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拉丁字母与罗马文字

  • Update:2013-08-28
  • 顾 欣
  • 来源: 《装饰》杂志第8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拉丁字母也称为罗马字母,是大多数欧洲语言所采用的字母系统。拉丁文字作为古罗马文明最伟大的成就和象征之一,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被推广至欧洲大部分地区。时至今日,拉丁字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通行、传播最广的字母文字系统。
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也称为罗马字母(Roman alphabet),它是大多数欧洲语言所采用的字母系统。拉丁文字作为古罗马文明最伟大的成就和象征之一,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被推广至欧洲大部分地区。除了古拉丁语,拉丁字母还被套用到其他多种语言上,例如由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罗曼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日耳曼语(英语、德语、荷兰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等)、部分斯拉夫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等)以及芬兰- 乌戈尔语,等等。时至今日,拉丁字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通行、传播最广的字母文字系统。
拉丁字母的前身是由希腊字母派生而来的伊特拉斯坎字母(Etruscan alphabet),它是生活在古意大利中北部地区的伊特拉斯坎人所使用的文字。(图1)伊特拉斯坎人是希腊人和非希腊人(即所谓欧洲的“野蛮人”)之间最重要的中介者,他们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例如腓尼基、希腊等地)并使之与本地因素相结合(图2),逐渐形成了伊特拉斯坎民族。与此同时,他们也将包括文字在内的文化传播到相邻的拉丁人那里。由于伊特拉斯坎人的中介推广作用,拉丁人很快就创造出了拉丁字母。公元前8 世纪左右,居住在古意大利中西部拉丁姆地区(拉丁语:Latium,意大利语:Lazio,现称拉齐奥)的拉丁人将其边界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他们不仅在拉丁姆建立了罗马城,并且在这一地区确立了至高无上的主宰权。古罗马文明在历经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后,于公元1 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罗马帝国。此时,被誉为“万城之城”的罗马也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中心。
 
图1. 最初的伊特拉斯坎字母,书写顺序为从右至左。
图2.“皮尔基金版”,左为腓尼基文字,右为伊特拉斯坎文字。
 
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亦是罗马地区的当地语言。拉丁语中最古老的文字证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 年左右。自从1899 年在罗马市中心的罗马广场(Roman Forum)发现一块四棱形写有文字的凝灰岩(也叫做黑石或广场石)以来,人们便把上面的碑文看成是罗马人使用字母文字最古老的资料之一。(图3)这块碑文按照从右向左的顺序书写而成。碑文的语言是一种古老的拉丁语,它的字型与早期的伊特拉斯坎字母有些相似。直到公元前4 世纪,罗马人都习惯从右向左或是蛇行交替(先从右向左,再从左向右,依次交替)的顺序来书写,之后才变为从左向右的书写习惯。
 
图3. 发现于罗马的广场石(约公元前600 年)
 
伊特拉斯坎字母有26 个,而罗马人只采纳了其中的21个字母。早期拉丁字母表所包含的这21 个字母是:A、B、C、D、E、F、Z、H、I、K、L、M、N、O、P、Q,R、S、T、V、X。因为拉丁语没有希腊语中的送气音,例如:th、kh、ph,所以拉丁语没有采用送气音字母。从语音上说,用来表示希腊语中发音为[dz] 的字母Z 尽管在拉丁语中没有任何用处,但它还是被排在了字母表的第七位。大约公元前200 年,一个名叫勒嘉(Spurius Carvilius Ruga)的被解放的奴隶在罗马开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所语言学校。在拉丁正字法中,音节[k]和[g] 是用同一个字母C 表示的。为了避免拼写混乱,勒嘉在字母C 上加了一小横,把它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G(图4),并用这个新造的字母取代了不被使用的字母Z。公元前146 年,罗马人终于征服了希腊,并将其国土纳入版图之内。由于帝国的扩张,相应对希腊名称和拉丁文里外来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拉丁文的文字变革势在必行。希腊字母Υ 被罗马人借用来同时表示伊特拉斯坎语中的U / V 以及希腊语中的Υ,从而逐渐转变为字母Y。同样,字母Z 也被借用来表示[dz],这一次它被放置在了字母表的最后。(图5在后古典时期的语法中,拉丁字母被统一为23 个,即:A、B、C、D、E、F、G、H、I、K、L、M、N、O、P、Q、R、S、T、V、X、Y、Z。由于“23”这个数字刚好处于希伯来字母的数目“22”和希腊字母的数目“24”之间,因此中世纪的罗马人还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他们认为这个数字可以证明拉丁基督教正是希伯来和希腊这两种文化的继承者。
 
图4. 字母G
图5. 字母Y 和Z
 
中世纪的罗马人既用字母I 和V 表示元音[i] 和[u] 的发音,也用它们表示半元音和辅音[j] 及[v] 的发音(就像英语单词“water”中的“w”的发音)。直到推行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改革方案后,这种音节混乱的情况才得以借助字母J和U 区分开来。(图6)中世纪以后,从字母V 发展而来由两个V 所组成的W 作为一个单独的字母存在,因此它在英语中也被念作“double u(两个u)”。(图7)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演变,我们终于得到了今天所见齐备的拉丁字母表,它一共由26 个字母组成,即: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图6. 字母J 和U
图7.字母W
 
拉丁文最初的书写形式,就像一条由没有间隔的符号组成的河流,连绵不断。这是由于当时流行的用于书写的蜡板面积较小,而来自古埃及的莎草纸又昂贵所造成的。当时的罗马人只使用大写字母,而标点符号和小写字母在古罗马时期都还没有出现,因此相对于现在的阅读习惯而言,古典时期的拉丁文本是很难读懂的。小写字母则是直到古典时期后期的半安色尔体(Half-uncial)以及中世纪初期的加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的出现才得以广泛使用。[1]
伴随着拉丁字母的诞生,古罗马的文字开始逐渐展示出不同的书写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最为重要的书体便是罗马石刻体(Roman square capitals)。这种字体产生于公元1 世纪前后,它是由工匠们刻写于石碑、纪念柱和凯旋门等古代罗马的建筑之上(图8),人们以它最初的书写材料为依据将其称作“石文”。罗马石刻体是一种纯粹的大写字母文字,这类文字的字母布局方正,其中字母A,O,Q 以及V 完全符合正方形的形状,其余的字母则是以正方形为基准,按照一定的比例来书写。字母字脚的形状与纪念柱的柱头相似,字母的躯干则类似柱身。从整体上看,字母的宽窄比例美观适当,十分和谐。当时的人们在刻写石碑铭文时,先要用画笔将字母轮廓写在石头上,然后依照轮廓将这些字母刻画出来。石匠在对字母转角以及笔画末端进行精细加工时创造出了衬线,我们今天见到的所有衬线体文字,都是以罗马石刻体为基础发展演化而来。
 
图8. 刻于墓碑上的罗马石刻体(约公元1 世纪)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古罗马的遗迹中看到这类庄严典雅、匀称美观的字体。现存的罗马石刻体最有名的例子是刻在位于罗马市中心图拉真广场的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基座上的铭文。(图9)图拉真柱是由建筑师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按照罗马大帝图拉真(Trajan)的指示于公元113 年春季在罗马修建的。(图10)图拉真柱基座上的这些字母被看作是罗马文字艺术中最完美的范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称赞它是理想的古典形式,并把它作为学习古典大写字母的范体。
 
图9. 刻于图拉真柱基座上的铭文(公元113 年)
图10. 为记载罗马大帝图拉真丰功伟绩而修建的图拉真柱
 
罗马人从刻在石块上的石刻体中还发展出两种手写字体,即写在羊皮纸上的方书体(Quadrata)和书写速度更快的拉斯提克体(Rustic capitals)。方书体是罗马人使用的经典书用手写体(图11),它的字母布局同石刻体中的字母布局相符。这两种字体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字母线条是遵照不同的笔法来写的。在古文字学和碑铭学中,罗马石刻体和方书体这两个概念只能依据不同的书写材料来区分:罗马石刻体刻写在石块或是金属之上;方书体则是书本文字,书写于羊皮纸和莎草纸之上。
 
图11. 书写于羊皮纸上的方书体(约公元4 世纪)
 
方书体的名字是从单个字母的几何形状得来。这些字母多为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圆形。和罗马石刻体一样,方书体也是用衬线标注,单词与单词之间很少出现间隔和连线。从公元1 世纪下半叶到公元3 世纪末,方书体在奥古斯都、提贝里乌斯,后来的图拉真、哈德良,以及再之后的马尔克·奥列里乌斯等历任罗马皇帝统治期间达到鼎盛时期。这种字体一直被沿用到公元6 世纪,甚至公元9 世纪时仍有人把它当成精致的手写体使用。
除了方书体,拉斯提克体也是罗马人经常使用的手写字体。(图12)拉斯提克体又称通俗体(Rustic 是拉丁语,意为乡村的、农民的),它于公元1 世纪从方书体中发展而来。这种字体的字形细瘦狭长,单个字母之间标有少量严谨的几何标记,整体感觉不太庄严且稍显纤细。拉斯提克体一直被沿用到公元5 世纪,据猜测它也是古典时期占据优势地位的书面字体。它在古文字学中备受宠爱,人们甚至把它称作圣罗马体。此外,在公元1 世纪时,从方书体中还产生了一种用于日常书写的斜异体。与那些古老的罗马斜字体(Roman cursive)相比(图13),这种新的斜异体更适合松散流畅的书写方式,它一般用来书写日常的商业文书。
 
图12.Vergils Aeneis 里的拉斯提克体(约公元5 世纪)
图13. 书写于莎草纸上的罗马斜字体(约公元4 世纪)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常常使用芦苇笔作为书写工具(图14),它同时也是当时阿拉伯人和希伯来人最重要的书写工具。芦苇笔由芦苇制成,半边沾墨而书。为了保证出墨顺畅,芦苇秆用来书写的那端通常是三个削尖的斜切面。制好芦苇笔后,人们就能通过改变手和手臂之间的角度在纸上写出或粗或细的笔画。(图15)
 
图14. 芦苇笔
图15. 使用芦苇笔书写
 
除了芦苇笔之外,罗马人也会用磨尖的金属笔在蜡版上书写。(图16)古希腊人、伊特拉斯坎人和古罗马人都曾经使用这样的书写材料,这种书写方式甚至从古典时期一直延续到了中世纪。一般来说,蜡版的单面或双面都会被涂上一层蜡,在需要的情况下,人们可用刮刀将已被书写过的蜡版刮平并将它反复使用。(图17)人们常用皮带或金属丝把多块蜡版串在一起做成一本蜡版书,它或许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笔记本的前身。一本典型的双面蜡版书(由两块单独的蜡版所组成)常被看成是两张相连的图画,三面书为三张相连的图画,多面书则为多张相连的图画。在这一时期,古埃及的莎草纸也从希腊传到了罗马帝国。
 
图16. 发现于古罗马赫库兰尼姆城(意大利南部)壁画上的少女手持着蜡版书和笔(公元50 年)
图17. 复制的蜡版和铁笔
 
起源于公元前3 世纪左右的羊皮纸,其名称源自于希腊文“Pergamon”一词。(图18)它是一种经过轻度加工的兽皮,轻便、易折叠。羊皮纸多取自小牛、牛、绵羊以及山羊的皮,经过浸泡、晾晒、打磨等复杂的制作工艺之后(图19),就能得到这种光滑、半透明、可双面书写并能长时间保存的书写材料。羊皮纸最初被缝制成长条状或是绕成卷筒状,直到公元1世纪才慢慢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书籍形式,即所谓的Codex形式。(图20)与当时普遍使用的书卷相比,Codex 的优势在于它有明确的书页,人们可以很轻松地在书中找到自己喜欢内容的位置。此外还能在书本中安插更多的文献资料。到了中世纪,羊皮纸便成为制造书本的最重要的书写材料,而用羊皮纸制成的书籍价格也极为昂贵。直到14 世纪末期,羊皮纸才逐渐被源自于中国、造价低廉的纸张所取代。
 
图18. 中世纪的羊皮纸信件
图19. 晾晒和打磨羊皮纸
图20. 书写于羊皮纸上的《梵蒂冈抄本》(Codex Vaticanus)中的一页(约公元4 世纪)
 
顾 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注释:
[1] 详见顾欣:“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字”,《装饰》,2011.9。
 
参考文献:
[1] 顾欣:《比文较字:图说中西文字源流》,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 2] h t t p : / / w w w .typolexikon.de
[3] http://en.wikipedia.org
[4] http://de.wikipedia.org
[5] http://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