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奥雷.舍人:住下来,建造它

  • Update:2012-02-16
  • 王隽/文
  • 来源: 经济观察报
内容摘要
因成为CCTV新址的主建筑师而决定留在北京生活;随后在这里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演员张曼玉,两人定居北京。

        早晨7点起床,检查邮件,思考这一天中的重要的事有哪些。

        洗澡、吃早餐。

        去办公室。通常是步行,从家走到位于建外SOHO的办公室,只需要三十分钟,偶尔也打车。

        像这个城市的许多定居者一样,工作,直到傍晚。

        晚饭大部分是在餐馆吃,偶尔也回家做。爱吃辣,湘菜或者川菜。

        这是德国建筑师奥雷·舍人普通的一天。

        他已经在北京生活了8年,比读到这篇文章的许多年轻人都要长。十年前,他面临两个选择:重新设计曼哈顿世贸遗址(Ground Zero)和设计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他选了后者。这个选择至少改变了他的这个十年——因成为CCTV新址的主建筑师而决定留在北京生活;随后他在这里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演员张曼玉,两人定居北京。

        在他初到北京时,正是沙尘天气,而这次采访进行时,则是北京空气质量最差的那天,美国大使馆给出的空气质量指数高达383,有毒害,下午的天空是昏黄的。

        “为何要留在这鬼天气的地方?即便不留下来,也可以在中国做项目。”

        “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地方,有一种变化的文化存在。对于建筑师来说,是好事。帮助这个城市在变化期间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是有意义的。”舍人以建筑师的身份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记得他曾经有过一个更个人化的答案:“北京是一个有底蕴,很自信的城市。不可否认,某个部分的北京在疯狂地滋长;而某个部分,它完全不理会外界的纷争,我行我素地固守着自己的步伐节奏。”

        看起来,他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不比中国人差。

认识陌生的城市

        在结束CCTV新址设计工作两年后,奥雷·舍人向带着他来到北京的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和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告别,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Buro Ole Scheeren。

        现在它已经正常运转了起来。大办公室里聚集了不同肤色的建筑师以及实习生,“许多看似本地人的员工,其实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舍人的助手告诉我。这间非常国际化的事务所,已经打算在北京长久地扎下根来。

        住下来,建造它。是舍人长期以来的念头。他不愿意像传统的西方建筑师那样,打游击一般地飞来飞去,把长得像同胞兄弟姐妹的摩天大楼打包带上,放到世界各地去。“我不能认同这种四处克隆的态度,虽然对此我无能为力。能做的,是接近我要建造的城市,了解它和它的人群、气候,成为它的一部分。”

        在来中国之前,舍人曾在许多国家都生活过。瑞士、英国、荷兰、美国、东南亚……“不是旅行,是居住在那里。我有公寓,有工作,和当地人一样上班下班,我很愿意花时间和这些城市相处。这些经历让我很愿意接受当地文化,而不是带着自己固有的态度来到某个地方。我乐意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的文化做些自我调整。”

认识一个陌生的城市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我的方法是走路。在那些旅居的地方,我都没有买车,交通工具就是地铁、出租车和双脚。试试看花一整天的时间,朝着一个方向走直线。这样你没有需要关注的目标,没有要寻找的方向,就可以集中精力去观察你路过的一切。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就好像走在一个城市的剖面上,能看清楚它的肌理。当然,还要和当地人交流,这是最重要的。”

        在北京,你也许会在一些和建筑无关的场合遇见他。《生活》杂志五周年的庆祝派对上,中国嘉德拍卖的预展上,798里某画廊的展览里、某些乐队的现场演出……这些艺术圈、文化圈、设计圈甚至部分时尚圈的聚会里,奥雷·舍人多多少少都会参与。

        “混圈子”倒不是他来北京学会的,早年间在欧洲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年轻的时候他玩过摇滚乐,爱摄影,拍过独立短片,也曾说如果不做建筑师,肯定会去拍电影。“本身我的工作就和这些都有交集,Maggie(张曼玉)也很喜欢艺术,我们常一些看展览。我很高兴不用这么严格地区分工作和生活。当然,和欧洲比起来,北京有更多的乐队和沙龙活动,更热闹,更有活力。我总是说,不要只沉浸在自己的领域里,要学会从其他的领域获得有效的信息,这些信息能让你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城市。”

从北京出发

        “最近,我正在努力少吃点辣。”舍人很喜欢中餐。不单单因为口味,还因为里面充满未知的可能性。食材和烹调方式的不断变化,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一点和他在建筑上的理念不谋而合。各种元素的组合、沟通、交流、融合,是奥雷·舍人在完成央视大楼新址后几个新项目的特征。

        人们原以为他留在北京,会接手不少本地的项目,但其实舍人和他事务所的工作重心在东南亚,至少目前是这样。这让人觉得奇怪,不是说“住下来,建造它”吗?为什么是住在北京,却跑到吉隆坡建房子?

        大约不是第一个人这么问他。舍人提醒我,90年代他曾经在泰国居住过,最近的几年里不停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做项目,手边这个吉隆坡的项目已经接了一年半,待在那里的时间非常多。“最重要的是,看起来它和北京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实那儿也是个多种文化交汇的地方,有马来人的文化,也有华人的文化——华人的部分,根基还是在中国。我与其他西方建筑师相比,优势很明显,虽然我是个德国人,但我住在中国8年了。”

        吉隆坡的项目Angkasa Raya就在著名的双子塔边上。说实话,这对建筑师来说不是一块好地方,尤其客户要求要在一小块地皮上建造两栋楼。

        “我们不可能在世界上著名的twins tower面前再盖一个没它大、没它高、没它有力量的twins tower……这个,你懂的。”结合马来西亚文化的多元性,舍人觉得这个建筑除了在外观上要与市中心的其他建筑和谐之外,还要满足当地人多种多样的需求,“需要做一个像体操运动员一样的微妙的平衡。并且非常优雅。”

        不同于单一的独栋大楼,Angkasa Raya由三个体块组合而成,每一体块仿佛漂浮在各自开放的平台上。地面楼层螺旋上升,立体停车楼与人群的活动轨迹同处一栋建筑内,里面还包括了穆斯林的祈祷室、中餐馆、电影院、商场……几乎是这个城市衣食住行、宗教、文化生活的缩影。

        舍人在演示这些体块组合的PPT时,像魔术师一样吹起了口哨——这太不像他,至少不像此前见面时腼腆的他。也许是在讲述自己的建筑时才会露出这一面。

        Angkasa Raya不管是功能性还是建筑的外观,都是不同板块的叠加、组合,是具有“multiplicity”(多重性)的缩小版吉隆坡,这和舍人喜欢的中餐似乎有点不谋而合。而由不同的体块组成的比单一摩天大楼更多的空间,是舍人建筑理念里同样重要的一环。

        “在北京,养活一棵树很难,但是在马来西亚,人们面对着扑面而来的树,本能的反应是用手一挡。要给树木更多的空间生长,就不会有这种挤压感。我用三栋楼体叠加起来,产生了不少直接接触阳光、空气和雨水的空间,这些地方都属于植物。本来这块地方的绿化率是9.5%,用这种方式能达到87%。”

        这几年里,除了吉隆坡的项目,他还有新加坡和泰国的项目,成了以北京为据点,向亚洲其他地区辐射的工作现状。但很快就将回到北京,为某艺术家做个人空间,以及一个公共的艺术中心,并在一个中部城市有一座当代艺术馆。常泡京城艺术圈的舍人做起艺术项目来,大概是轻车熟路的。他说起未来的项目,笑着说:“我想很快就会有中国的客户去欧洲做项目,我是欧洲人,长期在北京,我很适合。”随后他敲了敲桌子(table)说,“我不仅会带很多新的东西到这个平台(table)上,更重要的前提是,我自己已经在这个平台上了,身临其间并已富有经验。”

        我们最后仍不能避免谈到略有些尴尬的CCTV新址。

        它带着巨大的期待被建立起来,之后遭受的多是民众间“大裤衩”的玩笑和业界的质疑,再之后副楼遇火,而后又遭遇色情解读,这栋崭新的建筑就立在繁华的CBD近三年,不仅没有机会融入城市,且大都是负面信息。

        对此,奥雷·舍人是惋惜的,但他相信人们会因为时间而改变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这栋建筑的遗憾在于至今没有获得和人群交流的机会。

        本来预计会在2009年投入使用,那将会有一万人在里面工作,也因为是一座媒体楼,它将24小时不打烊,成为CBD地区运营时间最长的大楼。楼体弯折后构成的环形带来更多的公共空间,公众可以通过建筑师设计的参观流线参观大楼,而大楼的广场空间也是为周边的人们准备的,只是到现在它们还都是围城。

        “我想一年后你大概会改变对它的看法。等它被使用吧,等着被注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