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3D 电影的空间思维与设计 —以徐克3D 电影为例

  • Update:2015-08-26
  • 刘梦雅
  • 来源: 2015年第5期
内容摘要
3D 电影凭借特有的视听体验优势已经逐渐成为电影展示传播的重要表现力量。电影本是一门时空复合的视听艺术,3D 技术作用带来极致的空间表达,快速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由“观看”转向为“体验”。本文以徐克3D 电影为例着重探讨了将3D 思维作用于电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重点探索了如何从3D 电影空间设计之初,就开始将3D 思维应用其中,并贯穿始终,从而营造更为逼真的空间体验,让观众毫不勉强地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电影至今已经走过近120 年历程,虽然在戏剧、音乐等前辈面前,依然像是一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孩童,但是却凭借着自己强大的魅力,被视为数字时代最可能成才的绩优股,而3D 电影便是其现阶段最叫人信服的才力。
2009 年,随着一部《阿凡达》席卷全球,彻底拉开了3D 电影的帷幕,全球范围内的3D 电影犹如风驰电掣发展快速。当前国内的3D 制作技术也已日趋成熟,计算机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所带来超乎寻常的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
 
一、3D 电影在空间表现上的独特性
空间设计一词本源自建筑与环境设计行业,现在却也在电影领域广为运用,可以说电影时时刻刻都在展现着它的空间感,是时空复合与视听结合的艺术表达形式。电影借由在空间中发生的人与物来展现情节、叙述情感、刻画意境。3D 电影本身就具有空间的概念,3D 电影的特别之处,简单说就是通过人眼的视觉差异使观众对影片中所塑造的场景形成立体感,以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马丁·斯科塞斯曾说:“3D 技术的应用不仅是电影制作水平的一种进步,也能使电影的内容更加丰富。”[1] 3D 技术作用下极致的空间表达,快速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将观看变为体验。如果从3D 思维的角度出发去构思3D 电影的空间设计,将会是一种非常不同的情况。
谈到3D 电影必然离不开数字技术,电影本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制造出大量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形象,也可以展现在2D 电影中看不到的空间立体面和镜头纵深感。3D 技术的应用,让艺术家们更接近生活,置身于电影本身的虚拟空间中进行创作,更能从观众的角度进行空间设计,使得作品更加平视化、平民化。如《阿凡达》中磅礴绚丽的潘多拉星球,各种奇幻生物,不论是纳美人、灵树还是丛林中的动物,众多场景都是现实环境中并不存在的,三维技术成功塑造了影片独特的空间。电影通过3D 拍摄技术立体地呈现了似真似幻、登峰造极的潘多拉星球,令观众耳目一新,沉浸其中。由皮克斯出品的首部3D 电影《飞屋环游记》通过3D 技术巧妙地再现了委内瑞拉的“天使”瀑布倾泻时壮美的气势,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茂密的丛林,各种奇形异状的石头,错落的藤条,获得极致的空间体验。3D 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有60 余处3D 制作大场景,导演徐克首次尝试水下3D拍摄技术,打造了一场海上的视觉盛宴:狂涛怒吼,碎片四溅,特别是当怪兽“鳌皇”在惊涛骇浪中出现的那一刻,那张血盆大口要吞下的仿佛是银幕外的全部观众。
3D 电影的空间设计和传统电影的空间设计一样,都是基于剧本及导演要求的美学方式进行表达。在电影制作时,人们通常都是以 “镜头”和“ 场景”作为划分影片叙事结构的基本单位。[2] 电影由镜头组成,镜头中人物活动的时空也就是电影的场景,一个成功的时空塑造,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推进情节,更可以烘托气氛,拉近人物、故事与观众的距离,使其感同身受。3D 电影通过CG 技术的运用和立体效果的实现,使电影中的空间有了现实世界中不同的维度,犹如真实存在般,鲜活灵动。气势磅礴的宏伟景象、行云流水的打斗镜头、斑驳陆离的色彩,比之传统的2D 画面更能俘获观众的心,使其置身其中、遐想联翩。将计算机技术强大的表现力与3D 电影擅长的科幻、童话、战争、冒险、魔幻、武侠等题材结合起来,可以制造出传统拍摄不能实现的磅礴场景。越是惊险、奇幻的题材,当它的场景被逼真地表现在银幕上,就越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增强观众的视听观影感受力
 
二、3D 思维对于电影空间表现的影响
随着观众的观影需求增强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一些带有宏大场面的诸如战争、科幻、武侠、魔幻、冒险等题材的电影基本都推出或者只推出3D 版本。迪士尼、梦工厂推出的动画电影几乎也都以3D 的形式展现,当然这已不仅仅是CG、动画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3D 电影的快速发展为传统的故事片增添了活力。诸如奇幻、武侠、战争、冒险等题材的商业大片,许多观众希望能在电影院体验到震撼的视听效果,跟随影片一同体验奥妙。3D 技术的进步和实现就仿佛给机器部件已有些磨损的传统实拍电影重新打造磨光,让其看起来更具有生命力,逼真得仿佛可以与电影中的场景、角色进行互动对话一般。而将3D 思维应用到影片的场景塑造之后,实拍为主的场景面貌也会焕然一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导演首次尝试的3D 电影,3D 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中的视野得到延伸,派在大海中如梦似幻的唯美空间展示,使观众仿佛身在其中,时而遮天蔽日、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危机四伏、时而斗转星移,通过3D 画面的展示,观众也随着主人公一起进行着漂流,在情感上更深地融入电影的情节当中。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立体空间的展示,才使得这部在剧情上并无太大创新,也没有明显冲突起伏的电影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再如《阿凡达》这部3D 电影为了展现潘多拉星球唯美梦幻的立体感,在设计时就格外注意,拍摄和特效人员跨越了三个大洲取景拍摄,影片中有近60% 的画面由计算机生成,人物在绿幕环境下与“虚无”空间的互动、演绎都变得尤其重要,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前期3D 空间设计,才使得后期呈现给观众的场景逼真动人、直指人心,制造出传统拍摄不能实现的奇幻画面。
随着3D 电影的风靡,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以3D 为标榜,来赚取眼球、抬高票价。其中很多是采取2 转3 的技术,俗称“伪3D”。一部分影片打着此幌子,靠后期加工所呈现的立体视觉效果并不好,甚至出现头晕炫目、黑雾一片的观影现象。当然,其中也不乏像《泰坦尼克号》3D 版这样的电影,虽然不是3D 原装,却是通过优质的2 转3 技术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可立体化的空间当中,创造了轮船撞击、船只倾覆等宏大场面。同时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3D 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3D 效果可以使用立体拍摄设备,也可以通过电脑的三维技术加上人眼的视觉模拟制作完成。不过,虽然3D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成本在降低,但是优质的3D 电影并没有成正比增加,当然这与电影本身的故事、人物、场面的调度等因素息息相关。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一部成功的3D 电影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有良好的三维思维设计。这种思维设计应该在最初的影片气氛图、原始2D 图、3D 辅助空间模型、深度信息图、合成3D 立体效果图[3] 当中就有很好的展现。并通过设计、拍摄、制作、特效、剪辑、配光、调色等复杂工序,最终将其完美呈现。在塑造好物理空间的同时,也会在观众的心理空间中产生更为亲近的体积感,使其愿意去感受空间张力,心甘情愿地被影片吸引。
 
三、以徐克3D 电影为例,阐述3D 思维对于空间展现的深层表现
电影本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近年3D 电影的快速发展使得“空间”这一元素的重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具有了立体效果的3D 电影更容易营造出逼真的场景空间,变得更加“平民化”,也更为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观众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被吸引、被感动,但同时也对电影的立体空间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无论3D 技术发展到多么炉火纯青的程度,它依然是电影这门艺术的表现手段,而非实质内核。若一定要将它和电影票价挂上“等号”,自然便会产生很多生搬硬套的伪3D作品。不过,在国内3D 电影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能看到一批精耕细作的、充满诚意的3D 作品,比如徐克导演近年来陆续推出的3D 电影。
徐克一直被认为是技术达人,早在1992 年的《新龙门客栈》中,他便率先应用数字技术,诠释了一场登峰造极的武侠江湖之斗。电影无法脱离技术而存在,这一点在他的电影中仿佛体现得格外明显。但是直到2011 年3D《龙门飞甲》的重磅出世,才让市场惊诧,这位半隐匿的大导原来是漂洋过海,潜心研究3D 技术去了,将武侠带进了3D 时代。现实世界中的“江湖”也开始有了“徐老怪迷上了3D”的说法,但是不管是在《龙门飞甲》,还是在《智取威虎山》等徐克近期的3D 电影中,都可清晰明确地看到他的想法:3D 技术是为电影内容服务的,有效的3D 思维可以尽情表达导演的艺术理念,可以完美描绘极致的电影空间,可以帮助人物在“真实”空间中更为淋漓尽致地演绎故事,可以使观众感同身受、沉浸其中。
以《龙门飞甲》为例,影片第一幕便是一个长达近50 秒的推镜头来描述港口的宏大、船只的交错放置、海面的波澜壮阔,先发制人地将带着3D 眼镜的观众领进了这个虚拟的江湖世界。(图3-5)
徐克的团队由来自世界各国的3D 人才组成,为了打造出这部“真刀真枪”的3D 电影,他们将CG 技术和3D 拍摄技术结合,闯出了一条将武侠动作和场景空间相融合的道路。3D 电影的特点是多元地展现空间的不同角度,突破原有2D 电影的边框,让空间中的景物或纵深走向银幕,或横向浮于左右边框,让原来被压缩在2D 画面中的景物勇敢地“站起来”,从而达到丰富的纵深空间。通过向前延伸的立体幻觉,让观众似真似幻,仿佛身临其境,融入其中。徐克的3D 电影从空间设计之初起便很好地和3D 思维相结合,从2D 效果图到3D 模型搭建,再到深层信息图,都更加强化了纵深场面的呈现和调度。在《龙门飞甲》中极佳地渲染了浩瀚无边、黄沙漫天的大漠气氛,凌雁秋(周迅饰)手持旗子向雨化田(陈坤饰)靠近,炽热的飞沙走石就在观者眼前,气势磅礴又不失侠骨柔情。也正是因为将3D 理念应用到影片的空间表现中,使得原本亦邪亦正的客栈多了几分豪气与霸气,再不会让人小觑。3D电影中的空间又犹如游戏制作中的场景搭建,需要在虚拟摄影棚里,让演员置身于虚拟场景中,与空间本身或放置于其中的虚拟物体——如植物、冰川、空气等——进行互动。如此一来,如何能更好地利用3D 技术本身的纵深特点,强化物体“突然迎面而来”的视觉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影片的洞穴戏份就很好诠释了这一点,顾少棠(李宇春饰)利用飞镖射向凌雁秋,飞镖迎面而来,仿佛目标不是凌雁秋而是观众,让观众犹如芒刺在背,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同样,诸如雨化田与赵怀安(李连杰饰)在飞沙中的对决,也将空间的纵深感完美呈现,这种视觉效果对观众的心理和视觉都带有巨大的冲击力,仿佛屏幕中的宝剑会冲屏而出,出色的立体效果会使观众产生“躲避乱箭”的错觉。
有效地将3D 思维应用于空间设计中,将宏大与狭窄本身对立,却又巧妙地呈现于立体空间之中,就这样,热气磅礴又杀气腾腾的打斗场面、更加戏剧化的冲突、大漠黄沙视觉带来的感官刺激都给观众极大的带入感,仿佛已走进这刚柔并济的江湖世界。
到《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之时,不得不说徐老怪的3D 理念与技术又更进一层,已经开始率先在华语片中尝试水下拍摄了。良好的3D 理念的应用使得这部悬疑动作电影增加了奇幻和飘逸的味道。在水中战龙王的戏份中,尉迟真金(冯绍峰饰)置身于一叶扁舟之上,船只被突然冲出的龙王迎面敲击得四分五裂,当狄仁杰(赵又廷饰)策马赶到时,看到前方支离破碎的木头直扑而来,一动一静,让观众霎时呼吸都慢了一拍。同样,在与龙王的对决戏份中,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怪兽近在咫尺地追杀狄仁杰,一个快速的推镜头,兽尾捶击船只,极为纵深立体的广阔空间内,惊涛骇浪、刀光剑影,观众已犹如其中的一名铁血战士在殊死搏斗。(图6-7)
经过近年的积累,徐老怪的3D 思维仿佛在各个题材都可以应用得游刃有余了。《智取威虎山3D》是2014 年末上映的徐克3D 谍战动作电影,通过巧妙的设计,3D 空间成为动作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影片由一部众人熟知的红色题材小说《林海雪原》改编,原本应该和《董存瑞》、《红岩》一样是一部高大全的红色电影,却经徐克之手呈现出了一股侠气,仿佛这不是根据《智取威虎山》的革命样板戏改编的故事,而是另一个侠义江湖。巧妙的3D 思维应用,对于这部新视觉下的红色影片中空间的刻画和基调的烘托起到了关键作用,徐导的3D 思维已经越来越纯熟。据悉,在电影开拍前一年,3D 技术团队就已赴东北地区进行勘查和效果测试[4],在最后大屏幕呈现的效果中也能看到灵活运用的纵深场面调度和视点转换。
影片中小分队找栾平和赶到鹰嘴峰都采用了滑雪的方式,风驰电掣、超越极限。抛开现实的可行性不谈,导演徐克利用了3D 的纵深效果展现了滑雪冲刺的画面,为强化迎面而来的感觉,他打破了以往靠超广角扩大景深和靠剪辑产生视觉力量的常规方式,把镜头调度与3D 技术相融合,极好地营造了一群型男高山滑雪,躲避障碍物,极速冲刺的“耍帅”画面,让观众一腔热血地融入其中。
在最后对决前,小分队队员依靠绳索俯冲飞跃悬崖,攀上鹰嘴峰的镜头中,导演对距离、立体感的控制及对空间广度和深度的设定,将万丈悬崖展现得淋漓尽致,犹如《羚羊飞渡》中的生死时刻再现,绝壁逢生、震撼人心。也正是由于将3D 理念置于影片空间的设计之中,才有了片中打虎上山、“百鸡宴”大战、土炮轰鸣、飞机相战等惊心动魄的视觉奇观,让观众仿佛身入这个真实的险象环生的空间中体会着打与被打的快感,将一部解放军的剿匪故事讲述得如此荡气回肠,将雪山英雄们描绘得如此有血有肉。(图8-11)技术推动艺术,徐克导演几部3D 电影的成功推出也在揭示着,3D 设计理念对于影片空间的展现作用不容小觑。
 
结语
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磨练,近年国内3D 技术发展迅速,3D 电影大幅增多,其中不乏技术与艺术高度匹配的优质作品,但是同样也呈现出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技术终究服务于内容,若只以3D 为噱头来博观众口味,而忽略设计理念,迷失了电影艺术的创作本质,终究是一部空有外壳的“花瓶”,就连瓶子本身的质量都着实让人担忧。
3D 技术的出现给了艺术家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样也给了观众更为近距离接触电影的机会,它改变了导演的创作思维,也改变了观众的观影和消费思维,赋予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新语境。3D 电影同样不能脱离电影的本质存在,只有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从3D 技术作用于艺术的理念出发,从前期2D 效果图设定到3D 辅助空间模型,从深层信息架构到合成3D 立体效果都逐一将设计理念转换成可呈现效果,与内容结合,才是一部优质3D 电影的基础保障,也是优秀电影艺术创作者们必不可缺的创作理念。
 
注释:
[1] 王灵东:“3D 立体影像创作刍议”,《电影评价》,2012.19。
[2] 贾磊磊:“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经典场景”,《电影艺术》,2004.1。
[3] 张啸:“《泰坦尼克号》3D 转制的核心技术与是非探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3。
[4]《打虎上山》,《智取威虎山3D》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