界“秀”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艺术、时尚与创造力等那些可以高歌的事和物。也是基于这个理由,我是慕名寻访去的。
从远处望去,意大利馆(图1)通体白色,典雅精致,非常显眼,像一件艺术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意大利特有的大理石雕刻。它是罗马设计工作室Nemesi & Partners 主创设计的,工程协同Proger、BMSProjects 以及提供可持续发展咨询顾问的 Livio De Santoli 共同建造的,也应该是世博会后能够保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场馆之一。近前看来,展馆拥有13000 平方米的大体量,外观是象征着意大利活力“生命之树”的意象。建筑外立面是由航拍意大利各地乡村风景图片进行平面化处理形成的不同宽窄条纹,做网状错综交叠,形成似植物化石意味的图案幕墙,名曰“城市森林”。这套浑然一体的幕墙模板,凭我的常识,其做法绝不便宜,因为几乎全部是异型,只能量体裁衣分片制作,而且还需要依缝精准对接。这既显示了意大利创意理念的张力,又显示了其建造工艺的能力。
在现场(图2),我好奇这个异形幕墙模块的材料,起初判断是一种新型的水泥材料。后查资料得知,“它是由六层晶格结构由900 片‘i.active生物动力’水泥面板构成。这些材料在阳光直射时,会‘捕获’空气中的污染物,并把它们转化成惰性盐,从而帮助净化大气中的烟雾”。据说这是一种特制的、可吸食雾霾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材料。据介绍,意大利馆是可持续性理念的实验场,建筑中庭的大穹顶不仅可以采光和通风,而且还装有太阳能装置,阳光电池系统能给建筑物提供所需的能源。其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尽可能采用天然材料和简易、经济的方式,可在博览会结束后,将展馆方便地拆解、重组,再搬迁到其他地方重组展出。
展馆底层是一个由建筑半围合而成的悬空广场(图3),以巨大的玻璃穹顶提供自然采光。进口设一个高精度的LED 大屏幕,屏幕循环播放的宣传影片可以缓解排队人们的焦急心情。人们从底层开放的广场随着长长的队伍,沿着宽阔多折的楼梯缓慢逐层登上高层展区(图4),一路上可以欣赏到这座非规则建筑的中庭内浮雕般的水泥模块与异形玻璃幕墙、钢构件交织而成的环境奇观。主办方的用意大致能够感受到:当下鲜活的意大利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总是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紧密关联着的。故而,在出口处矗立有一尊古罗马时期丰收女神的大理石雕像(图5),让即将离去的人们再次对2000 年前的杰作肃然起敬,并留下深刻印象。尽管观展匆匆,意大利馆还是给了我一个强烈印象——策展人极大地调用了意大利所拥有的艺术形式,做了综合的、当代性的演绎。记得第一个厅,主题大概是各个行业的日常人与生活关系,艺术家用大小两组雕塑形象来表达,大组形象整体概括(图6),因主题投影影像变化而导致人群身份变化;而小组雕刻则非常写实,显示了意大利雕塑家深厚的造型功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个展区。(图7)这里是用顶天立地的投影墙和天地四方的镜面围合成万花筒的场景,人置身其中,就被这万花筒里不断滚动播放的被几何化地中海绚丽的光线、意大利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实的自然景色所包围。“浸泡”在高清析度的罗马万神庙、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名城与乡村、华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之中,伴随影像的都是意大利歌剧般的音乐,着实让人陶醉(图8),观众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穿梭其中。这是一种现代性的观看,仿佛能够开启人们对过去的意大利、当下的意大利和面向未来的意大利的新的希望。意大利展馆的关键词是由历史文化遗产、自然山水、植物、穹顶、设计、生命、食物、人行道和可持续性等概念构成。这些关键词是围绕着主题“树木”,将意大利的食物和城市影像结合起来演绎的。展示的内容是丰富的,既有主题问题互动区(图9),也有从地理到人文,再到科技应对难题与困惑的策略展区(图10)。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面连续重复的电视墙,由四位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和设计师谈论对主题的认识(图11),他们是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费兰·德提亚(FerranAdria)、卡特琳娜·旺嘎(Catherine Wanga)和隈研吾。这是否在表明创意在破解世间难题中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呢?总之,意大利馆力图用文化、科技、艺术和设计的手段来呈现出当代意大利人的智慧。
三、巴西馆
历届世博会,我都对巴西馆所表现出来的才智情有独钟。与发达国家的场馆相比,巴西经费与高科技力量显然不足。但是,巴西展馆的主持人和艺术家却善于调动拉美文化艺术的智慧,把传统技艺与当代观念的交融转化成为一种令人既熟悉亲切又耳目一新的场景。每一届的场馆营造总是特色鲜明,有声有色。它的展馆结构总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侧重于展现激情洋溢的桑巴文化场景;另一部分则是主题展示内容。今年的巴西馆也不例外。展馆占地面积4133 平方米,建筑面积2388 平方米,场馆呈长方形。(图12)据悉,今年的巴西馆是由当地的亚瑟萨斯工作室(arthur casas)和马尔科事务所(marko brajovic)联手创建的。主题是“粮食危机的解决方案”。展馆大致呈现着四个分主题:“自然智慧”“色彩王国”“人类力量”和“创造性融合”。巴西馆的目标是想创造出特别的空间,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借用传统文化与高科技结合的可能性,为观众提供互动式学习和沉浸式体验的平台,借此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同时向世界展示出本国文化的价值观及对农业良性发展的期望。据说,巴西馆是本届世博会场地上最大的建筑构架,包括左右两座毗邻的建筑物:左边是巴西绳网广场和地层植物园,右边是主题展区。(图13)世博会场馆的设计,总要亮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绝活。巴西馆的“绝活”便是左侧的这个绳网广场和地层植物园。(图14)这是一处由一种钢结构框架支起的、高大且深远的、凉棚式的“绳网广场”。在介绍设计思想时,主设计师Raphael França 说:“我们的工作围绕着广场的想法,通过对相关灵感的推敲,我们想要这样的方式创造一座‘非建筑’的轻盈展馆。”(图15)
于是,一座赭色的巨大钢构架接驳着一张充满弹性绳网的装置矗立在巴西馆的位置上。它仿佛是对互联网+ 时代传统景观的全新演绎。在França 看来:“这个网篷是对关于网络的灵感的字面转译,这当然十分戏谑。不过作为一个装置,它的确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一起玩耍,发现陌生人的差异,并分享同样的惊讶和乐趣。”聪明的巴西人采用日常“蹦蹦床”的“网”原理,借用这个钢构架创造出了一个视野开阔、内外通透、视线畅通的悬索网篷景观。
我注意到,这个“绳网广场”左侧的钢构柱体上有序地设置了一组大波浪断面轨迹的接驳受力的钢索受力点(图16),右侧则与坡道及墙体衔接(图17),经纬绳索就是通过这些左右接驳点编织起悬空的大网篷。这个网篷将整个钢构架分成了上下两个可以互望的空间。上层是一个开阔的富于弹性的绳网坡状的广场,起伏的波浪形态似海似山,似沙漠似高原,人们可以随意地在网绳坡上“跋涉”。(图18)从这个广场向下望去,能从网格的空隙中看到各色南美的植物。下层又是另一个世界——巴西地层植物园,营造出巴西特殊的气候与土壤,那些来自本土的植物被种植在这里。França 还希望“通过对建筑、展览和游客体验的融合,向世界展示巴西以及它在食品生产方面的重要角色”。显然,创意者希望这些与农耕、畜牧、自然保护、社会发展等相关的形象和理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唤醒参观者的意识。在上端行走的人,会因其体重而使得这个网篷地面轻微下陷,微微地改变景观形态,上部走的人多了,下部的“天顶”便会形成动感,位于下层的人可以仰视上方,看到平日难以看到的另一界面。(图19)上下空间都可以让人们随意坐下休息,随性攀谈交流。人们在展馆中漫游,可以领略展馆所呈现的巴西过往的沧桑与厚重、当下的繁荣与多样,以及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场馆建筑通过贯穿其中的几个坡道与平台,巧妙地把各展区内容有机串联起来,同时也把配套的商店、餐厅、咖啡厅和酒吧整合在一体。我还注意到,巴西馆家具的细节也渗透着从传统农耕时代传来的讯息,然而,表现出来的却都是当代设计艺术的“腔调”。(图20)
结语
像世博会这样当代人类文明和文化展现的大型盛会,既要宣示需要各国齐心协力面对的问题,各个国家也要借题发挥,推出主题及其演绎,塑造与主题关联的故事、情节、场景、物件、产品、环境等要素,以此展现其国家形象与其民族的实力、智力、能力,以及文化的魅力。从某种角度上看,世博会展场其实已是国家品牌竞争的场域,各国都必定会集中其各界英才,谋划国家营销战略,提出具有吸引力的观念,叙述动人的故事,选择诱人的技术与艺术手段,努力打造本国形象。
设计在这个背景下“出场”,表现为“量体裁衣,单品锻造”,而无须考虑批量化、市场化,可谓是另类方式。设计作为一种如同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方法加盟其中,以“巧实力”做着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也是从比较感性的角度看待和欣赏米兰世博会各展馆的设计表现,比如某国馆的创意与表达能力;比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同一主题的认识、感受、选择与呈现;比如各个国家及地区对本届以农业文明为主题,如何展开重新审视,选取新视角,特别是在当今信息与高科技时代如何提出应对策略;设计思维在这个主题语境下如何展开空间与时间的整体规划、各展区的布局、展点、展示方式的设计;从建筑空间意象的定位及室内外形态的设计,一直到产品设计、公共设施及其标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应用,传统技法的再创新应用,等等。我是抱着不可能看完世博会场馆的心态,以领略和欣赏异国文明与文化的心境进入每一个国家展馆的,因此,我会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其中,专注当下的感受,去认识、去感受、去获取心得。因为,在那样的场合,那么一点时间,你只能匆匆地行走,随缘停下,沧海拾贝。
意大利馆和巴西馆便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观看的结果。挂一漏万,那是一定的,但是,现场的专注还是让我有所收获,分享的也是这个走马观花的点滴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