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哥特建筑的力量——平民性与整体性

  • Update:2009-11-16
  • 方晓风
  • 来源: 2009-11
内容摘要
本文从哥特建筑的得名渊源出发,介绍了哥特建筑的起源,从而提出平民性是哥特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作用渗透于哥特建筑发展的多个方面。同时,总结了哥特建筑的另一重要特征——整体性,分析了哥特建筑结构体系的创新点,以及哥特建筑装饰上的特点。从哥特教堂到哥特复兴,以及后来的影响,哥特建筑这一体系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给今天的人们更多启示。

哥特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中的一个异数。欧洲的古代建筑基本上可以用希腊—罗马体系来归纳,形式上的柱式语言脱胎于古希腊建筑,结构上完善的拱券技术起源于古罗马建筑,自古罗马以降,如何在拱造型的基础上结合柱式语言,成为一个长久的课题。哥特建筑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创造了自己的形式语言:改造了源自罗马的拱券技术,发展出标志性的尖券技术,在造型上逐步放弃了套用柱式的企图,从结构自身的逻辑出发,以柱束的方式来处理拱券落地的问题,强化了垂直方向的动力,从而取得了独特的表现力。

哥特是同中世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哥特建筑得到的并不是正面评价,中世纪是黑暗年代(Dark Age),哥特建筑也就成了黑暗的象征。历史会有许多有趣的相似之处,追古看来也不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爱好,哥特时期所处的位置,前后都是以复兴为名的时期。欧洲建筑史通过一次次的复兴,把建筑发展的轨道拉回到希—罗体系中来,又一次次地从这个体系偏离出去,循环往复,构成了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哥特之前是罗曼时期(Romanesque),有一段称为加洛林复兴,后面则是大名鼎鼎的文艺复兴。

哥特之得名并非在其诞生之时,而是在其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出自充满嘲讽的意大利人之口。乔奇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在1530年谈论哥特文化时最早使用了这个名称 。对于要恢复希腊、罗马时代建筑荣耀的意大利人来说,哥特是一种无厘头的技术游戏,不知所云,因此以“蛮族的”这样词汇来称呼它是恰如其分的。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责难也不是毫无道理。哥特建筑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技术体系,缺乏理论的支撑。哥特建筑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建造技术和装饰手法上,尖拱券、飞扶壁和玫瑰花窗等是其主要特征。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人为其著述,即使到今天人们除了描述一座座奇妙而伟大的哥特建筑之外,也难以提出更深层的思想层面的见解。哥特建筑的确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为了表现一种理想的秩序;也同之前的罗曼时期建筑不同,只是为了追摹前人的成就。

哥特建筑的粗鄙之处不必讳言,然而吊诡的是哥特建筑的生命力无比旺盛。自从有了这种形式,哥特式几乎成了建造教堂时的不二选择。当然,不会全部教堂都是哥特式的,但之后的宗教建筑广泛采用了哥特式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对一个普通的游客来说,进入一座教堂看到的不是哥特式空间,是令人惊讶的。有建筑史学者评论哥特式建筑时说,这一形式似乎是专为教堂而存在的。事实上,哥特式的应用不仅限于教堂建筑,也包括了同教会联系紧密的最早的神学院,之后的大学,以及世俗的城堡、市政厅、行会大厅和少量的住宅。

熟悉建筑史的人也一定知道欧洲建筑在现代主义诞生之前的一段时期内,各种复兴大行其道,其中就有影响广泛的哥特复兴,英国的国会大厦即为这一复兴的代表性作品。同时,哥特作为一种风格特征,其应用或影响所及的范围也不仅限于建筑这单一的门类,文学、戏剧、家具甚至字体设计中都有以哥特命名的众多经典。从这些事实出发,我们又不能简单地认为,哥特式的成就仅限于技术和装饰手法,哥特时期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并不比任何其它历史时期逊色,中世纪不见得是一个理想的时代,但哥特式形成了一种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并进而创造出了一种整体的环境氛围,其成就之高并屡屡为后人提及,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说,哥特式的辉煌是一次蛮族的胜利,它非常直接地表现了力量和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染力,对于试图回到欧洲正统的希罗体系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来说,它的确是个异端,但嘲讽之发出,也反证了哥特建筑的力量。

(文章内容为节选,全文请阅读《装饰》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