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民间智慧——剃头匠自制工具箱设计研究

  • Update:2014-02-13
  • 张 荣 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1期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现在,虽然遍地都是发廊,但在天津的某些小巷里,不经意间还是能看到在街头给人理发、剃须的剃头匠。剃头匠多是中老年人,他们用老手艺,守护着老天津与老传统。过去,剃头匠们的“店”或“坐”或“行”。所谓“坐”,即在城镇某处固定地点,如街道的交叉路口头旁、向阳背风的城墙根儿等处搭个布棚子或棚子。所谓“行”,即最为常见的是剃头挑子,把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的两头,走街串巷,进行上门服务。可如今的街头,剃头挑子没人挑了,大多换成了工具箱。一个小小的工具箱承载着剃头匠的全部,也承载着天津卫过往的民风民俗。笔者走访了老城厢、和平区、南开区等范围内的大街小巷,观察了很多街边的剃头匠。最后将南开区富康里小区的张大爷作为调研目标,以其自制的工具箱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造型、功能等设计特点与美学价值。(图1)

1. 工具箱近照图


2. 工具箱俯视近照


3.工具箱爆炸图

一、剃头工具箱形态综述
张大爷的工具箱(图2),由铁条焊接的一个长方体框架及若干块木板拼接而成,其具体形态及尺寸如下:
1. 工具箱外部 形态尺寸:从纬向上看工具箱前面有五根焊接的铁条,后面有四根,左右中间各一根。每根铁条的长度为60 厘米。经向上看正面有四根,背面有四根铁条。纬向每根40 厘米,经向每根20 厘米。底部横向中间一根60厘米,纵向中间两根20 厘米。(图3)这两根与背面纬向两根是焊接
到一起的。(图4)整个工具箱一共用了31 根铁条焊接成了一个60厘米×40 厘米×20 厘米的框架。框架前后左右分别放入了有0.5 厘米厚的胶合板,底部放的是一块2.5厘米厚的木板。上部放了一块2 厘米厚的木板作为工具箱的箱盖,盖上的8 个孔、铁丝及绳穿过绑在框架上以固定箱盖。(图5)
2. 工具箱内部结构:在工具箱中间部分(22 厘米高的地方)有两个10 厘米长的支撑架,支架上方有一块20 厘米的支撑面板用来摆放供剃头推子动力用的变电器,支撑面板下面是用来提供电源的电瓶。箱子内部有一块长40 厘米、宽20 厘米、厚1 厘米的面板。需要使用时,这块面板是用来放在箱子的上部摆放剃头时用的刀子、喷水壶、海绵、梳子和一些其他工具。不用时,就将面板竖着放在工具箱内部一侧,既不占空间又方便取放、组合使用。
3. 在工具箱的正上方和右上方分别有一个挂钩用来挂推子(剃头用具)。正右上方木板的边上故意掏了一个缺口用来挂锁箱子用的锁。(图6)右上方还有个用红色漆包线捏成的环,用来固定一个给推子上油的小药瓶。(图7)箱子背面有两个铁钩,这两个铁钩一般是用来挂在自行车侧面时使用(图11),两个铁钩上还可以放上用于背箱子的背带。(图8)

4. 工具箱框架


5. 工具箱正视


6. 正面铁架上的锁


7. 给推子用的油瓶


8. 工具箱背部


9. 箱子背带使用示意


10. 人体侧面时与箱子的关系


11. 车运行时工具箱放置


12. 挂钩开口变化

二、工具箱的功能分析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家具中固定式书桌标准高度为75 厘米,而这件工具箱的高度为60 厘米,一般只要稍微弯下腰就很容易拿到工具箱面板上的工具。人体上肢左右固定活动的范围是135 度,根据GB3975-83《人体测量术语》和 GB5703-85《人体测量方法》,一般成年男子的手臂上臂长为310毫米、前臂长为237 毫米,工作时一般站在距工具箱大于40 厘米的地方,站在工具箱左右的位置,弯腰在够得着的范围,因此能轻易拿到放在工具箱上的工具。箱子背部的两个铁钩之间的跨度大约有25 厘米的距离,使用者的侧面跨度大约有22 厘米,在用背带背起箱子的时候不会碰到箱子上的挂钩(图9)。背带不是固定在工具箱上的,用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舒适度去调节长短。一般情况下,工具箱是挂在自行车上的,因此在骑车的过程中为避免箱,子与人体发生磕碰或拖拽工具箱在尺寸、形态及使用中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推敲研究(图10),在实践使用中不断调整工具箱的外形,最终才形成现在的状态和样貌。(图11)

三、工具箱的审美特征
从外观上看,因比例、尺寸、装载的工具数量大小等因素的限制,工具箱呈长方体。长方体的每条边都不是绝对平行、笔直、相等,有强烈的手工制造感和亲切感,避免了机械制造的冰冷感。在形态上,没有一根铁条是新的,每一根看上去都好像是以前什么物体上的一部分,而且有着不同的锈迹和肌理,都是弯曲的,每个部位的焊接点都通过有意的焊接而留下无意的效果。每一块用来围合的木板都是一些家具的二次利用,或某些废弃边角料的一部分,给人一种强烈的岁月痕迹感和时间印记。
细节处理上:1. 工具箱背面的铁钩。这两个铁钩看似简单,但细细推敲就会发现铁钩的口是由上到下逐渐变大,这样的开口挂在自行车上完全符合。(图12)往车上挂的时候也不会显得过大而导致在自行车运动过程中工具箱来回的晃动。(图13)2. 挂推子的挂钩。两个挂钩的样式近似,不过放在前面的一个稍微比放在右面的一个小一些,为的是拿推子的时候方便,因为前面的挂钩上挂的是一个一看就知道使用了好多年的推子,后面一个较前面一个新。因为前面一个常用,后面的推子不常用,同时也是为了用着顺手。不过,这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也恰恰显示着设计中“功能最优”这一原则。(图14)从挂钩的尺度上看,整个长度为7 厘米,在使用的过程中不用太弯腰就可以拿到。从材料上说,这个是铁条做成的,也是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的材料。从工艺上来说,就是用某些工具把它捏成S 的形状。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挂钩在上面挂东西的开口处故意捏得是开口处小、挂物体接触的那部分大。尤其是下面的部分,一头开口小另一部分大,这一特点尤其明显。可能是因为长期使用,挂口处被磨得特别光滑,使所挂物体可以顺着这一幅度自由地落到底部。从审美角度来分析,会发现这一“S”形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在整体工具箱“方”这一特点中,这一曲线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单单去看这一“S”形时也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图15)

结语
对于张大爷来说,工具箱制作过程或许并没有多少科学、美学等因素的考虑,更多的是从使用习惯、功能满足等使用方面出发,经过长期的实践、调整而创造出来的。从其创作设计方面分析:1. 体现创新性。在对工具箱的制作上,张大爷采用报废材料简单拼合造就了现在的工具箱。创新的可能性是永远存在并且不会消耗殆尽的。2. 使用的无障碍。当看到工具箱时,第一眼看去即会明白什么地方该是什么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会有一些独特的空间可供使用者使用。它们既不是装饰物也不是艺术品。因此它们是中庸的,带有约束的,这样会给使用者的个性表现上留有一定空间。3. 具有审美性。产品的美感是实用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使用的产品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人类和我们的生活,但是只有精湛的东西才可能是美的。4. 考虑周到并且不放过每个细节的。任何细节都不能敷衍了事或者怀有侥幸心理。5. 环保。设计能够对保护环境起到极大的贡献。让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对资源的浪费,降低对自然的破坏并且不要产生视觉污染。工具箱采用木质材料,丢弃后材料自身具有可降解性、可循环利用性。6. 简洁。它浓缩了产品的必备因素,剔除了不必要的东西。工具箱整体看上去就是一个焊接的铁框架,里面用一些木板围合而成,完全没有任何装饰性部件。任何结构、功能了然纸上。[1] 可以说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同时,一个好的设计也是来自于生活,生活给予了剃头大爷经验与方法,这些方法又反赠予他功能用法。恰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事物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虽然现在笔者研究的这件剃头工具箱,过若干年后,又有谁能保证这些东西还能存在呢?这个剃头师傅自制的工具箱是一个看似多么简单、多么平凡的民间物件,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我们却经常抱怨看不见民间的东西。其实不是我们看不见,只是我们要求太高,忽略了像这类小东西。这个看似简单的东西运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甚至有些是废弃的材料,通过普通的组合方式形成新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再设计”。剃头师傅可不懂什么“再设计”,他们就只是一心想着:我需要这个工具箱,我要拿什么东西才能做成这个工具箱?在做的过程中要怎么做,才能让用起来更方便?这些简单的想法目标明确,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没有多余的考虑。这也是我们在做设计时所缺少的,这同时也是民间艺人智慧的体现。

注释:
[1] 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所提出的优秀设计十条准则, 参见百度百科迪特· 拉姆斯词条http://baike.baidu.com/
view/3589108.htm#3

参考文献:
[1] 张月:《室内人体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