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之名实说

  • Update:2009-12-09
  • 郑巨欣
  • 来源: 2009-12

1. 名称源起动因的区别和相似
        众所周知,“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都是不同历史阶段和区域文化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并且受到使用语境的制约,还与使用者认识的角度和理解的层面相关。尽管二者有着内涵的联系和形式的叠合或相似,并且呈现纵横交错的发展关系,但毕竟存在区别,作为“工艺美术”或者“艺术设计”本身,各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过去到现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在“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名称下面或其背后所蕴藏着的,不是学科性的更替变迁,而是不同历史认识阶段及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面对不同的问题对象时,所反映出来的主体意识不同倾向的不同表述。
        “工艺美术”在其产生之初就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使用范式。如1919年12月,蔡元培在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中曾使用过“美术工艺学校”以区别于“美术学校”、“音乐学校”,但在次年发表的《美术的起源》中则又改用“工艺美术”作为狭义上的美术之一种。虽然蔡元培的更名不过是将“美术”和“工艺”换了个位,不知其有意还是无意为之,但是因为没有固定下来或是可能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所以直到1926年,俞剑华在《最新图案法》中仍旧采用了“美术工艺”这一用语。如果说我们将这前后约十年间关于“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的形成和使用就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一溯源的话,大概是可以与1902年李瑞清在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立的“图画手工科”,再往前的1864年上海土山湾孤儿院创设的“工艺院”联系在一起看的。其历史背景应是近代“师夷之长技以治夷”的社会思潮,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出于社会生存状况考虑下如何提升工艺技术和发展实业,然后有人嫁接或复合了“美术”一词,使其成为不同于“美术”又区别于“技术”的一个折衷名称,所以在这个时期的人们并不在乎“美术”位于“工艺”的前或后,因为不同方式的两个词的组合都不过是简单的拼装罢了。
        20世纪前期与上述“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并行发展的还有图案教育。过去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图案”与“工艺美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思考,现在看来有必要从差异性方面作一些认真的比较。雷圭元曾在1947年发表《回溯三十年来中国之图案教育》一文指出,中国图案教育形成的源头是19世纪后期的欧洲艺术与手工艺运动。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单一化和批量化机器产品,使人们深感图案设计有赖于专家统筹的重要性,由此引发了1850年开始以罗斯金等为代表的以“现代精神”为标榜的提倡新图案运动。后来,运动影响到了艺术感觉敏锐的法国巴黎,促成了1882年法兰西中央图案协会、图案博物馆及图案图书馆,以及各种图案展览会和有计划开展的图案活动。1887年图案专门学校在巴黎创立,1889年为了适应社会对图案人才的迫切需求,巴黎图案专门学校又扩大改名为法国国立图案专科学校。同一时期的日本正在经历明治维新的政治革命,由于明治维新引进欧洲文明,带动了新兴工艺崛起,图案教育随之得到重视并在1902年成立的国立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中设立了“工业图案科”。我国图案教育较多地受到日本的影响,1918年在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创办了图案系。
 

2. 理想走向与特珠的转型
        发生在19世纪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以科尔、普金、罗斯金、莫里斯和阿什比为代表,其思想形成于批判工业技术给社会的宗教伦理、道德状况、生态环境和人类资源带来的严重灾难的语境,在这一语境中生成的图案教育,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中国当时“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所直面的问题显然有所相同,它所包含的内容也就更加会宽泛并且注重装饰,强调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性。关于图案教育的思想和主旨,在1928年林文铮发表的《为西湖艺院贡献一点意见》一文中有较为明确的阐述:“图案为工艺之本,吾国古来艺术亦偏重于装饰性,艺院创办图案系是很适应时代之需要的。艺术中与日常生活最有关系者,莫过于图案!图案之范围很广,举凡生活上一切用具及房屋之装饰陈设等等皆受图案之支配,近代工艺日益发达,图案之应用日广,三年前在巴黎竟有大规模的国际工艺博览会之举行。巴黎之工艺专门学校其人数不亚于美专,可见近代艺术之趋势已渐次偏重于工艺了,吾国之工艺完全操诸工匠之手,混守古法毫无生气。艺院之图案系对于这一节应当负革新之责任,我们并希望图案系将来扩充为规模宏大之图案院。”十分明显,林文铮在这里所说的“图案”,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设计,是非常接近的一个概念。按照我的理解,这一概念大体包含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意思:1. 图案是工艺之本,是工艺的根基和主体,是对工艺起规划作用的一种思想、一种指导,所以工艺不开图案。2. 图案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应该属于艺术创造的范畴,是通过纹饰形成由外而内的一种美感提升;3. 图案与生活有关,图案的发展关乎生活的美,所以举凡生活上一切用具及房屋之装饰陈设受图案之支配;4. 近代艺术之趋势已渐次偏重于工艺,说明作为工艺之本的图案有着区别于美术的特性,而且表明具有独立发展的态势;5. 革新吾国之工艺造物混守古法的愿望,旨在强调图案的生命力在于创意或创新;6. 扩充为规模宏大之图案院,应该可以看作当时对于现今艺术设计学院的前瞻性认识。

        但是,20世纪30年代中至50年代初的前后约十多年间,人们对于“工艺美术”、“图案”又有了不同的解读。如1934年《美术生活》载:“‘工艺美术’在中国是一个新名词,其实并非一种新事业,…所谓工艺美术,是即实用美术。”1938年,西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图案系也更名为实用艺术(美术)部,下设工艺美术、商业美术2组。一时间“实用美术”成了几乎涵盖“工艺美术”、“图案”的大学科,图案则被具体化为装饰纹样的表达,这从当时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反映出来。实用美术系的课程分基础图案与专门图案,其中工艺美术组课程中的图案课以装饰纹样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制品实习为辅助教学。实习科课程有图案设计、制品实习、用器画、工笔国画、塑造5门,理论科包括工艺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色彩学;商业美术组以图案设计、广告构图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布置装潢辅助教学,开设图案设计、用器画、国画、西画、塑造5门课程实习科,理论科与工艺美术组同。专门部的图案教学从一至三年级,按印刷图案、染织图案、陶瓷图案、漆器图案、金器图案、木器图案、建筑装饰图案先后分类传授。这一时期人们关注的问题与20世纪早期又有所不同,是由原先基于“师夷之长技以治夷”的自强方式和对于欧洲图案教育的揣摩实践,转向自我发展的深刻反思,面对近代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担忧中国民族自身的文化的前途存亡并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如1935年底出版的西湖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校刊《亚波罗》第十四期便以专号《中国艺术出路》的形式展开了对这一方面问题的讨论,其中孙福熙以《中国艺术的出路》为题、李朴园以《中国艺术家的出路》和《国画底出路》、林文铮以《油画新天地》为题、雷圭元以《中国装饰艺术之没落及当前之出路》为题,张彭年以《中国艺术之史的出路》为题,分别阐述了他们各自的看法。在这一思潮影响下,人们对传统民间美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应该说寻求民族文化作为情感旨趣用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产品美化问题,已经成了那个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学科建设在发展中逐步形成。
 

         (文章内容为节选,全文请阅读《装饰》2009年第12期)