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老龄化设计:包容性立场与批判性态度

  • Update:2012-10-15
  • 赵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9期
内容摘要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老龄化进程,中国也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论文以人本哲学为理论范式,具体阐述了老龄化设计的理论、方法、工具;指出应对多样化社会语境中的老年用户需求不仅要在设计中考虑用户的生理包容性,还要关注用户的社会文化包容性。同时,论文针对中国城乡老龄用户需求差异及对产品/ 服务设计的影响,探索了包容性设计的概念解决方案。

一、老龄化的挑战
        21 世纪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和存活率的提高,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相继迈入人口老龄社会。联合国预测,未来20 年,全球65 岁及以上老人每月将净增200 万[1]。中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 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 74亿,占我国总人数的24. 48 % ;到205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7%,进入老龄化高峰期。中国将成为老龄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
        从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设计角度出发,很多发达国家相继展开了以老年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其中,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无障碍设计(Designing for accessibility)、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设计为人人(Design for All)、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全寿命设计(Life Span Design) 等诸多理论和学说相继产生。虽然这些理论术语所产生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有所差异,但其主旨都是为满足老龄用户和残障人士融入主流社会的需求而进行的探索。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中国的老龄化研究存在数据和资料丰富,理论及应用薄弱的问题[3]。在设计领域,由于老龄化设计研究与实践更多地归属于政府和社会范畴,短期内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较少有企业愿意在相关领域投入,因此与国际学术和产业界相比,我国的老龄化设计研究和应用更显不足[4]。

二、老龄用户的多样性
        社会学研究表明,老龄用户的需求分为三个维度:生理需求维度、社会需求维度、文化需求维度[5]。但传统的老龄化设计研究通常将老年人作为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共性主体来认识,关注于利用设计解决老龄用户因生理变化和身体机能的衰减带来的共通性问题。这些研究指出,老龄化过程在生理上经历感觉、认知、行动三方面的衰退:(a)老年人的行为速度将随年龄增长而变慢;(b)老年人的感觉和认知之间的相关性将随年龄增长而加强;(c)老年人的操作技能需要在特定环境下依赖知觉信息来辅助[6]。上述机能的衰减伴随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可能不断严重,到高龄阶段会产生因部分或全部机能丧失而导致的残障。
        尽管人类在经历老龄化的过程中显现出上述共性的生理特征,但富萨德(Fozard,2000)指出,老龄化过程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显现出差异性[7]。老龄化不仅是一种生物化过程,更是主体参与实现社会行为和社会义务的变化过程[8]。例如,人到老年,其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动范围缩小,生活内容由社会领域为主,变为以家庭空间为主,进而带来孤独、寂寞、压抑的生存状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社会行为的变化将影响其生理机能衰减的进程和老年病发生的几率。因此,评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变量十分复杂,他们的行动能力不仅是空间上的,也是社会和经济意义上的。老年用户的需求与其所处的文化语境紧密相关[9],行为学指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老年人群体表现出行为目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从属等多层面的差异。老龄用户研究应该回归其社会文化属性,进行语境差异化比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研究所关注的老年人群体应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亚文化老年群体;其中,女性老人、高龄老人、患病老人和残障老人、住养老机构老人、少数民族老人、贫困老人、临终前老人等更是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目前国际上对这些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研究较为重视。
        因此,相关研究论证,传统文化价值在老龄用户需求体系中起到关键的驱动作用[10]。作为传统人本设计的理论基础,泛文化语境的马斯洛需求模型将不能解释生活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老龄用户的实际需求。老龄用户对于产品和环境的需求呈现出动态的相互关系,其安全、实用、舒适、身份、情感、精神等需求互动影响,并呈现出实践、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意义。(图1)

1. 动态用户需求的三个意义层面 

三、人本哲学范式下的老龄化设计理论
        由于老龄用户在机能衰减、生活经历、行为动机、修正手段等诸多因素上存在差异,设计上很难将该用户群作为一个共性主体进行研究。人本哲学范式和用户中心的设计方法为研究多样化的老龄群体和进行社会创新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工具基础。这其中,起源于美国的“通用设计”和起源于英国的“包容性设计”成为当前国际上较为主流的两大老龄化设计理论。“通用设计”是指产品、环境、服务的设计无需作出调整或特别设计来尽可能适用于具有不同生理机能需求的所有人[11]。“包容性设计”被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定义为“一个过程,帮助设计师、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确保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最广泛的用户的需要,不受其年龄和能力的限制”[12]。包容性设计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设计方法,其目的是创造出更具用户需求包容性的产品和服务,在被不同年龄和能力的消费者所使用的广泛背景下,它涵盖了产品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产品从构思到最终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13]。换言之,包容性设计是确保产品易于使用和让大众易接近。因此,“通用设计”接近于一个乌托邦式的崇高理想,而包容性设计则被视为一个不断进化和完善的实际过程。包容性设计能够给大众以平等的机会参与、互动和分享,而不包容的设计则为人们的生活制造不便、障碍甚至危险。
        基于马斯洛的人本哲学理论,本特松(Benktzon,1993)利用用户金字塔模型来诠释通用设计的理论(图2 中的左图)。在这个理论模型中,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反映出“无障碍设计”的理论基础,它试图通过对极端功能障碍性用户需求的满足扩展至对主流市场的用户需求的满足。但这会导致产品和服务设计过于特殊而难以适应其他用户群的需求。“通用设计”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关注于为主流健全用户设计,使产品更具通用性;但有可能导致产品开发者受到健全用户市场利润的诱惑而忽略那些极端用户的需求,因此,该方法能够触及到金字塔上端的用户范围十分有限[14]。针对上述问题,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凯特和克莱森(Keates and Clarkson,2003)提出了“反设计排除理论”,并构建了包容性设计模块方法(图2 中的右图),来更好地适应特定用户的需求,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存在的弊端。该理论模型指出,包容性设计以用户中心的方法为核心,将目标用户的规模和构成界定为协调独立、可磋商的最大化普适人群(即有限行动不便者),进而延伸到特殊残疾人群和健全行动人群[15]。从特定意义上说,这种有限行动不便人群与老年人群相互重叠,其需求范围能够包容多数其他用户群的需求。

2. 用户金字塔模型与包容性设计模块


        根据包容性设计理论,协调“独立的普适人群”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刺激性(针对身体和知觉进行刺激);灵活性(适应衰老或残障带来的问题);独立性(通过选择和控制保持独立性);社会交互性(通过家庭、朋友及社区实现社会交互)。松下公司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上述因素,运用“反设计排除理论”设计出斜式滚筒洗衣机,满足了从儿童、孕妇,到老年人、残障人等不同用户的易用性需求。(图3)为了协调多元用户与通用产品之间的矛盾,西方一些学者建立了“去语境化”(将产品从使用语境中分离出来,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再语境化”(把前述通用性的知识纳入到特定的使用语境中进行设计应用)的理论方法,这种方法包含将个体用户需求转换到普遍用户行为方式的交互过程。

3. 运用“反设计排除理论”设计出斜式滚筒洗衣机
 

四、老龄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从人机工学应用角度进行包容性设计研究,需要运用质化与量化研究手段,全方位考虑不同用户的生理变化。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用户对于信息的接受、理解、诠释、记忆和行为能力;考虑他们感知视觉、音频刺激的能力;考虑他们在执行普通任务时所表现的肢体能力以及心血管、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等功能;考虑他们手臂向上运动、相互协调、力量的极限;考虑手完成各种动作的可能性以及在完成各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和局限性。在上述研究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了解老龄用户认知、机能、行动等随年龄、残障、环境、社会语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例如,SmartDesign 公司在为OXO 厨房用品公司设计一款削皮器时,充分考虑了不同用户在使用削皮器过程中手部的抓、拧、转、扭、捏等各种动作。根据厨房使用环境的特点,设计团队着重研究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使用情况和用户需求:关节运动范围和手部力量衰退的老年人;由于暂时性伤害和疾病而引起手部疼痛或运动范围缩减的用户;由于重复性作业而引起手部疲劳的用户;手湿或手油腻的用户;由于一只手正在操作其他任务,只有一只手空闲的用户;先天手部残疾、肌肉萎缩、综合硬化、帕金森综合症、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用户等等。通过整合部分厨房手动工具,最终设计出一款革命性的削皮器:易抓握的手柄和柔软的橡胶鳍彻底改善了传统削皮器的人机关系,使手部机能不同的各年龄段用户都能舒适安全地操作这款削皮器(图4 中的左图)。另一款厨房量杯设计在充分考虑老年人腰部机能衰减的前提下,创造出能够全方位多角度识读量杯内液体容量的刻度标准,使不同用户无论是站立、弯腰、坐着都能清晰看到量杯的刻度(图4 中的右图)。上述设计案例不仅充分满足了老年用户的需求,也为其他用户群带来了易用和舒适的厨房体验,可以说是包容性设计研究与应用的经典之作。作为厨房用品供应商,OXO 通过在产品开发中导入包容性设计理论方法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其产品和品牌不仅受到全球老龄用户的欢迎,也获得众多中青年用户的喜爱,充分体现出包容性设计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

4. 基于包容性设计理论研发的OXO 厨房产品
 


        为了指导和促进设计包容性的实施推广,国际相关设计机构建立了一系列设计原则与评价标准。这其中,PPP(Product Performance Program)设计保证标准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包容性设计的准则[16],它整合了通用设计的7 项原则和设计实践评估中的3 项附则:
原则1. 公平使用,设计要适用于差异化的用户能力和差异化的细分市场。
原则2. 灵活使用,设计要包容最广泛用户的喜好和能力需求。
原则3. 简单并依靠直觉使用,无论用户的经验、知识、语言、或注意力的差异有多大,设计都应该容易被理解。
原则4. 可透过多种感觉器官理解信息,无论周边环境或用户的感知能力差异有多大,设计都应该将必要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用户。
原则5. 误操作的宽容性,即使以错误的方法使用也不会引起事故并能恢复原状。
原则6. 减轻体力操作的负担,设计应该被有效而舒适地使用,减低用户的疲劳感。
原则7. 确保容易使用的尺度和空间,无论用户的身体尺度、姿态、移动能力有多大差异,设计都应该提供适度的尺度和空间,以方便用户使用和操作。
附则1. 可长久使用并具有经济性。
附则2. 品质优良且美观。
附则3. 对人体及环境无害。
        包容性设计关注于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性能、可靠性因素[17]。设计既要满足老龄用户的功能需求,也要有助于迎合用户的审美和生活方式愿望,并提供更大意义上的老人个人福祉。包容性设计应该满足动态适应性和大规模定制需求;技术设备需要包容老龄用户的身体、感官、意识和生活方式随时间推移而进行的改变。包容性设计应具有文化敏感性;设计师在处理人机交互技术时需要整合文化因素并将其尽可能在设计中加以拓
展。包容性设计需要关注审美适当法则;设计师需要考虑产品带给老龄用户愉悦的情感体验。图5 显示了在文化敏感性与审美适当法则指导下的包容性设计实践演化过程:在针对极端残障和颈部医疗护理产品进行设计时,上个世纪80 年代的产品设计充满了功能主义的印记,仅关注用户的生理机能护理(图5 左图);而21 世纪的相同产品设计却在“形式追随情感”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充满了诗意的美学特征,既满足了用户对功能的需求,又赋予用户全新的文化和审美体验(图5 右图)。

5. 关注于文化敏感性与审美适当法则的包容性设计案例
 


        诺曼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设计心理学》中指出,人本设计的核心是构建用户、设计师、产品系统三位一体的概念模型(图6),如果设计师的概念模型与用户的概念模型不相匹配将导致设计方案的失败[18]。因此,运用科学有效的设计研究工具了解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将成为包容性设计成败的关键。常用的方法包括:用户参与性设计法、移情设计法、情境化描述法等。

6. 用户、设计师、产品系统三位一体的概念模型


        用户参与性设计法:建立用户参与性设计团队,选择具有地域价值链的老龄或残障用户参与到设计团队中,有利于设计师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模型,帮助设计方案更好地调整和适应特定文化语境。用户对于设计的参与将给设计团队带来更为有效的思路和灵感(图7)。

7. 用户参与性设计将老龄用户整合到设计团队中


        移情设计法:设计团队对老龄或残障用户需求与设计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认识,通过切身体验而不是主观想象来实现对用户的深入了解,移情设计能够产生既适合又创新的方案。
        美国著名的老龄化设计先驱摩尔(P. Moore) 教授在二十多岁时扮成八旬老太历时四年走访160 多个美国和加拿大的城市(图8), 亲历了老年人在社会中遭受的种种物质和社会歧视[19]。年逾65 岁的她在2010 年国际通用设计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设计致残(Design Disables)”的概念,指出运用包容性设计理论进行产品和服务设计能够消除对社会中特定群体的歧视[20]。福特汽车公司在进行FOCUS 汽车设计时,整合老年病学、材料学、设计学、行为学等多学科专家设计出“老龄模拟衣”。设计师穿上这套“模拟衣”能够切身体验到老年人在认知、机能、行为上遇到的困难,进而设计出更具包容性的FOCUS 汽车。该车一经推出,就受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共同青睐,获得巨大的市场成功,成为包容性设计的经典案例。(图9)

8. Moore 教授运用移情法常年扮演老年人,以了解用户的真实体验


9.“老龄模拟衣”帮助福特汽车设计师充分体验老年驾驶员的感受


        情境化描述法:把用户调研中听到的用户生活方式和故事转化成数据和信息用来寻找创新机会,激发创意。情境化描述法是对真实用户行为需求的总结,并对特殊使用情景加以细致的描述。斯维哥特(Swigart,2000)认为,老龄用户与技术互动过程中既要利用现有技术来适应老龄用户在感性、认知、行动等方面的衰减与局限;又要整合新技术进行适应性设计以解决老龄用户特殊的困难并提供新的生活方式和机会[21]。未来的老年人将有更多的技术使用经验,设计师需要借助于情境描述工具(Scenario)来整合社会和技术发展趋势,对老年用户的生活方式进行预测性描述,借以设计相关产品和服务,为老龄用户提供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五、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老龄化设计研究
        中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将面临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文化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我国城乡针对老年群体的社会保证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社会养老机构和老龄用户辅助产业和相关的福利机制有待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面对的老龄化挑战不同的是,中国面临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中国社会的文化伦理价值体系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于老龄用户需求和价值的研究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和城乡之间的差异。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与转型模式,并将进一步影响中国设计创新的关注点和方法论。具体来说,老龄化社会对于企业意味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在一些发达国家,围绕老年人消费市场应运而生的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商品和服务的产业延伸链,形成了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的系统网络。“银发市场”需求日渐多样化,其含盖了涉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用,及康复保健等诸多方面的产品。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总收入超过4000 亿元,老年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要加强针对城市和农村老龄用户需求的产业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这种研究为拉动内需扩大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潜在空间,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实质性基础,为老龄用户养老保障系统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的人本设计研究拓展出无限的发展机遇。
        笔者主持研究的“中国城乡老龄用户需求比较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影响”课题,通过对中国文化背景下城乡老龄用户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采样,综合利用量化和质化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和农村的老龄人口的衣、食、住、行、用、医等诸多变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和农村老龄用户的生活形态模型和需求理论模型。在充分理解城乡老龄用户生活形态的共性和差异性基础上,寻求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机会,探索面向未来城乡老龄用户需求的概念设计和创新原型。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老年用户关注于以社区为中心的生存状态及生活质量;农村老年用户更为关心医疗设施已保障体系的健全和易接近性。因此针对城乡老龄用户社会语境与需求上存在的差异,研究团队分别就城市老年人的城市社区、购物行为、洗浴行为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体系、健康状况、村镇医疗设施等方面展开调研。在此基础上,运用包容性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并寻找创新机会,设计出一系列概念性的产品及服务系统,为中国老龄化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概念性探索,以下简要介绍部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城市老龄公寓卫生间整体概念设计研究”(图10)通过对中国老年公寓的实地调研和对老年人使用卫生间的行为问题分析,巧妙运用工业化模块组装方式创造出适应中国城市语境特征的新型老年公寓卫生间范式。由于使用语境的私密性特征,导致用户研究很难实地采样,因此,用户参与性设计方法在创新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老龄用户通过参与设计提出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为方案的完善提供重要依据。“城市老年人购物行为研究及产品化解决方案”(图11)针对都市语境中老年人购物行为中所产生的生理和社会问题,系统研究了老年社区环境、用户购物行为、社会出行活动等相关因素,创造性地将老年人代步电动车、超市购物车、无障碍购物袋等功能产品有机整合,设计出更具包容性的老年人出行购物辅助工具,满足了老年人在社区购物行为链中的易用性需求。

10. 城市老龄公寓卫生间整体概念设计研究

 


11. 城市老年人购物行为研究及产品化解决方案


        针对农村老年人看病难,医疗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设计研究团队深入农村老年病患者家中和乡镇医院进行深入调研,不仅关注个体老年病患者的健康检测和就医需求,更关注于通过社会创新服务系统的设计从宏观上解决农村老年人医疗及社会保障问题。这个社会创新性解决方案从建立乡镇一体化健康监测与医疗服务系统入手,直到通过具体的移动医疗基站和家庭健康监测产品的创新设计共同搭建出服务于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产品服务系统。该设计将服务设计方法与包容设计理论有机结合,成为综合运用包容性设计进行社会创新的良好案例(图12)。

12. 农村老年人医疗需求研究及产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六、未来的老龄化设计研究与实践
        中国社会与经济正在进行转型,可持续发展和老龄化社会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未来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仅仅要着眼于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技术、文化、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创新设计是解决世界范围内老龄化带来挑战的主要手段,也将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中国由于老龄人口众多,社会保障机制发展不完善,社会养老资源匮乏,为老龄用户进行系统的产品服务研发和创新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需要设计研究领域寻求更合理有效的方法工具来解决中国所特有的老龄化问题。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由于中国的主要内需市场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种语境和形态,城市和农村老龄用户的需求将会在产品创新的设计定位与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种需求形态也是中国经济拉动内需扩大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对于设计产业创新机制的建立和设计知识体系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人性化设计的哲学范式出发,关注中国老龄用户的需求,建立创新性的和差异化的中国城乡老龄用户需求理论模型将是中国未来老龄化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国包容性设计理论的发展将为中国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创新、为老龄用户市场的产品设计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将奠定中国在上述领域中的国际学术研究与应用的话语权。设计既是针对当下问题和挑战进行定位和重构的行为,也是根据设计情景而表现出的明确的反思性行为过程[22]。因此,包容性设计的未来不仅要始于“设计为人人”的雄心立场,而且应该坚持一种反对设计排斥与歧视的批判性视角。

注释:
[1] United Nations . World Population aging:1950-2050.2001;Available from: www.un.org/esa/publications.
[2] 杨玉娟:“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健康教育”,《护理研究》, 2003.17(9)。
[3] 伍小兰:《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福利状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年。
[4] Zhao, C., Aging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Vehicle Design :Culture, Technology,and Experience .2009, Berlin : VDM Verlag Dr. Muller Aktiengesellschaft &Co. KG.
[5] 同[3]
[6] Fisk, A.D., et al.,Designing for older adults:principles and creative human factors approaches .2004, Boca Raton: CRCPress. xiii, 158.
[7] Fozard, J.L., Sensory and cognitive changes with age, in Mobility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Elderly, K.W. Schaie and M . Pietrucha ,Editors. 2000, Springer Pub.:NewYork . p .1-44.
[8] Meyer, J., Personal vehicle transportation, in Technology for Adaptive Aging, R.W. Pew and S.B.V. Hemel,E d i t o r s . 2004,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Washington,D.C. p. 253-281.
[ 9 ] F r y , C . L . ,A n t h r o p o l o g i c a l Theories of Age and Aging, in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Aging, V.L.Bengtson and K . W . Schaie, Editors. 1999,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p.271-286.
[10] 同[4]
[11] Story, M.F., J.L. M u e l l e r , a n d R . L . Mace. The universal design file: designing for people of all ages and abilities . 1998[ cited 2005 1/ Aug . ] ;Available from: www. design.ncsu.edu/cud/pubs/center/books/ud_file/toc3b14.htm.
[12] 同[4]
[13] 同[3]
[ 1 4 ] B e n k z o n , M . ,Designing for our future selves: the Swedishexperience. Applied Ergonomics , 1993.24(1): p. 19-27.
[15] Keates, S. and J. Clarkson, Countering design exclusion : an introduction to inclusive design. 2003, London New York: Springer.
227.[16] 日经设计:《通用设计的教科书》,台北,龙溪国际图书有限公司,2006 年。
[17]Macdonald ,A . , Humanising Technology, in Inclusive Design:Design for the Whole Population,J . Clarkson,etal. ,Editors. 2003, Springer:London. p. 183-203.
[18] Norman, D.A.,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 2002, N e wYork: Basic Books.
[19] Moore, P. and C.P.Conn, Disguised : A True Story. 1985.
[20] 董华:“包容性设计:英国跨学科工程研究的新实践”, JOURNALOF ENGINEER IN GSTUDIES, 2011. 3(1): p.19-25.

[ 2 1 ] S w i g a r t ,T . F . ,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the older driver:an autoin dustry perspective, in Mobility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Elderly, K.W. Schaie and M . Pietrucha ,Editors. 2000,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Inc.: New York. p. 299-313.

[22] Schon , D . , T h 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1983, New York:Harper Col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