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汉字.字体.设计

  • Update:2011-07-12
  • 陈嵘
  • 来源: 豆瓣网
内容摘要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3300年前夏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内壁的金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小篆虽然字形典雅,但在竹简上书写圆转的笔画决不是件轻松快捷的事。因此当时还出现了笔画更为方折和易于书写的隶书,并被延续到汉代被确立为基本书体。隶书虽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但正规书写也还是费时费力地事情,于是,一些官隶们也开始不再据泥于法度,我们从《居延汉简》中可以看到那些记录日常信息的实用文书,书写自由随意而轻松,这类书体后世谓之曰章草。章草之后,经过魏碑的粗旷豪迈,再到楷书的中正平和,我们看到了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最终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

• 汉字字形的演变:样式与人文之间的摇摆

一种文化最重要的定义是文字的使用。中国最早的文字是3300年前夏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内壁的金文。甲骨文笔画的硬朗挺拔,而金文笔画的绵软饱满,其实是因为金文是预先由黏土等制作于模具的内部后浇铸而成的。这应该证明了字形是受到书写(或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变化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小篆虽然字形典雅,但在竹简上书写圆转的笔画决不是件轻松快捷的事。因此当时还出现了笔画更为方折和易于书写的隶书,并被延续到汉代被确立为基本书体。隶书虽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但正规书写也还是费时费力地事情,于是,一些官隶们也开始不再据泥于法度,我们从《居延汉简》中可以看到那些记录日常信息的实用文书,书写自由随意而轻松,这类书体后世谓之曰章草。

从小篆到隶书再到章草,字形变化看似是由许多偶然而成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话就会发现,小篆更多的是人为制定的造型,代表了庄严与强势的皇权,而从隶书到章草则更多的是书写的自由,是民众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这种“样式与人文”之间的摇摆,在之后的字形发展里不断得到验证。

魏晋南北朝除了魏碑以外,还可以说是楷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楷者,模范也。楷书亦称正书、真书,是汉字最规范的书写方式。唐朝是楷书确立和盛行的时期,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的楷书均为后世所重。而随着佛教的兴盛和经济技术的极大繁荣,也促使了大量复制文字的方法被发明——我国首部雕版印刷品即是唐咸通九年(A.D.868)印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是汉字字形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早期的雕版字体自然是忠实遵循楷书的风格,但随着印刷出版业的扩大和发展,精致再现楷书的雕刻方式已很难应付日益加快的工作节奏。宋代的雕刻工匠们开始对楷书笔画进行适应雕刻的概括处理,雕版字体变的逐渐挺拔而硬朗。_明朝的刻工则再次改良字形,一扫楷书的遗韵而逐步趋向样式化。原本粗细差异不大的横竖笔演变为明显的横细竖粗;横笔倾斜的角度被水平化;收笔更是演变成了一个小三角的顿角造型,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宋体字。所以,宋体字形是“源于宋,而确立于明”的,因故同样的字体再日本被称为“明朝体”。倒是另一款大众字体“仿宋体”,是由民国初年丁辅之丁善之兄弟二人,参考宋朝版刻字体而创作出“聚珍仿宋体”开了先河的。只因用了“仿”字,很容易引起现今人的误会,所以应该称为“真宋”更好些。

章草之后,经过魏碑的粗旷豪迈,再到楷书的中正平和,我们看到了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最终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而印刷发明之后的宋、明朝雕版字体,乃至于成熟的宋体字,实现了汉字字体的又一次样式化。就在样式化随着技术进步发展到了一定极致的时候,仿宋却再次为我们开启了人文字体之门。不过,同为人文主义倾向,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差异也早使得字形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度。

• 汉字字体设计现状:燎原之火举步维艰

现代生活里手机、电脑都离不开电子显示的字体字库。绝大多数人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它们是如何来的。其实和电脑程序一样,字体也是有专业人士来设计和制作的。汉字设计由于文字本身的特点,存在一些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特点,抑或说是难点。

其一为“多”。现今我们日常电脑使用的电子字体字库,其字数是基于1980年发布的中国国家标准GB2132而来的,总计6763个字数已经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陆99.75%的汉字使用频率。不过,数千年历史造就了中国十数万的庞大汉字群,虽然绝大多数不常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生僻字及古籍和辞书出版的需求,促使国家于2000年发布了新的标准GB18030,它的编码允许更多的字数。现在已有包含七万多汉字的超大字库!这是何等庞大的工作量啊。

其二为“复杂”。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确立了汉字造型法之“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字结构分独体、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包围等结构方式,而字形外廓亦有扁平、三角、菱形、矩形等。汉字笔画多寡悬殊,从最少的一画到复杂的数十画之多,这些复杂的因素所组合的汉字还是以上千至万记数的。而在设计上,每个字都必须全部严格的限制在同样大小的方格内,也都必须保持结构有序而美观大方。更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整体风格统一,尽量减少因笔画多寡而导致的密度不均。

正因为汉字设计“多”和“复杂”特性的限制,汉字字体的开发数量和速度,远不及欧美国家动辄上万的字体数量。据估计中国现有的电子汉字字体也就200~300款左右。不过同为汉字使用国的邻国日本,目前至少拥有超过1000款的字体!这是一个令人汗颜的数字。这个数字比例真实反映了中日两国字体设计水品的差距,甚至也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中日两国平面设计水平的差异。

尽管从民国开始中国的民族印刷业人士奋发努力,创造了一批优秀的铅活字字体。新中国建立后也涌现出了像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厂、北京新华字模厂等一批专业从事字体设计和相关制作研究的机构,但在字体造型设计上,基本没有什么创新之举。比如目前使用面最广的字体之一的黑体字,很遗憾的事实是,黑体并非原创于中国,各方研究表明我们的近邻日本于19世纪末首先设计使用了这一极具现代感的字体,然后才由商务印书馆反过来引入中国而得到普及的。

1980年代以后电脑出版技术飞速发展,上述这些老牌字模设计制作机构完全没有踏正节拍,被外来新技术冲击得支离破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厂设计字体的能力早就名存实亡。若大个上海,铅活字几近消亡,只有在门可罗雀的上海印刷博物馆一角,和不超过20平方米的上海字模一厂门市部尚能看到铅活字的孤单身影。更可惜的是谁都说不清到底哪里还有能让这些残存的活字真正“活”起来的铅字印刷机。经济和技术可以靠单纯的引进来提高速度,但文化是不可能的。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发扬汉字文化只能依靠我们自己。

中国的平面设计长期以来一直没能树立本国文化特征,字体设计的滞后开始拖累中国平面设计整体水平是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平面设计或街头巷尾充斥着综艺、倩体、圆黑以及各种粗制滥造的书法字体,这些字体的流行让人们接受了劣质字体的麻醉而忘却什么是真正的字体文化。设计师及策展人蒋华的作品《chinaface》正是实验性地重新展示了这一现状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比较知名的字体字库生产商有方正、汉仪、华文、华康、文鼎等企业。单从数量上看似乎并没有那么令人悲观。然而,事实是由于中国字体盗版的猖獗,这些字体商的利润被剥削殆尽,汉仪这类专事于字体设计开发的公司已到了举步维艰的生存边缘。唯方正字库,尚依托于其在专业排版领域的发展,还能再字体字库方面坚持不断的推陈出新,并连续举办了五届的《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尽管方正字体的设计总监朱志伟坦言,该奖还存在一些专业导向问题而导致作品存在逐年呈单一化的趋势,但我想至少提供了一个国内设计师和设计专业学生发表自己作品的平台。

近日业界闹的沸沸扬扬的方正诉宝洁案、方正诉魔兽案,可以看作是国内开始维护字体版权的起点。不过目前方正采用的以“使用该字体的设计成品发布的范围和期间”为标准向发布方收费的做法,可执行性似乎有待探讨。要知道有许多使用了字体的新商品,是无法预计上市时间和地域范围的,而因此导致成本不可预估的问题也将很大程度损害客户使用方正字体的热情。同样的情况,香港则在法规上把矛头指向设计公司,严格控制设计公司必须使用正版而昂贵的字体。不过,这带来了一个良性循环:字体公司把正版字体卖给设计公司而生存,设计公司靠提高设计费转嫁成本,客户则因可控而均等的成本而愿意买单,结果是——皆大欢喜。

作为中国字体业界带头人的方正的确是有自豪的本钱,微软新系统内嵌字库“微软雅黑”即出自方正之手。方正最近连连推出了如“韵动黑系列、兰亭黑系列、风雅宋、雅宋系列”等优秀的字体。这些字体的设计应该可以说是国内的最高水准,但在原创性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对日本优秀字体理念模仿的痕迹。希望国内字体公司在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字体版权之路的同时,也能在新时代的汉字设计理念方面有所突破。

若是10年前,除了这些商业公司外,由于庞大的工作量,很难有个人或小型公司能够具备独立设计制作完整汉字字库的能力。但是先进的电脑技术已逐渐的让个人可以参与到实际设计开发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设计概念获奖的阶段。日本设计师铃木功依托先进的专用软件,在短短2年时间里就能独立为日本设计杂志《AXIS》设计和开发具有7款不同粗细的日文专用字体(包括上万个汉字)。在中国,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这样的趋势,借助开源字体制作软件,一些独立设计师也已开始了设计和制作完整字库工作,有些已具有相当的水准。希望这些奏响前奏曲的星星之火不要熄灭,我想,到了汉字字体设计不再具有神圣光环而进入草根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才是汉字字体设计进入新人文时代,奏响华丽主旋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